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101期

  • 日期:107-09-03
業務報導許閔揚
107年度1–8月綠建築標章辦理成效

一、前言

       近年來,人類對於大自然的破壞已大到全球的規模,引發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包括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破壞、能源耗竭及糧食危機等,甚至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與生存;此外,持續增加的人口,預估2050年將達到98億,加上人口結構惡化,高齡人口急遽增加,生產力降低及照顧需求增加等,如何降低建築開發對環境的衝擊、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利用新科技設備因應高齡社會,提升人類福祉,為全球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迫切課題。

       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造成之全球暖化,均致力於發展具節能及對環境友善的「綠建築」或稱「環境共生建築」,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必須依據氣候條件、國情等的不同,而有所調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88年針對臺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建立涵蓋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健康(Health)4大範疇之綠建築標章評估(EEWH)系統,不僅為僅次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後,第4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同時也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通過綠建築標章評定的建築物,在節水及節電方面至少約分別有30%與20%以上之效益。

       為提升國內綠建築技術,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參酌美、日、英等國家之綠建築評估制度,於101年將原有的綠建築評估通用版本,修訂為基本型(EEWH-BC)、住宿類(EEWH-RS)、廠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及社區類(EEWH-EC)5種版本評估手冊,使我國正式邁入綠建築分類評估時代。由於我國的EEWH綠建築標章,為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之評估系統,現與美國LEED綠建築標章並列為國際綠建築標章認證數量最多之兩套系統。106年為因應國際化需求,擴大我國綠建築評估範疇,提升臺商企業於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及商機,本所以基本型(EEWH-BC)綠建築評估手冊為基礎,導入在地氣候條件、相關法令、設計慣例修正之「當地基準評估法」,於同年6月完成「綠建築評估手冊-境外版(EEWH-OS)」出版,並自同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成為第6類家族成員。

二、執行成果

       綠建築標章之評定審查作業,目前採指定評定專業機構方式辦理,將技術評定與核發標章之行政認可作業分階段處理,以擴大評定審查服務成效,有效落實政府節能減碳政策。在建築師與營建業界的支持配合下,截至107年8月底評定通過之綠建築及候選綠建築已有7,317件(詳圖1),不但數量逐年增加,且民間件數比例更由早期91年的6%﹙7案﹚至103年已達到36%﹙204案﹚,而這部分的比例在106年更高達到44%﹙282案﹚。這些獲得標章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可節省大量水電,累計每年約可省電17.74億度、省水8,406萬噸(相當於2.61座寶山第二水庫的容量),其減少之CO2排放量約為9.99億公斤,這個量約等於6.71萬公頃人造林(約等於2.47個臺北市面積)所吸收的CO2量,每年節省之水電費估計約達70.48億元。

圖1. 歷年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統計圖

       由上述通過案件資料進一步分析,若依建築類別來看,通過件數比例高低依序為「學校類」、「住宿類」、「大型空間類」、「辦公廳類」、「其他類」、「醫院類」、「百貨商場類」及「旅館餐飲類」建築(圖2)。其中學校類占比達到27.40%,住宿類建築為20.98%,大型空間類建築為18.11%,這三類加起來已超過申請數量一半。另為逐步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激發民間企業競相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自96年起施行「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透過分級評估鼓勵建築師追求較佳等級,設計更優良的綠建築,以提升企業的形象與榮耀。自實施以來,合格級數量及比例逐年降低,高等級確有逐年提升之趨勢,如以銀級以上來看,也從96年的14件增加到106年的327件,其比例從4.4%提升至50.85%(圖3)充分顯示藉由綠建築標章制度之推動實施,確實達到「政府」、「民間」及「環境永續」三贏之局面。

圖2. 歷年通過案件建築類型分析圖

圖3. 歷年通過案件綠建築等級分析圖

三、未來展望

       近年來民間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比例顯著成長,顯示出綠建築觀念已日益普及,另政府為加強推動綠建築之發展,目前中央於「都市更新條例」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中,給予更新建案採綠建築設計並取得綠建築標章者相關容積獎勵;部分地方政府也於自治法規分別納入取得一定等級以上綠建築標章得給予容積獎勵的誘因,於此,對於推動公私部門之建築物取得建築標章有實質助益,並期望藉由以上策略將綠建築概念落實至全民居住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