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115期

  • 日期:111-04-29
業務報導張志源
本所「高齡社會療癒性環境設計」數位課程上載於「e等公務員學習平臺」

  本所於109年參與本部自製數位教材競賽活動,教材主題為「高齡社會療癒性環境設計」,榮獲佳作,現已放置於「e等公務員學習平臺」,做為數位課程,頗獲得好評。
  該教材架構分成「療癒性環境定義」、「療癒性環境因子與要素」、「療癒性環境塑造」三個部分,希望透過文字、圖片、聲音及旁白解說,來提高學習者興趣。學習地圖包括「如何設計療癒性環境」、「療癒性環境有什麼特質」、「療癒性環境需要的因素為何」。
  療癒性環境是關照全人「身、心、靈」 之安適健康的空間。藉由療癒性環境規劃設計,可促進身、心、靈三者間的平衡,提升高齡者生活的品質。療癒性環境的理論出自於環境心理學(環境產生的心理-社會效應),心理神經免疫學(環境對人免疫系統之效應)及神經科學(人腦如何感知建築),是一種跨科技論述,包括醫學、公共衛生界、社會工作學、心理學、心理治療界,其中包括輔助性療法,音樂療法、藝術療法、園藝(農藝)療法、遊戲療法等。其中失智者「非藥物治療」特別包括光照治療、感官治療、認知療法、懷舊治療、行為治療、職能治療,強調由五感到認知、情感,再到行為的改變。近年「療癒性環境」的統整理念逐漸被關注。高齡者在療癒性空間,透過身、心、靈療癒元素,可感受到舒適、愉快與幸福感覺,可以在未來團體家屋、小規模多機能等設施空間應用。  
  有關「療癒性環境」實質層面,包括裝潢、擺設、傢俱、光線、通風、設備, 到各種設施、戶外庭園等日常生活環境及自然環境。這些實質環境元素能夠帶給人們健康正向的效應,人們也能賦予它正向的意義,就屬於療癒性環境實質範疇。
  美國建築師公會(AIA)曾提出提供給醫療及照顧老人之各種環境相關設計準則,包括四大項目:

  1. 減少或去除環境壓力源:例如實質環境應提供清楚的視覺線索給病患、家人方向感,引導他們到達目的地並返回。景觀、建築元素、日照、顏色、材料質地及圖案應提供線索,包括藝品及標誌。
  2. 提供正向散心機會:例如鄰近可及自然或療癒庭園、公共空間現場鋼琴演奏、寵物幫忙正向福祉感。
  3. 促成社會支持:例如提供妥適空間,讓病患可與家人及其他照顧者進行社交活動。
  4. 提供控制感:例如給病患控制近身的環境,如收音機、電視、閱讀燈,自行選擇藝品裝飾,提供私人物品之儲藏區。

  由於臺灣超高齡社會將到來,對於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之安養、養護、照顧需求,塑造健康療癒性環境越來越重要。本數位課程上載於「e等公務員學習平臺」後,透過教材的介紹,將有助於上課學員能思考如何改善居家及工作環境,塑造個人及家人身心靈能夠達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