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117期

  • 日期:111-11-30
專題報導呂文弘 游伯堅
參加「2022世界建築大會(CIB World Building Congress 2022)」視訊會議
一、前言

       為提昇我國綠建築發展技術與水準,持續精進我國綠建築政策制度並與國際脈動趨勢同步,本所原訂111年6月27日至6月30日參加於澳洲墨爾本召開2022世界建築大會(CIB World Building Congress 2022, WBC2022),鑒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該會議主辦單位於網站上公告,改採以線上與實體會議併行的方式辦理,本所為能持續掌握並瞭解國際在永續建築推展之最新發展與資訊,拓展我國綠建築之視野,評估線上參與研討會議之方式,仍可達成蒐集資料之目的,尚無於防疫期間派員出國之必要,故派2員以線上方式參與本次國際研討會議。

二、2022世界建築大會參與成果

       本次研討會涵蓋的範疇十分多元,包含永續環境與氣候變遷、數位建築、健康建築環境對COVID-19的因應措施等相關技術及研究成果,並從設計手法、施工構造、設施設備等回應永續循環之執行策略,共約發表了500篇研討會論文,為因應國際間永續發展、循環經濟以及COVID-19健康防疫等發展趨勢,本報告摘錄其中與本所業務相關之研究發表項目,內容說明如下:

(一)建築碳足跡與淨零排放

       Fatma Abdelaal等人於「Comparison of 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s from LCA Perspective」研究指出,自2010年以來,全球建築物碳排放量大約以每年近 1% 的速度增長。因此世界各國均致力於推動綠建築評估系統 (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GBRS),以評估建築環境績效並減輕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該研究及從全生命週期的角度比較國際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BREEAM)、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BEAM) Plus、Green Star 和 Homestar等5個綠建築評估系統(表5),於(1)整體建築全生命週期、(2)實體碳排放(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和(3) 運(使用)碳排放(operational carbon emissions)評估和計算建築總碳排放之效率、有效性和可靠性。(圖1)

117專3-1

圖1 Fatma Abdelaal等人於簡報中說明建築碳排放之種類

(資料來源:參加WBC2022視訊會議之錄影截圖)

       該研究結論指出,實體碳排放通常可在綠建築評估系統中的材料和廢棄物類別中得到認可,然而這些系統缺乏對實體碳排放的評估和計算。儘管各種綠建築評估系統均鼓勵選擇永續建築材料,但多以建築材料的定性方法為評估準則,因為在全生命週期中定量分析需要龐大的數據庫,故建築運營階段的營運(使用)碳排放評估構成了各種綠建築評估系統的主要部分,其中於「能源」和「水」類別中進行評估。

       該研究最後建議,依據2017年聯合國環境全球狀況報告說明,從現在到2050年,實體碳排放將占新建築總排放量的近一半,然國際現有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多以能源為導向,仍集中於計算營運階段碳排放,並忽視建築實體碳排放,因此呼籲各界需要將重點從營運階段碳轉向全生命週期的視角,以實現減排目標,從而實現建築環境的減碳。

(二)循環經濟與再生建築材料

       由於建築營造產業佔全球 40-60% 的原材料開採,隨之亦產生大量營建廢棄物,導入循環經濟與再生建築材料技術,將有助於減少自然資源與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溫室氣體排放。S Schützenhofer等人於「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Circular Economy through construction waste management for material reuse」研究指出,以實證研究與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數種建材拆解、回收和再循環過程,並透過相關參數評估,比較不同再生建材技術之作業成本與對環境影響,所得之數據可用於推廣既有建築之拆除規劃、營建廢棄物處理,且有助於政府稅收機制。

表1  S Schützenhofer等人於案例分析結果指出循環建材具有商業效益

117專3-2

(資料來源:S Schützenhofer et al,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Circular Economy through construction waste management for material reuse, WBC2022)

       該研究透過案例分析發現,積極且高密度地使用再生建材,除可節約材料資源外,且於一定的條件下(須明確定義材料循環次數、每次循環之使用期間與每個案件應用的循環建材比例),可具有一定之經濟效益(表1)。因此本研究建議應將建築生命周期結束後之廢棄物處理納入建築規劃設計,以依據個別案件之特性(圖2),提前評估選用之材料種類與工法、優化廢棄物處理對區域的經濟影響(圖3)。同時建議政府單位可建立相關資料庫,其中涵蓋拆除項目的成本結構與參數,如此有助於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就業機會(再利用、再加工和拆除回收產業。此外建議可以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和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等技術適合連接到中介平台,進行區塊鏈技術於循環建材之數位管理。

117專3-3

圖2  S Schützenhofer等人說明澳洲對不同種類建材之需求

(資料來源:參加WBC2022視訊會議之錄影截圖)

117專3-4

圖3  S Schützenhofer等人說明不同循環建材應用模式的成果

(資料來源:參加WBC2022視訊會議之錄影截圖)

三、心得與建議

本次奉派參加2022國際建築大會,收穫良多,茲就其重要心得及建議,摘要如下:

1. 依本次會議發表之論文中可看出,全球綠建築永續發展之趨勢,目前著重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對於淨零排放的目標、循環經濟,以及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的衝擊,各國皆針對這些議題進行相關策略之研究,以落實在政策中來改善整體後疫情時代的生活環境。

2. 我國為因應氣候、社會環境變遷與國際間的永續發展趨勢,本所長期推動「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綠建築,同時依據總統政見(5+2)循環經濟創造節能、減廢與減排之循環經濟體系,促進環境資源永續利用,提升生活環境品質;並與內政部「建構永續宜居環境」之施政目標整合,以「永續綠建築節能減廢技術研發與應用」、「健康綠建築室內環境科技發展」、「永續環境與生態城市發展」、「永續綠建築法規與教育推廣」為研發主軸,辦理「永續健康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112-115)」,發展符合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臺灣氣候條件與生態環境之綠建築科技與技術,建議可參考本次WBC 2022參加成果,並持續追蹤國際間永續綠建築、淨零建築路徑策略發展趨勢與我國政策需求,滾動檢討科技計畫研究成果,提供科技研發課題規劃參考。

       因此,本次參與2022國際建築大會(WBC2022),得以蒐集到來自全球各國在防疫、循環建築、淨零排放等相關策略之文獻,經綜整與本所創新循環綠建築研究業務較為密切相關的研究,包括:低碳排、低環境衝擊、循環利用、能源、水資源及室內環境健康等,皆能進一步幫助本所了解國外發展現況與趨勢,建議未來持續參與永續綠建築及淨零建築相關國際活動與會議,掌握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可做為我國健康永續綠建築發展之參考,以提升我國創新科技研發能力,提供民眾安居生活環境的同時,也能帶動健康永續綠建築與國際接軌。(呂文弘/游伯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