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101期

  • 日期:107-09-03
主題報導姚志廷
推動綠建材標章制度,保障國人居住環境

一、綠建材標章推動目的及內涵

       建築材料的品質不僅攸關居住環境的舒適美觀,對居住者健康更有不可忽視之影響,故為提升國人居住環境品質、降低建材製造或使用階段對環境造成之衝擊,本所於民國93年建立綠建材標章制度,期能透過相關檢測與評定程序,對於建材品質與性能予以鑑別及標示,以利國人選購優質建材,進而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帶動產業發展。

       綠建材(Green Building Material)係指『在原料採取、產品製造、使用過程和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造成之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之建材』,綠建材標章制度即依此意涵,基於「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精神,依據建材生命週期「資源採取、製造、使用、廢棄、再生」,訂定四大範疇進行評定,包括:生態、健康、高性能及再生綠建材四大分類,其中:「生態綠建材」是指使用無匱乏危機之天然材料(例如竹材、再生林木材等),以低人工處理之方式製成之建材;「健康綠建材」是指低甲醛及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逸散之建材;「高性能綠建材」則包括在防音、透水、節能等性能上有高度表現之建材; 「再生綠建材」是指將本土廢棄物依一定摻配比例再利用製成之建材。

       綠建材之四個分類除需符合各個分類之特定基準外,均需符合通則要求,包括:不得含有石綿、重金屬(總汞、總鎘、總鉛、總砷、六價鉻、總銀、總銅)、放射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告之毒性化學物質、塑化劑、環境荷爾蒙、無機鹵化物及其他蒙特婁公約管制化學品,且於原料取得、生產製造、成品運輸及使用等階段皆不造成環境污染,並符合品質及安全性之相關法規規定。

二、綠建材標章推動績效

(一)評定制度:

       綠建材標章為自願性申請制度,為提升審查效率,自99年起改以指定評定專業機構方式辦理,將技術許可與核發標章之行政作業分階段處理,收取之標章規費則依規定繳庫。

       綠建材標章之評定,係依據本所出版之「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2015)」所定基準辦理,內政部指定之評定專業機構應於受理申請後30日內評定完竣,申請人取得評定專業機構核發之性能規格評定書後,再向內政部申請核發標章證書,綠建材標章證書有效期限為3年。

(二)評定績效:

       綠建材標章自民國93年受理評定,截至107年7月底,已累計核發2,014件綠建材標章(1527件健康、8件生態、166件再生與313件高性能綠建材),產品包括塗料、天花板、地板、隔間牆材料、吸音材、磁磚、透水磚、接著劑、節能玻璃、隔音門窗等共14,341種系列產品,取得標章之建材廠商共441家,且近5年每年核發件數均超過200件(詳圖1所示),顯見綠建材標章已成功獲得產業界重視與迴響,且隨著綠建材標章數量的累積,不但消費者有更多樣化的選擇,而且透過良性競爭和健全的市場機制,使綠建材價格趨於平穩,品質持續提升,綠建材成了「高貴不貴」的材料,綠建材標章制度的推動已有效提升國人居住環境品質,並帶動建材產業轉型與升級。

圖1. 歷年綠建材標章核發件數

(三)法制化績效:

       內政部「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321條有關綠建材之規定,已於101年7月1日修正實施,規定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之室內綠建材使用率自30%再予提升至45%(95年規定為5%,98年規定為30%),並增列戶外地面材料須使用綠建材,使用率應達10%以上,其規定內容為:「建築物室內裝修材料、樓地板面材料及窗,其綠建材使用率應達總面積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建築物戶外地面扣除車道、汽車出入緩衝空間、消防車輛救災活動空間及無須鋪設地面材料部分,其地面材料之綠建材使用率應達百分之十以上」。此一規定,有助於提高綠建材應用之普及程度,以擴大其環境、健康等效益。

(四)後市場追蹤抽查作業

       由於目前流通於市場之綠建材產品逐漸增加,為保障消費者權益並維繫標章公信力,內政部「綠建材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第15點訂有相關抽查規定:「本部或評定專業機構對使用綠建材標章之廠商,得不定期實施抽查」,爰本所每年均進行綠建材標章產品之後市場抽查,抽查內容包括:製程、原料比例、原料來源等是否與申請資料一致、產品包裝與型錄之標章logo使用是否合於規定、產品抽驗結果是否符合基準等。抽查比例為前一年度核發件數六分之一,106年度共計完成36件產品(包括26件健康、4件再生及6件高性能綠建材)之抽查,生產廠查核及產品抽驗均符合規定,107年度亦賡續辦理相關抽查作業。此一不定期抽查機制,不僅能維繫綠建材標章公信力,亦可保障消費者及廠商權益。

(五)綠建材推廣宣導

       為使民眾與建材廠商皆能具體感受到政府施政之績效、增加綠建材使用意願,以營造綠建材綠色採購商機,本所歷年均於台北及台南各辦理1場「綠建材標章制度講習會」,由於民眾反應熱烈,本(107)年度預計再增加1場台中場講習會,以擴大宣導推廣效益,另為提供民眾便捷、完整之綠建材資訊,已建立綠建材專屬網頁,網頁中包括已核定產品之資料庫,消費者可藉由資料庫查詢系統來檢索綠建材產品,亦可於購買產品前確認產品是否取得綠建材標章,綠建材網頁資料庫之建置,有助於綠建材之推廣及行銷。

       此外,本年度已參加6月於高雄舉辦之「高雄國際綠(健)築暨建材大展」,另預定參加12月於台北舉辦之「第30屆臺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設置綠建材展示攤位,由專人進行解說與導覽,以增加民眾對於綠建材標章之瞭解。

三、後續辦理重點

(一)加強宣導並持續累積標章產品數量

       有關推廣宣導部分,除持續辦理講習會、參加建材展、建置宣導網頁及印製宣導摺頁等之外,本年度將配合內政部「正面有感政策宣導」計畫,規劃由遠見雜誌專題報導綠建材相關主題,以提高綠建材標章之能見度。

(二)將新興材料納入評定範圍

       綠建材標章評定對象目前已涵蓋主要之裝修材料,例如塗料、木質板材、磁磚、節能玻璃、透水磚等,惟隨著材料科技的發展,許多綠色概念之新興建材應運而生,這些創新材料受限於相關因素,例如:缺乏檢測方法、尚無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材料長期性能未經證實、或環境友善程度尚有爭議等因素,目前還未納入綠建材評定範圍內受理評定,未來將持續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並凝聚產業界之共識,研訂適宜之檢測方法與基準,將有應用潛力之材料納入綠建材標章評估體系中,以鼓勵具有綠色概念之創新材料, 進一步帶動建材產業的持續升級。

(三)持續推動綠建材國際接軌

       為協助我國建材業者進一步提升建材商品之國際競爭力,以爭取國際綠色採購商機,將持續進行國際接軌之推動工作,在制度面部分,將分析比較我國綠建材產品檢測方式及基準與國外之差異,並做必要之調整,以與國際間之基準接軌。

       另一方面,透過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與國外相關民間之標章組織,如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USGBC)建立交流及合作平台,並爭取國外標章組織承認我國綠建材標章,以協助國內已取得標章之廠商,提高產品之國際競爭力及外銷潛力。

(四)配合循環經濟政策,推動綠建材產業鏈結

       由於全球資源枯竭的問題日趨嚴重,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重視的議題之ㄧ,此外,總統「五加二」創新研發產業計畫政見,亦包含「循環經濟」,故為協助我國建材產業持續朝向減廢及資源再利用之方向發展,將在綠建材標章制度既有推動基礎上,針對各項再生料源的供應鏈及供需平衡關係進行調查與分析,並將不同產業間的需求予以鏈結,輔導建材產業建立循環經濟示範模式,並藉由推廣及觀摩活動,積極協助綠建材產業導入循環經濟之概念。

大事紀要靳燕玲
本所106年度自行研究案獲頒內政部獎項

       依本部推動自行研究發展獎勵作業,本所共6案獲頒內政部獎項(一)優等獎:綜合規劃組張助理研究員志源「美國公平住房法案可及性準則、日本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設計基準及我國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之比較分析」,及環境控制組陳副研究員麒任「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善策略與效益之研究」。(二)甲等獎:性能實驗中心蔡副研究員介峰「無響室聲場性能驗證與應用之研究」,及防火實驗中心蔡主任銘儒「建築火災煙控性能設計現地排煙驗證精進計畫」。(三)乙等獎:環境控制組張助理研究員怡文「智慧建築資料開放應用調查之研究」,及靳副研究員燕玲「無障礙流動廁所設置及管理之研究」。

大事紀要林谷陶
辦理第11屆「創意狂想、巢向未來」創意競賽活動

       為引領全民智慧化居住空間意識及建築之創意風潮,本所持續辦理2018年第十一屆「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年度競賽主題設定鼓勵青年學子及建築產業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創新科技提出創作,以進一步鼓勵建築物導入物聯網設備、無線感測控制網路佈建等技術,以蒐集監控與營運數據,進而提供優質建築使用經驗、營運最佳化與節能等目的。競賽報名及作品收件時間自5月15日起至9月25日止,參選作品將由智慧建築領域專家學者、機關及團體代表組成之評選小組,依序進行初賽、現地勘查及決賽,評選出本屆優良智慧化居住空間設計與產業典範案例,並於11月舉辦頒獎典禮及獲獎作品展覽,呼籲各界把握最後時間積極參與。

       歷屆得獎作品及第十一屆「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活動相關資訊,可至競賽專屬網站(http://design.ils.org.tw)參閱。聯絡人:蔡佳錂小姐 03-591-3833查詢。

大事紀要雷明遠
辦理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安全技術講習會

       為響應行政院今(107)年1月17日頒布之「強化長期照顧機構公共安全推動方案」,並推廣本所106年10月出版之「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本所於今年6月26日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辦理本次講習會,由王所長榮進主持開幕式及致詞。

       講習會上午場首先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代表介紹前述行政院推動方案的工作內容及未來策進作為,接續由參與手冊編撰之委員以簡報方式分別解說防火避難安全課題與對策概述、安全改善指引、風險自主檢核實務等部分。下午場則安排實務案例分享,由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建築師、消防設備師、消防主管等專家分享長照服務機構防火避難設施設備改善、自衛消防編組驗證及健檢評估等案例解說,以利與會人員充分了解機構改善可能面對的問題與因應對策。會場更進一步以「長照機構理念翻轉,避難安全點石成金」為主題製作看板,為講習會增色不少。經統計參加本次講習會計有各級政府機關(建管、消防、衛生、社政)人員114人、相關專業 (醫療長照、建築、消防、室設等)人士154人,合計268人,業達到本次講習教育推廣成效。

圖1. 講習會開幕式王所長致詞

圖2. 會場大廳大型解說看板

大事紀要黃彥霖
製播山坡地社區自主防災政策宣導影片

       我國山坡地社區眾多,隨著水土保持設施老化、氣候變遷極端降雨衝擊,潛在風險日益增高,在政府防救災資源有限下,為宣導鼓勵山坡地社區民眾自主參與、重視平時的維護管理工作,及落實自主防災教育技能,進而提升坡地社區平日安全維護及即時避難應變能力,本所爰製作相關政策宣導影片

       影片紀錄本所訪談本年度曾參與本所自主防災輔導及防災工作坊之專業技師、社區居民、社區主委、社區總幹事等,分享防災輔導及工作坊操作執行之心得及社區自主管理方式,並將山坡地社區自主防災推動作業流程(包含專業技師現地勘查、導入巡檢系統、辦理教育訓練、組織防災社區工作坊)完整記錄,宣導影片業於9月10日發佈,並置放本所網頁上及youtube方式進行宣傳。

大事紀要張乃修
製播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畫宣導影片

       本所為整合應用網路、雲端及物聯網等技術創造幸福有感生活,以住宅社區、大學校園、科學或工業園區、鄉村離島等不同場域類型進行示範補助,藉以整合政府智慧化相關成果經驗及技術應用,並配合場域使用者需求提供完整服務,以進一步建構符合未來生活需求之永續智慧社區環境,特依據行政院核定之「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自105年開始辦理「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畫」。

       為推廣宣導示範計畫,本所選擇歷年補助建置之國立中興大學多元智能永續校園建置計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永續智慧社區創新實證示範計畫建置計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智慧化示範計畫、桃園市復興區觀光場域智慧資訊串聯計畫及台南市臺南市公共自行車智慧化整合示範計畫等場域,製播實證場域之智慧化技術宣導短片,以說明建置單位之智慧解決方案與服務,邀請產業界及民眾共同體驗智慧幸福有感生活,宣導短片預定於107年9月底前發布。

大事紀要陳士明
製播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PSERCB)宣導影片

       全臺灣有相當多的老舊建築物,包含一般住宅、學校及辦公大樓等,以前若想要知道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必須透過結構分析軟體進行詳細評估,但如果每一棟建築物都進行詳細評估的話,不但耗時又費力,評估費用也相當高昂。因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構想開發一能快速評估且不失準確之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又因臺灣建築物種類比例最高者為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因此協同開發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PSERCB。

       PSERCB的評估結果可以協助大家初步瞭解建築物的耐震能力,評估建築物是否需耐震補強,甚至拆除重建,減少遭受地震災害的風險。為增進民眾對PSERCB的瞭解,本所規劃製播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PSERCB)宣導影片:老屋耐震健診有處方,預定於107年9月底前發布。

大事紀要賴深江
參加「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第二期」106年度成果研討會成果發表與展示活動

       本所為推廣研究成果,援例參加科技部於107年5月29日假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舉辦「106 年度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第二期」成果研討會發表、攤位展示及海報展覽。本所計有「雨水滯蓄設施雲端系統擴充與推廣應用」、「山坡地社區智慧防災系統可行性研究-邊坡智能感測暨雲端運算」、「中高樓層建築非韌性RC配筋柱擴柱補強技術研究」、「中高樓層建築軟弱層及扭轉不規則效應評估研究」、「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研究」、「鋼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與示範例之研擬」等6案參與方案,各案成果並於研討會發表。攤位展示則首次將防火領域之「全方位智慧型避難引導系統」成果參展,以利技術推廣。另本所海報「山坡地社區智慧防災系統可行性研究-邊坡智能感測暨雲端運算」經投票榮獲優選海報獎。

圖1. 本所代表榮獲優選海報獎(左起第6位)

圖2. 本所展示攤位

大事紀要陳冠宇
參加2018高雄國際綠(健)築暨建材大展

       「2018高雄國際綠(健)築暨建材大展」係台灣永續綠營建聯盟等相關公協會舉辦之展覽活動,為國內重要之建築建材產品交流平台之一。本年展覽於6月8日至11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辦,本展覽展區共分為綠色建築、綜合建材、智能科技、廚具陶瓷衛浴、照明燈飾及家飾藝術等,展覽重點為節能、環保、智慧科技等主流趨勢產品。展覽活動並配合安排國際論壇,議題包括:從高雄厝看城市的轉型與發展、幸福建築WELL Building、綠色循環經濟、智能永續及宜居生活等議題。本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在綠建築綠建材展區設置攤位,展出綠建材標章制度,以綠建材看板、綠建材捲軸等方式進行宣導,並提供折頁文宣供民眾免費取閱,藉由參展宣導綠建材「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的概念,以促進消費大眾對綠建材標章之瞭解。

圖1. 2018高雄國際綠(健)築暨建材大展參展

大事紀要張志源
參加2018臺灣輔具暨長期照顧大展

       本所於7月19日(四)至22日(日) 參加「2018臺灣輔具暨長期照顧大展」,本次大展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主辦單位為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指導單位為衛生福利部、經濟部等單位。本次大展共計有200家輔具廠商參展,參觀人數共計84,871人。因應高齡化社會已來臨,本所本次展覽重點為近年有關高齡者無障礙環境、無障礙流動廁所、住宿長照服務機構防火避難安全改善及智慧住宅高齡照護服務等相關研究成果。估計前來本所攤位參觀人數約8,000人次,本所同仁並於現場提供約600人次服務諮詢。本次展覽深獲民眾及業者認同肯定,並得到各界好評。

 

大事紀要雷明遠
參加研商水道連結型自動撒水設備設置基準會議

       本部消防署於107年5月21日召開研商水道連結型自動撒水設備設置基準(草案)第2次會議,由陳署長文龍主持。會議目的係為配合行政院「強化長期照顧機構公共安全推動方案」有關工作項目,鑑於既有長照機構等建築物無法加裝正規之自動撒水系統之困境,商討增設利用自來水管連結之自動撒水設備。本次討論重點主要針對適用範圍、設備類型等。會議重點如次:(一)基準用語定義建議增列說明:水道連結型自動撒水設備功能在於控制火勢而非滅火,可發揮降低溫度、減少煙氣作用,讓室內保持勉強安全狀態,以利看護人員進入搶救行動不便人員 (本所依106年度實驗研究發現建議增列)。(二)適用範圍刪除樓地板面積限制:參考日本有關法規,讓小型機構均能適用。(三)設備類型:修正水道循環回路型(D型)圖式,考慮高低水位以維持設備效能,並避免水滯流而汙染自來水。(四)配管、制水閥等,建議參考日本有關規定,允許可使用一般自來水管,以降低設置及維護成本。本所代表於會中表示,本所自106年起辦理水道連結型自動撒水設備實驗研究,下半年會進行多次實驗,將邀請衛福部、消防署等各機關、公(協)會團體代表觀摩,此有助於各界了解本項設備之實際功能。

大事紀要黃柏嘉
協助日本東京工業大學首次在本所材料實驗中心進行屋頂桁條系統結構試驗

       本所材料實驗中心結合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協助日本東京工業大學進行實尺寸桁條系統反覆載重試驗。

       本案實尺寸桁條系統為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竹?徹教授及九州第一工業株式會社產學合作研發之屋頂桁條系統(Purlin System)結構(福岡大學體育館案例,如圖1),東工大研究團隊表示,由於欠缺大型力學試驗之場所及執行經驗,遂尋求本所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供協助。

       本案於反力牆與強力地板試驗場地空間需求為長17.5公尺、寬6.5公尺及高6.5公尺,試體共2組,皆進行垂直向反覆載重試驗(如圖2)。本案共動員日方11人及國震中心6人,並使用資料擷取設備共計118個頻道(包含致動器力量與位移、32個外部位移計、8個外部角度計、2個荷重計及74個應變計),又使用共計44支預力鋼棒(包含本中心提供12支及國震中心提供32支),有效擴大本中心實驗能量。本案試驗期程為今(107)年5月28日至6月22日,試驗過程順利,圓滿完成。日方並於6月22日舉辦討論會,與國震中心及本中心分享試驗結果。

圖1. 福岡大學體育館

圖2. 試驗佈置

大事紀要郭建源
風雨風洞實驗室進行太陽能板實尺寸抗風試驗

       永達綠能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為瞭解太陽能板及支架之抗風能力,委託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進行實尺寸抗風試驗。計有2座太陽板試體,尺寸分別為地面型3.1×6.8(m)及屋頂型6.8×8.4(m)。

       本案因試體與風速要求均以實際尺度進行試驗,故無法在風洞實驗室內執行試驗。同仁規劃應用帷幕牆動態水密試驗,用於模擬強風之造風設備執行試驗。規劃以造風設備製造40m/s相當13級風之風速持續吹向試體5分鐘後風速歸零,反覆執行3次試驗,檢視試體在高風速下是否能維持完整。

       本案前置作業已完成確認造風設備之風場特性,可據以配置試體和造風設備之相對位置與高度,使能達到試驗之目的。目前刻辦理試驗文件簽署階段,確認後即可進行試體安裝與試驗。亦協助廠商進行產品耐風性能驗證,可確保太陽能板及其支架之抗風性能。

大事紀要姚志廷
德國經濟辦事處拜會本所

       德國經濟辦事處(Greman Trade Office Taipei)白佩玲(Linda Blechert)經理等3人於107年5月17日拜會本所,本所由環境控制組羅時麒組長代表接待,並由工程技術組、安全防災組及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派員參與交流座談。該處主要關注議題,包括:台灣綠建築推動成效、綠建築獎勵誘因、建築節能法規、既有建築節能改善等,本所均予詳細回應所提問題,另德國經濟辦事處將於本(107)年11月份舉辦綠建築設計論壇,並自費邀請德國專家學者及廠商來台,該處邀請本所共同參與該論壇,本所亦邀請該處參加本所10月14至17日於臺彎科技大學舉辦之2018環亞熱帶創新低碳綠建築國際研討會,本次交流活動,雙方討論熱絡並充分交流相關訊息。

大事紀要詹佳穎
菲律賓理工大學參訪本所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

       菲律賓理工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Jocelyn A. Rivera-Lutap教授及建築師專業人士等一行14人訪台進行學術研究交流活動,為瞭解我國智慧綠建築發展情形,於本(107)年5月30日下午2時參訪本所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並安排展示中心英文導覽。本次參觀重點包括:易構住宅(RFID門禁系統、智慧化家庭系統、智慧環控系統、地震感測通報系統、智慧曬衣架等系統設備)、Living3.0智慧住宅展示區(門禁保全系統設備、高齡者臥房人員摔倒偵測、離床感應導引、性別友善智慧廚房、瓦斯偵測與遮斷裝置、居家安全監控、客廳互動茶几、智慧穿衣鏡等系統設備)及2樓智慧辦公空間展示區(建築能源管理系統、智慧監控系統與VR虛擬實境空間設計)等。

       本所並提供境外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分享推動智慧綠建築技術研發經驗及本所相關研究成果,參訪團為感謝本所悉心安排導覽解說行程,並於會後致送感謝狀予本所。

圖1. 菲律賓理工大學參訪本所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

大事紀要梁文宇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參訪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為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提升建築安全知識,於107年4月17日帷幕牆專題討論課程時,由授課教授帶領該系師生共13員,參訪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參訪人員約於下午2點30分抵達,隨即展開參訪活動。

       本次參訪先於風洞實驗館集合,由本實驗室同仁安排協助導覽。先於會議室中進行帷幕牆試體種類及風雨試驗各相關儀器及檢測流程之簡報,對於本所風雨試驗之運作有了初步了解。之後參觀風洞實驗室,介紹各類風洞實驗之相關檢測、試體簡介與試驗目的。最後全員移往本所風雨實驗館,讓參訪師生現場參觀帷幕牆風雨試驗之各項儀器設備,本實驗室同仁並回覆參訪師生各式相關疑問。本次參訪於下午4點30分結束,藉由此次參訪可使學校師生瞭解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之試驗情形,並活用校內所學知識,達到參訪之目的。

業務報導張乃修
本所106年度研究投稿內外期刊成果

       本所積極鼓勵研究團隊及同仁投稿國內外期刊、研討會及專業雜誌,截至107年8月底,本所106年度研究成果投稿至國內外期刊、研討會及雜誌論文共計50篇。國內外期刊已刊登及通過共計13篇,尚在審查論文共計4篇,刊登於國內外研討會論文共計33篇。茲就本所已刊登於國內外期刊論文說明如后。

一、國內期刊部分

       投稿之論文達11篇,已刊登及通過8篇論文,另3篇論文稿件尚在審查中。投稿至建築學報之論文3篇,共計1篇已通過審查,為「高齡失智者友善社區之研究」。

       投稿至社區發展季刊之「高齡失智者友善社區環境設計要素-以臺北市為例」、設計學報之「室內設計之BIM 雲端管理與溝通平台研究」、營建管理季刊之「地方政府建築工程推動BIM策略之比較分析」、土木水利第44卷第4期之「BIM指南之研擬與實證—以台灣BIM指南為例」、技師報第1060期之「結構耐震補強:校舍擴柱之初步設計」、結構工程期刊之「含水平搭接組合繫筋RC柱考慮搭接長度效應之耐震性能」,以及健康與建築雜誌之「節能玻璃對建築節能影響之研究」,共計7篇論文獲得刊登。

二、國外期刊部分

       投稿之論文6篇,已通過5篇論文,另有1篇論文稿件尚在審查中。投稿至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之「Research on Outdoor Environments and Activity Behavior of Senior Citizens with Dementia - A Study in Taipei City (高齡失智者戶外環境與活動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已刊登,投稿至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之「Administration and Regulation: A study of Taiwan’s 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Regulatory System (管理與法令:台灣室內裝修制度研究)」及「Spatial Justice: Creating a Unisex Restrooms in Taiwan (空間正義:在台灣創造一個無性別廁所)」已刊登,投稿至ACI Structural Journal之「Cyclic shear and flexural behavior of L- and T-columns (L型及T型柱反覆剪力與撓曲行為)」,投稿至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之「Behavior and modelling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 tied column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高強度混凝土柱在軸壓下之行為與模擬)」已通過審查。

業務報導褚政鑫
本所107年度人權教材增訂內容

       在二次大戰後,聯合國將上述國際人權文件分別歸類為國際人權法典、兒童權利、婦女權利、難民及庇護…等共17種類型,其中包括直接法律拘束力之條約及無直接法律拘束力之宣言、標準等;而最受重視之國際人權文件為國際人權法典(International Bill of Human Rights)及核心國際人權條約(cor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

       有關國際人權法典之種類很多,包括「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核心國際人權條約為「消除對婦女歧視國際公約」(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nen)、「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 of the Child)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等公約。

       本部為深化同仁之人權知能,培養與時俱進之人權學習力,及促進人權教育業務效能,於104年起推動人權教育實施計畫(104年-107年),本所藉此就業務職掌範圍及前述各公約,續規劃編撰107年度人權教材,期使得人權之理念更能深植人心。

本所業務可分為高齡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建築防災安全、工程技術創新、智慧綠建築等各項建築研究領域,建立安全、健康、舒適之都市及建築環境,故本年度教材為延續106年人權教材內容,再由本所各業務組分別進行撰寫,新增編4件案例,每件案例透過事件之敘述、爭點、人權指標、國家義務及解析與改善建議分節解說,使本所同仁更可容易閱讀理解,更可瞭解人權之重要性。

       本所規劃編撰之案例敘述如下:

一、「貼心關懷之親子廁所設計」:主要就《公共場所親子廁所盥洗室設置辦法》訂定之親子廁所盥洗室,包含獨立式親子廁所及在男女廁所設置兒童小便器、兒童洗面盆及兒童安全座椅之設備,提供6歲以下兒童及其照顧者共同使用,此設置符合《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兒童權利公約》之人權指標,並符合《憲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之國家義務規定。

二、「長照機構防火對策長輩住的更安心」:主要就近年來醫療院所及老人福利機構火災事件頻傳,並造成嚴重傷亡,突顯出相關機構在防火安全上的警訊。《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規定,國家對身心障礙等弱勢者有保障義務。為能提升相關機構的火災安全,本所出版「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提供長照業者進行防火安全設計改善應用,期能提供高齡者一個安全安心的照護環境。

三、「天外飛來橫禍,防止建築物附置物因強風而墜落」:主要為我國過去耐風設計規範對於建築附置物較少探討,相關風荷載資料較為不足,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106年度針對國內常見之建築物附置物進行研究,建立適用於國內之研究數據資料庫,且將成果反饋提出相關建議設計風力係數等成果供業界應用,擬藉此改善國內建築物附置物遇颱災損情形,為民眾居住及生命安全把關,進而探討國人居住品質與人權之關係。

四、「使用綠建材,提升居住環境品質」:主要是希望藉由本案例瞭解《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之精神,除人人有權享受不斷改善之生活環境,並享受科學進步及應用之惠,使一般民眾得以瞭解綠建材產品具有多重環境效益與健康效益,並鼓勵國人在選擇建築材料時,優先選購獲得綠建材標章之產品,以提升居住環境品質。

       由上述內容說明,期能透過規劃案例之說明,探討本所研究業務與人權公約之關聯,使本所同仁對人權公約有更多之瞭解,並於日後業務執行時遇到相關問題時,也可站在不同角度上加以考量,使人權確實落實於生活周遭各個角落。

業務報導王天志
國內首創「熱煙測試可控煙流率與密度造煙系統」及「樓版厚度量測結構」獲得新型專利

       推動全國建築研究發展,協助達成國家整體建設,為本所重要的工作任務。因此除了配合國家發展需要進行相關科技計畫研究外,另外配合研究發展之需要,本所建置防火實驗中心,以科學化、系統化實驗研究,支援國家建築法規與標準之研修,以及投入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新材料之研發,促進建築產業創新。

       近來本所防火實驗中心基於科研成果及協助產業執行委託檢測技術服務所需,研製開發「熱煙測試可控煙流率與密度造煙系統」及「樓版厚度量測結構」兩項成果,經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形式審查核准,取得新型專利,兩專利的特色及應用,介紹如下:

一、「熱煙測試可控煙流率與密度造煙系統」

       目前大型空間火災煙控性能的實地驗證,在國際間最被廣為採用之現場全尺度熱煙試驗規範為AS 4391,而我國於2016年10月所公告實施之CNS 15937亦採取相近似之測試概念。此方式主要是在建築物現場進行全尺度熱煙試驗時,以發煙器配合一般加熱盤,採類似池火(pool fire)之方式產生熱煙,然而其濃煙之產生方式,類似於step函數,其成長過程與產生速率無皆法控制;另外,若依循NFPA 92B進行之設計,其火源之假設乃採取4條不同火災成長速率之t平方曲線,作為基本假設條件,此種條件下之熱煙產生方式與AS 4391及CNS 15937有相當大之差異。尤其AS 4391及CNS 15937所採用之熱煙試驗程序,所產生類似於step函數之濃煙,是否足以充分評估煙控系統之設計性能,此關鍵性差異常受到質疑。

       為改善前述試驗條件的質疑,本所同仁以自行研究案研究成果所制定之CNS 15937煙控系統性能現場試驗法-熱煙試驗為基礎,進一步開發出可供煙控系統性能現場試驗應用之「熱煙測試可控煙流率與密度造煙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熱煙測試可控煙流率與密度造煙系統

       該系統主要特色如下:

(一)可計量與可程式控制之發煙方法

       運用防火實驗中心4項煙密度量測設備進行CNS 15781-1、CNS 14818、CNS 14705-2及CNS 15048試驗,獲得發煙量、煙密度與流率關係,據此開發可以程式控制風機,依火災時間歷程控制煙產生流率(單位時間發煙量)、特定煙密度以及具備熱浮力之可計量與可程式控制之發煙方法。

(二)火災數值模擬與實尺度實驗效果比對

       為驗證所開發系統之可靠性,於防火實驗中心消防實驗室(寬8.5m、深8.8m、高4.5m) 及大型階梯式會議廳驗證本法之發煙量、煙流與煙層沉降狀況。驗證前,先以本所開發之簡易二層計算程式、出版之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設計驗證技術手冊、ISO 16735煙層計算標準、JIS A 4303排煙設備檢查標準之煙體積計算及以FDS模擬設計火災情境,獲得煙層沉降高度及其流動行為;最後再與所開發之發煙系統進行實測,結果證明所開發之系統具有良好的再現性,並發現實測與電腦模擬具有明顯差異,尤其數值模擬無法呈現在實際場域中室內裝修等細部對煙層沉降及煙層流動的影響。

二、「樓版厚度量測結構」

       本所防火實驗中心協助產業執行委託檢測技術服務,進行國家標準CNS 12514-5建築物構造構件耐火試驗法-第5 部:承重水平區劃構件特定要求(樓版或屋頂)之耐火試驗時,受測試體的版厚度為影響耐火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因傳統量測工具僅能量測試體四週邊緣的厚度,而無法量測試體內部其他部位的厚度值,導致所量試體厚度代表性不足。本所防火實驗中心同仁基於實用性、安全性及成本考量,針對現有之缺失予以研究改良,自行設計發想並採購量測組件後組裝成「樓版厚度量測設備」,該設備原型經不斷測試修正後,實測可適用於水平區劃構件類試體內部各處厚度的量測,克服了前述傳統量測儀具的限制。本量測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樓版厚度量測結構

       本量測結構獲得新型專利,對後續送測樓版、屋頂類試體,能確實量測紀錄其整體平均厚度,將可提升建築物樓版或屋頂防火實驗的精確度,維護建築物後續使用上的防火安全。

業務報導李台光
研修「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草案

壹、前言

       我國基礎構造物設計係以內政部民國90年頒布實施之「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為依據,該規範實施至今,超過16年未修正過,期間我國基礎工程之設計方法與施工技術的進步與改變,以致現有規範已不敷使用,故規範亟需修正。此外,世界各國的土木工程設計已逐漸重視性能需求,歐盟規範Eurocode、美國IBC 2018、日本土木工程學會(JSCE 2003)、日本道路協會(JRA 2012),以及日本鐵道總合技術研究所(RTRI 2012)等設計規範採用性能設計法,但我國基礎構造物的設計仍採用工作載重設計法,亦應逐步加入性能設計的考量,以配合國際發展趨勢與需求,與時俱進。

貳、修正原則

       目前要將現有規範修正為完全採用性能設計法將會有很大之困難,故修正之方向仍大部分維持採用工作載重設計法,惟仍應順應世界潮流,適度引入性能設計之觀念,對於不同之設計情況(載重),分析設計時應考量所設計結構物與基礎之性能需求,針對容許載重與位移作適度之考量與規定,使其逐步走向性能設計之方向。

參、修正重點

       針對現有「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民國90年版)之各章節,本草案採全面修正,修正重點如下:

一、第一章 總則:

       增訂「1.7基礎之分析與設計」一節,主要原因乃由於工程實務中所使用土壤分析模式有時不太正確,許多工程師觀念不甚清楚,認為土壤的不排水分析可以使用三軸壓密不排水試驗總應力莫耳圓包絡線的強度參數,以致造成錯誤的分析結果,影響建築物之安全性。有鑑於此,在第一章中增訂條文1.7節。此外,本章亦增訂「1.8基礎設計之性能考量」一節,敘述基礎設計應考量建築物與基礎之性能要求,亦即應考慮在建築物的使用期間,所設計基礎之受力與變位不超過對應各種設計載重之限界狀態,以能滿足建築物之安全性、修復性與使用性等各種性能需求。

二、第二章 基礎載重:

       現有規範「2.4風力與地震力」一節中之地震力,係民國89年底頒布之地震分區,現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已經數次修正改採用均佈危害度之分析結果,故原有規範之地震力規定已不再適用,本次修訂將其刪除,修正為符合現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2005)之地震力規定,使基礎設計所採用之地震力與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一致,上部結構與基礎之耐震設計,才具有一致規定與標準。

三、第三章 地基調查:

       本章修訂「3.1.3一般要求」與「3.1.4特殊要求」兩節,以及增訂「3.1.5位於地質敏感區基地之地質調查」。

       修訂「3.1.3一般要求」與「3.1.4特殊要求」兩節的主要原因,乃因2016年0206美濃地震造成臺南市部分地區產生土壤液化災害,而液化嚴重地區損壞建築物類型主要為4層樓以下一般民眾住宅,均未經確實之基地調查與土壤液化分析,故為加強未來新建低矮樓房之抗液化安全性,針對具有土壤液化災害潛能之基地須進行土壤液化之調查與分析,故修正「3.1.3一般要求」與「3.1.4特殊要求」兩節之相關規定。

       增訂「3.1.5位於地質敏感區基地之地質調查」的主要原因,乃因應地質法之實施,依地質法第八條第一項規定,土地開發行為基地有全部或一部份位於地質敏感區內者,應於申請土地開發前,進行基地地質調查及地質安全評估;另第11條第1項規定,依第8條第1項規定應進行基地地質調查及地質安全評估者,應於相關法令規定須送審之書圖文件中,納入調查及評估結果。有鑑於此,於本規範第三章地基調查中增訂相關規定,以符合地質法之要求與規定。

四、第四章 淺基礎:

       淺基礎為一般建築物最常使用之基礎型式之一,以往工程設計時較注重容許承載力之計算,然而淺基礎之工程問題其實在於沉陷問題,故本次修正主要在於強調沉陷分析及可使用之分析模式之規定,以及容許沉陷量之規定與修正。

五、第五章 樁基礎:

       主要為基樁承載力之檢討修正,包括植入樁承載力之計算、樁底灌漿之成效評估等,以及壓力樁與拉力樁容許承載力安全係數之修正;對於側向承載樁,則由以往僅限於彈性分析擴展至彈塑性分析,以因應極限載重設計之需求。

六、第六章 柱狀體基礎:

       針對沉箱基礎之內容,刪除原有施工細節部分之規定,並將本章(沉箱基礎)之名稱修正為柱狀體基礎,內容包含沉箱基礎、井式基礎與連續壁基礎之設計,適合各種相似基礎之應用。

七、第七章 擋土牆:

       主要增列柔性擋土牆(如排樁)之設計;另應檢討修正被動土壓力之計算方式。

八、第八章 深開挖工程:

       近年來,國內深開挖工程之設計與施工技術發展迅速,本章檢討納入已廣泛應用之扶壁、地中壁與地盤改良等項目;另亦增加鄰房保護工法種類與應用之規定。

九、第九章 地質改良:

       增訂各種地質改良方法如加密法、地層固化法、灌漿工法等之設計原則。

十、第十章 土壤液化:

       針對2016年0206美濃地震造成臺南市部分地區產生土壤液化災害,行政院指示應盡速頒佈全國土壤液化潛勢圖,故亟須盡速修訂現有規範之相關內容。本次修正之內容主要包括:(1)液化評估方法,建議採用本土性雙曲線(HBF)法、NCEER(1997)與AIJ(2001)法;(2)增加液化沉陷之評估法;(3)修正液化土質參數折減之相關規定;(4)增訂液化耐震設計章節,使修正後之內容包含分析與設計,內容更加完整。

肆、推廣與應用

       本修正草案已於106年度研修完成,並送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規範委員會審查,另曾於臺北(106年10月27日)與臺南(106年11月10日)分別舉辦公開說明會,蒐集各方意見再加修正,使修正之規範能更臻完善、更能配合現況需求,以符國內基礎設計分析之需要。本草案已於107年1月25日提送內政部營建署審議,以更新現有之「建築物基礎構造物設計規範」,並能早日頒布供工程界使用。

業務報導黃彥霖
研發山坡地社區人工邊坡智能感測系統

       近年極端降雨事件頻傳,邊坡監測及防災預警實為山坡地社區安居之重要議題,山坡地社區開發需施作擋土設施,周緣邊坡也存在崩塌威脅,山坡地社區擋土牆監測是維護坡地安全重要方法,傳統多以人工定時記錄,卻無法即時獲得山坡地社區局部降雨及邊坡位移資訊進行防災管理、或實施即時應變作為。因此,透過整合型監測器之研發,建構適合山坡地社區邊坡智慧防災監測儀器,可提供及時監測數據,以提升邊坡災害預防及應變作為,使山坡地社區防災能更加及時。

       106年度計畫「山坡地社區智慧防災系統可行性研究─邊坡智能感測暨雲端運算」成果,已研發自然邊坡之土壤邊坡智能感測器,本年度將致力研發低成本及低功耗之人工邊坡智能感測器,透過整合微機電感測器、無線傳輸技術與雲端分析技術,建構適合山坡地社區人工邊坡智慧防災監測儀器,並與前期計畫所建置之「山坡地社區建築管理履歷資料庫」進行連結,提供社區進行監測管理及警戒通知。

一、整合型監測器研發

       本感測器包含雙軸向傾斜儀、三軸加速度計、裂縫量測應變計等,透過無線感測模組進行連結,並佈設於示範山坡地社區中人工邊坡牆面進行監測測試,以下就感測器元件與通訊技術進行描述:

(一)雙軸向傾斜儀

       本計畫規畫裝設雙軸傾斜儀,為微機電式MEMS傾斜變位計,設計目的在於永久裝設在結構物上以求觀測該結構物之長期傾斜變位量。將以自動量測方式,頻率為每10分鐘至少1次,若監測期間傾斜儀5分鐘變化幅度大於1度時,則改以頻率為每分鐘1次。

圖1. 雙軸向傾斜儀

(二)三軸加速度計

       三軸重力加速計是以地表重力加速度為基準來測量三軸的變化,即達到量測變位之效果。為能長期記錄邊坡之變化與穩定情形,每10分鐘即有一筆測值,且可量測X、Y、Z三個軸向的位移,配合自動化量測,達到即時化結構體位移監測與預警之功能,減少人為作業產生之誤差,大幅提升即時預警應變之效能。

圖2. 三軸加速度計

(三)裂縫量測應變計

       振弦式裂縫計(拉伸式)採用振弦式位移感測器測量裂縫,裂縫計內部包含一組振動鋼弦敏感元件,鋼弦一端被固定,另一端則連接到彈簧拉力棒,裂縫變形時帶動拉力棒的移動,使彈簧改變了鋼弦的振動頻率,藉以量測裂縫大小數值。

圖3. 裂縫量測應變計

(四)土壤水分計

       為量測到精確的土壤中水份變化,以量測土壤的介電常數(即電容)變化,進一步換算成土壤含水量。探針式電容感應器能敏感地量測土中電容變化,並將土壤模擬成電阻與電容的並聯等效電路,以換算成水份含量,而多點感測環可依實驗所需深度進行調整。

圖4. 土讓水分計

二、雙向資料傳輸系統建置

       為達低功耗傳輸成本,本研究採LPWAN Weightless無線通訊技術建置雙向傳輸系統,乃因Weightless技術之完整雙向傳輸特點,包括強大的上行以及下行傳輸,可支援遠端韌體更新功能,其同步網路(Synchronized network)架構,可以避免系統內部無通訊封包碰撞問題以致封包遺失,以確保監測資料可以順利送抵,大幅提高系統的可信賴性及穩定度。

使用Weightless無線通訊技術建置雙向傳輸系統對於山坡地智慧防災具實質助益。藉由上行傳輸將Weightless Board所收集到由監測器所感測的資料透過Weightless傳輸基站傳送至雲端平台;透過下行傳輸,可由雲端平台連接Weightless傳輸基站對終端傳感器進行控制,以調整收集監測資料的頻率或於必要時進行韌體更新,達到最佳之系統效能。

三、整合型監測器於示範山坡地社區之測試安裝

       本計畫選定兩處邊坡進行監測與資料傳輸感測器已於107年7月5日完成監測系統安裝架設,四種感測儀器皆可正常動作並將資料上傳至雲端,後續將進行穩定性及可靠度驗證,以及警戒值之在地性調校,並將相關監測數據回饋至社區智慧防災監控平台。

圖5. 人工邊坡智能感測器現地架設

業務報導陳士明
研發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初步評估系統

       鑑於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屢為國人關切課題,為符合社會所需,內政部頒佈94年實施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中首次將既有建築物的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相關規定納入規範中,從此除了新建建築物須達最新耐震設計規定外,對於既有建築物的耐震能力的提升也於設計規範中有了原則性規定,凸顯了耐震評估與補強的重要性。

       臺灣近年地震災害頻傳,包括1999年9月21日的集集大地震、2016年2月6日的高雄美濃大地震及2018年2月6日的花蓮大地震,都造成建築物嚴重受損或倒塌,死傷無數。如果能在地震前快速篩選出高風險的建築物,勢必能減少一定程度的災害。

       全臺灣有相當多的老舊建築物,包含一般住宅、學校及辦公大樓等,以前若想要知道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必須透過結構分析軟體進行詳細評估,但如果每一棟建築物都進行詳細評估的話,不但耗時又費力,評估費用也相當高昂。因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構想開發一能快速評估且不失準確之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又因臺灣建築物種類比例最高者為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因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05 年度開發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PSERCB,研擬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定性與定量之評估方式,達到快速評估與不失準確之目標,並採用雲端運算平台,所有評估者之紀錄均可上傳到平台,使得各級政府可有效掌握其轄區內建築物耐震能力之良劣與分佈,有利政府進行大數據統計分析以做為防災策略擬定之依據使用,此外,PSERCB 依照耐震初評所需之程序,規劃循序漸進之操作方式,使得使用者可以瞭解評估流程並降低錯誤發生率。PSERCB 評估方法已於2016 年9 月19 日經內政部明訂於住宅性能評估實施辦法,作為國內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之依據。

       PSERCB 現今已成為結構技師、土木技師及建築師等相關從業人員執行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不可或缺的工具,現今使用人數已超過2,000 人,已完成的專案約有7,184 件。

       自政府啟動「安家固園計畫」以來,結構技師、土木技師及建築師等從業人員,屢屢建議盡速制訂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以因應業界對於此類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的需求。

       爰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106年度辦理「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研究」,研究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研究方法。今年(107年)以該研究之研究報告為理論背景,並新增鋼構廠房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研究方法,並比照PSERCB 評估平台架設方法,建立鋼結構、輕鋼構及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希望能擴大適用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之建築物類別,減少國內建築物遭受地震災害的風險。

       本研究回顧國內外有關鋼結構、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初步評估相關內容,建立適合我國之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其初步評估方法主要採用106 年建研所擬定之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方法,根據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材料與結構特性,以不同實地現況列入考量,如結構系統、結構細部與結構現況等,研擬定性評估表,並透過定量分析計算建築物耐震能力。

       鋼構廠房定量評估計算方式包括:柱、斜撐、金屬壁板之極限剪力強度計算與建築物耐震能力計算。

       鋼結構、輕鋼構及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以PSERCB為基礎及蒐集國內外相關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文獻,並參考由專家學者提出可能較重要的影響因子,對原先訂定之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方法做修正,並透過案例分析,確認本研究建立之鋼結構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之可行性與實用性。

       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初步評估系統如下圖1圖2所示

圖1. 鋼結構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

圖2. 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

業務報導厲娓娓
國內集合住宅建築物老劣化態樣調查及改善建議

       一般而言,建築物的結構體之耐用年限以50年計之。然而於實際情況中,國內超過30年屋齡者,常被視為老舊建築,40年屋齡不到即拆除之建築物也比比皆是,顯見拆除原因並非單純之物理劣化因素,還包括用途變更、經濟利用等等各種歸因於人類活動之因素。本所研究案「集合住宅老劣化態樣調查與改善策略研究」以臺北市、新北市之6至12層樓、屋齡8年至35年之集合住宅共20案件進行現況調查,瞭解集合住宅老劣化態樣,進一步提出改善建議,以提高居住品質、延長其使用壽命,並且有助於建造可供長期使用之住宅建築。

一、現況調查結果

       影響集合住宅使用壽命的因子涵蓋物理、機能、心理層面與外在環境因素,透過文獻、法令與個案調查,將其整合並分析,分成物理、政策、經濟、技術、功能、社會等六大指標,並各自建立評估指標,如下圖。

註:( )內數字為本所研究案調查之20個案件中,發現有不良狀況之案件數量

圖1. 影響集合住宅使用壽命評估指標

二、影響態樣改善建議

       依據上述調查統計結果,我們可以瞭解哪些狀況雖然普遍常見,但卻屬於影響建築物使用壽命的不良情況。以下將常見影響集合住宅使用壽命態樣整理並提出改善建議:

(一)平面形式:「樓層平面沿梁柱配置方向的對稱程度較低」是常見的影響集合住宅使用壽命的態樣,建議在平面轉角或薄弱處增設牆體、斜撐、貼上碳纖維或玻璃纖維等方式加強建築物耐震性能。

(二)裂縫鏽蝕滲水程度:牆板面裂縫、鋼筋裸露鏽蝕、白華是常見現象,會影響住宅使用壽命,建議可採以下方式進行改善:1.滲水:牆板表皮塗防水劑;2.裂縫:用樹脂、碳纖維或玻璃纖維灌縫;3.混凝土剝落:用樹脂、碳纖維或玻璃纖維填補修復;4.鋼筋鏽蝕不顯著:除鏽,塗防鏽材,再以斷面修復材填補修復。鋼筋鏽蝕顯著時,尚需焊接新鋼筋或植筋。

(三)結構管線分離:國內普遍將管線埋置於牆壁、地板等暗管方式,不易進行維護修繕。如能改採高架板、天花板、倒梁法、雙層樓板等佈置的明管方式,有助降低建築物劣化發生。

(四)浴廁通風性:浴廁通風不良是常見的問題,對居住者之健康頗有影響。建議開設通風氣窗或裝設抽風機,以改善通風狀況。

(五)防火區劃:消防安全設備設置不足、未符防火區劃規定等,是常見的影響集合住宅使用壽命的態樣。建議針對以下重點加強改善,如:設置防火時效1小時以上防火門、機械式排煙管道、緊急用升降梯,以及梯間(含特別安全梯、緊急用升降梯)應為獨立規劃。

(六)建築外牆髒污度:國內普遍可見的建築外牆髒污狀況,常為人所詬病,影響居住環境品質。建議可採以吊籠由頂樓吊掛作業平台、或是其他垂吊方式進行外牆清洗,以還給建築物原色。

(七)無障礙設施、無障礙通路暢行:無障礙設施設置過少、無障礙設施無法通行或未符合標準,造成身障人士行之不易。如能視現場狀況進行改善,像是設置活動式斜坡版、樓梯附掛式輪椅升降臺等,可解決大部分行的問題。

(八)建築物外牆檢修:據研究,達15年屋齡以上建築物之外牆飾材,開始有掉落、隆起等老劣化的現象。定期請專業人員進行外牆檢修,可常保外牆飾材之牢固,並可保障行人安全。

       住得安全、住得安心、住得舒適,是每個人所期望的。只有滿足使用者居住品質需求,延長建築使用壽命的目標才能實現。

業務報導白景富
推動國內BIM人力培訓及分級

一、緣起

       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技術在國內公、私部門建築專案之應用也越來越普遍,然而在導入BIM時卻遭遇到BIM人力專業資格認定之問題,使得BIM專業能力難以認定。本案參考國內外BIM專業分級制度及我國現有之其他營建專業分級系統,探討適合我國BIM專業分級制度。

二、BIM國際人力分級概況

       國內目前並無BIM專業認證制度,為此,本案蒐集並整理美國、英國、新加坡及中國大陸等4國之BIM專業人力分級制度,簡介並整理各國制度之特色與差異,彙整資訊如下表1。

表1. 各國BIM人才分級作法與培訓方式之比較

項目 美國 英國 新加坡

中國大陸

BIM職稱

BIM管理
  •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BIM經理
  • 英國建築研究中心(BRE):
  • 企業:BIM商業系統Level 2認證
  • 個人:BIM管理人員、BIM從業人員認證
BIM協調員、BIM專案經理
  • 全國BIM應用技能考評(住建部):BIM建模、專業BIM應用(分5種)、綜合BIM應用。
  • 全國BIM專業技能考評(工信部):BIM建模技術崗位人員、BIM專案管理崗位人員、BIM戰略規劃崗位人員。
  • 全國BIM技能等級考試(人社部):建模師、BIM高級建模師、BIM應用設計師。

執行單位

美國營造公會 英國建築研究中心學院、網路課程。 新加坡建設局學院 高教單位、網路課程。

授課師資

符合基本資格(經驗)要求,並取得相應證照之從業人員。 英國建築研究中心認可師資。 政府官員、BIM經理(業界講師) 取得相應證照之學者或從業人員。

培訓對象

各類型營建產業從業人員(無限制)
  •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具有5年以上工程管理工作經驗人員,且為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之會員。
  • 英國建築研究中心(BRE):各類型營建產業從業人員(無限制)。
針對政府官員、企業高階主管、中階主管、技服廠商、施工廠商設計不同之BIM學程。 學校學生及從業人員。

代訓機構

課程設計

針對BIM管理證照,訂有BIM教育學程。 提供各類型認證之網路培訓及課堂講授課程。 提供全時進修、在職進修及短期認證、國際認證等4種BIM課程。
  • 目前未發現認證機構舉辦常態性及結構化課程。
  • 應考者透過學校課程或網路培訓機構學習。

 

三、國內人力培訓分級概況

       本案考量台灣BIM Guide主要參考新加坡BIM之相關規範,為求一致性,以新加坡做為國內BIM培訓及認證制度之主要參考對象

(一)BIM人力分級

       本案根據新加坡作法所建議之BIM人力分級職稱,作為欲發展之特定職業(或職類)。本案之BIM人員分類、學歷、經驗、測驗方式及各級人員主要工作內容分為3級(如表2)如下。

1. BIM經理(管理者):負責建立BIM執行計畫(含建模準則及需要執行之BIM Uses),並督導建模員及協調員確實依BIM執行計畫完成專案。

2. BIM協調員(運用者):負責BIM模型之協作管理,並執行BIM執行計畫要求之BIM uses,並檢核建模員之建模品質。並可依細分為「技服廠商」與「施工廠商」兩類

(1).技服廠商BIM協調員

(2).施工廠商BIM協調員

3. BIM建模員(操作者):依BIM執行計畫負責建立其專業之BIM模型,並管理模型版次。依其專業細分為「BIM建築建模員」、「BIM結構建模員」及「BIM機電建模員」等3類。

(1).BIM建築建模員

(2).BIM結構建模員

(3).BIM機電建模員

表2. BIM人員主要工作

BIM職稱 主要工作內容

BIM經理

(由技服廠商、業主指定之BIM專家或專案經理擔任)

負責定義及實施:

  • BIM執行計畫
  • BIM目標及用途
  • 責任矩陣
  • BIM交付成果
  • 成果繳交進度
  • BIM建模品質控管
  • BIM協作

技服廠商

BIM協調員

在設計及施工階段:

  • 定義各項BIM專業模型用途(含分析)
  • 協調BIM建模員、設計顧問及成本顧問
  • 協調施工廠商及分包商
  • 確保建模品質

施工廠商

BIM協調員

在施工階段

  • 協調設計技服廠商及分包商
  • 研究招標文件
  • 查閱設計模型、製造模型及圖說
  • 利用BIM執行協作、安排工序、評估可施工性及成本分析
  • 建立施工及竣工模型
  • 確保建模品質

建模員

(建築、結構、機電)

  • 依各個專案階段之建模準則要求,建立其負責專業之BIM模型
  • 模型儲存(版次管理)

(二)BIM人力培訓

       根據培訓內容屬性與各級BIM人員工作職能,區分其應培訓之項目。BIM人員之主要工作職能及培訓資格,如表3所示。

表3. BIM人員之主要工作職能及培訓資格

項目 主要工作職能 培訓對象及資格

BIM經理

  • 負責定義及實施:

□BIM執行計劃

□BIM目標及用途

□責任矩陣

□BIM交付成果

□成果繳交進度

□BIM建模品質控管

□BIM協作

  • 大學(專)以上學歷
  • 營建產業各類型專業人員
  • 建議具有建管法令、工程成本、PCCES、物業管理、財務管理、資料庫管理等專業知識
  • 具5年以上營建工程設計、監造、施工或管理等相關經驗

BIM協調員

  • 技服廠商協調員(設計及施工階段)

□定義各項BIM專業模型用途(含分析)

□協調BIM建模員、設計顧問及成本顧問

□協調施工廠商及分包商

□確保建模品質

  • 施工廠商協調員(施工階段)

□協調設計技服廠商及分包商

□研究招標文件

□查閱設計模型、製造模型及圖說

□利用BIM執行協作、安排工序、評估可施工性及成本分析

□建立施工及竣工模型

□確保建模品質

  • 大學(專)以上學歷
  • 營建產業各類型專業人員
  • 建議具有規劃、設計、工程管理、物業管理、AR、VR等專業知識
  • 具3年以上營建工程設計、監造、施工或管理等相關經驗

建築建模員

  • 依各個專案階段之建模準則要求,建立其負責專業之BIM模型
  • 模型儲存(版次管理)
  • 高中職以上學歷(限土木建築相關科系)
  • 無經驗限制,但建議為建設公司、建築師、工程顧問及施工廠商之設計或繪圖人員
  • 建議具有工程測量及GIS專業知識

結構建模員

  • 高中職以上學歷(限土木建築相關科系)
  • 無經驗限制,但建議為建設公司、建築師、工程顧問及施工廠商之設計或繪圖人員
  • 建議具土木工程背景

機電建模員

  • 高中職以上學歷(限機電相關科系)
  • 無經驗限制,但建議為建設公司、建築師、工程顧問、施工廠商及機電廠商之設計或繪圖人員
  • 建議具有建築機電知識及經驗

       BIM知識及技能可分為基礎內容、核心內容及進階內容等3部分,並根據各級BIM人員應具備之能力建立BIM培訓課程地圖,「基礎內容」及「核心內容」之知識及技術為授課範圍;進階課程針對專案特殊需求所產生之「進階內容」,如圖1所示。

1.基礎內容:使用BIM需具備之基本知識。

2.核心內容:使用任何一項BIM Use皆須具備之基本技術。

3.進階內容:使用特定BIM Use須具備之技術。

圖1. BIM培訓課程地圖

四、職能課程

       本案參考勞動部制訂之「職能基準發展指引」執行各級BIM人員之職能基準分析;再根據職能基準分析結果,執行職能導向課程分析,以符合我國BIM人力分級培訓。此能力組合包括BIM人力分級之主要工作任務、行為指標、工作產出、對應之知識、技能等職能內涵的整體性呈現。本計畫之分析程序如圖2,茲說明本計畫之分析構想如下:

步驟1:BIM人力分級及台灣24項BIM Uses

       根據勞動部(2017)規定,執行職能基準分析前,應先確認值得發展之行業方向及欲發展之特定職業(或職類),並定義特定職業(或職類)應執行之工作任務。其中,職業為行政院主計總處訂頒之「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之小類或細類職業名稱(無適用官方名稱,以產業慣用職業名稱);職類為勞動部參考國內各領域專家意見,另行建立領域類別。

       本案根據新加坡作法之BIM人力分級職稱,作為BIM人力分級;並以台灣BIM Guide所認定之24項BIM Uses為BIM人員應執行之工作任務。

步驟2:BIM Use 職能標準分析作業

       本步驟參考「職能基準發展指引」之執行程序,分析台灣24項BIM Uses之工作任務(工作描述)、行為指標(完成標準)及工作產出(關鍵產出),再根據分析結果,規劃每項BIM Use應具備之知識及技術。

步驟3:BIM Use 職能課程分析

       本步驟依職能標準分析結果,並參考「職能導向課程發展指引」之執行程序,重組職能內涵(整合相關知識或技術),以建立BIM培訓課程大綱;其次,本案蒐集國內外培訓單位開設之BIM課程內容,並根據開設課程內容之屬性,建立BIM課程大綱(本計畫)與課程內容(國內外培訓單位)之對應關係,以產生完整之BIM課程大綱及細項;最後,本計畫根據各級BIM人員之工作內容,研擬各級BIM人員之培訓課程大綱及細項,並建立BIM培訓課程地圖及課程方案。

圖2. 職能培訓課程分析程序

五、結論

       本案以新加坡做為國內BIM人力分級與培訓方案之主要參考對象。惟實際推動時,應考量國內營建產業制度、環境及分工方式,因地制宜,調整推動方式及策略。此外,美國成立BIM培訓及認證專責委員會,以及英國對企業BIM能力認證之作法,亦值得國內參考與學習。

業務報導謝宗興
建築設計與法規檢測導入BIM工程總分類碼研究之應用

       近年來隨著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術的日益發展與普及,而建築資訊模型中最要緊的是資訊(Information),以BIM模型作為工程資訊的載體,整合工程全生命週期所逐步建立及累積之資訊,具備有資訊整合、傳遞與展示的能力,在設計階段對施工階段進行分析與模擬。

       在導入BIM作為全生命週期的應用工具時,已有許多國家加強發展應用於輔助建築設計作品的法規審查上,如新加坡、中國大陸、美國、澳洲等。我國亦有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等建管單位已積極推動相關系統與制度之研擬及建置,並已開發出建管審查系統雛型架構。雖然以BIM為基礎發展電腦輔助建築設計法規審查為未來發展趨勢,但在實現電子化、自動化、無紙化進程,資訊標準化是重要關鍵。

       我國目前使用的編碼為公共工程綱要編碼(PCCES),係基於1995年版Master Format為作業基準。隨著BIM技術的發展,為了能連結建築全生命週期上的產業資訊,現行國際編碼架構如元件分類(Uni Format)和綱要分類(Master Format)皆已不敷使用,因此本研究引用包括2004年版Master Format的美國工程總分類碼OmniClass進行本土化以利與國際接軌。研究過程中結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相關之BIM研究成果(如元件庫、綠建築、COBie營運管理等),加以解說編碼之發展、架構、後續延伸應用範圍,以BIM模型為核心來整合相關建築設計與法令規範,於BIM的架構下擴充與延伸在建築管理審查的應用。

       將現有工程總分類碼OmniClass15篇章透過本土化過程,結合PCCES現有工程會編碼,提供擴充的架購,能夠提供PCCES未來修正的參考。各項工程的編碼落實後,提供建築設計品質檢核並提升建築審查效率。OmniClass總分類碼之編碼架構可涵蓋更廣且後續之擴充性極大,將營運維護管理所需資訊提前於規劃設計階段即透過OmniClass總分類碼予以定義,可有效改善資訊交換與保存之效率,並加強落實營運維護管理的可能性。

       本研究的編碼成果應用在建築設計相關法規的時候,如「建築物之使用類別與OmniClass工程總分類碼之對應參考」可以看出建築物不同使用類別,如公共集會類依其組別定義A-1組為供集會、表演、社交,且具觀眾席之場所,可以比照編碼為「11-11 00 00-集會設施」,原定義為:可供一大群人進行商業、娛樂以及教育活動之設施場所;又如A-2組為供旅客等候運輸工具之場所,可以比照編碼為「11-51 00 00-交通設施」,原定義為:通過各種手段將人員和貨物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的碼頭、車站和路線。

       再細分使用細項編碼,以「a類、B類使用項目舉例與工程總分類碼之對應參考」,A-1組可以細分為「戲(劇)院、電影院」等8小項使用項目,經比照OmniClass編碼內容,其中有5小項有相對應的編碼,像是「戲(劇)院、電影院」編碼為「11-11 21 11 Cinema電影院」。其他像是「文康中心」、「社教館」、「社區(村里)活動中心」都需要擴充編碼。為提升應用的便利性,本研究編成「我國工程總分類碼應用指南」提供編碼系統應用導引,能讓公部門及營建產業更便於在工程全生命週期運用工程總分類碼進行管理。

業務報導郭建源
集合住宅配置方式對戶外風場與室內通風之影響

       都市區域櫛比鱗次的密集建築量體,對風場行進造成阻礙,降低戶外空氣流通量,進而影響室內自然通風,減少室內通風交換率,並增加冷氣空調的使用,同時排放熱氣至戶外,再增高戶外溫度。如此惡性循環下,使都市增溫形成「熱島效應」,嚴重增加能源的損耗。根據經濟部出版的「集合住宅節能技術手冊」,公寓夏月冷空調的使用佔各類型用電比例41%,在非夏月則降至6%。且已有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空調和自然通風混合使用,可減少約50%不等的用電量。由此可知,空調佔高耗電量,而自然通風可有效的降低空調的使用。另外,根據香港學者的研究,戶外風速每增加1m/s,將可降低戶外溫度2度,減少5%的能源的使用量。

       由此前述可知,提高戶外風速和維持室內自然通風將可大幅降低能源的使用。戶外風場的流通是室內自然通風的基本要件,兩者息息相關,戶外如長年為低風速之弱風特性,室內想達到良好的通風效果無疑是緣木求魚。另外,建築群的配置方式、建築物本身的座向、開窗尺寸位置,仍至室內隔間方式等均可能影響室內自然通風特性。本研究為了解集合住宅的配置方式對戶外風通流通與室內通風的影響,擬透過風洞試驗分析都市內集合住宅外部環境風場特性,藉以了解建築物配置與風向,對其表面風壓力之影響。再以風壓量測結果配合CFD模擬探討室內通風情形,期能驗證建築物配置方式與戶外風場及室內通風的關係。

       試驗規劃以高雄鳳山重劃地區的集合住宅為研究案例,如圖1所示,該集合住宅為三棟獨立結構體組成,分別為A、B、C三個代號,其中A和B兩棟相連,C棟則是獨立。本研究以A棟為主要研究主體,除了樓梯和電梯間外,每層均於開窗部設壓力管以量測各開口部之風壓值,室內配置一廳四房(含衛浴),並有4個窗戶。試驗以A棟和B棟間距S為主要變數,風洞試驗條件,分別將A和B間距S設定為0,5、10及15m等情況下進行試驗。主建築物縮尺模型比例1:100,置於風洞試驗段轉盤上(如圖2)。與模型等高位置處以熱線式風速計同步量測風速,作為參考風速。實驗以正北風向為0度,每22.5度作ㄧ量測,共計16個風向角。風洞試驗的來流風場採適用於該地區地貌特性之紊流邊界條件,考慮基地所在區域為大都市邊緣之型態,以B地況風速剖面,故其平均風速剖面符合指數律α = 0.25。

       經風洞試驗與CFD模擬結果顯示,研究案例的集合住宅配置方式(S=0m)不利於戶外風場流通與室內自然通風,由圖3所示,當A和B棟間距S=0m時,不論哪個方向的來流角度,戶外流通的風速值均偏低。若將A和B棟間距增加至S=15m時,風速場則明顯增強。另一方面,以自然通風而言,當風向與居室對外開口方向近似平行(135度及180度風向),將提高自然通風風速,且當棟距S=15m時室內自然通風也較兩棟緊臨S=0m的情況來得好,如下圖4所示。綜合前述,本研究案例集合住宅,建築物的配置方式,不利於戶外風場流通和自然通風。若前規劃設計前,具有戶外風場流通概念,適度的拉開建築物棟距,並先了解基地區的盛行風向,居室對外窗戶配合盛行風向,將可有效增進室內外的通風狀況,進而減少能源的使用。

圖1. 集合住宅量體與室內空間配置

圖2. 風洞實驗室內風場模擬與模型建置

圖3. 戶外風場流通風速與流向等值圖

圖4. 室內自然通風速與流向等值圖

業務報導許閔揚
107年度1–8月綠建築標章辦理成效

一、前言

       近年來,人類對於大自然的破壞已大到全球的規模,引發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包括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破壞、能源耗竭及糧食危機等,甚至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與生存;此外,持續增加的人口,預估2050年將達到98億,加上人口結構惡化,高齡人口急遽增加,生產力降低及照顧需求增加等,如何降低建築開發對環境的衝擊、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利用新科技設備因應高齡社會,提升人類福祉,為全球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迫切課題。

       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造成之全球暖化,均致力於發展具節能及對環境友善的「綠建築」或稱「環境共生建築」,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必須依據氣候條件、國情等的不同,而有所調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88年針對臺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建立涵蓋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健康(Health)4大範疇之綠建築標章評估(EEWH)系統,不僅為僅次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後,第4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同時也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通過綠建築標章評定的建築物,在節水及節電方面至少約分別有30%與20%以上之效益。

       為提升國內綠建築技術,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參酌美、日、英等國家之綠建築評估制度,於101年將原有的綠建築評估通用版本,修訂為基本型(EEWH-BC)、住宿類(EEWH-RS)、廠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及社區類(EEWH-EC)5種版本評估手冊,使我國正式邁入綠建築分類評估時代。由於我國的EEWH綠建築標章,為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之評估系統,現與美國LEED綠建築標章並列為國際綠建築標章認證數量最多之兩套系統。106年為因應國際化需求,擴大我國綠建築評估範疇,提升臺商企業於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及商機,本所以基本型(EEWH-BC)綠建築評估手冊為基礎,導入在地氣候條件、相關法令、設計慣例修正之「當地基準評估法」,於同年6月完成「綠建築評估手冊-境外版(EEWH-OS)」出版,並自同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成為第6類家族成員。

二、執行成果

       綠建築標章之評定審查作業,目前採指定評定專業機構方式辦理,將技術評定與核發標章之行政認可作業分階段處理,以擴大評定審查服務成效,有效落實政府節能減碳政策。在建築師與營建業界的支持配合下,截至107年8月底評定通過之綠建築及候選綠建築已有7,317件(詳圖1),不但數量逐年增加,且民間件數比例更由早期91年的6%﹙7案﹚至103年已達到36%﹙204案﹚,而這部分的比例在106年更高達到44%﹙282案﹚。這些獲得標章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可節省大量水電,累計每年約可省電17.74億度、省水8,406萬噸(相當於2.61座寶山第二水庫的容量),其減少之CO2排放量約為9.99億公斤,這個量約等於6.71萬公頃人造林(約等於2.47個臺北市面積)所吸收的CO2量,每年節省之水電費估計約達70.48億元。

圖1. 歷年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統計圖

       由上述通過案件資料進一步分析,若依建築類別來看,通過件數比例高低依序為「學校類」、「住宿類」、「大型空間類」、「辦公廳類」、「其他類」、「醫院類」、「百貨商場類」及「旅館餐飲類」建築(圖2)。其中學校類占比達到27.40%,住宿類建築為20.98%,大型空間類建築為18.11%,這三類加起來已超過申請數量一半。另為逐步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激發民間企業競相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自96年起施行「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透過分級評估鼓勵建築師追求較佳等級,設計更優良的綠建築,以提升企業的形象與榮耀。自實施以來,合格級數量及比例逐年降低,高等級確有逐年提升之趨勢,如以銀級以上來看,也從96年的14件增加到106年的327件,其比例從4.4%提升至50.85%(圖3)充分顯示藉由綠建築標章制度之推動實施,確實達到「政府」、「民間」及「環境永續」三贏之局面。

圖2. 歷年通過案件建築類型分析圖

圖3. 歷年通過案件綠建築等級分析圖

三、未來展望

       近年來民間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比例顯著成長,顯示出綠建築觀念已日益普及,另政府為加強推動綠建築之發展,目前中央於「都市更新條例」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中,給予更新建案採綠建築設計並取得綠建築標章者相關容積獎勵;部分地方政府也於自治法規分別納入取得一定等級以上綠建築標章得給予容積獎勵的誘因,於此,對於推動公私部門之建築物取得建築標章有實質助益,並期望藉由以上策略將綠建築概念落實至全民居住環境中。

業務報導張怡文
107年度1–8月智慧建築標章辦理成效

一、前言

       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科技的整合應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93年建立「智慧建築標章」制度並受理申請,「智慧建築標章」係提供消費者作為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使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日常營運更具智慧,實現人性化空間的理想。內政部並於100年9月20日訂定發布「智慧建築標章申請認可評定及使用作業要點」,明定受理申請的依據。該要點第8點規定,評定基準應依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的智慧建築評估手冊辦理。

       因應智慧科技日新月異,智慧建築評估手冊歷經3次增修訂,從一開始的2003年版評估手冊的7大指標,到2011年版的8大指標及分級制度,我國智慧建築正式邁入分級評估階段,讓消費者可進一步識別智慧建築,以維持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的公信力。而105年7月1日實施的現行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16年版,已簡化評估項目,分為基本規定及鼓勵項目,符合基本規定之要求者,即可取得合格級的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其他鼓勵項目則由申請人自行視需要決定是否申請,賦予申請人更多選擇智慧科技應用的自由,促使智慧建築科技能更加貼近使用者的需求,實踐人性化空間的理想。

二、執行成果

       有關智慧建築的評定審查作業,目前採技術評定與核發標章的行政認可分別辦理方式,鼓勵民間人才及資金投入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審查技術服務,向本部申請指定為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專業機構,以擴大我國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審查能量。智慧建築標章為自願性申請制度,非為法規強制規定事項,僅能宣導鼓勵申請,為擴大推動成效,從102年7月起開始透過行政院核定的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相關規定之實施,由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函請各中央機關及直轄市、縣(市)政府,於興建一定用途且造價達2億元以上的公有建築物時,將應取得智慧建築標章規定納入工程合約,管制政府部門公有新建建築物應進行智慧建築設計,要求於申報一樓樓版勘驗時,應同時檢附合格級以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於工程驗收合格並取得合格級以上智慧建築標章後,始得發給結算驗收證明書,故對公有建築物具一定強制性。

       截至本(107)年8月底止,認可通過智慧建築標章328件(包括智慧建築標章91件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237件)(詳圖1)。本年截至8月底止,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的建築物共計63案,例年案件數量呈現逐年增加之趨勢,106年更創年度新高,當年度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建築物數量已達80案。

圖1. 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統計圖

三、未來展望

       的整體案件數,呈現顯著成長,案件數由102年11件成長至106年80件,已大幅成長7.27倍,顯見近年建築物申請智慧建築標章案件成長顯著。為增加取得智慧建築標章的誘因,已於104年5月修正相關規定,將智慧建築標章的有效期限由3年放寬為5年;另為進一步鼓勵效期屆滿者繼續使用智慧建築標章,已於107年3月公告簡化延續認可的評定審查規定,預估後續延續認可案件數將持續增加。

專題報導陳麒任
內政部頒106年度自辦研究優等獎– 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善策略與效益之研究

一、研究緣起與目的

       既有建築物約占全國總量97%,數量龐大。這些早期興建之建築物,當時並無建築節能法規,普遍存在耗能問題,如能進行綠建築改善,將可提升建築物使用成效,促進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綠建築目標。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以下簡稱本所)作為引領我國綠建築發展政策之角色,長期以來持續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善之示範與推廣。本研究針對本所歷年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善之358個實際示範案例,建置各種建築節能改善技術之成本與改善成效資料庫,透過大數據概念進行回歸統計分析,找出最有效益之節能改善項目;並就執行面及政策面等面向,提出我國推動建築節能改善之策略,以作為政府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善之施政參考,期能讓有限之預算,用於最有效益之項目,除落實政府節能減碳之政策,對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及降低夏季尖峰用電負載,亦有莫大幫助。

二、建築耗能設備節能改善技術之效益分析

       為了解各種不同建築節能改善技術之回收效益排序,本研究針對建置之改善效益資料庫,挑選使用率較高之前16項改善技術作為迴歸分析之影響變數,並以每年之節能效益比(年節省電費/總經費)為目標值,該值越高表示效益越好(該值之倒數即回收年限),如表1所示,假設採用線性迴歸分析,方程式如下:

Y=C0+ΣCi*Xi  ----------------------------------------------------------------------(1)

上式中

Y為每年之節能效益比(年節省電費/總經費)

C0為迴歸分析式之截距,為固定常數,此處假設為0

Ci為各影響變數之對應係數,為固定常數

Xi為各影響變數,亦即採用之改善項目,若採用則X值為1,未採用則為0

i為項次,其值為1~16

       本研究經蒐集整理358個耗能設備節能改善實際案例之相關成果,應用統計學原理,將本所實際改善效益資料庫整理為表1格式後,即可藉由迴歸分析方法獲知各種改善項目節能效益之顯著程度,以判斷哪些改善項目之節能效益最好、最值得優先辦理改善。

       經以表1利用公式(1)進行迴歸分析後,並將係數Ci依大小排序可得表2,其中Ci值越大者,表示效益比Y(即改善效益)越顯著,可發現改善效益最顯著之項目,依序為熱泵、照明、冰水泵浦導入變頻控制、冰水主機等4項,其次才是全熱交換器、CO2控制外氣引入、空調箱等。

三、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善之執行面策略

       我國既有建築物多屬早期老舊建築,建築外殼隔熱性能不佳,導致空調耗電增加浪費能源。若要使既有建築全面落實節能目標,勢必需從各類建築物之耗能基準著手管制,若高於同類建築之耗能基準,則應進行節能改善。研擬之執行面策略如下:

1、建立各類型建築物之能耗基準

       考量我國建築內部空間用途複合化之趨勢,本所於2015年版的綠建築評估手冊中,以所謂動態耗能密度EUI理論,完成了各類建築物類型空間的動態耗能密度標準。係以各類用途樓地板之營運時間,依該空間所對應之耗能特性,依加權方式組合成動態的耗能基準,可符合建築複合及多樣化之特性,準確地預測建築物耗能總量標準。

2、計算使用階段建築實際耗能EUI

(1)簡易計算法:適用能源消耗以電力為主且使用性質單純之既有建築物,可依過去實際用電資料(例如電費單),統計各年總耗電度數,再除以建築物使用面積(例如可用使用執照所載面積)及總年數,即可求出建築物年平均之耗能EUI值。

(2)實測法:需透過耗能設備之實測,包括量測空調、照明、動力設備(包括電器設備、給排水污水設備、升降設備)等系統之用電量,需事先各別安裝獨立之用電迴路以利實測判讀。再依據建築物實際使用面積(例如可用使用執照所載面積),加總計算其實際耗能EUI值。

3、優先就耗能佔比較大之設備進行節能改善

       以辦公類建築為例,因主要耗能為空調設備,其次是照明及插座,故應優先以空調設備作為節能改善標的,再依序改善照明及其他插座耗能設備,惟建築外殼隔熱性能影響主要為空調耗能,故空調型建築如能同時進行建築外殼隔熱改善如外遮陽、屋頂隔熱等,其節能效益會較大。

       以住宅類建築為例,因主要耗能設備為家電設備,建議應優先汰換為節能效率較佳之產品。建議仍以推動節能電器及照明燈具為主,並以建築技術規則及綠建築標章制度「日常節能」之規定,以及「住宅性能評估實施辦法」為輔,應可落實於提高住宅類新建及既有建築之能源效率,達到節能之目的。

四、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善之政策面策略

       若能由政府部門制定配套政策,將能收到更廣泛之成效。建議如下:

1、分階段推行策略:建議由政府部門管理之建築物先進行示範改善,再以自願性參與方式推廣至民間大型建築物,再逐步推廣至中、小型建築物。最後才將建築物耗能基準值納入法規管控。

2、設立專責機構:建議可仿效德國成立(或指定)跨部會之專責機構,負責統合執行既有建築節能之推廣宣導、制度研發修訂、貸款及獎補助、培訓及選拔建築能源專業人員、建築能源查核管控及揭露等業務,將更有效率。

3、導入電價優惠獎勵:針對建築實際能耗低於基準值之建築物給予適度之電價優惠獎勵,可增加民眾自願參與建築節能改善之意願,更有助於降低我國夏季尖峰用電之需求,權衡之下具有推動之價值。

4、修訂能源相關法規:建議可在「能源管理法」第17條中優先增列建築物空調及照明設備之合理設計基準值,有法源依據才能要求各地方政府配合執行。

5、導入建築節能改善之獎補助:建議經濟部能源局除了現行推動之節能家電補助外,可依「能源管理法」第5條第2項第2款,研擬由現有之能源研究發展基金或其他相關預算,作為提供補助既有建築節能改善財源之可行性。

五、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所研擬之我國既有建築節能改善相關推動策略,及以大數據概念進行迴歸分析找出最有效益之節能改善項目,可供政府作為規劃後續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善之施政參考。提出之建議如下:

1、優先補助節能改善效益最顯著之項目:目前經濟部能源局辦理多項之建築節能(含耗能設備)之相關獎補助專案計畫,建議可優先就熱泵、照明、冰水泵浦導入變頻控制、冰水主機等項目進行補助改善,將可獲得最佳之節能效益。

2、由公有建築物優先辦理節能診斷及改善示範:我國民間的建築物自有比例高,在法令以及制度設計未周延下貿然推動,必然引發相當大的反彈力道。相形之下我國公共建築也具有一定數量,可以由公部門所管理以及擁有之建築物做為優先推動節能診斷及改善之示範。藉由公部門所擁有之建築物優先試行,除了可以累積推動經驗,減少未來推動障礙外,也可以藉此宣傳建築節能所能帶來的好處,做為未來全面推動之準備。

表1. 改善效益資料庫及迴歸分析設定之影響變數Xi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2. 個別迴歸參數分析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專題報導張志源
內政部頒106年度自辦研究優等獎–美國公平住房法案可及性準則、日本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設計基準及我國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之比較分析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題目依據「高齡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科技發展中程個案計畫(106-109)」之「先進國家身心無障礙環境法令趨勢」來研提。從美國「公平住宅法案」可及性準則、日本「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設計基準,找出針對高齡者居住之住宅及無障礙住宅環境政策制定重點與特色,以利未來我國進入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時,能針對我國「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進行修正,並提出未來「政府直接興建或補助興建之住宅無障礙設計指引」(草案)內容。研究目的包括:

(一)釐清我國住宅法內無障礙設計與獎勵規定,並分析「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內容。

(二)分析美國「公平住宅法案」可及性準則、日本「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設計基準之政策制定、立法精神、法令架構與技術內容。

(三)針對我國「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條文進行建議修正,提出未來「政府直接興建或補助興建之住宅無障礙設計指引」(草案)內容。

二、我國住宅無障礙環境建構與法令架構分析

       我國現行住宅無障礙法令,分成獎勵及強制規定內容,住宅整體政策強調要保障居住權利,要推動建置無障礙住宅及社區環境,並推動符合不同身心機能者之住宅通用化設計,改善公寓大廈公共空間等無障礙設施。「住宅法」強調需提昇住宅安全品質,任何人不得拒絕或妨礙住宅使用人從事必要之居住或公共空間無障礙修繕,此規定具美國公平住宅法案之精神。該法並透過「住宅性能評估實施辦法」規定,提升住宅安全品質及明確標示住宅性能,並授權訂定「無障礙住宅之設計基準及獎勵辦法」。至於現行住宅共用部分設置無障礙之強制內容,主要規定於「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住宅與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置規定並沒有完全分離,此與美國及日本規定不同。

       「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及獎勵辦法」立法意旨為鼓勵住宅起造人、所有權人提升住宅無障礙性能,並透過「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逐步獎勵誘導住宅環境全面通用化,達到可及性、便利性及安全性之目標。該基準主要參考日本「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設計基準內容,部分內容採用「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97年版)及「既有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替代改善計畫作業程序及認定原則」,至於「無障礙住宅無障礙設施竣工圖說工程圖樣種類及說明書應標示事項表」是對該基準之輔助規定,要求建築師應提供無障礙竣工圖說工程圖樣標示內容,讓施工者正確施工,避免設計與施工誤差。但該基準並未考量未來高齡社會需求,與美國及日本類似基準相比,我國對於住宅專有部分(室內)軟體規定較為缺乏。

三、美國「公平住宅法案」可及性準則無障礙環境建構

       西元1988年美國「公平住宅法案」將不受歧視保護規定,擴及身障人士與有小孩的家庭。分析該法案給予行動不便者額外的保障,包括規定房東不可拒絕讓承租戶在住處或公用場所進行合理的改建,也不可拒絕在法規、政策、業務或服務上合理的調整,以便讓有障礙限制的人能使用生活所需的居住空間。對新建築物要求公眾場所與共同場所必須讓障礙者方便進出,大門與走廊的寬度必須足以讓輪椅通過。

       該法案可及性準則以ICC/ANSI  A117.1為公共區與共用區技術標準,規定所有居住單位必須容易使用,提供可進出與通過居住單位的路線,並需容易使用電燈開關、電動逃生出口、溫度調節器和其他環境控制設備,規定浴室牆壁補強方式,以便安裝扶手,廚房和浴室都要方便輪椅者使用。

       該法案可及性準則對於人權特別重視,法令標準有彈性,重視房客權益,該準則與日本與我國之差別是對於環境控制設備及牆壁補強規定,值得學習。

四、日本「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設計基準無障礙環境建構

       日本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住宅公團提供高齡者住宅,惟提供住宅數量有限,日本經濟泡沫化後,政府財政困難,且因邁入超高齡社會,公部門預算無法維持對高齡者住宅的龐大需求,因此制定「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作為政策實施依據。

       日本規定住宅共用部分及專用部分無障礙基準,在「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第54條及「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施行細則」第33條、第34條,同時並訂定「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施行細則第34條第1項第9款國土交通大臣訂定之基準」。共用部分主要規定共用走廊、主要共用樓梯及電梯。專用部分主要規定高低差、通路及出入口之寬度、樓梯、扶手、房間配置、廁所與臥室。內容非常詳細而繁複。

       日本訂定高齡者住宅供給促進支援措施,為促進新創設之「附加服務型高齡者住宅」之供給,建設及修繕費由中央政府直接對民間業者、醫療法人、社會福祉法人、NPO進行補助。住宅金額支援機構對附加服務型高齡者住宅,可放寬出租住宅融資之要件。政府在所得稅、法人稅也有進行補貼。

五、我國「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修正及未來「政府直接興建或補助興建之住宅無障礙設計指引」訂定

       參考國內外研究報告、我國最新修正之「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本所「歷年友善建築評選成果手冊」,本研究修正「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浴室及廁所之洗面盆扶手、室外通路地面之坡度、通路開口大小、避難層坡道端點平臺、中間平臺、轉彎平臺之大小、避難層出入口門外設置溝槽防水等規定。

       並研訂「政府直接興建或補助興建之住宅無障礙設計指引」(草案) ,以確保高齡者、身心障礙者能夠充分平等有效參與和安全安心使用為主要宗旨。參考美、日之無障礙設計準則,將共用部分區分成總則、無障礙通路、無障礙樓梯、無障礙昇降設備、無障礙廁所盥洗室、無障礙停車空間。專有部分區分成平面計畫、玄關、走廊、樓梯、廁所、餐廳與廚房、掃除空間、洗滌空間、臥室、客廳、細部、裝修等,並考量高齡者身體機能及失智狀況,分成強制設置與建議設置。

六、結論

       未來高齡社會來臨,住宅會更加重視無障礙環境之建構,本研究建議短期可要求社會住宅專有部分需符合高齡者使用需要,中長期應將現行部分住宅之無障礙設計規定內容,與將公共建築物作為改善前提之「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分離。主因在於住宅的使用者多元,且高齡者居家環境特質,行為特質與一般公共建築物極為不同,住宅法令上長期應提出符合不同使用需求者之無障礙(或通用)設計規範為目標。

       此外,本研究成果建議納入未來修正「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內容修正,未來社會住宅,如提供高齡者居住,可以參考本研究擬定之「政府直接興建或補助興建之住宅無障礙設計指引」(草案)內容,另本研究針對美、日、我國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之分析,可納入「住宅設置無障礙設施設備設置培訓講習教材」。

專題報導王天志
    參加第12屆性能法規與防火設計方法國際研討會

           第12屆性能法規與防火設計方法國際研討會(The SFPE 12th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Based Codes and Fire Safety Design Methods)係由美國防火工程師協會(The Society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s,SFPE)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研討會,本次活動研討會會議地點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市,包括Poster Session、消防避難產業設施展覽及研討會議。整個活動由SFPE主席John "JC" Harrington開場,說明研討會內容,並強調該會相當重視現代科技的資訊推播交流,全球相關領域研究者可利用各種網路社群媒體(包括website、blog、facebook、twitter、linkedin、youtube、SFPE event App等),追蹤討論相關火災科學議題,以即時獲取最新的資訊。

    一、消防避難產業設施展示

           在消防避難產業設施展出方面,內容包括各種消防泵設備(含配件)以及整體系統的規劃設計、製造和安裝,另外包括系統週遭驅動器、控制器等;綜整未來發展趨勢包括在系統設計運用建築空間資訊,採智慧化設計,搭配整合設計、計算、物件座標等三維空間設計軟體,以使撒水滅火系統管路具有適當高程和坡度並按照業者現場安裝需求繪製系統,後續此設計模型資訊可轉作維護管理使用,以節省成本及提高效率。另外在維護管理方面,多採用圖形化、智慧化以及雲端化管理系統,以進行操作、監控和故障或甚至事故的通報、損管等處理。

    圖1. Peerless Pumps雲端操作監控系統示意圖 

    圖2. AutoSPRINK系統設計資料庫示意圖

    圖3. 研討會會場

    圖4. 本次參與的SFPE夥伴介紹 

    二、研討會及海報發表

           本次研討會分成A、B兩場地同時進行,會場內擺設如同宴會的圓桌,參加者採開放式自由入席,增進參加者互動討論的方便性,綜整研討會簡報及海報內容與建築防火有關之重要內容如下:

    (一)性能式設計

    性能式設計傳統上主要依據其流程架構 – 定義計畫範圍、確立目標、定義目標、發展性能要求、發展火災情境及設計火災、發展試驗設計、評估試驗設計、選擇符合性能要求設計、修改設計或目標及選擇最終設計等步驟進行。但在這些步驟中,有些值得進一步的探討,例如發展火災情境及設計火災,有多篇文章提到大空間火災行為與傳統火災假設不同,火場空間可能不會同時劇烈燃燒,需考量travelling fire此類火焰連續擴散的影響;還有依據標準構件試驗所獲得的耐火性能,在遭遇局部火災時的性能差異,這些皆須納入性能式設計去考量。這問題近來也逐漸浮現在對於標準耐火試驗與實際火災差異的檢討,目前的標準防火測試,亦可稱為纖維素火災,亦即燃燒物主要為纖維素,但現今塑膠、化學及工業等可燃源充斥在各類型的建築內,其所引起的火災成長曲線勢必更嚴重;同時標準防火測試也未考量降溫階段對構件或結構的影響;另外火災的嚴重程度也與火場通風有關,這些差異在性能式設計時均應依據各案加以探討,以獲得最佳且安全的防火設計。

    圖5. Travelling fire和周遭氣體溫度示意圖

    (資料來源: Improved Formulation of Travelling Fires and Application to Concrete and Steel Structures,Rackauskaite Egle, Hamel Catherine, Law Angus, Rein Guillermo, 2015)

    (二)綠建築環境(綠屋頂/綠牆)火災預防

    都市建築往朝高層、高密度發展過程中,對都市造成最大的挑戰是環境綠化空間的不足,因此垂直綠化做為內部或外部立面或屋頂綠化成了替代方法的一種,這種綠化植栽同時具有隔熱效果,也能有效降低都市高溫,形成節能綠環境的一環。

    圖6. 典型綠屋頂植栽系統斷面圖

    (資料來源: Fire Performance of Green Roofs and Walls,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UK,August 2013)

    圖7. 綠屋頂

    (資料來源: Reaction to fire of Green Facades and Roofs,Nataša Knez, BRI/ENBRI Workshop, Brusseis, 12th Nov. 2014)

    圖8. 綠植栽牆

    (資料來源: Fire Performance of Green Roofs and Walls,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UK,August 2013)

           但這種新型態的綠植生牆//綠屋頂防火安全仍有些疑慮,包括在建築法規上、安全設計、使用維護及相對應的測試標準等要求。對於這類新型物件的防火對策整理如下:

    1.火災預防

    • 增加生長培養基的不可燃含量或降低其有機含量

    • 降低植栽框架系統材料的可燃性

    • 建議限制植生種類

    • 防止植生系統乾燥

    2.設置防火阻隔帶

           如同建築防火區劃要求,許多的指導文件要求在達特定面積大小時,應設置非植物邊界區域以中斷火災擴散,火災中斷通常由非植物帶組成,例如維護通道。

    3.使用管理

    維護管理及生長良好的綠屋頂/牆,其火災風險其實是不高的,但使用管理上要注意維持灌溉系統的運作可靠度、避免植物乾枯、適時清除乾枯的枯葉枯枝、植栽系統週遭勿有高發熱器具(如探照燈)長期照射以及設置適當的消防安全設備。

    (三)外牆延燒防火

           受到2017年英國Grenfell tower大火影響,多篇文章探討外牆防火,此主題與其他篇文章如大型戶外電視牆、綠屋頂或綠色植生牆等所引起的火災危害亦為相關,而國內近來因應氣候變遷,部分建築外牆增設具有隔熱效果的外覆牆,其防火性能值得加以探討,包括其安裝的法令規定、設置的防火性能標準、對應的標準試驗以及後續使用維護注意事項等。

           在FM Global的簡報中,研究評估ACM牆組件的火災危險性,使用ANSI / FM 4880的平行板測試(16英尺PPT)方法,並比較NFPA 285(美國)和BS 8414(英國)的防火測試結果。測試證明16英尺PPT可有效評估ACM組件火災中的危害。另外結果還顯示,即使通過NFPA 285,在16英呎PPT測試中仍可能呈現較高的危害,主要是由於NFPA 285測試中採用的熱通量相對低於真實火災情景。

    圖9. 大型外牆火災試驗類型(資料來源:FM Global簡報資料)

           我國業已施行建築防火性能法規及設計評定審查十餘年,藉由參與國際研討交流平台汲取國外創新技術,有利於國內法規制度及設計技術之提升,及建築防火性能法規與設計評定審查作業之精進參考。另外研討會所獲得的許多寶貴資料,可供本所依據本部中程施政計畫施政綱要「建構永續、宜居環境」的目標下,據以規劃後續科技計畫研擬內容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