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108期

  • 日期:109-06-11
專題報導賴深江
參加瑞士2019聯合國減災署全球減災會議

一、前言

  為瞭解國際減災策略之推動發展趨勢,本所派員參加由聯合國減災署(United Nations Disaster Risk Reduction,UNDRR)主辦,於5月13日至17日假瑞士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召開「2019聯合國減災署全球減災會議」(Global Platform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本次會議主題為「韌性的投資獲利:邁向永續及包容社會」(Resilience Dividend: Towards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Societies),計有來自世界各國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等共3,800餘人參加。會議目的係為降低災害風險及提升國家與社區災害韌性,就如何落實聯合國2015年仙台減災綱領,透過論壇交流滾動檢討全球減災策略。此對我國掌握國際減災策略最新動向以及本部研擬災害韌性相關政策措施、修正建築與城鄉安全防災韌性科技計畫內容等將有所助益。

二、聯合國2015年仙台減災綱領之七大目標

  聯合國於2015年召開第3屆聯合國世界減災會議,提出「2015-2030年仙台減災綱領」。為協助評估全球對仙台減災綱領的目標執行進度,該綱領訂出七大全球目標,以供進行全球層級評估,並期盼各國所建立的國家目標與指標有助於仙台減災綱領之目標達成,此七大全球目標包括:(a)至2030年前降低全球災害死亡率、(b)減少因災害影響人數、(c)減少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d)減少災害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破壞與造成醫療健康與教育等基本服務中斷、(e)大幅增加研訂國家及地方減災策略之國家數量、(f)大幅強化對開發中國家之國際合作、(g)改善多重危害的早期預警系統及提高民眾對災害風險與評估資訊之可及性等項。本次會議聚焦於目標(e)研訂國家及地方減災策略之各國推動進展。(七大目標詳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編譯,2015-2030仙台減災綱領,https://www.ncdr.nat.gov.tw/Files/News/20151008150054.pdf

三、研討議題

  會議研討議題包括:1.實施仙台框架的進展-全球和區域觀點、2.國家和地方減少災害風險戰略的進展、3.國家和地方減災風險策略、4.風險告知的公共和私人投資、5.不拋下任何人、6.確保於制訂及實施國家減災策略和國家調適計畫雙向協調、7.綠色、藍色和灰色基礎設施在減少災害風險中的角色等項,簡述如下:

  1. 實施仙台框架的進展-全球和區域觀點:

  會中建議所有開發規劃和投資都需要有風險資訊;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建立減少災害風險的永續融資機制及韌性能力的公私夥伴關係;在國家層級減災策略、氣候變遷調適計畫和永續發展計畫之間的規劃和實施應加強連結性,並需轉化為具體行動,並與地方計畫和實施相串連;制訂與實施國家、地方減災策略時,需採行具包容性、參與性和協同性方法,另為使早期預警有效,在規劃和建立系統時需要社區的充分參與,以期可根據警報進行所需行動。

  1. 國家和地方減少災害風險戰略的進展:

  會中建議國家減災策略需延伸到地方層級方能收到效果,若缺乏地方減災策略,將會影響到仙台減災綱領的有效實施,故需更關注在地方層級,確保其制定及成功實施地方減災策略,惟此需具備政治支持和領導力,並以在地智慧和在地解決方案為基礎;需將減災策略納入國家發展計畫(),以確保具有充足的經費,並呼籲減災策略應成為政府經濟和財政政策之一部分;減災策略不能是一個單獨的策略,而是應融入所有計畫,將其納入發展和財政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如土地使用規劃等,才是更有效利用資源和具包容性之作法。

  1. 國家和地方減災風險策略-結合各層級行動:

  會中建議呼籲各國政府為制訂和實施在地減災策略提供有利環境、立法架構、指導和支持;為確保實施減災策略的經費,呼籲國家和地方政府需要讓所有發展部門和其他利益相關各方參與(包括私部門、公民社會等),以探討籌資機制和研擬方案,另部門發展計畫是實施減災策略活動的資金來源,財政部門和規劃部門必須參與對話,以協助確定減災策略投資的優先順序;從私部門角度來看,某些考慮風險因素整合的好方法,需具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考量風險因素的投資可帶來業務利益時,方能使建設投資者及利益相關者做出承諾。

  1. 公共和私人投資應具備風險告知的程序與內涵:

  會中討論公共和私人投資可否與減災策略流程相串連;於投資計畫進行風險告知之方法與其進展,以及確保投資能考量目前與未來風險,另外與會人士指出短期及投機性的城市發展(例如在風險區域的住宅開發、違章住宅聚集地區等)並未考量減災策略。

  1. 不拋下任何人–投資於在地行動並對最有風險的人進行培力:

  會中建議優先考慮在發生災害時受害最嚴重、社會風險最高的成員(如低收入戶、社會和地理上位於邊緣的老年人、婦女、兒童和身障人士等),以便在減災政策和經濟支援獲得應有的重視;應有有效的包容性減災方法,強調早期與密切參與,並建立信任和理解風險群體的需求,包括收集數量、人口統計和地點訊息,藉以加強災前準備。

  1. 確保制訂及實施國家減災策略和國家調適計畫之雙向協調:

  會中討論擬訂及實施國家減災策略、國家調適計畫()的協調將有助於提升地方和國家的韌性;欲將氣候和災害風險管理置於發展的核心,需要長期願景、政治和利益關係者的支持以及強化治理能力。

  1. 綠色、藍色和灰色基礎設施在減少災害風險中的角色:

  與會人士認為關鍵基礎設施主要由綠色(植栽)、藍色(河川湖泊)和灰色(耗用資源打造硬體)基礎設施所構成;綠色和藍色基礎設施提供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解決減災問題,並具有經濟、生態、社會和生物多樣性等優點,且可減少對資源密集型灰色基礎設施的依賴,有助於因應氣候變遷;但如果只靠採用綠色和藍色基礎設施提高韌性能力其效果仍屬有限;綠色和藍色基礎設施之成本效益分析技術尚未周延,仍需投入更多研究。

四、參加會議心得

本次參與會議獲致下列幾項心得:

  1. 在氣候變遷與災害衝擊下,致力於國家減災策略納入國家層級之永續發展計畫、發展計畫(NDP)、國家調適計畫(NAP)、空間計畫等相關計畫將是國際發展趨勢,透過強化整合、協調與推動機制,將有益於運用有限資源,發揮更佳成效。
  2. 國家減災策略與需與地方減災策略連結方能收到效果,地方減災策略並需以在地智慧和在地解決方案為基礎,以達因地制宜。
  3. 優先關懷發生災害時受到影響最嚴重、社會風險最高的災害弱勢者,透過早期參與建立信任關係,並理解其群體需求,方能針對不同群體之特徵、能力與脆弱性加以因應。
  4. 為使早期預警發揮功效,於規劃和建立系統時需有社區充分參與,以期社區可依據警報配合進行必要之避難行動。

圖1 2019聯合國減災署全球減災會議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