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為達成2050淨零建築願景,內政部依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主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執行,由公有建築帶頭示範,逐步引領擴大民間建築跟進參與,共同推動淨零建築轉型發展。為推動我國淨零建築之發展,本所依據淨零建築4大推動主軸,包括:(1)提高新建建築物能源效率、(2)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效率、(3)提升家電產品能源效率、(4)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等,規劃分年分階段推動淨零建築相關應用推廣措施,辦理研訂建築物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改善方案與推動建築物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等相關工作事項,透過公私協力全面推動建築淨零轉型,逐步邁向2050淨零目標。
為推動我國淨零建築發展,本部陳報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112-113年)公共建設類計畫,業經行政院於111年10月27日核定,從淨零建築制度及法制規範、人才培育、技術發展、實證應用及推廣等面向,全面推動淨零建築,提升建築能效,促進營建產業升級,以達成淨零建築分階段目標。
二、「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計畫內容
本計畫透過6大推動策略,包括(1)建構淨零建築政策制度、(2)健全淨零建築法制與規範消弭限制、(3)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與建構產學研發展平台、(4)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5)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及(6)展示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等,辦理淨零建築發展所需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建構、執行及示範場域與減碳工法推廣應用等工作,跨部會合作並結合產、學、研量能共同推動。主要工作項目包括:
(一)建構淨零建築政策制度
1.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制度。
2.研訂建築物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改善方案。
(二)健全淨零建築法制與規範消弭限制
1.研修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基準專章納入建築能效等級管制相關規定。
2.研修淨零建築及建築能效評估相關規定。
(三)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與建構產學研發展平台
1.淨零建築跨領域專業人才培育與課程教材研訂。
2.建築及機電設計專業技術人員講習培訓。
3.建管及營建相關審查人員講習培訓。
4.營繕及物業管理人員講習培訓。
5.建構淨零建築產學研合作發展平台。
(四)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
1.推動建築物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
2.辦理公有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示範輔導(分年分階段)。
3.辦理優良淨零建築評選。
4.推廣高效率建築設備。
5.成立淨零建築推動辦公室與建立跨部會推動機制作業平台。
(五)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
1.建立建築物智慧能源管理服務平台。
2.建築物能源管理數據資料庫。
3.研議及推廣建築循環經濟、建築延壽、預鑄構造與耐震等建築減碳工法及建築碳揭露。
4.研議及推廣木竹構造等建築減碳工法。
(六)展示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
1.辦理淨零建築創新示範場域實證計畫。
2.展示宣導淨零建築標竿案例與節能減碳技術。
3.辦理淨零建築產業交流及研討推廣活動。
三、執行成果
為積極推廣我國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本計畫112年度已完成重要成果彙整說明如下:
(一)建構淨零建築政策制度
1. 本部透過公有帶頭,採分年分階段方式建立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示制度,自111年1月1日起實施,而本部「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也已納入建築能效等級相關規定。同時本所提出建築能效評估系統手冊作為評定建築能效等級之方法。另外,自112年7月1日起由公有新建辦公、服務類建築率先推動,要求該類機關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併同申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以逐步達成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之階段目標。
(二)健全淨零建築法制與規範消弭限制
1. 有關建築能效評估法制化工作,本所業於112年1月函送「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法制化之研究」成果供本部國土管理署參酌,同時也於112年完成新建建築調適能效評估系統A-BERSn、新建集合住宅共用空間能效評估系統RP-BERSn、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系統E-BERSe、既有住宅能效評估系統R-BERSe、既有集合住宅共用空間能效評估系統RP-BERSe等草案。另外辦理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的專家現場診斷法培訓課程3場次,總計40人次參加。
(三)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與建構產學研發展平台
1. 為推動淨零建築跨域整合之教學資源累積與擴散,協助相關淨零建築產業了解淨零建築跨領域內涵與重要性,本所透過網站建置,俾利資訊之傳播也做為人才或團隊跨域合作發展基礎。

圖1 淨零建築產學研推廣宣導平台(網址:http://nzb.acv-vision.com/)
2. 本所今年針對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共舉辦「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講習」活動32場次,總計1,761人次參加及「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培育種子教師培訓」2場次,總計培訓20人。另外完成淨零建築產學研推廣宣導平台網站建置,將相關資訊及培訓教材數位化,進而達到推廣淨零建築之效。透過公私協力完成籌組「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發展聯盟」之產學研交流平台,促進產學研跨領域合作發展及建立淨零建築產學研培訓師資資料集。完成淨零建築相關之「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非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建築碳足跡評估概論」等3本手冊教材。

圖2 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培育起手式
(四)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
1. 為擴大全民公私協力的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本所與中央機關及地方22縣市政府合作舉辦淨零建築與建築能效評估制度推廣說明會與工作坊共計24場,總計1,475人次參加。完成辦理首屆「淨零建築設計大賞-淨零建築N次方」競賽活動及頒獎典禮,鼓勵學生及產業參與2050淨零建築轉型發展,針對未來創新節能技術導入淨零建築規劃設計發想,報名件數計有學生組7件、產業組22件參賽。

圖3 淨零建築與建築能效評估制度推廣說明會與工作坊-中央場次

圖4 首屆淨零建築設計大賞-淨零建築N次方頒獎典禮 本所王所長致詞
2. 完成既有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診斷評估工作16案、新建及既有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認可18件,及完成公有建築物能效初評及試評作業11件。透過公私協力成立建築能效評估諮詢輔導團,完成建築能效評估諮詢輔導工作83件及完成112年「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診斷評估案例彙編」(草案)。
3. 完成辦理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診斷評估觀摩會3場次,總計79人次參加。 並辦理「近零碳建築授證典禮暨論壇」,計授證高雄市鳳山區「鳳翔安居」社會住宅等共11件,總計138人次參加。

圖5「近零碳建築授證典禮暨論壇」開幕式-林部長右昌蒞臨致詞

圖6「近零碳建築授證典禮暨論壇」授證者與貴賓合影
4. 完成辦理建築淨零轉型社會溝通會議3場次,邀集社會各界包含NGO團體、產業公協會及機關代表,徵詢淨零建築路徑藍圖,滾動檢討淨零建築路徑及推動政策,共36人次參加。
(五)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
1. 為實踐淨零建築節能,本所參考國際建築淨零碳排放技術,規劃辦理適合我國際氣候特性與能源使用之建築節能技術及減碳工法,包含完成建築物智慧能源管理服務平台功能規劃、建築物能源管理數據資料庫架構規劃、及平台應用服務之資訊交換標準項目與API建置。
2. 發布「建築蘊含碳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及 「建築蘊含碳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等2項要點、完成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出版及舉辦「邁向淨零碳排防火木竹構造建築應用推廣研討會」1場次,總計110人次參加。
3. 完成各種木竹建材(含工程木材)應用於營建工程之碳評估及基礎工程性質資料調查及試驗包含竹建材耐燃試驗20次及SBI耐燃試驗5次、直交集成板(CLT)樓板耐火試驗3次及CLT與RC複合構造耐火試驗1次、集成材(GLT)複合構造耐火試驗4次及提出木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中第九章增訂CLT樓板防火時效建議草案。

圖7 淨零永續物構造建築之應用及減碳竹材受力行為及竹集成材效益
(六)展示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
1. 為拓展我國淨零建築營建產業國際化,創造就業與商機,本所今年積極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12年3月28日~3月31日主辦之首屆「2050淨零城市展」,展出本部淨零相關政策成果,另外透過淨零建築與建築能效評估宣導影片1部及近零碳建築案例-成功大學孫運璿綠色科技大樓(綠色魔法學校)模型1座,作為淨零建築相關展出,並邀集民間業者共同參展,匯集政府部門與民間產業界力量,公私協力共同投入淨零排放行列。
2. 同時為擴大推動淨零建築政策邁向2050淨零建築目標,本所完成辦理公有及民間既有建築淨零建築能效改善項目建置共計2處、舉辦近零碳建築標竿案例觀摩參訪活動3場,總計88人次、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技術宣導推廣活動3場,總計268人次、國內淨零建築跨領域產業交流座談會3場,總計38人次及淨零建築創新技術應用研討會3場,總計157人次。

圖8 2023年淨零城市展 本部林部長聆聽智慧淨零建築應用技術介紹

圖9 2023年淨零城市展 本部林部長參觀2050淨零城市展內政部淨零願景館
4.結語
本計畫持續透過公私協力及跨部會合作,由公有建築帶頭示範推動淨零建築轉型發展,逐步引領擴大民間建築跟進參與,建立法制及技術基礎,擴大應用與推廣,進而達成我國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