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研究簡訊第122期

  • 日期:113-05-02
主題報導劉俊伸
參加智慧城市展及淨零城市展,推動智慧淨零建築產業發展

一、前言

世界各國政府部門將建設智慧城市視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主要是因為利用資通訊技術強化政府提供的公共市政服務,除了可以提升政府運作效能外,更可以讓民眾享有更美好的生活品質。因此我國於2013年6月,由IBM台灣公司、大同、中華電信、研華、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及資策會等單位共同發起舉辦「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Smart City Summit & Expo,簡稱SCSE) ,目的是希望能藉此每年一度的大型活動來促成發展智慧城市的社會共識,同時讓各界了解物聯網產業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該活動自2014年2月由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舉辦首屆「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以來,每屆展覽成果豐碩,歷屆舉辦期間吸引海內外數萬人次前往參觀瀏覽。今(2024)年活動為第11屆,於3月19日至22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2館1樓舉辦,本屆展會主題為「數位與綠色雙軸轉型」(Digital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期盼各界攜手共同推動數位與綠色雙軸轉型的重要任務。

另為因應氣候變遷,淨零排放已成國際重要趨勢,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我國為呼應此一全球淨零趨勢,於2022年3月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闡述我國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進而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

此外,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亦含括進行「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同時輔以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公正轉型等「十二項關鍵戰略」,並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有鑑於此,國家發展委員會龔明鑫主任委員於參加2022年3月22日智慧城市展開幕式致詞中表示,城市發展在淨零排放趨勢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政府也將積極以會展模式,引領城市展開淨零路徑規劃,並將每年與智慧城市展共同舉辦。因此自去(2023)年開始,國家發展委員會為向全球展現臺灣朝「2050 淨零排放路徑」政策方向,與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共同合作,舉辦首屆「2050淨零城市展」。

國家發展委員會於今(2024)年為向國際展示臺灣推動淨零碳排的努力與決心,及向各界展示臺灣推動淨零轉型成效,於3月19日至22日,搭配同期展出之智慧城市展,於臺北南港展覽館2館4樓舉辦第二屆「2050淨零城市展」,擴大邀請包括本部、經濟部、交通部、環境部、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等相關部會共同參與展出。

二、智慧城市展—本所智慧建築專區

本次參加臺北南港展覽館2館1樓舉辦之「智慧城市展」,主要係為擴大推廣智慧建築政策與理念,以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產業整合,提升建築物導入智慧化相關產業技術,達到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永續之目的,因此籌辦「智慧建築專區」參與展出,本部林右昌部長非常重視推動智慧淨零建築產業,於3月19日下午特別蒞臨現場參觀,並分別聽取於展區內參展之相關單位業者,就所展示之智慧淨零建築解決方案、創新技術與產品等內容進行介紹與說明。

展區並於3月20日上午舉行開幕剪綵活動,由本所王榮進所長主持,同時邀請到總統府林佳龍秘書長、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建築協會?琇玲理事長、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崔懋森董事長、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賴秋助副所長及亞太地區智慧綠建築聯盟澳門代表卓重賢會長、日本竹中工務店數位部岩下敬三執行長及泰國住房不動產協會張伯義副主席與展區內各參展單位代表等共同參與開幕剪綵儀式。

本次參加於1樓展出之智慧城市展,所展出之「智慧建築專區」共由64個攤位18家的專業廠商、法人及團體等組成共同參與展出,並以「建築產業數位淨零雙軸轉型,締造智慧淨零建築新紀元」為展出主題,配合世界零碳趨勢以及2050淨零碳排的國家政策,策劃展出「以減碳策略及碳排評估」、「智慧社宅解決方案」及「AIoT及智慧建材」等三大主題作為展出主軸。

內容除涵蓋本所在智慧建築領域的研究及推動成果,包括本部主辦的優良智慧建築獎歷屆作品介紹、「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的歷屆獲獎作品、以及本部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的內容外,同時結合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建築協會會員、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及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能量與智慧淨零建築產業界資源,共同展出契合前述主題及三大主軸之國內智慧建築相關創新技術與優良應用解決方案,以推動智慧淨零建築產業發展,整體展出內容豐富,於展覽期間吸引眾多海內外各國貴賓團體、專業人士以及一般民眾等蒞臨參觀交流。

三、淨零城市展—「淨零建築  永續國土」本部淨零願景館

本部連續第2年參加臺北南港展覽館2館4樓舉辦之「淨零城市展」,本次參展,係由本部國土管理署、國家公園署及本所,攜手產業代表共同打造「淨零建築 永續國土」淨零願景館參展,展出包括2050淨零建築戰略藍圖、淨零轉型路徑與行動方案等內容,全方位展現台灣邁向淨零建築與國土永續的成果及解決方案。為推動智慧淨零建築產業發展,今年特別設立「產業示範區」,邀集淨零建築產業相關優良廠商共同展出,整合公部門及民間淨零量能,充分與國內、外先進交流淨零最新技術,以展現協力達成2050淨零願景,宣示推動淨零建築轉型的決心,共邀請到包括潤弘精密的減碳工法、冠軍建材的高性能節能綠建材、台灣鈣鈦礦科技的太陽能創能窗、3M高性能節能綠建材標章的建築隔熱膜與裝飾軟片、吉祥工業的建築外牆節能解決方案、鈞匠科技實業的風光Ai窗與隔熱膜、及在一起永續科技的彩繪太陽能板等技術產品參與展出,展出領先業界的智慧淨零建築創新解決方案,以展現臺灣邁向淨零建築永續成果與提供解決方案的企圖心與量能,同時助力國內外智慧淨零建築的迅速成長,並於展覽期間獲得總統府林佳龍秘書長、行政院鄭文燦副院長、國家發展委員會龔明鑫主任委員及國內外貴賓團體、專業人士以及一般民眾等蒞臨現場參觀。

本部林右昌部長及花敬群政務次長亦非常重視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關心淨零智慧建築產業發展,分別於3月19日下午及3月20日下午蒞臨淨零城市展現場參觀「淨零建築願景館」,並分別聽取於展區內參展相關單位及業者,就所展示之智慧淨零建築創新科技技術與產品內容進行介紹與說明,部長並於參觀後期勉現場智慧淨零建築相關產業界及本部相關單位代表,共同攜手從建築規劃設計、施工到使用維護管理各階段進行思考,研提擴大產業發展計畫,藉由導入建築全生命週期內之智慧淨零建築產業鏈與結合產學研各界力量,帶動國內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跨域整合,加速智慧淨零建築雙軸轉型,為智慧淨零建築產業擘劃出嶄新契機,同時展現臺灣在淨零轉型方面的決心與成就,共創產業發展新利基,實現淨零永續的美好未來。

四、結語

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政府透過推動淨零建築政策,帶動國內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跨域整合,未來將持續善用智慧淨零科技,結合產業界力量,加速建築智慧淨零雙軸轉型,由政府攜手產業共同打造淨零建築新里程,同時促發建築產業綠色轉型,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及掌握龐大創新產業產值與商機,為智慧淨零建築產業開創產業發展新利基,共創新經濟價值。本次參加智慧城市展及淨零城市展,攜手智慧淨零建築產業共同打造「智慧建築專區」及「淨零建築願景館」參展,展覽活動圓滿順利成功。

圖1 智慧城市展-智慧建築專區開幕剪綵活動

 

圖2林右昌部長參觀智慧城市展-智慧建築專區合影

 

圖3總統府林佳龍秘書長、行政院鄭文燦副院長及國家發展委員會龔明鑫主任委員等參觀2050淨零城市展-內政部淨零建築願景館合影

 

圖4林右昌部長參觀2050淨零城市展-內政部淨零建築願景館合影

 

圖5林右昌部長聆聽智慧淨零建築創新技術介紹

 

圖6花敬群政務次長參觀2050淨零城市展-內政部淨零建築願景館合影

大事紀要徐虎嘯
本部發布「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及「建築蘊含碳排標示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

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包含「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兩部分,而依據最新2022年國際能源署的報告顯示,全球建築營建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7%,其中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碳排約占28%,而於興建及更新拆除階段的建築蘊含碳排約占9%。為推動全方位之淨零建築政策,並為積極利用民間資源參與公共事務,本部業參酌推動且實施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制度,於113年1月19日以台內建研字第1137636018號令訂定發布「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及「建築蘊含碳排標示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配合後續辦理評定業務之時程規劃,「建築蘊含碳排標示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自發布日(113年1月19日)生效;至「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自113年7月1日生效,以達成全方位之淨零建築政策。

大事紀要厲娓娓
本部發布「建築物預鑄率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及「建築物預鑄率申請評定作業要點」

近年由於少子化以及年輕人從事營建業意願不足,建築工程營建人力短缺,不僅衝擊都市更新及危險老舊建築物之重建進程,更嚴重影響營建業發展。根據國內外文獻顯示,相較於傳統之場鑄工法,建築工程採用預鑄工法,可減少20~50%人力及工期,有效協助解決人工短缺問題,並提高營建工程績效;另一方面,亦得藉由預鑄工法之建築模矩化及自動化導入應用,奠定營建智慧化基礎,帶動營建業升級。

本部為鼓勵建築工程採用預鑄工法,推動建立建築物預鑄率評定制度,其配套措施「建築物預鑄率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及「建築物預鑄率申請評定作業要點」業於民國113年2月22日以台內建研字第1137636066號令訂定發布,其生效日期另定之。要點內容可至本所網站(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aspx?n=745&s=313880)下載。

大事紀要李台光
本部修正發布「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業經內政部令於去(112)年6月20日修正發布,本次規範修正重點說明如下:(1)針對105年0206美濃地震造成臺南市部分地區產生土壤液化災害,液化評估方法建議採用國內本土性雙曲線(Hyperbolic Function,HBF)法、美國NCEER(National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1997)、日本建築學會AIJ(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2001)法與日本道路協會JRA(Japan Road Association,1996),使國內建築師及技師有多元化的選擇,並增加液化沉陷之評估法;(2)順應世界潮流,適度引入性能設計之觀念,並配合建築物上部結構「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亦將基礎構造設計修正為可因應3級地震性能,包括:回歸期30年之中小度地震(基礎之使用功能應不致受損)、回歸期475年之設計地震 (基礎不得產生嚴重損壞,於震後可以修復)及回歸期2500年之最大考量地震(基礎不產生倒塌,以避免造成嚴重之人命損失或造成二次災害);(3)原規範第6章沉箱基礎大幅修訂,章名修正為柱狀體基礎,修訂後之內容除沉箱基礎外,增加井式基礎與箱型連續壁基礎,修正後之內容已大致完整,適合未來工程設計之使用,本規範承蒙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及臺灣大學陳正興教授多年來持續的協助及努力,終能付諸發布,本規範版本預計應能滿足國內業界未來10年基礎設計分析之需要。

大事紀要陳麒任
本部召開淨零建築與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之推動誘因研商會議

本部就推動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擬跨部會合作之事項,如稅賦減免、都更容積獎勵、碳權、各項財稅獎勵誘因等,進行跨部會研商,以全面推動建築能效評估制度。會議獲致初步推動方向如下:

(一)稅賦減免:房屋稅屬地方稅,目前已有臺中市政府就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所有權人,提供房屋標準單價折減5%之房屋稅獎勵措施,後續將持續鼓勵及協助地方政府訂定相關稅賦減免措施。

(二)都更容積獎勵:本部國土管理署已明定都更案取得綠建築標章,給予2%至10%之容積獎勵,另本所已函請公有新建建築申請綠建築標章需併同申請建築能效標示。

(三)碳權獎勵:環境部已於112年公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其中建築物汰換燈具、冰水主機可以取得「減量額度」(即外界所稱「碳權」),供事業扣抵碳費或交易提供給有需要者進行抵換。

本案後續辦理情形:

(一)本所將彙整與會各部會署代表提供之推動誘因辦理情形,研擬113年度預算解凍書面報告並依限函報立法院。

(二)業將前揭會議研商共識,填報於行政院「歷次淨零議題會 議結論辦理情形列管表」,本案已於113年1月25日行政院研商會議中解除列管。

大事紀要靳燕玲
辦理本部「114年度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

依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14年度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編製暨審議作業手冊」、「114年度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112年度計畫績效評估作業預定日程表」及辦理本部「114年度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先期審議作業自112年9月函頒審議作業手冊,至113年7月底函報行政院核定。本部配合國科會辦理事項說明如後,(一)112年10月31日前提送:總體說明書及計畫清單一覽表。(二)112年12月31日前科技施政總體審查,由國科會副主委及科技辦公室執行秘書召集審查委員、申請機關、5+2推動中心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主責部會進行審查,建議部會申請總額度。(三)113年1月中旬國科會委員會議研商,依總體審結果確認部會額度。(四)113年2月底前,提送基本資料及概述表及計畫清單一覽表。(五)113年3月底前,申請機關提送計畫關聯表,並進行政策計畫檢視及計畫關聯盤點。(六)113年3月底前,提送科技計畫書、績效報告、計畫清單一覽表及一般科技施政報告予國科會審查;113年5月20前回復審查意見。(七)113年7月上旬國科會委員會議,依審議結果討論決定資源分配。(八)113年7月底國科會陳報行政院核定。

大事紀要陳麒任
函頒公有新建建築物分年分階段符合建築能效規定

為提升我國建築物能源效率,以利達成2050年淨零建築願景目標,本部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及我國亞熱帶高濕高熱氣候條件與國情,建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自111年1月1日起實施,初期(111年)採鼓勵申請方式試辦1年,並於111年12月12日函頒2023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之基本型及住宿類兩手冊,自112年7月1日起實施,以完備綠建築標章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之接軌,於申請綠建築標章評定時,自願併同辦理建築能效評估,或單獨申請建築能效評估,以利政府淨零排放政策執行,採分年分階段方式辦理(如圖1),自112年7月1日起由公有新建辦公、服務類建築率先推動,要求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併同申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以逐步達成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之階段目標。

圖1 公有新建建築強制導入建築能效評估之預定時程

大事紀要靳燕玲
本部花次長出席國科會「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啟動記者會」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於113年1月10日假該會2樓13會議室舉辦「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啟動記者會。由吳政忠政委及林萬億政委主持,本部由花政務次長代表出席。該行動計畫由國科會、教育部、經濟部、衛生福利部、文化部、數位發展部、原住民族委員會及本部等8部會共同辦理。概分為四大主軸,其主責部會如下:主軸1、「推動市場經濟」由經濟部主責,主軸2、「擴大數位賦能」由數位部主責。主軸3、「提升照顧效能」由衛福部主責。主軸4、「優化高齡生活」由衛福部主責。本案與本部相關為主軸1,計有2項計畫,執行單位均為本所,分別為本所協助經濟部主提之「高齡科技產業—普惠科技驅動高齡市場商機綱要計畫(113-116年度)」之「分項六、高齡智慧住宅科技產品服務之場域驗證機制發展」;以及本所主提「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科技發展中程個案計畫(111-114年度)」。

大事紀要褚政鑫
本部花次長出席「112年度台灣物業管理趨勢論壇」

中華民國住宅學會及台灣物業設施管理協會主辦之「112年度台灣物業管理趨勢論壇」,本所為指導單位,於112年10月18日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論壇之主題為「建築物整建維護與物業設施管理」,並邀請本部花政務次長敬群擔任開幕致詞貴賓,活動約計200人次參與。

本次論壇專題演講重點說明如下:

  1. 台灣建築物整建維護的課題及因應對策:介紹既有建築物整建維護的耐震評估補強、老屋增設電梯及增設充電樁等議題的面臨問題、法令制度及推動作法。

  2. 從台灣建築物發展歷程探討既有建築物的整建維護:介紹國內建築物外牆材料老化、建築物構造發展、老舊房屋常見問題(耐震補強、海砂屋、漏水、隔音及管線),以及因應市場改變之對策探討(標準化、預組化及預鑄化)。

從ESG永續目標探討既有建築物的整建維護策略:介紹建築物與ESG(環境、社會、治理)的關係,分析建築物永續基準指標等國際認證的內涵,以及建築物各種認證的程序及標準,並分享輔導認證成功案例。

圖1 本部花政務次長敬群進行致詞

圖2 與會貴賓於開幕合影

大事紀要呂文弘、呂宏輔
所長接受遠見天下文化專訪談我國淨零建築之推動

為呼應國際間2050淨零排放趨勢,並響應全球淨零行動,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11年3月30日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內政部主責淨零建築路徑之規劃與推動,於推動多年且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標章基礎上,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發展近零碳建築技術,由公有建築帶頭引導民間建築跟進推動近零碳建築,俾能達成2050淨零建築目標。

遠見天下文化雜誌為使社會各界瞭解並共同參與推動淨零建築之發展,於112年12月22日以『「淨零建築」為實踐臺灣「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努力!』主題專訪本所王所長榮進,並聚焦於「淨零碳排世界趨勢和淨零建築推動的重要性」、「淨零建築推動時程及階段目標的規劃」、「淨零建築推動策略及目前執行成效」以及「臺灣淨零建築推動進程值得讚許及可再深化精進的方向」等面向。

王所長表示,淨零建築路徑同時設定了2030、2040及2050共3個階段性目標,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達成上開目標,透過公私協力推動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示,截至112年11月底止已有51件公私有建築物提出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其中18件通過認可,更有14件為近零碳建築。王所長透過專訪以淺顯易懂的對談方式向各界宣導淨零建築政策理念,並呼籲各界積極整合資源,投入淨零轉型發展行列,為臺灣邁向2050淨零目標共同努力。

本次專訪內容已收錄於「產官合作 加速淨零建築路徑實現」及「看見淨零建築新典範!」等2部影片,並上載於數位媒體或社群平台,截至113年3月止,已各有16,275次和13,636次的瀏覽次數,宣導推廣成效良好。

圖1 「產官合作 加速淨零建築路徑實現」宣導影片(連結如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cjVzO1b2YY

圖2 「看見淨零建築新典範!」宣導影片(連結如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qJ1OdSME

圖3 王所長接受遠見天下文化專訪情形

大事紀要劉俊伸
碳公益行動基金會拜會本所

財團法人台灣碳公益行動基金會為因應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之「淨零建築路徑規劃」階段里程碑目標,期能與本所進一步合作,尋求共同推動淨零建築發展機會,於113年1月22日由該基金會沈世宏董事長率領同仁到本所拜會,本所王榮進所長親自接待,並由環境控制組及工程技術組相關同仁共同陪同與會。會中該基金會就推動平台媒合、設備更新、社區減碳策略及強化宣傳等4大重點,規劃相關議題與本所進行交流討論。本所就該基金會所提規劃議題,其中涉其他機關權責部分,建議該基金會可向主責機關提出相關工作規劃建議,爭取相關合作機會,另與本所合作部分則樂觀其成,期盼能與各界在淨零建築相關議題進一步合作,共同推動落實淨零建築政策,逐步達成2050淨零排放願景,邁向淨零永續發展目標。

大事紀要陳麒任
舉辦建築節能推動措施社會溝通會議

為提升建築節約能源推動成效,經盤點我國建築節能政策措施及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本會議邀請相關機關團體代表出席,針對建築節能政策帶動產業升級之關鍵影響與衝擊,及轉型因應策略等兩大議題,進行意見交流及對話,期望能讓各界瞭解建築節能推動作法並蒐集建言,俾利滾動修正我國建築節能分年推動策略。

本次溝通會議討論焦點如下:

1. 推動建築節能之鼓勵措施,如家戶熱泵獎補助、碳權抵換、綠色金融等誘因。(經濟部、環境部及金管會)

2. 建築耗能揭露方式及建築能效評估法制化推動進程。(本部地政司、國土管理署)

3. 加強跨部會資訊整合應用,如台電用電資訊、智慧電錶等。(經濟部、台電公司)

4. 建築物結合再生能源之應用,如建築整合太陽光電設計BIPV。(經濟部、本部國土管理署及本所)

5. 建議應訂定建築空調設計之國家規範。(經濟部)

上述社會溝通會議之建議事項已轉請相關部會署回應,俟完成彙整後將公開揭露於本所淨零建築網頁專區(https://www.abri.gov.tw/cp.aspx?n=16665),以利外界瞭解相關意見參採情形。

圖1 社會溝通會議參與情形

圖2 社會溝通會議各界代表意見交流

大事紀要呂文弘、林宣宇
舉辦建築淨零轉型社會溝通會議

為利本部淨零建築及節能相關推動措施,能符合公正轉型及擴大民眾參與,本所業於112年12月6日、11日及13日舉辦3場社會溝通會議,邀請公民團體及不同領域的專家展開對話,包含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公協會、業者、專家學者、法人智庫、金融會計機構及相關部會代表共計39位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流。

本次溝通會議討論焦點如下:

1. 提高新建建築物能源效率。

2. 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效率。

3. 推動淨零建築轉型–建築能源管理。

上述社會溝通會議之建議事項包括:區域能源供應、綠建築管理人才訓練、推動增加建築能效措施等,已轉請相關部會署回應,另與會人員意見亦將納入淨零建築路徑相關推動政策修正參考。

圖1 本所王所長榮進親臨主持12月6日社會溝通會議

圖2 12月13日北部場社會溝通會議意見交流情形

大事紀要黃中興
舉辦「高齡暨無障礙居住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

因應我國高齡化的趨勢,適合高齡者生活的空間與設施的設計,也越顯得重要。本所於112年11月7日上午在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舉辦「高齡暨無障礙居住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日本東北工業大學副校長石井敏講題為「日本高齡者照護設施之建築計畫及認知症之療癒環境」,陽明交通大學林佑達兼任教授講題為「從大數據看高齡獨居挑戰與機會」,廖慧燕建築師講題為「社區日間照顧機構建築空間規劃設計探討」,以及曾光宗教授講題為「社會住宅無障礙住宅單元規劃設計探討」,最後邀集相關學者專家進行綜合座談,全場聽眾約160人,各界給予本次研討會極高的評價。

圖1 參與研討之講員及貴賓合影

圖2 各界熱烈參與研討活動之情形

大事紀要李台光
日本法政大學及加拿大FPI木構造學者來訪

本次拜訪係國立高雄大學陳啟仁教授偕同日本法政大學網野禎昭(Yoshiaki AMINO)教授、加拿大FPI(推廣加拿大森林資源非營利研發機構)Vancouver研究部經理Dorian Tung博士,以及加拿大駐臺北貿易辦事處康德瑞(Derry KS McDonell)副處長、加拿大卑詩省台灣辦事處代表陳嘉雯等5人,於去(112)年12月14日上午10時至12時拜會本所,由蔡綽芳及王順治組長與相關同仁接待,並安排雙方簡報。

Dorian Tung博士簡要介紹加拿大木構造產業體系以及法規體系。目前加拿大木構建築規範規定雖參考美國IBC規範,但仍有不同之處,如強震區(Vancouver)木構建築高度限制為20公尺及6層樓,一般地區高度限制為12層樓(防火考量),刻正研議參考美國IBC規定,鬆綁高度限制。依加拿大推廣木構建築經驗,原規範高度限制為4層樓,當高度限制鬆綁至6層樓時,木構建築數量即大幅成長,可做為國內研修規範排除推廣障礙之參考。

網野禎昭教授除為法政大學教授外,也是日本2022年Good Design設計金獎得主,主要介紹日本木構造產業與建築發展的關係,並介紹其得獎作品的原木應用與其特殊搭接工法,及就中日兩國木構造結構、防火性能進行討論。

本次參訪過程順利圓滿,亦藉此機會能讓日本及加拿大專家瞭解本所木竹建築結構防火實驗成果及相關研究設備,期望未來能與本所於建築耐震及防火方面加強合作。

大事紀要阮文昌
訂定本所「使用生成式AI管理程序」

本所於資訊安全管理制度(ISMS)訂定「使用生成式AI管理程序」,重點摘述如下:

  1. 原則禁止使用:現階段原則禁止使用開放式生成式AI,但例外開放。如有使用必要,應敘明理由,經資安長核准後使用,並定位為輔助工具。

  2. 個人公務使用:公務機密文書承辦人應親自撰寫,禁止使用生成式AI。且不得向開放式生成式AI詢問涉及公務應保密之資料。

  3. 資通訊系統使用:如使用生成式AI,應於適當處(如:網站首頁)揭露使用方式及範圍,並定期更新生成式AI版本及修補漏洞。

  4. 委外辦理採購:招標文件納入使用生成式AI規範。廠商交付文件(如:研究報告)如使用生成式AI,應標註使用方式及範圍,並由承辦單位審查。

  5. 使用盤點及資安稽核:每年盤點及列冊使用生成式AI之業務,定期檢討執行成效,並納入資通安全稽核項目。

大事紀要賴宜暉
應用風洞進行太陽能板清潔機器人耐風試驗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自行研發之太陽能板清潔機器人,可自行精準定位並執行太陽能板清潔工作。惟此清潔機器人並非固定於太陽能光電板上,為避免清潔過程中受風後吹落,尚須確認其抗風性能。故委託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進行耐風試驗。

機器人試體規格約為1.1 m × 1.2 m × 0.2 m,放置於傾斜角度約為18度的太陽能板上。本案於去年11月20日進行試驗,於蒲福風級表5級(8.0~10.7 m/s)、6級(10.8~13.8 m/s)、7級(13.9~17.1 m/s)風下,進行風向角0度及90度之耐風性能測試。

試驗過程中機器人進行移動以模擬清潔過程,在各項條件試驗後,機器人僅些許偏移,無掉落或無法工作情形。本案完成後除協助廠商驗證創新產品之耐風能力,亦提升實驗室試驗規劃與執行能量。

圖1 太陽能板清潔機器人耐風試驗

大事紀要陳冠霖
辦理「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法辦理軟體技轉」成果統計

本所辦理「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法」技術移轉,自102年公告受理至今,即將邁入第10年。本年度已辦理16家廠商申請授權,所得授權金額總收入為新臺幣93.12萬元整,全數繳交「科技部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有效提升防火避難性能設計及審議技術,並增進國庫收入。

「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技術」係電子程式著作,屬於建築防火性能式法規,以不降低安全水準之合理化設計方法並實施驗證,減少防火避難設施設備的重複要求及非必要的空間浪費,使設計更具本土性、合理性、經濟性、實用性,並兼顧維護公共安全。

建築技術規則總則編有關性能式設計法源,明定建築物之防火及避難設施,經檢具申請書、建築物防火避難性能設計計畫書及評定書向中央主關機關申請認可者,得免適用有關建築防火避難一部或全部之規定。為配合性能法規推行,本所業完成多項技術手冊,例如「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建築物構造防火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技術手冊」及「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技術手冊一自然煙控設計」等應用參考手冊。而「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技術」係提供解決小居室煙層下降與避難時間計算問題的方法,十年間應用性能驗證之建案已不計其數,成果頗為豐碩。

圖1 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法-軟體運行介紹

大事紀要陳麒任
舉辦建築節能技術推廣講習會

本所長期進行建築節能技術之應用研究,為加強推廣落實建築節能及提升建築物能源使用效率,本所於112年10月26日、11月2日及11月8日,分別於新北、台中及高雄共舉辦3場次建築節能技術推廣講習會,針對我國建築節能政策與策略、建築節能技術案例與發展應用等進行解說分享。本次講習會廣邀中央機關、大專院校、建築師與冷凍空調技師公會等相關機關(單位)及建築節能從業人員共計262人次參加,期藉由宣導推廣達到普及建築節能技術之理念及目的,活動圓滿成功。

圖1 新北場開幕式本所長官致詞

圖2 台中場講習會參與情形

圖3 高雄場講習會參與情形

大事紀要詹佳穎
舉辦智慧建築講習課程

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產業整合,推廣AI人工智慧應用於智慧建築設計,讓智慧建築相關從業人員深入瞭解智慧建築實務操作經驗,並邀請智慧建築技術之專業人士,以專業角度說明智慧建築設計及應用,瞭解智慧建築技術之相關設計資訊與注意事項,本所於112年10月31日於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及11月7日於高雄有機體商務中心辦理「智慧建築講習課程」,本課程於10月31日舉辦開幕式,本所王榮進所長蒞臨致詞,課程內容豐富多元,包括:「智慧綠建築與淨零轉型政策介紹」、「從智慧生活科技發展探討智慧建築發展新動向」、「運用智慧節能系統設計建構智慧永續高效建築」、「推動智慧安全監控,打造人性科技智慧化居住空間」及「智慧建築標章申請評定暨智慧建築系統功能使用管理維護注意事項」等,期望讓與會先進及智慧建築相關從業人員掌握智慧建築設計、設備系統功能運用及維護管理的精要,2場次合計266人次參加,活動圓滿成功。

圖1「智慧建築講習課程」開幕式-所長蒞臨致詞

圖2 智慧建築講習課程-北部場

圖3 智慧建築講習課程-南部場

大事紀要王天志
交通部鐵道局、成功大學及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參訪本所防火實驗中心

本參訪係國立成功大學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為執行交通部鐵道局「鐵道車輛材料零組件防火檢測技術建置計畫」,由鐵道局溫組長志輝、成大林教授大惠及其研發基金會林博士子傑等於112年11月20日下午至本所防火實驗中心參訪,過程及結果如下:

(一)實驗中心簡報(20分鐘):介紹實驗中心之設立與目標、重要研究成果及配合鐵道局計畫所申請認證項目。

(二)試驗設備現場導覽60分鐘:就配合鐵道局計畫,介紹本實驗中心相關試驗設備,並於現場就其標準、設備、試驗重點等進行解說。

(三)討論與經驗交流(15分鐘):就未來各實驗之檢測、驗證流程、檢測市場預估、試驗執行過程重點觀察項目等,進行討論及經驗交流。

交通部鐵道局對本所防火實驗中心之檢測能量與進度,予以肯定,本所也將持續配合辦理TAF有關軌道車輛零組件材料防火檢測相關增項認證事宜。

圖1 介紹實驗中心

大事紀要陳佳玲
桃園市政府建管處參訪本所防火實驗中心

本次接待於112年11月28日上午防火實驗中心舉行,參訪人員包括桃園市政府建管處何科長恭凱等10人。本次接待之過程及介紹重點如下:

(一)防火實驗中心簡報(40分鐘):介紹防火實驗中心之設立目標、重要實驗設施,以及建築防火實驗與建築管理有關之重要研究成果。

(二)實驗設施現場導覽(60分鐘):介紹大型實驗場域,包括綜合、部材及耐火構造實驗場,並於現場就其標準、設備、試驗重點等進行解說。

(三)討論與經驗交流(15分鐘):分享火災模擬等實驗影片,並就防火門等級分類、遮煙捲簾特性和電梯門等試驗方法,就建管實務進行經驗交流。

本次接待於上午11時50分結束,雙方在建築管理、試驗技術或產業應用的角度都有豐富交流。

大事紀要楊致嘉
成大附屬台南高工教師參訪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

國立成功大學附屬臺南工業高級中等學校土木與建築群科中心於113年2月21日下午2時參訪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參訪人員共15名。實驗室配合此參訪,並針對既有檢測項目及以往測試案例先行簡報10分鐘,安排與會委員參觀介紹門窗、帷幕牆耐風性能檢測、應用造風機之耐風試驗及風洞風載重試驗、風壓試驗與環境風場等,導覽實驗場域儀器設備,過程互動熱絡,參訪圓滿完成。

業務報導徐虎嘯
本部將於七月啟動建築蘊含碳排評估標示認可作業

為因應氣候變遷並與國際主流同步,蔡總統於110年世界地球日宣示台灣的2050淨零排放目標,宣告政府將積極朝向「淨零轉型」目標邁進。為推動我國淨零排放政策,行政院於111年3月30日公布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由本部主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推動,並訂出2050 目標為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依據2022年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出版的「全球能源部門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報告指出,全球建築營建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7%(如圖1),其中約有28%是建築物的能源使用部分,也就是建築物在使用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稱之為使用碳排(Operational Carbon, OC),另有約占9%是鋼筋、水泥、玻璃等建築的使用建材於製造運輸與施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這部份是指在建築物使用階段以外之興建及更新拆除階段,一般以蘊含碳排(Embodied Carbon, EC)稱之。

圖 1 全球建築物使用碳排與蘊含碳排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

由於建築全生命週期碳足跡應包含上述兩部分—「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如圖2),而現階段國際間包含我國在淨零建築的推動部分,多較聚焦於前者建築使用階段這28%的使用碳排部分,而這部分建築碳排的推動,本所已於111年1月1日起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而蘊含碳排的部分,也就是建築物的製造運輸、施工、更新修繕及拆除廢棄等四階段,它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雖僅占全球的9%,但這部分在全球現行使用碳排OC先行的政策推動趨勢之下,未來預估蘊含碳排EC的占比將逐漸提高。

圖 2 建築全生命週期碳排包含蘊含碳排EC與使用碳排OC

二、我國淨零建築的全方位規劃

為達成我國2050淨零建築之目標,本部淨零建築政策係建基於長期推動且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標章基礎下,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自111年1月1日起實施,以進一步強化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建築能源效率,進而提升國內綠建築之節能成效。

由於建築生命週期,包括:建築物規劃設計、施工過程、使用及廢棄回收等階段之碳排放量,除提升使用階段之能源效率外,建築施工過程之能源消費與碳排,亦逐漸受到關注。為進一步達成本部淨零建築政策,提升建築部門減碳潛力,有關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約9%,並發生於建築物使用階段以外之興建及更新修繕階段的建材蘊含碳排量,本所乃參考國際最新的全生命週期建築碳足跡評估標準EN 15978的情境模擬方法學,建構建築碳足跡預測評估公式,並於112年9月完成「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印製出版(如圖3),應用結構理論將建築解構,以結構系統和材料使用為主要參數,

圖 3 「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封面

計算建築物蘊含碳的排放量,並且進一步結合BIM技術,將建築蘊含碳的計算,縮短至3~5分鐘,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可預估碳排,大幅提升建築碳排計算效率,因此,可用於評估不同規劃設計案的碳排差異,達到源頭減碳的效益。

未來建築物依此國際全生命週期評估的趨勢,在使用階段碳排OC部分將採用目前刻正執行的建築能效評估系統作為評估與標示之依據,至於興建及更新修繕階段的建材蘊含碳排EC部分,則將採用此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系統進行評估與標示,以推動我國全方位之淨零建築政策。

三、建築蘊含碳排制度正式上路

為鼓勵興建低蘊含碳建築物,降低建築物在建材生產運輸、營建施工、更新修繕及廢棄拆除階段之碳排放量,落實政府「淨零建築」政策目標,並為積極利用民間資源參與公共事務,本所業參酌推動且實施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制度,於113年1月19日以台內建研字第1137636018號令訂定發布「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及「建築蘊含碳排標示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配合後續辦理評定業務之時程規劃,「建築蘊含碳排標示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自發布日(1月19日)生效;至「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自113年7月1日生效,以達成全方位之淨零建築政策(如圖4)。

圖4 「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及「建築蘊含碳排標示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發布令

四、未來展望

2015年的「巴黎協定」掀起了全球立法建立淨零排放目標的浪潮,而因應此國際趨勢,行政院也於111年3月30日公布我國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具體宣告了淨零碳排的時程。因應建築的全生命週期碳足跡,本所除建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簡稱BERS)並於111年實施,將使用碳排納入評估,更於112年進一步建立「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制度」(簡稱LEBR)並將於今(113)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接續補足蘊含碳排的評估,以完備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如圖5)。

本所今(113)年7月1日率先亞洲啟動的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標示制度,其推動模式將參酌本部已實施多年且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標章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同樣採指定評定專業機構,將技術許可作業與核發標示之行政作業分階段處理。本所亦將儘速辦理建築蘊含碳排標示評定專業機構之指定,以利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標示制度順利推行,加速我國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落實。

圖5 建築能效與低碳建築雙軌標示的台灣淨零建築策略

業務報導陳麒任
完成「補助公有既有建築物及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113年度中央機關及地方政府申請案件補助先期作業

一、前言

因應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問題,全球目前有超過140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其中建築部門主要係導入建築節能技術並結合再生能源,提出有效降低建築總體耗能之解決方案。依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本部主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執行,本所運用推動智慧綠建築與建築節能改善之經驗,同時辦理建築能效評估,執行補助公有既有建築物及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工作,以示範引導提升公私部門既有建築物能效,有效降低建築總體耗能。

臺灣位處亞熱帶高濕高熱氣候,夏季空調需求極大,老舊之既有建築物常有中央空調系統超量設計或缺乏有效能源管理之情況,使室內空調耗電量大增,造成嚴重能源浪費;另早期因尚未訂定完善節能法規及規範,故亦常有室內照明、建築外殼隔熱性能不佳等問題。因此,本計畫將針對公有既有建築物帶頭做起,提升其整體能源使用效率,並導入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預計改善後可取得近零碳建築認證,未來將可做為淨零示範案例。

二、計畫內容

依行政院核定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112-113年公共建設類),本計畫為補助型計畫,推動補助公有既有建築物及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改善項目包括:(1)建築外殼節能改善、(2)屋頂隔熱改善、(3)開窗隔熱改善、(4)空調主機性能提升或汰換節能改善、(5)室內照明節能改善、(6)高效率熱泵熱水系統節能改善、(7)建置或升級建築能源管理系統、(8)空調系統節能策略導入節能改善及(9)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建置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等九項。為落實執行,將分下列二階段辦理:

(一)第一階段:辦理補助之先期作業

提前於112年度辦理研訂申請補助作業須知、公告受理申請、評選及報部核定等相關前置行政作業,讓各中央機關及地方政府事先提出申請或同時編列配合自籌款,俾能及早完成核定程序,以利受補助單位能有充裕時間提前啟動補助案件相關前置工作。

(二)第二階段:辦理補助之輔導作業

於113年度再由受補助單位辦理設計監造及工程標案之發包與執行,本計畫並成立專業輔導團隊,針對各能效改善補助案件,辦理設計圖說審查、技術諮詢、現場查核及改善效益評估等輔導工作,以確保淨零示範之效益。

三、執行成果

本計畫業於112年度完成補助公有既有建築物能效改善之先期作業,重要之執行成果說明如下:

  1. 受理地方政府共18個直轄市、縣(市)政府提出94件申請案,及辦理初選、現勘、決選等作業,經報本部核定受補助機關入選名單,共補助19案。
  2. 受理中央政府共39個機關提出81件申請案,及辦理初選、現勘、決選等作業,經報本部核定受補助機關入選名單,共補助15案。
  3. 選出15案公有既有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導入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之淨零示範改善案件,預期將可創造公有建築物淨零示範與強化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供電韌性的雙贏目標。
  4. 針對中央及地方府之受補助機關正、備取單位,召開補助說明會共2場,宣達補助經費及執行注意事項,俾利各受補助單位於113年度如期如質完成建築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

       

       圖1 本計畫概要說明及補助分布圖

表1 公有既有建築物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申請補助評選結果一覽表

補助對象

補助經費(元)

申請案件資訊

申請案件數

初選入選案件

決選入選案件

地方政府

1億8,603萬

94案

(18個縣市政府)

55案

19案

中央政府

2億5,197萬

81案

(39個機關)

49案

15案

合計

4億3,800萬

175案

104案

34案

 

圖2 中央及地方府受補助機關說明會

三、未來展望

基於本所辦理多年中央及地方政府所屬廳舍之建築節能改善計畫之成效良好,並達成帶動國內相關建築節能及能源管理相關產業發展,期能藉由公部門之率先示範,引導民間響應跟進。未來將持續辦理公有既有建築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之補助及推廣宣導工作,以擴大淨零示範案場,並鼓勵公私協力共同推動既有建築能效改善,期能達成我國2050年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之目標。

業務報導陳士明
第34屆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建築研究分組辦理成果

壹、前言

本(34)屆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由本所擔任建築研究分組主辦單位,聚焦於議題一「日本超高齡社會福祉住環境規劃制度及推動策略」、議題二「日本建築物設置電動車充電設備之建築防火管理與對策」、議題三「日本建築產業數位轉型推動策略」、議題四「建材導入智慧化服務應用發展概況及實例介紹」等議題,並邀請日本5位專家學者及建築師前來進行經驗介紹與心得分享,以進一步協助國內建築領域學術及技術水準之精進與發展。

貳、研討會執行概況

本屆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建築研究分組於112年11月21日及11月22日,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辦理並同時辦理專家座談會,成果豐碩。公開演講及座談會安排時間如下: 

日   期

上      午

下     午

11月21日

(星期二)

 議題一研討會

      議題二研討會

        議題二座談會

      議題一座談會

11月22日

(星期三)

 議題三研討會

 議題四座談會

議題四研討會

議題三座談會

 

 

 

 

 

 

 

 

 

 

一、議題一「日本超高齡社會福祉住環境規劃制度及推動策略」/日本東京都立大學大學院人間健康科學研究科橋本美芽(Mime Hashimoto)准教授主講

橋本美芽准教授詳細介紹日本超高齡社會下的福祉住環境協調員的任務及推動策略內容,並提到日本因為醫療進步,高齡者壽命延長,以及高齡者居住型態與觀念改變,所以厚生勞動省制定高齡者政策,提供照護保險制度的住宅裝修費用給付服務,國土交通省高齡者政策則著重於推廣住宅設計指導方針,設定高齡者關懷對策等級。因為日本民間的建築、福利、醫療及照護專業人士,逐漸認知到各領域專業間有相互溝通的必要性,故透過日本商工會議所,創設福祉住環境協調員資格制度,分成3級的證照制度。此外,演講中也提到未來日本無障礙住宅政策發展方向,將包括高齡者專用住宅設備機器的開發、高齡失智症患者對策中對於居住環境建置的探討,以及高齡者住宅整修新指導方針的制定。最後進行與會人員與講師間的交流討論,與會聽眾對日本福祉住環境協調員的工作及考試內容深感興趣,充分交流雙方想法,活動圓滿順利。

二、議題二「日本建築物設置電動車充電設備之建築防火管理與對策」/日本e-Mobility Power株式會社四柳尚子社長及福原正幸部長主講

四柳尚子社長及福原正幸部長以日本建物設置電動車充電設備之經驗為演講主軸,演講內容涵蓋日本建物設置電動車充電基礎建設的現狀與課題、面對日本建物設置電動車充電基礎建設課題的解決辦法、日本在電動車充電設備方面的防火相關法規規範,及設置案例介紹。日本的解決辦法包括修正法令放寬設置條件、政府提供優厚補助,可供國內相關政策推動及研究發展之參考。最後進行與會人員與講師間的交流討論,現場氣氛熱絡,惟因日本對電動車、充電設備、建物供電系統三者之連結系統的防火對策,係先設法降低各個子系統災害風險後,以促使完整連結系統的災害風險降至最低,此與國內與會人士偏重於一舉將完整連結系統的火災風險降到最低的觀念略有不同,而日方講師亦透過當場繪製圖表方式補充說明,活動進行圓滿順利。

三、議題三「日本建築產業數位轉型推動策略」/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建築研究所武藤正樹上席研究員主講

武藤正樹上席研究員以「日本BIM/DX研發政策背景」及「國土交通省最新建築資訊模型(BIM)相關措施」為演講主軸,演講內容涵蓋日本在BIM/DX發展方向的政策、針對建築產業數位轉型的相關投資擴大計畫及政策內容,以及日本政府在BIM研究開發和推廣方面的最新進展,並詳細說明日本政府如何在「經濟財政運營與改革政策」及「科學技術創新基本計畫」的背景下,以i-construction 為基礎推動DX營建數位轉型計畫,並以實現Society 5.0,進而提高數位治理效率和公共設施的建設、維護管理績效為目標。本屆研討會出席人員均係於國內研究或實務上結合資訊技術與建築產業之產官學研各界專家學者。在與日方講師進行的問答交流中,他們深入了解到日本中央政府在推進建築產業數位轉型和BIM推廣方面的配套措施與計畫,這激發他們思考如果我國要推動建築產業的數位轉型,除了政府需要提出相關政策願景外,還需要考慮如何在國內中小型事務所及營造廠缺乏相關資訊軟體及專業人才的情況下,相互銜接並落實這些政策。

四、議題四「建材導入智慧化服務應用發展概況及實例介紹」/日本富士經濟株式會社 石井優(ISHII MASARU)主任主講

石井優(ISHII MASARU)主任深入介紹日本近年來在大規模都市更新及尖端建築領域蓬勃發展的現況,並闡述日本在智慧建築及建材智慧化方面的發展現狀、趨勢以及最新的市場動向。借助於自己參與調查及市場資訊蒐集的豐富經驗,他從發展背景、現狀、潛力及市場焦點等多個角度,配合具體案例,進行生動的介紹及說明。演講內容涵蓋日本高附加價值建築的背景與現狀、主要發展方向、相關潛力與市場焦點,以及高附加價值住宅的趨勢及市場焦點,可供國內相關政策推動及研究發展參考。出席本次演講的產官學研各界專家學者,都是在智慧建築和建材智慧化發展領域內,從事建築設計、教學研究,以及在政府機關工作的專業人士。他們在與日方講師的問答交流中,對日本在智慧建築和建材智慧化方面的發展狀況及趨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進一步激發了國內專家學者思考,若我國要推動智慧建築和建材智慧化,應該如何從政策、制度、技術和應用等多個實際層面進行整合。

參、結論

本屆研討會本組4個議題所邀請的日方講師,無論在學識素養及經驗皆相當豐富,所發表介紹內容,均為國內十分重視之議題,活動現場反應十分熱烈,充分達到交流目的。未來本所將藉由中日工程技術研討平台,持續舉辦此等研討活動,期待除了能夠分享日本在建築技術發展上的最新經驗、技術及應用發展外,更希望促進雙方在新科技、新知識及新技術領域的深入交流與合作。

 
   

圖1建研所王所長於開幕式與日方專家合影

業務報導郭建源
啟動都市層級節能減碳-建置都市風廊之地理資訊系統

在快速經濟發展與都市化的狀況下,各類經濟活動高密度開發,城市中的水泥建築、不透水鋪面增加,加上工廠、住宅等各型建築運營使用排碳、排熱的強度逐漸增加,進一步造成整體環境的調節失衡。據分析研究指出,在極端情況下,大台北盆地都市中心的溫差最高可達5.4度,顯見都市熱島問題十分嚴重。尤其,臺灣城市的人口密度高,快速都市化的過程造就高密度開發之建成環境,減少了都市空地及綠地空間的面積,在在使得都市通風能力下降。

為型塑良好的都市通風,最早由德國司圖斯特於2008年制定城市通風地圖,近年逐漸受到重視並借鏡至世界各主要城市。規劃建立良好的城市風廊除可減緩熱島效應、有效解決都市霧霾累積問題,並可應用於城市規劃設計減少都市整體碳排量,對於我國2050淨零碳排目標有實質上的助益。而我國各直轄市也十分重視此一問題,紛紛就政策面及執行面進行檢討及因應,故提出通用之都市風廊分析工具實為刻不容緩之工作。

形塑都市通風廊道,須以通盤瞭解城市通風環境為基礎,從掌握都市紋理及山脈河川開始,配合氣象資料,運用科學技術分析風場流通走向。並輔以人口、土地、房屋、國土測繪地理資訊及3D建築數位模型等內政大數據,透過各種分析,成果作為國土規劃及都市計畫相關政策之決定依據。

本所112年度整合大量數據資料,且以中尺度WRF模式配合小尺度CFD模擬精準分析都市內通風特性,建立都市風廊分析技術之架構與流程,並建置都市風廊地理資訊查詢系統。使用者可透過建置之都市風廊地理資訊查詢系統,提供局部區域氣象站風速統計數據分析結果、盛行風風向及平均風速、地表粗糙度、都市熱島強度等資訊,最後分析並呈現都市主、次要風廊以及通風分區。

本研究為建立都市風廊規畫分析工具,建置「臺灣都市通風地圖(Taiwan Uban Ventilation Map ;以下簡稱TUVM),如(圖1)。

圖1台灣都市風通地圖網站頁面 

針對大台北盆地建築及人口密集區域產製都市通風評估所需資訊並進行試作,資訊涵蓋包含台北市:松山區、信義區、大安區、中山區、中正區、大同區、萬華區、士林區;新北市:板橋區、三重區、中和區、永和區、新莊區、蘆洲區、泰山區、五股區。在整合類神經網路、CFD模擬、中尺度大氣模式、衛星紅外線波段反演、都市紋理分析、地理資訊系統等技術後,產製包含都市通風規劃資訊及圖層。TUVM之系統圖層架構,包含以下4種圖層:(1)氣象站風速風向資料及韋伯函數、(2)都市通風地圖之主次要風廊、(3)行政區網格化盛行風向風速及(4)熱島強度圖層等。

  1. 氣象站風速風向資料及韋伯函數部分:氣象站風速風向資料及韋伯函數蒐集研究區域近10年氣象站資料,執行自動測站資料補遺,最後統計分析風速風向資料,提供各項風速機率函數。
  2. 都市通風地圖之主次要風廊部分:都市通風地圖之主次要風廊圖層則是蒐集研究區最新三維建築模型資料,圖資轉換與網格化技術建立與都市紋理分析,並界定主次要風廊決定門檻,據以分析大台北主次要風廊路徑。
  3. 行政區網格化盛行風向風速部分:行政區網格化盛行風風速資訊則依行政區模擬區域劃分,轉換建築3D模型,分析盛行風風向模擬。
  4. 熱島強度部分:熱島強度圖層研究區蒐集近5年衛星空照圖資料及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溫度資料,分析熱島強度指標。

本計畫建立產製各類都市通風基礎資訊技術,建立大尺度之都市通風地圖資訊,並建置線上地理資訊查詢系統 (https://tuvm.ntust.edu.tw/ ),提供完整且友善之查找環境。由於都市物理環境會逐年改變,本系統將持續維護與擴充,相應地圖資料須每2-3年進行檢討更新,以產製最新並符合現況之氣象統計資料、都市熱島強度、都市紋理現況、風廊分布狀況等資訊。

業務報導李鎮宏
建築物再生能源設備抗風技術開發驗證

配合行政院於111年12月8日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並在112年5月間經立法院會三讀通過條文增訂第12條之1:「新建、增建或改建且達一定規模之建築物,除受光條件不足或其他情形外,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之既定政策目標,並配合本所112~113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進行再生能源設備之太陽能光電系統耐風性能驗證研究。

目前太陽能光電系統在風力設計層面,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業於111年制定公布CNS 16189「太陽光電系統之設計風載重估算指引」標準,分別針對4類光電板構造形式,包含(1)斜屋頂平貼型 (2)平屋頂踞置型 (3)地面踞置型 (4)地面單斜棚架型等,提供設計風壓與風力之計算要求,其中踞置型光電板面離地最低距離需≦0.6m,離地面最高距離需≦1.2m。惟目前仍未包含屋頂單斜棚架型風力設計指引標準內容。因此,本研究案中除納入設置類型最多之地面單斜棚架型外,並將屋頂單斜棚架型太陽能光電板受風分析納入本研究範疇。由於抗風技術開發運用需輔以可信賴之風場與結構數值分析,將實驗測試結果,進行不同風向、地況之風力係數推測,以拓展運用範圍,本研究以Midas NFX商用軟體,建構地面與屋頂單斜棚架型太陽能光電系統抗風分析,並與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之單斜屋頂風力係數的參考值比較,結果如下:

()地面單斜棚架:

單元系統構架排佈採4排× 7片/排的模組,單片模組發電量約380~ 385W,28片之總發電量約10.64 kW。模組長1.75m、寬1.04m,所成斜面總長7.08m、寬7.39m,傾斜角約100。最短柱高1m、最長柱高1.7m,柱長向間距2.84m,寬向間距3.73m。構架本身皆以C型鋼100×50×20(t=2.3mm)組合而成,柱及縱梁採雙C型鋼結合而成,橫梁部分則由單一C型鋼構成。設計風速以台南地區為主,風力係數規範參考值為Cf=0.44 (紅線),而在不同風向下,經數值分析後之風力係數分析值(藍色),其最大值為0.419低於規範參考值。

對設計者而言,如能於考量於日照及配置規劃最大集電效率下,同時藉由參考當地的颱風或盛行風速風向圖,進行風力計算與檢測驗證,來避開該設置區域可能造成較大風力係數的風向(如圖2,風向±300間),亦即盡量不要將光電板往高處傾斜的方向,設置在與當地颱風盛行風向之±300範圍內,如此將可減少風致災損增加光電系統耐風可靠度。

圖1光電表面與近地面風速分布

圖2不同風向下之風力係數

() 屋頂單斜棚架型:

本次分析研究之建築物與屋頂光電構架係假設位於新北市,樓高75m,底層寬度分別為33.3m與38.6m,於頂樓安裝6組單斜棚架之光電系統,總發電量約63.84 kW。光電構架距建築屋頂邊緣X向退縮3m,Y向退縮1.7m,兩排光電構架間之X向間距1.0m,Y向間距1.4m。主要針對屋突頂層有無設置女兒牆的風力大小差異進行分析如下:

1.未設置女兒牆,經分析光電構架所受之最大風力為12.66 t,大於規範參考值10.44 t。

2.設置1m高女兒牆後,分析光電構架所受之最大風力為4.34t ,風力降低65.7%。可知女兒牆的設置能有效減低光電構架所受風力。

對於新建、增建之屋頂依法設置太陽光電系統時,可於設計階段就棚架型所受風力進行評估,並與耐風設計規範進行驗證比對,強化支架設計之可靠度,避免光電模組因破損高層墜落之致災風險。

圖3地面與建物表面風場

圖4屋頂光電配置與風速分布

圖5來流風速剖面

圖6屋頂風速剖面

 

 

業務報導王家瑩
112年度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辦理成效

一.前言

為因應全球環境暖化及氣候變遷問題,永續發展早已成為全球課題,建築部門的具體策略就是發展講求建築物與自然生態共生的綠建築,以降低人造建築物對環境的破壞。綠建築標章為自願申請性質,而其名稱在歐洲稱為「永續建築」、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美加與我國都稱為「綠建築」。

我國綠建築標章評估系統係本所於88年針對臺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充分掌握國內建築物對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健康(Health)之需求所訂定,以提供作為新建建築物於規劃設計之參考,除為亞洲第一個上路的評估系統,更為僅次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後,全球第4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評估系統,同時也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

為提升國內綠建築技術,本所參酌美、日、英等國家之綠建築評估制度,於101年將原有的綠建築評估手冊通用版本,修訂為基本型(EEWH-BC)、住宿類(EEWH-RS)、廠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及社區類(EEWH-EC)5種版本評估手冊,作為辦理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之評定基準,使我國正式邁入綠建築分類評估時代。由於我國的EEWH綠建築標章,為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之評估系統106年為因應國際化需求,擴大我國綠建築評估範疇,提升臺商企業於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及商機,以基本型(EEWH-BC)綠建築評估手冊為基礎,導入在地氣候條件、相關法令、設計慣例修正之「當地基準評估法」,於同年6月完成「綠建築評估手冊-境外版(EEWH-OS)」出版,自同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成為第6類家族成員(如圖1)。並於108年因應本部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之建築基地綠化及建築節能設計等「綠建築基準專章」法規全面翻新,以及監察院巡察意見與行政院推動智慧水表、竹構造與竹建材政策,出版2019年版之基本型、住宿類、社區類、舊建築改善類、廠房類及境外版等6類評估手冊之全面更新,並配合內政部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之「綠建築基準專章」法規生效日期,自110年1月1日開始施行。

圖1 本所出版之各類型綠建築評估手冊

二.建築淨零轉型

為降低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造成之衝擊,全球目前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宣示或規劃在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為達成2050淨零建築之願景,本所業建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系統,前於110年12月函頒綠建築評估手冊之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及既有建築類(EEWH-EB)兩手冊,自111年1月1日實施,採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自願併同申請建築能效評估方式辦理。另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11年3月30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針對我國工業、能源、交通運輸、農業、環境及建築等部門,提出臺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階段里程碑(如圖2),其中為達成建築部門階段里程碑: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的目標,並完備綠建築標章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之接軌,及因應政府淨零排放政策執行,本所業完成2023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EEWH-BC)之修訂,並於112年12月12日函頒公告,自112年7月1日起實施,採分年分階段方式,以公有建築帶頭做起,引導民間跟進,發展近零碳建築技術,先建築節能50%,再以再生能源碳中和至零碳排,以逐步達成2050年淨零建築願景。

圖2 臺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階段里程碑

三.建築能效標示制度與成效

為提升我國建築物能源效率,以利達成2050年淨零建築願景目標,本所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及我國亞熱帶高濕高熱氣候條件與國情,建構台灣建築能效評估系統TBERS (Taiwan 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該系統係以綠建築標章日常節能指標之建築物外殼節能效率、空調系統節能效率及室內照明系統節能效率計算建築能源效率,評定建築能效等級,由高至低依序分為第1至7級,以作為評定建築能效等級之方法。其中建築能效分級屬第1級之建築物,且能效評分尺度為前百分之五十者,為近零碳建築(Nearly Zero-Carbon Buildings),以第1+級標示(圖3)。未來取得近零碳建築等級之建築物,約節能50%,其餘用電量需靠再生能源碳中和至零排放,為淨零建築(Net Zero Buildings)。

圖3 辦公及大型空間類近零碳建築案例之建築能效標示範例

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規劃採分年分階段方式辦理,111年試辦1年,並自112年7月1日起由公有建築帶頭做起,以引導民間跟進,並針對耗能量大之建築物優先推動,逐步擴展至其他建築物,預估整合綠建築標章制度與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系統後,平均建築節能率可從至少20%提升至30%。為鼓勵業界積極投入近零碳建築發展,支持政府淨零排放政策,同時表彰民間企業響應社會責任投入近零碳建築的申請,本所於112年12月12日舉辦「近零碳建築授證暨論壇」活動,頒發10件近零碳建築作品,其中包含高雄市「鳳翔安居」及「崇實安居」2案社會住宅、臺北榮民總醫院醫護宿舍大樓、台達內湖總部、第一商業銀行總行大樓、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總部等共計10件作品進行授證,以表揚其對我國淨零建築政策之支持,自111年至112年底已有50件申請,並有18件取得建築能效標示。

四.綠建築標章評定案件數連續3年突破千件

我國的綠建築標章採與國際間的綠建築標章相同,均為自願性質,非為法令規定事項,僅能宣導鼓勵申請,其評定審查作業,內政部自98年訂定發布「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由指定評定專業機構辦理技術評定,再向內政部申請標章核發,以擴大評定審查服務成效,有效落實政府節能減碳政策。通過綠建築標章評定的建築物,在節水及節電方面至少約分別有30%與20%以上之效益,截至112年底止,已有12,484件公私有建築物取得綠建築之評定,且通過案件數逐年增加,110年至112年的通過件數持續刷新紀錄,連續3年突破千件(110年1,041件、111年1,038件),112年達1,150件,創歷史新高。這些獲得標章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可節省大量水電,累計每年約可省電27.21億度、省水1億3,543萬噸(相當於0.68座石門水庫的容量),其減少之CO2排放量約為152.29萬噸,這個量約等於10.22萬公頃人造林(約等於3.75個臺北市面積)所吸收的CO2量,每年節省之水電費估計約達108.81億元。取得綠建築認證的建築物,民間私有建築物已累計達3,678件,且逐年提升比例,從91年的6%﹙7案﹚,成長至112年底止,其比例高達51%﹙585案﹚,顯示民間綠建築案件數量已逐步成長(如圖4)。

圖4  歷年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統計圖

為能進一步提升綠建築政策之施政目標,鼓勵取得綠建築標章者於首次認可有效期限5年屆滿後延續認可,本部已於109年4月22日以台內建研字第1090850405號令發布「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第5點、第8點及第10點修正規定,自109年7月1日起將綠建築標章延續認可改以主動方式辦理,除簡化續用申請作業程序亦同步放寬綠建築標章續用標準,另增訂候選綠建築證書展期,以及刪除須於期滿1至3個月前提出之規定,以提高申請意願,進而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續用簡化制度實施後,112年綠建築標章有效期5年屆期案件計有304件,其中完成延續認可案件為109件(續用率為35.86%),此與過往每年平均約僅15件的標章延續認可案量相比,案件數已大幅成長,顯示延續認可簡化作為已發揮預期成效並充分因應民眾需求,落實簡政便民之施政目標。

五.綠建築分級評估實施成效

屬自願性質之綠建築標章,其歷年通過案件依其建築類別分析,依序為「辦公廳類」、「學校類」、「住宿類」、「大型空間類」、「其他類」、「醫院類」、「百貨商場類」及「旅館餐飲類」建築(圖5)。其中學校類占比達到22.97%,住宿類建築為29.34%,這兩類加起來已超過一半。另為逐步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激發民間企業競相提升綠建築之設計,自96年起施行「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透過分級評估鼓勵建築師追求較佳等級,設計更優良的綠建築,以提升企業的形象與榮耀。實施以來,顯示高等級數量及比例確有逐年提升之趨勢,如以鑽石級為例,從96年的2件到111年已增加至39件,其比例從0.6%提升至3.76%;另若就銀級以上來看,也從96年的14件增加到112年的622件,其比例則從4.4%提升至54.09%(圖6)。此外為進一步瞭解取得綠建築標章案件之申請情形,依綠建築普及率(即每年認可通過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總樓地板面積,占當年核發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總樓地板面積之比率)進行統計分析,其綠建築普及率已由101年的7.88%提升至112年的20.6%(圖7),充分顯示藉由綠建築標章制度之推動實施,確實達到「政府」、「民間」及「環境永續」三贏之局面。

圖5 歷年通過案件建築類型分析圖

圖6 歷年通過案件綠建築等級分析圖

圖7 我國綠建築標章普及率

六.未來展望

近年來民間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案件比例顯著成長,顯示出綠建築觀念已日益普及,另政府為加強推動綠建築之發展,中央已於「都市更新條例」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中,給予更新建案採綠建築設計並取得綠建築標章者相關容積獎勵;部分地方政府也於自治法規納入取得一定等級以上綠建築標章得給予容積獎勵的誘因,於此,對於推動公私部門之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將有實質助益。

此外,為與國際2050淨零排放趨勢接軌,本部參考國際能源總署(IEA)「全球能源部門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報告,及日本、美國、歐盟等國際發展概念,完成「淨零建築路徑藍圖」,規劃先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以再生能源碳中和至零碳排,至2050年達淨零建築之目標,同時規劃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並完成綠建築標章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建立,將建築能效標示併入現行採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四大面向綜合評估之綠建築標章制度,以進一步強化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節能成效,並期望透過實施成效良好之綠建築標章,進而帶動建築物自主標示建築能效等級,有效提升我國建築能源使用效率,並希望藉由標竿示範案例,帶動更多單位申請,進而擴大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之推動效益。

業務報導姚志廷
112年度綠建材標章辦理成效

一、前言

建築材料的品質不僅攸關居住環境的舒適美觀,對居住者的健康更有不可忽視之影響,故為提升國人居住環境品質、降低建材製造或使用階段對環境造成之衝擊,本所於民國93年建立綠建材標章制度,期能透過相關檢測與評定程序,對於建材品質與性能予以鑑別及標示,以利於國人選購優質建材,進而提升室內環境品質,帶動產業發展。綠建材係指在原料採取、產品製造、使用過程和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之建材。綠建材標章制度即依此意涵,訂定四大範疇進行評定,包括:以無匱乏危機之天然材料且經低人工處理製成之「生態綠建材」、對人體健康無害之「健康綠建材」、在防音、透水、節能等性能上有高度表現之「高性能綠建材」及廢棄物再利用製成之「再生綠建材」。

在制度面部分,本部公布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中有關綠建材之規定,自110年1月1日施行,其規定內容為:「建築物室內裝修材料、樓地板面材料及窗,其綠建材使用率應達總面積百分之六十以上。但窗未使用綠建材者,得不計入總面積檢討」及「建築物戶外地面扣除車道、汽車出入緩衝空間、消防車輛救災活動空間、依其他法令規定不得鋪設地面材料之範圍及地面結構上無須再鋪設地面材料之範圍,其餘地面部分之綠建材使用率應達百分之二十以上」,透過相關法規的規定及宣導講習,綠建材標章目前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

二、112年度執行成果

本所112年度持續在標章核發、提升評定作業品質及強化後市場管理等面向上精進相關作業,相關執行成果如下:

(一)112年度核發綠建材標章254件

綠建材標章自93年7月起受理,截至112年12月底止,歷年已累計核發3,563件標章(2,667件健康、555件高性能、328件再生及13件生態綠建材),產品包括塗料、天花板、地板、隔間牆材料、吸音材、磁磚、透水磚、接著劑、節能玻璃、隔音門窗等共25,751種系列產品。112年度共計審核認可314件綠建材標章(210件健康、66件高性能、38件再生綠建材),歷年核發件數詳圖1。隨著綠建材標章數量的累積,不但消費者有更多樣化的選擇,而且透過良性競爭和健全的市場機制,將綠建材價格漸趨平穩,品質也持續提升,綠建材成了「高貴不貴」的材料。

圖1歷年核發綠建材標章件數

(二)組成查核小組針對評定機構進行查核

為確保本部指定之評定專業機構客觀公正執行評定業務,依「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第11點規定:「本部對評定專業機構之評定業務,得視實際需要不定期實施抽查及勘查,必要時並得邀集專家學者會同辦理」,本所112年度分別於7月10日及11月13日邀集相關專家學者,組成「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查核小組」,前往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進行現勘及查核,查核內容包括:綠建材諮詢案及自薦案受理流程、申請案評定流程、後市場抽驗流程、內部檔案管理程序、申訴管道與回饋機制、網頁資訊更新等項目;查核小組除聽取評定專業機構簡報之外,亦隨機抽選相關案件進行細部文件及流程查核,並逐一檢視相關佐證資料與數據。經查評定專業機構之評定作業符合本部相關規定及評定專業機構自訂之「綠建材標章評定作業執行計畫書」內容。

(三)辦理後市場查核作業

為維護消費者及廠商之權益,112年度賡續由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進行後市場產品之查核,查核內容包括製程、原料比例、原料來源等是否與申請資料一致、產品包裝與型錄之標章logo使用是否合於規定、產品抽驗結果是否符合基準等。查核比例為前一年度核發件數六分之一,112年度共計完成55件產品(包括40件健康、8件再生及7件高性能綠建材)之查核。本所透過此一不定期查核機制,不僅能維繫綠建材標章公信力,亦保障消費者及廠商權益。

三、未來展望

綠建材標章評定通過件數近年來持續呈現增長的趨勢,顯見相關推動措施已有效帶動國內綠建材產製及消費風潮,綠建材標章已成功獲得產業界重視與迴響,且逐漸成為消費者選購建材時的識別依據,113年度將持續進行綠建材標章基準研修作業,期能逐步擴大綠建材評定範圍,為國人居住環境品質把關,並帶動產業發展。

業務報導張怡文
112年度智慧建築標章辦理成效

一、前言

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產業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93年建立「智慧建築標章」制度並受理申請,「智慧建築標章」係提供消費者作為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使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日常營運更具智慧,實現人性化空間的理想。內政部並於100年9月訂定發布「智慧建築標章申請認可評定及使用作業要點」,明定受理申請的依據。該要點第8點規定,評定基準應依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的智慧建築評估手冊辦理,並修正法規名稱為「智慧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

因應智慧科技日新月異,本所智慧建築評估手冊歷經多次增修訂,從一開始的2003年版評估手冊的7大指標,到2011年版的8大指標及分級制度,我國智慧建築正式邁入分級評估階段,讓消費者可進一步識別智慧建築,以維持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的公信力。現行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16年版,分為基本規定及鼓勵項目,符合基本規定之要求者,即可取得合格級的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其他鼓勵項目則由申請人自行視需要決定是否申請,賦予申請人更多選擇智慧科技應用的自由,促使智慧建築科技能更加貼近使用者的需求。為因應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大數據等相關科技日新月異,帶動建築產業提升技術水準,本所辦理智慧建築評估手冊第4次編修出版,於112年12月26日完成函頒《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自113年12月1日起實施。另為鼓勵產業創新,申請人得於113年12月1日實施日前,自願採「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之評定基準,申請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

二、執行成果

有關智慧建築的評定審查作業,目前採技術評定與核發標章的行政認可分別辦理方式,鼓勵民間人才及資金投入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審查技術服務,向內政部申請指定為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專業機構,以擴大我國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審查能量。智慧建築標章為自願性申請制度,非為法規強制規定事項,僅能宣導鼓勵申請,為擴大推動成效,從102年7月起依據智慧綠建築實施方針,於興建一定用途且造價達2億元以上的公有建築物時,將應取得智慧建築標章規定納入工程合約,管制政府部門公有新建建築物應進行智慧建築設計,要求於申報一樓樓地板勘驗時,應同時檢附合格級以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於工程驗收合格並取得合格級以上智慧建築標章後,始得發給結算驗收證明書,故對公有建築物具一定強制性。

自93年至112年底止,認可通過智慧建築標章1,363件(包括智慧建築標章310件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1,053件),歷年案件數量呈現逐年增加之趨勢(詳圖1)。

圖1 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統計圖

三、智慧建築分級評估實施成效

由上述通過案件資料進一步分析,自101年起施行「智慧建築分級評估制度」,讓消費者可進一步識別智慧建築,以維持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的公信力。實施以來,採分級評估(102年至112年)之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件數共計1,304件,其比例約占歷年核發智慧建築標章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數量約96%;其中,鑽石級已有52件,其比例約4%;銀級以上共計318件,其比例約24%;合格級者共計688件,其比例約53%,占比最多(圖2)。

 

102年

103年

104年

105年

106年

107年

108年

109年

110年

111年

112年

合格級

0

9

33

30

51

64

66

75

98

107

155

銅級

5

7

5

6

11

13

16

17

31

25

49

銀級

1

3

7

5

14

11

17

43

44

81

92

黃金級

0

0

4

1

2

3

6

8

4

19

20

鑽石級

3

4

2

7

2

6

11

3

7

5

2

不分級

2

1

3

0

0

0

0

0

0

0

0

合計

11

24

54

49

80

97

116

146

184

237

318

圖2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等級統計

此外,為進一步瞭解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案件之申請情形,依智慧建築普及率(即每年認可通過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及智慧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總樓地板面積,占當年核發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總樓地板面積之比率)進行統計分析,近5(108-112)年智慧建築普及率則為7.08%、6.96%、4.63%、5.79%及9.78%,112年智慧建築普及率已接近10%,推廣效益逐漸顯現。

四、未來展望

近年來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的整體案件數,呈現顯著成長,案件數由102年11件成長至112年318件,為鼓勵有效期限屆滿申請延續使用,內政部於109年10月6日修正前揭作業要點,修正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有效期限屆滿,改採展期方式辦理;並於112年1月5日修正該作業要點,智慧建築標章證書首次有效期限屆滿時,可依延續認可簡化查核表申請延續認可,大幅簡化查核項目數,預估後續申請延續使用證書者將持續增加。

業務報導詹家旺
112年度防火實驗中心檢測及試驗成果

防火實驗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自民國92年6月開始提供各界檢測技術服務,逐年擴增檢測量能,增加可供技術服務項目範圍,目前計有防焰性、耐燃性、煙毒性、構件耐火性能、火災與煙控模擬、消防設備、建築物裝修耐燃防焰建材性能、建築物防火被覆材料性能及熱性質等9大類試驗,計有68項可受理試驗,其中TAF認證試驗24項、受本部指定試驗20項、經濟部指定試驗1項,另外本中心亦為本部消防署認可試驗室之一,可提供耐火型匯流排等試驗服務。
 本中心在同仁戮力合作下,112年檢測服務件數達137件,累計自提供檢測服務以來已達約2861件,本中心秉持協助產業提升,為人民安全把關,歡迎各界接洽研發合作及檢測服務,其檢測及試驗成果簡要介紹如下:

一、耐燃建材試驗

防火實驗中心112年受理「CNS14705-1 建築材料燃燒熱釋放率試驗法-第1部:圓錐量熱儀法」依 CNS14705-1 之耐燃級別為耐燃1、2、3級,試驗時間分為20分鐘、10分鐘及5分鐘,判定基準須符合總熱釋放量、最大熱釋放率、無防火上有害之貫穿至背面之龜裂及孔穴等規定,112年委託檢測共計73件,未符合耐燃等級有48件(約佔65.7%),符合耐燃等級有25件(約佔34.2%) ,並於112年5月28日,取得全國認證基金會鐵道車輛車廂內之材料 ISO 5660-1「火災反應測試-熱釋放、煙霧產生和質量損失率」試驗的項目認可。

二、構件耐火性能試驗

   防火實驗中心112年委託檢測共計64件,分別為「建築用防火門型式試驗」8件、「防火牆試驗」9件、「屋頂試驗」9件、「柱耐火性試驗」13件、「貫穿部試驗」14件、「單一燃燒構材試驗」5件、「匯流排試驗」3件、「防火窗試驗」3件。

圖1 單一燃燒構材試驗

三、其他特殊試驗

本試驗係以集成材(GLT)接合部耐火試驗以及集成材接合部結構試驗分別驗證耐火性能以及接合部力學性能,試體包含純木構的集成材接合部以及鋼柱集成材樑接合部等共4組試體,包含日本柳杉以及花旗松等常用材種,分別以不做任何防護,鋼柱採1小時及3小時防火漆噴塗以及將扣件與開口處採木材遮蓋等方式處理,試驗在固定荷重2噸加載下,以1小時耐火試驗評估GLT梁斷面以及接合部斷面在梁幅及梁深方向上的炭化速度、炭化深度、有效剩餘斷面以及各種耐火措施下的性能。

圖2 GLT梁試體耐火試驗情形

本所防火實驗中心除能結合建築防火理論與實際應用的成果,並可將國際上之相關防火研究資料,進行本土化的驗證與創新之工作,提供我國建築材料、構件結構、防耐火性能檢測基準,及法令規章研修之建議;此外,對於研訂適用國內之建築性能防火法規,建立相關之建築防火設計,防火工程施工規範及使用手冊等,亦能提供相關之工程技術支援,以本土化之研究成果,運用於提昇國內之建築防火性能目標。

 

 

業務報導林招焯
112年度性能實驗中心檢測及試驗成果

一、前言

本所性能實驗中心於93年11月啟用,主要建置目的係針對建築物節約能源、資源有效利用、降低環境衝擊及健康、安全、舒適性能等需求,進行本土化建築環境與材料性能標準、技術規範及法規標準先期實驗研究,並配合我國綠建材標章制度之推動,整合國內綠建材產品檢測技術服務,作為產學研合作研發平台,可提供石綿鑑定、甲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聲壓法隔音材隔音性能試驗、樓板衝擊音隔音性能試驗、動態剛性試驗、吸音材吸音係數試驗、消音箱消音性能試驗、玻璃遮蔽係數試驗、節能塗料試驗、照明燈具配光曲線試驗、人工光源全光通量試驗等多項試驗服務。截至去(112)年底止已取得「聲壓法隔音材隔音性能試驗」等23項TAF認證、本部「綠建材性能試驗機構」12項指定試驗及「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隔音性能試驗機構」3項指定試驗,歷年累計已執行4,148件檢測服務,總收入達1億5,683萬元。

二、112年檢測及試驗成果

(一)協助規範標準之制修訂

 去(112)年8月協助經濟部標檢局完成「CNS 16211-1 聲學-建築構件隔音之實驗室量測-第1部:特定產品應用規則」等8部國家標準公布(如表1),可提供國內建築管理及各界應用遵循。

(二)檢測技術服務及第三公正單位認證

1.辦理實驗設施技術服務合計156件,試驗收入達700萬元,較111年成長34件(約28%)、68萬元(約11%)。

2.去(112)年9月18日通過「綠建材性能試驗機構」重新指定8項及新增塗料太陽反射指標等4項試驗項目認可,合計12項,以協助綠建材標章制度之推動。

(三)檢測結果品保與服務

1.執行「環境試驗艙」等50項儀器設備保養校正均在允收範圍內,以維持實驗設備功能正常及確保量測結果準確性。

2.執行2項能力試驗比對活動,包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1項實驗室間比對及「石綿鑑定」實驗室內比對,均在實驗品質管制範圍內。

3.利用標準品或參考件,執行64次相關試驗品保作業,並建立品質管制曲線,確保測試結果符合品質要求。

4.完成17件顧客意見回饋調查,作為管理系統改進之依據,以提昇實驗室服務品質水準,滿足顧客需求。

(四)新增試驗項目及人員專業訓練

 1.去(112)年辦理新增試驗項目及合作檢測計18件,檢測收入合計86萬4,900元,包括如下;

(1)參酌新版CNS 15546「建材製品中石綿測定法」系列標準,完成石綿含量測定檢測技術開發,並受理4件委託測試,檢測收入計12萬元。

(2)辦理 6件船舶設備噪音與振動委託測試及1件消音箱試驗,檢測收入計40萬4,000元。

(3)去(112)年與成大共辦理7件合作檢測,檢測收入計34萬900元。

2.因應檢測技術開發及人員訓練與操作需求,完成實驗中心「QP-05顧客服務作業程序」等5件技術文件制(修)訂。

3.共辦理「建材逸散自動採樣設備」等4項(共20小時)專業訓練,以提升操作人員與新進人員技術能力。

三、未來展望

本所將持續進行各類建材性、噪音與振動量測技術研究,提升試驗檢測技術,並依據本所112年12月頒布「113-116年實驗產能創生計畫」,分年辦理8項新開發檢測業務項目及參與相關認證,包括吸音家具試驗、重金屬毒性溶出試驗等。另113年將申辦「X光繞射石綿含量測定」等TAF增列認證,及配合標檢局去(112)年公布新版「CNS 16211-2 聲學-建築構件隔音之實驗室量測-第2部:空氣音隔音量測」等8部標準,申辦本部指定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隔音性能試驗機構新方法認可,與修正本所「實驗設施技術服務收費標準」第6條、第8條、第9條及第3條附表條文,並增加設備使用規定,以提供業界更完整及彈性之服務內容。

圖1 石綿鑑定試驗

圖2 建築構件門、窗、牆之隔音性能檢測實驗艙

表1 建築聲學CNS國家標準(草案)法制作業辦理情形

建築聲學CNS國家標準草案辦理情形統計表

項次

CNS國家標準名稱

參考ISO標準編號

公告日期

1

CNS 16211-1聲學-建築構件隔音之實驗室量測-第1部:特定產品應用規則

ISO 10140-1

112年8月30日

2

CNS 16211-2聲學-建築構件隔音之實驗室量測-第2部:空氣音隔音量測

ISO 10140-2

112年8月30日

3

CNS 16211-3聲學-建築構件隔音之實驗室量測-第3部:衝擊音隔音量測

ISO 10140-3

112年8月30日

4

CNS 16211-4聲學-建築構件隔音之實驗室量測-第4部:量測程序及要求

ISO 10140-4

112年8月30日

5

CNS 16211-5聲學-建築構件隔音之實驗室量測-第5部:測試設施及設備之要求

ISO 10140-5

112年8月30日

6

CNS 16283-1聲學-建築及建築構件隔音之現場量測-第1部:空氣音隔音

ISO 16283-1

112年8月30日

7

CNS 16283-2聲學-建築及建築構件隔音之現場量測-第2部:衝擊音隔音

ISO 16283-2

112年8月30日

8

CNS 16283-3聲學-建築及建築構件隔音之現場量測-第3部:外牆隔音

ISO 16283-3

112年8月30日

業務報導葉昶辰
112年度材料實驗中心檢測及試驗成果

本所材料實驗中心針對建築構材之力學性能、建材耐久與耐候性能、材料成分與微觀分析、以及非破壞性檢測等方面,提供實驗研究與檢測服務,設置有大型力學、耐久耐候、材料分析及非破壞檢測等實驗室,期望帶動國內建築結構耐震性能之實驗研究,累積本土性大型結構構件之實驗數據,支援建築業界於新材料、新工法、新技術研發之需求,營運至今已完成多項大型建築構件力學實驗研究,並協助建築法規及技術規範之增修訂,及相關材料試驗方法與標準之研擬,支援新材料、新工法與新技術之研發與驗證,賡續協助建築相關產業之檢測服務,及與學術機構之合作實驗研究,提升國人安全無虞與永續發展之居住環境。

本所材料實驗中心112年度接受之廠商委託檢測案合計共39件,其中包括「挫屈束制斜撐」試體性能試驗案9件;3000噸油壓試驗機設備使用案28件;恆溫恆濕箱設備試驗案1件;阻尼器性能試驗案1件。

前述試驗項目中,「挫屈束制斜撐」(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簡稱BRB)試體性能試驗由本所材料實驗中心出具試驗報告可供判斷是否合格。BRB是由主受力元件、側撐元件及滑動機制組合而成,有別於一般傳統斜撐。挫屈束制斜撐在反覆受拉或受壓時,由主受力元件承受軸向力,側撐元件提供主受力元件之側向圍束,使主受力元件能達到降伏而不發生挫屈,且能展現良好的消能行為,主要係依美國鋼結構協會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簡稱AISC) 的Seismic Provisions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相關試驗規定進行性能試驗,以瞭解及確認BRB試體的製作品質與耐震性能。AISC規定之通過標準為疲勞破壞前之累積非彈性變形量至少為試驗降伏位移之200倍,且最大拉壓力差百分比需小於30%。BRB試體能夠通過性能試驗者,表示BRB試體能夠滿足AISC規定之非彈性變形量(消能)及最大拉壓力差最低標準。目前我國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對BRB之規定,與AISC相同。

112年度BRB性能試驗結果統計如表1所示,顯示試驗結果皆符合AISC規定,而疲勞破壞前之累積非彈性變形量於500-1000倍及1000倍以上之範圍,約各佔77.8%及22.2%。最大拉壓力差百分比3%以下約佔11.1%;3%-6%以及6%-9%之範圍約佔22.2%;9%以上約佔44.4%。由統計結果顯示,112年度有合格之BRB試體,其疲勞破壞前累積非彈性變形量(消能容量)都高於AISC規定2.5倍以上,也就是說所有合格試體的消能能力皆為AISC規定2.5倍以上。另所有合格試體中,約有77.8%試體之最大拉壓力差百分比(%)低於AISC規定三分之一以下,表示試體最大拉壓力值相近,製作品質控制良好。112年度BRB性能試驗檢測非彈性變形量及最大拉壓力差列表如表2所示。

本所材料實驗中心承接BRB性能試驗檢測案時,皆會要求委託單位提供試體構造細部圖,以確認設備符合檢測之需求,並於試驗前召開會議確認試驗程序各項細節及試驗報告計算內容,藉此服務及交流,有效提升實驗室之能力與品質。

本所材料實驗中心可解決國內進行實際尺寸建築構件基本力學與耐震行為驗證之問題,並支援採用超高強度材料構件試體之實驗研究,對於提升國內於大尺寸建築構件耐震性能實驗研究之能力與經驗,以及累積本土化之實驗數據,有顯著績效。未來本所材料實驗中心亦將持續努力,期能拓展更多元之新興試驗項目,增進檢測能量。

表1 挫屈束制斜撐試驗檢測統計

項目

範圍

案件數

疲勞破壞前之累積非彈性變形量

(試驗降伏位移之倍數)

200以下

0

200-500

0

500-1000

7

1000以上

2

最大拉壓力差百分比(%)

3%以下

1

3%-6%

2

6%-9%

2

9%以上

4

 

 

 

 

 

 

 

 

 

 

 

 

 

 

 

表2 BRB性能試驗檢測非彈性變形量及最大拉壓力差列表

 

業務報導蔡宜中
112年度風雨風洞實驗室檢測及試驗成果

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112年度所接受之廠商委託檢測案合計共51件。其中包括門窗風雨測試艙之委託檢測案39件,實尺寸構造物耐風試驗之委託檢測案10件,風洞之委託檢測案2件。門窗風雨測試艙之委託檢測案39件中,36件為出具TAF標誌之門窗風雨試驗測試報告;另3件因試體非門窗,故測試報告無TAF標誌。運用造風機之實尺寸構造物耐風試驗委託檢測案,10件測試報告均無出具TAF標誌。風洞之委託檢測案1件為建築結構風載重試驗,故出具TAF標誌之測試報告;另1件為太陽能板清潔機器人耐風風洞試驗,因不在TAF認證範圍,故測試報告無TAF標誌。其檢測及試驗成果簡要介紹如下:

一、門窗風雨試驗

門窗風雨試驗並非法令規定須強制執行的項目,通常皆須門窗廠商的業主有此認知,才會要求其門窗廠商依據國家標準進行測試。門窗風雨試驗各項試驗有其先後順序,以避免因試驗順序操作錯誤,導至不良物理性能試驗之結果。依CNS 11524(2006)門窗性能試驗法通則,明確規定試驗順序如下:(1)氣密性試驗;(2)水密性試驗;(3)抗風壓性試驗。

而39件試體中有3件非門窗,如浪板、水泥牆、牆板等安裝於門窗風雨測試艙進行抗風壓性試驗,由於試體非門窗,不在TAF認證範圍,故不可於測試報告使用TAF標誌。

圖1  門窗風雨試驗

二、實尺寸構造物耐風試驗

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之造風機,其風速可達17級風(56.1~61.2m/s),成為國內獨一無二可執行大尺度之實尺寸構造物耐風試驗的造風機。112年運用造風機之實尺寸構造物耐風試驗委託檢測案共10件,分別為「鐵捲門抗風試驗」、「玻璃欄杆抗15級風抗風試驗」、「全鋁百葉窗耐風試驗」、「偽裝網耐風試驗」、「高密度聚乙烯(HDPE)載體暨支架耐風試驗(無載重)」、「高密度聚乙烯(HDPE)載體暨支架耐風試驗(載重)」、「水面型經濟式太陽能耐風試驗」及3件「無人機耐風試驗」。此10件案件,均為委託單位為暸解其產品之抗風性能,以便進行研發改進,特委託本實驗室進行耐風試驗。各案件說明如下:

(一)鐵捲門抗風試驗:依委託單位要求,試體安裝後由實驗室造風機提供風速。以固定風向,依序進行15級(46.2~50.9m/s)、16級(51.0~56.0m/s)及17級(56.1~61.2m/s)風等3個風速各吹試5分鐘,同步量測變位量。目測及錄影檢視試體受風下是否破壞並加以記錄,試驗完畢後上下開關5次,確認能否正常使用。

圖2  鐵捲門抗風試驗

(二)玻璃欄杆抗15級風抗風試驗:依委託單位要求,試體安裝後由實驗室造風機提供風速。在風向角0度時,分別執行13級(37.0~41.4m/s)及15級(46.2~50.9m/s)風速試驗;風向角45度時,則執行15級風速試驗。各試驗之風速達指定值後維持5分鐘,以目測及錄影檢視試體受風下是否破壞並加以記錄。

圖3  玻璃欄杆抗15級風抗風試驗

(三)全鋁百葉窗耐風試驗:依委託單位要求,試體安裝後由實驗室造風機提供風速。分別執行13級(37.0~41.4m/s)、14級(41.5~46.1 m/s)及15級(46.2~50.9m/s)風速試驗,各風速維持5分鐘,以目測及錄影檢視試體受風下是否破壞並加以記錄。

圖4  全鋁百葉窗耐風試驗

(四)偽裝網耐風試驗:依委託單位要求,試體安裝後由實驗室造風機提供風速。於平均風速13.8m/s(蒲福風級表6級風)下,累計吹試2小時,期間須有10次平均風速提升至20.7 m/s(蒲福風級表8級風)維持1分鐘,試驗過程以目測及錄影檢視試體受風下是否破壞並加以記錄。

圖5  偽裝網耐風試驗

(五)高密度聚乙烯(HDPE)載體暨支架耐風試驗(無載重)、高密度聚乙烯(HDPE)載體暨支架耐風試驗(載重)、水面型經濟式太陽能載台耐風試驗:此3試驗為委託單位之同一產品,進行不同重量及情況之鋼片加載,試體安裝後由實驗室造風機提供所需風速。1.高密度聚乙烯(HDPE)載體暨支架耐風試驗(無載重):試體(載體內已裝水)在沒有壓重物的狀態下,從0 m/s開始往上吹試,吹試至42.5m/s持續5分鐘後,風速歸零,以目測及錄影檢視試體受風下是否破壞並加以記錄。2.高密度聚乙烯(HDPE)載體暨支架耐風試驗(載重):同上試體,但將900公斤鋼片置於載體上,從0 m/s開始往上吹試,吹試至47.5m/s持續5分鐘後,風速歸零,以目測及錄影檢視試體受風下是否破壞並加以記錄。3.水面型經濟式太陽能載台耐風試驗:同上試體,在沒有壓重物的狀態下,從0 m/s開始吹試,再視情況壓重物,目標風速至42.5m/s。吹試至試體無位移時,持續該風速5分鐘,完成後風速歸零,以目測及錄影檢視試體受風下是否破壞並加以記錄。

圖6高密度聚乙烯(HDPE)載體暨支架耐風試驗(無載重)

圖7高密度聚乙烯(HDPE)載體暨支架耐風試驗(載重)

圖8水面型經濟式太陽能載台耐風試驗

(六)「無人機耐風試驗」:此為委託單位之無人機,待造風機產生至委託單位指定之風速範圍後,委託單位操作無人機飛行至指定範圍中,由實驗室觀察其受風情形。試驗過程如有發生無人機受損或遠離指定範圍,則記錄實際狀況並停止試驗。試驗過程中以目視觀察,並以相片及文字記錄試體受風情形。

圖9  無人機耐風試驗

三、風洞試驗

112年風洞之委託檢測案共2件,分別為「建築結構風載重試驗」及「太陽能板清潔機器人耐風風洞試驗」。各案件說明如下:

(一)建築結構風載重試驗:風力為建築物設計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興建一座足夠抗風之高層建築,需要考慮風對結構系統形成的動態載重效應。當建築物超過100m後,其振動周期較長,受風的影響較顯著。尤其地震總橫力係數隨高度增加而降低,當風力總橫力大於地震總橫力後,建築物的結構設計將受風力控制,屆時風力計算是否準確就成為建築結構設計之要因,藉由建築結構風載重試驗將能推估設計風力及其載重分佈,以增進建築物的安全性及舒適性。本案為30層樓與4頂層(樓高共計115m)之建築物,為求得該建築結構風載重,委託本實驗室於風洞進行試驗。

圖10  建築結構風載重試驗

(二)太陽能板清潔機器人耐風風洞試驗:委託單位提供太陽能板清潔機器人試體於太陽能板上行進,吹試0度與90度兩個風向角,每個風向角吹試蒲福風級表5(8.0~10.7 m/s)、6(10.8~13.8 m/s)及7(13.9~17.1 m/s)級風,於各風速下使試體於太陽能板上以委託單位預設路徑前進,歷時約3分鐘。當試體回到初始位置後,以目視及拍照檢視試體是否有明顯位移、吹落或受到破壞,並且加以記錄。

圖11太陽能板清潔機器人耐風風洞試驗

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主要進行風工程實驗研究,提供業界相關檢測之技術服務。並提供門窗之氣密性、水密性及抗風壓等之試驗研究,且運用造風機進行實尺寸構造物耐風試驗,以利委託單位暸解其產品之抗風性能,進行研發改進。目前實驗室主要試驗工作仍在配合法令、規範、標準研修,工法、構法檢證工作,未來仍以此為基礎,研擬包括開發新型式試驗項目、研訂技術規範或標準與實驗量測技術再提升。因此,後續工作重點,除了試驗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業界的研發服務,從研發試驗中汲取更多的數據與經驗,可提升業界產品水準及技術。

 

業務報導詹家旺
辦理「防火實驗中心ISO 5658-2及ISO 9239-1增列評鑑」

為改善鐵道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標準化並建立檢測驗證制度,交通部刻正推動法規修正,於鐵路法及大眾捷運法增訂授權規定,由交通部指定產品,公告指定產品之檢測程序或驗證基準,並認可檢測驗證機構,以執行指定產品之檢測驗證作業。經我國檢測驗證制度確認合格之產品,方得使用於鐵道系統。

為達到上述政策方向,交通部鐵道局對外公告徵求「鐵道車輛材料零組件防火檢測技術建置計畫」並完成下列計畫目標:(一)增列防火實驗中心認證範圍。(二)協助推動產業標準化。(三)協助推動鐵道產品檢測驗證制度。

鐵道車輛材料零組件防火檢測技術建置計畫由本所防火實驗中心與計畫主持人成功大學林大惠教授及共同主持人李訓谷教授合作,林大惠教授及李訓谷教授所屬「成大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成大能策中心」)」團隊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等自「綠色建材產業聯盟」成立以來,已經有長年的合作,自109年12月起更是共同合作建構「建材研發檢測實驗中心」,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更是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透過建構產學研發平台的方式,已經有許多與其他實驗室的合作經驗,林大惠教授及李訓谷教授都具有防火研究及實驗室管理專長,因此計畫團隊清楚知悉如何協助實驗室提升技術能量,進而申請TAF增項認證。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在本計畫推動下,將可使防火實驗中心之設施與設備充分發揮其功能與目的。透過研發與檢測工作的合作推動,除可貢獻於實務上技術與產品之改善、建築防火法規的研修外,提高研發及檢測能量整合雙方相關設備,並提供一系列包含鐵道車輛車廂內之材料防火相關之檢測驗證服務,未來更可提升國產防火建材、鐵道車輛車廂內之材料及防火技術的國際競爭力。

關於CNS 16108系列之鐵道車輛零組件檢測,本次增列評鑑依全國認證基金會112年10月31日評鑑通知辦理,於112年11月16日及17日舉行,由主導評審員蘇委員俊銘至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進行,本案於113年1月23日獲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通知審查通過,並獲核發中、英文證書各1份予防火實驗中心,並於TAF網站公告ISO 5658-2及ISO 9239-1兩項認證項目。本案將可提供鐵道主管機關建立國內鐵道材料防火安全檢驗管理,並開拓本所多元類型試驗及新興業務,增加防火實驗檢測收入,並持續進行ISO 5659-2及ISO 9705-2認證,未來將擴大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的檢測業務量能。

業務報導林霧霆
性能實驗中心「建材製品中石綿XRD測定法」增項認證辦理成效

一、前言

石綿會導致肺癌或其他惡性腫瘤,目前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級致癌物,對人體確實有害,我國對石綿管制包括環保署自民國78年起將石綿列為毒性化學物質,管制相關製造、輸入、輸出、販賣、運送、使用、儲存及廢棄等,本所93年公告綠建材標章通則明訂不得含有石綿之規定。目前國際石綿鑑定技術之發展趨勢,偵測極限已由1%提升至0.1%,隨之檢測標準亦由定性、半定量提升為定量,本所在石綿鑑定檢測方法部分,經建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參酌JIS A1481系列標準修正CNS 15546「建築材料中石綿含量試驗法」標準案,以提升石綿鑑定之偵測極限,獲該局採納,並於111.04.15公告4部國家標準。為提供業界更完整石綿鑑定檢測與驗證,本組去(112)年科發基金「建築材料檢測試驗BIM 與預鑄技術參訪觀摩計畫」補助研究進行檢測技術開發。

二、X光繞射石綿含量測定TAF增項認證辦理說明

 1.設備更新:

  (1)完成X 光繞射分析儀之冷卻循環系統更新,提升試驗效能。並盤點試驗相關設備,包括高溫爐、微量天秤及XRD 等,完成儀器設備維護保養及校正。

  (2)防護裝置新增:透過專業廠商至實驗室評估及規劃增設試驗前處理及秤重之負壓防護裝置(圖1),並加裝排風櫃增設粉塵過濾設備(圖2),強化試驗安全。

 2.檢測技術:

(1)參酌新版CNS 15546完成「X光繞射石綿含量測定」方法開發,包括前處理程序、檢量線製作、定性圖譜判讀、定量分析及含量計算及相關品保品管作業。

(2)試驗驗證:本年財團法人營建研究院因執行石綿研究計畫需要,委託本所性能實驗中心辦理4件X光繞射石綿含量檢測試驗,依研擬精進之標準作業程序及測試結果以XRD定性條件分析,4件試件均比對出白石綿圖譜,含量範圍4.5%~8.8%、

3.增項認證:完成試驗標準操作程序(SOP)完成標準作業程序修訂、量測不確定度分析及試驗人員教育訓練,刻正辦理能力試驗比對,以精進試驗品質。

三、後續辦理重點

建材製品中石綿XRD測定法開發建置之技術,本所後續將配合本中心TAF展延認證(3年1次)併案提出本項增列認證,並評估環境部申請廢棄製品中石綿檢測項目認可實驗室可行性,俾未來供各界建材製品中石綿XRD測定試驗業界測試需求及綠建材標章應用參考。

 

業務報導邢乃軍
出版淨零建築人才培訓教材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指出,2050淨零排放為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之轉型工程,將藉由建構科技研發及氣候法制等兩大面向之基礎環境,逐步推動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等四大轉型策略,以實現2050淨零排放之永續社會目標。據此,內政部規劃淨零建築排放路徑,透過建築能效評估相關法規制度建構、建築物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改善方案研擬,公私協力共同執行節能減碳新工法技術研議,並進行淨零建築相關領域人才培育與推廣。

本所為推廣建築能效評估制度及低碳建築評估制度,於112年度起開始辦理「淨零建築跨領域專業人員講習培訓」活動,並以本所出版之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手冊、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為依據進行編訂。過程中,透過教材編定座談會,跨域人才發展聯盟會議的召開,進行教材內容及架構的調整,並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教材內容之審查後,完成「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非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及「建築碳足跡評估概論」等3冊課程教材編訂之出版,作為培訓講習活動授講資料。

課程教材以建築能效及碳足跡評估面向為主軸,透過版面編排及美編設計,將淨零建築相關數據資料、表格內容和圖說等,以圖文並茂方式彙整呈現,提供閱讀者舒適及親近的閱讀體驗。並作為民眾科普所需之知識教材,亦有助於擴大淨零建築各領域人才培育之資源累積與擴散。

各冊課程教材內容如下說明:

(一)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

藉由國內外住宅建築能效規範及政策,內容透過淨零初探、各國住宅建築能效、台灣的住宅建築能效及如何提升住宅建築能效等4大主題,介紹我國住宅建築能效目標、減碳目的及評估系統適用範圍,並強調住宅建築能效提升潛力、重點及貢獻。

(二)非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

針對國內建築能效制度、理論及如何與綠建築標章接軌等事進行說明,並介紹新建及既有建築能效之內涵及提升能效等級等,以建築能效為何?如何評估?國外建築能效制度為何?國內如何進行?等4大議題進行研訂,並透過計36篇短文內容,以循序漸進方式進行說明,藉以提升民間業界對於國內建築能效及減碳之意識。

(三)建築碳足跡評估概論:

介紹建築蘊含碳排理論、我國低蘊含碳排建築評估系統,以及如何降低建築的蘊含碳排等內容,並透過說明建築能源之「使用碳排」,以及建材製造運輸與施工之「蘊含碳排」,從設計階段初期規劃做好減碳之決策,才能落實碳排減量,以利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之成效。

 

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非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建築碳足跡評估概論

業務報導張怡文
出版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

一、緣起

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產業整合,使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日常營運更具智慧,本部建築研究所於93年建立「智慧建築標章」制度,本部訂定發布「智慧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第8點明定「智慧建築評估手冊」為申請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之評定基準。

因應智慧科技日新月異,本所智慧建築評估手冊歷經次增修訂,從一開始的2003年版評估手冊的7大指標,到2011年版的8大指標及分級制度,我國智慧建築正式邁入分級評估階段,可進一步透過等級區分智慧建築之程度差異。現行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16年版,分為基本規定及鼓勵項目,符合基本規定之要求者,即可取得合格級的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其他鼓勵項目則由申請人自行視需要決定是否申請,賦予申請人更多選擇智慧科技應用的自由,促使智慧建築科技能更加貼近使用者的需求。為因應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大數據等相關科技日新月異,帶動建築產業提升技術水準,本所於112年完成智慧建築評估手冊第4次編修,過程中並舉辦修正草案說明會及草案公告徵求意見,將各界意見納入修正參考,並於112年12月出版。

二、內容簡介

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內容主要可分為2大部份,第一篇智慧建築評估架構,介紹智慧建築標章制度及評估系統之架構。第二篇智慧建築評估內容,逐一介紹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共6大評估指標之詳細內容,使智慧建築標章申請人及專業從業人員有明確之評估基準可以遵循。

本次評估手冊修正前後重要差異摘述如下:

  1. 增修訂用語定義,以資明確。
  2. 導入人工智慧(AI)、大數據分析以及建築減碳等創新科技應用,增加電動車充電樁、智慧營造、智慧建材、智慧管理雲平台、標準資料格式等評估項目。
  3. 簡化智慧建築標章評估指標規定內容,整併原「綜合佈線」、「資訊通信」及「系統整合」3項指標為「基礎設施」指標,以資簡明,修正後評估內容共計6大指標、98項評估內容。
  4. 修正原「設施管理」為「維運管理」指標,以符實際。
  5. 參考實務執行成效,刪除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所公告之建築物屋內外電信設備設置技術規範項目,刪除智慧建築標準符號、居室天花板高度等評估項目。

實施日期如下:

          本手冊本所已於112年12月26日函頒《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自113年12月1日起實施。另為鼓勵產業創新,申請人得於113年12月1日實施日前,自願採該手冊2024年版之評定基準,申請智慧建築標章或候            選智慧建築證書。

三、未來展望

透過本次智慧建築評估手冊修正,明定人工智慧之建築應用等相關評估項目,使產業進行創新服務或產品開發時,有明確之政府規範可以遵循,可縮短產業研發摸索過程,帶動產業技術創新升,回應行政院智慧國家方案等最新相關上位科技政策,期能使人民感受創新科技之益處,並發揮我國具國際競爭力之資通信(ICT)產業優勢。

四、手冊取得方式

《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紙本手冊請逕向五南文化廣場及國家書店松江門市等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洽購,歡迎踴躍購買。另全文電子檔可至本所全球資訊網之「資訊與服務」>「各類申請書表」>「10手冊」網頁下載,網址:http:// www.abri.gov.tw/

圖1 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

業務報導張雅雲
出版「2023綠建築在臺灣:第十二屆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專輯」

一、前言

 為落實環境永續發展,推廣普及綠建築,促進節能減碳效益,本部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以表揚獎勵獲選作品,自92-112年已辦理12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累計已選出130件典範綠建築案例。第12屆選出12件優良綠建築得獎作品(獲獎名單如表1),並已於112年12月9日結合「第52屆建築師節慶祝大會」舉行頒獎典禮。為激發更多建築師先進發揮創意與巧思,促進營建產業積極投入,共同力行綠建築發展,本所於113年4月出版「2023綠建築在臺灣:第十二屆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專輯」,分享建築師優異創新的設計精要及營建業良好的經驗。

 第12屆專輯收錄12件充分展現永續發展精神與環境教育價值之得獎作品:包括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台積電南科十八廠一期OFFICE棟新建工程、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新建統包工程、國科會資安暨智慧科技研發大樓、屏東縣生態節能示範綠建築、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新建工程、臺北市北投區奇岩公共住宅新建工程、高雄市大社非營利幼兒園、新北市板橋浮洲合宜住宅店鋪、集合住宅新建工程、豐泰文教基金會綠園區及雄獅鉛筆龍潭工廠新建工程等。這些得獎作品除了符合硬體的指標,更展現豐富多變的設計手法,不僅提供節能舒適的宜居空間,傳達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理念,足為業界的學習標竿。

二、得獎作品簡介

本專輯分有論述篇、作品篇及資料篇等3大篇章,在論述篇中,本所邀請社團法人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周理事長光宙、許前署長文龍及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廖教授婉茹執筆,分享本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感言及評析得獎作品設計手法。於作品篇中,則邀請12件得獎作品之得獎單位,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鉅細靡遺地分享各作品的設計思維與創新手法,供各界參考學習。最後的資料篇中,則由本所彙整12件得獎作品與得獎單位的基本資料,可做為未來希望投入優良綠建築新建者之借鏡。

本屆12件得獎作品均為銀級以上的綠建築,其中8件為公有建築、4件為私有建築,顯示政府積極推動綠建築發展與獎勵,已受到民間建築及相關產業之認同與肯定。其中政府廣為推動的社會住宅,本屆依然有非常優異的作品呈現,如「臺北市北投區奇岩公共住宅新建工程」,規劃一連串景觀綠化空間,完整保留喬木,屋頂設都市農園及透水鋪面、綠地,降低建築物溫度及改善微氣候,並採用高比例的健康綠建材,提供舒適健康的宜居空間,獲得評選委員的青睞。

另一件得獎作品「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新建工程」,建築構造則採輕量化設計,利用逐層退縮倒階梯狀,有效創造陰影,手法簡潔創新,室內利用高比例的健康綠建材,規劃著重隔音和通風換氣,且外牆帷幕使用強化LOW-E玻璃,可引進自然光線改善中央區採光,營造舒適明亮健康的優質環境。

第12屆優良綠建築作品專輯,其設計理念與手法解析均已詳錄於今年4月出版之「2023綠建築在臺灣:第十二屆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專輯」中,並可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04)2226-0330;國家書店松江門市(02)2518-0207)購買,歡迎對優良綠建築作品有興趣之專業從業人員及一般大眾踴躍洽購。

圖1 第十二屆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專輯

表1 112年度優良綠建築得獎作品與相關單位

得獎作品

優良綠建築獎

綠建築榮譽獎

等級

類別

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興建工程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張瑪龍 建築師

起造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管理單位:臺南市立圖書館

銀級

大型空間類建築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新建統包工程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蘇重威 建築師

起造人:國立政治大學

管理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

黃金級

屏東縣生態節能示範綠建築

漢牧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蔡振芳 建築師

起造人: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黃金級

辦公類建築

台積電南科十八廠一期OFFICE棟新建工程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潘 冀 建築師

起造人: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鑽石級

國科會資安暨智慧科技研發大樓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張清華 建築師

起造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鑽石級

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

劉木賢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劉木賢 建築師

起造人:臺南市政府教育局

管理單位: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

鑽石級

學校類建築

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

林義傑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林義傑 建築師

起造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

銀級

高雄市大社非營利幼兒園

衍寬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陳志淵 建築師

起造人:高雄市大社區大社國民小學

鑽石級

臺北市北投區奇岩公共住宅新建工程

大林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張國松 建築師

起造人: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銀級

住宿類建築

新北市板橋浮洲合宜住宅店鋪、集合住宅新建工程

恩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吳昌成 建築師

起造人:日勝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鑽石級

雄獅鉛筆龍潭工廠新建工程

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白榮宗 建築師

起造人:雄獅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

鑽石級

廠房類建築

豐泰文教基金會綠園區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人:郭英釗 建築師

起造人:財團法人豐泰文教基金會

鑽石級

 

 

業務報導王家瑩
出版「建築物同層排水系統設計指引」

一.前言

建築物漏水是我國目前在公寓大廈爭議事件調處中常遇見的問題之一,傳統貫穿樓板之排水管線設計不利於檢查及維修,常造成上下樓層住戶間困擾與糾紛,因此,本所於109年委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辦理「集合住宅同層排水法制化與技術規範修訂之研究」,針對國內、外建築物排水系統及管路設計建置現況及相關技術規範進行調查分析,研訂完成我國建築技術規則及建築物給水排水設備設計技術規範草案,並函請本部營建署(現改制為國土管理署)辦理法制化作業,以解決建築物排水管線維修問題,落實建築物永續營運理念。

歷經本部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召開多次專案會議,邀請相關產官學界共同研商,本所亦積極參與並提供建議,於111年完成技術審議,並經內政部公布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備編第29條之1,及「建築物給水排水設備設計技術規範」第4.1.3點、第4.4.7點、第4.4.8點,明訂有關建築同層排水系統及集合式總存水彎之條文與規範,並於112年1月1日起施行,其規範內容適用於區分所有專有及共用型態的建築物衛浴空間之排水系統為主,陽台及廚房空間之排水系統暫不納入,期能透過同層排水系統確保國人室內住居空間衛生安全環境,同時提升建築環境品質,落實建築物全生命週期,永續營運與更新維護理念。

為使建築師及建築業者瞭解建築同層排水相關規定及提升建築產業給水排水設計技術,本所於110年度與廖婉茹教授協同辦理「建築物同層排水系統設計及技術應用之研究」,研訂本設計指引草案,並邀集相關專家學者審查,完成「建築物同層排水系統設計指引」之編輯出版(圖1),以供業界或民眾參考使用,以協助本部國土管理署推廣同層排水系統設計。

圖1 建築物同層排水系統設計指引

二.設計指引概述

本指引以深入淺出輔以圖解之方式說明同層排水技術工法與應用重點,各章節內容概述如下:

(一)基本篇

     概述建築排水系統之基本概念、名詞定義及國際間同層排水之相關規定。

(二)工法調查篇

     說明同層排水同層排水工法分為降板式、架高式及牆前式及等3種(圖2至圖4),設計者根據不同的室內環境與不同的建築類型來選擇安裝的種類,簡要說明如下:

  1. 降板式同層排水工法:結構樓板下沉30-60公分作為管道設置空間,配有總存水彎,目前臺灣許多衛浴空間採降板設計。
  2. 架高式同層排水工法:此構造式將樓板抬高約20公分進行配管施作,此方式會使室內淨高度減少,應用於老屋翻修較多。
  3. 牆前式同層排水工法:於結構牆面前增加15公分以上之假牆,搭配壁掛式器具,以金屬骨架為主要架構,多用於公共建築,如飯店、體育館等。

 

圖2 降板式同層排水工法

圖3 架高式同層排水工法

圖4 牆前式同層排水工法

(三)規劃設計篇

      針對同層排水一般設計原則、集合式總存水彎設備、吸氣閥設備及特殊單立管排水系統等分別說明配管施工重點(圖5),避免產生排水回溢、逆流或混流等情形。

圖5 建築同層排水規劃與施工重點

(四)施工及維護篇

     簡要說明同層排水配管材料選定範圍,包括給水、熱水、排水通氣管路材料,以及相關接頭、閥門等五金配件之查驗規定與安裝要點,並針對結構防水提出施工維護注意事項。

(五)附錄

     提供建築同層排水系統及總存水彎之相關條文規範新增說明,並補充建築同層排水系統之配管圖說範例,以利讀者了解同層排水之現行規定及各種技術工法之應用方式。

三.本指引已公告於本所官網出版品目錄(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862&s=275367),並可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及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購買,歡迎有意願了解建築物同層排水系統之專業從業人員及一般大眾踴躍購買。

業務報導雷明遠
舉辦「建築前瞻防火科技創新與應用研討會」

為展現本所「建築防火科技與智慧應用研發前瞻精進計畫」項下研發成果,本所於112年11月24日假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館象賢講堂舉行本研討會。

本研討會係由本所與中華民國燃燒學會共同主辦,成功大學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協辦。本所由安全防災組王組長順治代表致詞,研討主題展現本所112年度建築前瞻防火科技之協同及自行研究等成果,包括:(一)物流倉儲建築物設置防火區劃方案研究(張建築師尚文)、(二)建築物水系統滅火設備水力計算驗證之研究(大葉大學何教授岫璁)、(三)測向材料火焰蔓延試驗擴展應用研究(本所王博士天志)、(四)建築防火科技智慧化應用及展望(本所雷博士明遠)、(五)建築耐燃一級複合材料之不燃性試驗判定基準研究(高雄科技大學蔡教授匡忠)、(六)光電與室內儲能系統整合於建築物之火災風險及主被動防護對策研究(成功大學林教授大惠)。

本次研討會現場計有建築、土木、機械、消防等專業人士及師生約計110人出席,研討交流良好,過程圓滿順利。

業務報導王天志
舉辦「建築結構火害後安全與殘留耐震能力評估講習會」

本講習會係分享本所安全防災組112年度「建築結構火害後殘留耐震能力評估手冊研擬與補強工法研究」委託研究成果,講習會於112年11月27日於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舉行。

本次講習會也邀集相關單位共同分享實務經驗,包括:(一)我國耐震能力評估制度(國土管理署高組長文婷)、(二)鋼構建築火害後安全評估方法(成大鍾教授興陽)、(三)鋼構建築火害後耐震評估方法(國震中心周主任中哲)、(四)RC建築火害後安全評估方法(成大劉教授光晏)、(五)RC建築火害後耐震評估方法(成大洪教授崇展)、(六)建築物受火害之相關試驗及安全鑑定(巫土木技師垂晃)、(七)新速實簡的耦合聲學非侵入式檢測於RC構材之火害傷損判識(中山大學林教授俊宏)、(八)應用火害手冊上建議的折減參數在側推結果的比較(黃土木技師武龍)。

本次講習主題(一)我國耐震能力評估制度講習內容包括耐震評估補強制度緣起、實務執行、最新發展,詳述政府在行政面及技術面的推動努力,陸續核定包括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也介紹目前耐震補強的進度說明及效益檢視案例說明,後續重要推動為修正相關法令規章等條文規定,以盡速推動提升公、私有建築物抗震韌性。

至主題(二)~(五)有關鋼構/RC建築火害後安全評估及耐震評估方法相關主題,則係委託研究成果所草擬之評估手冊相關章節內容介紹,包括火害後勘災前準備、初勘、複勘、安全評估及火害後耐震能力評估之目標(依據「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流程(參考「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公有建築物)」)、詳細評估(依據「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評估法使用建議事項及提供案例分析,供閱讀者計算參考引用。

主題(六)有關建築物受火害之相關試驗及安全鑑定,亦列舉國內多件實務火害後(包括氣爆案)鑑定案例,類型涵括大型商業辦公大樓、住宅大樓、科技廠房、倉儲、化工廠、易燃氣體輸氣管線等,現場鑑定方式包括目視觀察、鑽心取樣、試樣抗壓強度、燒失量、中性化、敲擊回音檢測、鋼材/續接器材料試驗、螺栓摩擦力、焊道組織觀察、建物垂直傾斜量測等,並以鑑定案例所提建議補強解說火害後補強設計與現況,對現場鑑定實務做詳細介紹。

另主題(七)有關新速實簡的耦合聲學非侵入式檢測於RC構材之火害傷損判識,此係本所過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非破壞檢測技術,本項技術有別於傳統鑑定方式必須於火害現場鑽心取樣評估殘餘強度,以及以燒失量推估火場最高溫度之單點式破壞性鑑定方法,本所採用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技術,應用剪力波(S波)和壓力波(P波)穿透不同介質(如:火害前混凝土-無傷損密度高、火害後後混凝土-有裂隙密度低)速度衰減差異的原理,來推測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火害後受損程度。

最後主題(八)有關應用火害手冊上建議的折減參數在側推結果的比較,則以使用ETABS評估程式及TEASPA輔助程式,並依據本所研究成果「建築火害後耐震評估手冊」建議之折減參數,針對不同火害之受熱溫度進行材料性質折減後,再進行側推分析,最後與建築物火害前側推分析結果進行比對,可驗證前開評估手冊之使用方法及適用性。

本次講習內容豐富且對於我國建築物常受之災害類型-火害、震害,進行後續評估及補強建議,活動參加人數約150人,後續將彙整本所與各界近年來建築物火害與耐震性能評估相關研究成果,期能供未來各專業團體在災害後建築物的安全評估時參考使用,以推廣及落實研究成果。

業務報導詹家旺
舉辦「防火木竹構造建築應用推廣研討會」

為因應世界應用低碳建材發展趨勢,我國於111年3月30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期待臺灣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而在建築部門透過跨域整合,規劃我國在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既有建築為近零碳建築的里程碑。其中在減碳技術與減碳工法方面,以建築物導入節能技術與低碳工法研發為主軸,導入預鑄構件、木竹構造、循環經濟與建築延壽等技術,更與關鍵戰略項目中之節能、資源循環零廢棄、淨零綠生活與導入本土化木竹建築所需之木竹材料等項目息息相關。

為推廣並傳遞在建築領域中利用木竹材料對碳排放的影響與可行性,同時促進建築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減少建築業的碳排放,本部建築研究所辦理「邁向淨零碳排防火木竹構造建築應用推廣研討會」。其中針對RC結構建築,探討木構造應用於樓板和牆板的可行性,進行了材料的耐火性能實驗,實驗中採用歐洲雲杉、日本柳杉和國產柳杉的直交集成板(CLT)樓板為未來的建築規範提供了參考數據,目標是推動符合碳中和以及循環經濟理念的建築工法,提高木竹材料在臺灣建築業的應用,以實現碳排放的減少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相較於木材,竹材之優勢包括生長快速、收穫期短及高拉伸強度等特性,為一種具有發展潛力的天然再生材料,其3-4年生之竹齡幾已達成熟狀態,亦說明其生長與更新之速率遠較林木所需時間為短。於2022年世界竹會之「工程竹材於永續建築之應用」議題中曾提及,由於竹材自生長至成熟可伐採之週期僅需4年左右,較一般經濟樹種具5-10倍之更新率,換言之,在固定之年限下,單位面積竹林之固碳效率亦顯著高於一般經濟樹種。將國產之竹材或竹複合材料導入建材之研發與使用,除可符合淨零碳排與永續循環等效益外,亦可活絡國內之竹產業及建築材料產業。綜上,若有效率的使用木竹材料於建築用材上,其原料本身所具備之固碳能力,將隨著各式營建工程以構材、構件、構造型式應用於建築物,並有效固碳於建築內,同時木構造工法較諸RC造、鋼構造工法更為符合永續、環保、減碳要求,倘若能普遍採用於建築工程,其綜合特性將可望降低建築整體產業之碳排放量,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有鑑於木竹構造及其創新工法所帶來之減碳效益,為使木竹建材於建築生命週期內能維持有效固碳之特性,確保木竹建材耐燃化,減低其燃燒釋碳的機會,乃是推廣木竹建材應用於建築物構造過程之重要關鍵技術。本研討會於112年11月28日於北部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舉辦研討會,係推廣木竹構造等建築減碳工法,呈現本所112年度業務委託及自行研究之成果,包括:(一)國產木竹建築材料之耐燃性質(中興大學楊教授德新)、(二)直交集成板(CLT)樓版防火性能評估及設計方法(台科大蔡教授孟廷)、(三)集成材(GLT)之接合部防火性能評估及設計方法(成大鍾教授育霖)、(四)木構造建築物防火安全技術規範概述(蘇建築師鴻奇)、(五)直交集成板(GLT)構造炭化率驗證及相關規劃之研修(詹副研究員家旺),對於木竹構造及其創新工法所帶來之減碳效益等議題分享,研討會對象為相關政府單位、公會團體、建築產業及大專院校學生等,研討會活動報名踴躍總計約110人次參與,活動圓滿完成。

業務報導陳柏端
舉辦「醫療院所暨住宿式長照機構關鍵風險辨識與管理應變指引研討會」

為有效降低長照機構火災事件,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消防署相繼於101年後陸續修正有關條文,以強化長照機構使用之建築物防火安全,衛生福利部並於106年修正長期照顧服務法及107年公布推動「強化長期照顧機構公共安全推動方案」,本所亦將歷年研究成果彙整發行「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協助機構改善環境防火安全及強化緊急應變參考應用。另外本所補助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自104年以來推動輔導醫療院所及長照機構共76家,從輔導成果中反饋火災風險關鍵議題,並續於108年出版「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

本所透過防火安全輔導及108年起協助衛生福利部投入公安補助輔導中,發現醫療、長照機構醫用氣體安全管理及火警應變思維等議題對於火災防減災實為重要,因此本年度特別針對此項需求研擬指引,希冀未來提供機構針對場所設置管理及緊急應變規劃之參考工具。

為推廣防火避難自主改善意願與說明醫療機構及住宿長照機構防火安全輔導常見風險與管理問題,本所於112年11月29日上午於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舉辦「醫療院所暨住宿室長照機構關鍵風險辨識與管理應變指引研討會」,強調風險管理與減災比緊急應變更重要,並由機構從個案中覺察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安全設備與應變能夠發揮功能,以降低院所及機構的潛在風險,瞭解各場所風險辨識與改善策略,提昇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安全品質。講習對象包括醫療院所及住宿式長照機構相關從業人員、中央主管及地方社政、衛生、建管、消防等公務機關,以及建築師、土木、機電專業技師、消防設備師(士)、室內裝修專技人員、及公共安全檢查人等,共約270人與會。

本次會議首由本所王組長順治簡介本所辦理防火安全輔導歷程及成果,續由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陳經理盈月講解醫療長照機構火警應變思維,面對越來越多各類複合式災害之風險,各機構應如何強化災害風險辨識,做好平日預防及整備等減災策略,及災害發生時之應變管理與重建整備,以落實防減災效益。

最後由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石醫師富元報告醫療長照機構醫用氣體安全指引,介紹機構內幾種常見醫用氣體的運作安全,相關設備管線設置及監控系統配置示範例,及可能引起醫院氣體故障之常見危害行為與應變上的困難點。並提出相關建議及日後加強事項,供與會各機構人員了解及參考。

圖1醫療院所暨住宿式長照機構關鍵風險辨識與管理應變指引研討會

業務報導林谷陶
舉辦第16屆「創意狂想、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活動成果

一、前言

本所為普及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並促進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相關產業發展,舉辦「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112年第十六屆「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徵賽主題,以建築空間與社區場域中結合智慧科技及應用相關技術為主軸,分為「創意狂想組」--結合關鍵創新科技跨領域應用之創意概念設計、「巢向未來組」--發掘業界於建築空間及社區場域結合新興科技應用之實例兩組徵賽。活動自112年4月25日公告開放網路報名,最後決賽分別於9月18日以及9月20日辦理。

二、「創意狂想」組得獎作品介紹

本屆「創意狂想組」組金獎從缺;銀獎由東南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星塵交響樂」作品(如圖1)獲得,本案發想利用演唱會所帶來的聲音、踩踏、手搖等震動噪音,以舞台與地板作為再生能源系統載體進行「能量轉型」,回存並直接運用於演唱會上。另外,對高密度人群聚集時產生之二氧化碳與溫度,藉由裝設強制通風器,加強室內外空氣循環的健康環境,獲得對節能減碳與身心舒緩的雙重效益;銅獎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Therm Harvest Nexus-溫室地熱循環系統」獲得,構想選擇火山高度集中地區的冰島為基地,使用回收的雨水注入地層,藉以循環利用水資源與地熱發電,並藉地熱能源開發之「地熱溫室循環系統」,透過分層方式控制溫度,培育出冰島缺乏的溫室蔬果,並導入智慧化系統,以調節農作與居住使用皆宜的空間,增加惡劣環境下更多居住可能。

圖1 「創意狂想」組銀獎作品「星塵交響樂」—東南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

三、「巢向未來」組得獎作品介紹

「巢向未來」組金獎,由遠東資源開發團隊「Tpark永續低碳智能園區」(如圖2)獲得,實踐「低碳發展」與「智能管理」的核心訴求,本案依循COBie資料格式與ISO19650標準建置BIM竣工模型,開發BIM+AIoT之創新FM維運管理解決方案—園區碳排儀表板,以執行建築空間管理與設備維護管理,除了可異常通報列管外,亦可一鍵產出可視化的全年度能耗與碳排數據,輔助團隊持續檢討與制定低碳營運策略,朝向2050淨零排放之政策略目標邁進;銀獎作品由陳章安建築師事務的「土城員和段青年社會住宅新建統包工程」,讓社會住宅以共享生活概念與智慧管理技術結合,串聯公共空間塑造公共場域精神。建造階段即導入BIM模型提升施工準確度與建立建築履歷與施工記錄,並藉由FM2.0設施管理平台及智慧門禁系統,加強防疫與人員出入管理。同時透過智慧感知結合中央監控系統促進雨水回收與景觀設計相融,提升社區防洪安全提升維護管理效率,並致力於銀青共融與節能減碳。銅獎由「台中市私立仁美四季藝術幼兒園」獲得,透過太陽能發電板、外掛遮陽板及自然通風對流等誘導式建築設計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在校園安全與管理方面,運用智慧化APP,提供老師、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等,滿足家長安心需求、老師與經營者高效率管理之舒適、安全及永續發展的都市校園,為淨零碳排的目標貢獻一份心力。

圖2「巢向未來」組金獎作品「Tpark永續低碳智能園區」—遠東資源開發團隊

四、未來展望

綜觀112年創意競賽得獎作品均普遍利用數據、人工智慧技術,考量當前社會、環境及使用族群的生活需求及問題,進行更深度分析提出解決方案,足見數據在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已成導入趨勢及共識,應用理念已日益普及,是為政府多年推動智慧建築成果的見證。本競賽歷屆作品及本屆二組所有得獎作品均已上載競賽官網作品專區https://design.ils.org.tw/future/award歡迎瀏覽參考學習。

業務報導林宣宇
舉辦淨零建築設計大賞「淨零建築N次方」競賽活動成果

一、前言

本所為鼓勵各界參與2050淨零建築轉型發展,針對未來建築物創新節能技術導入淨零建築規劃,普及淨零建築概念,提高全民對淨零建築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關注及認識,提升國民生活品質,促進相關產業邁向永續發展,以「淨零建築N次方」為主題,於2023年辦理首屆「淨零建築設計大賞競賽活動」。

首屆淨零建築競賽以淨零建築手法為主軸,參賽者需以實體建築場域或模擬建築導入至少2項以上的淨零建築手法,如外殼節能設計、材料應用、能源管理、多元電力應用、深度節能手法、數位整合方案、水及廢棄物管理等,並於作品內呈現或論述其所採納的淨零建築手法,同時兼顧作品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實用性和創新性。

二、執行成果

本競賽分為「大專院校組」及「產業組」兩組徵賽,徵選具提升建築能效為前提之創意設計,計有大專院校組7件作品及產業組22件作品參賽,經本所於112年9月27日召開初選會議書面審查、10月19日召開決選會議,經過與會評審小組委員嚴謹公正地評選及討論後,順利完成競賽決選作業,共選出14件得獎作品。(得獎名單詳表1及表2)為表揚獲獎團隊在得獎作品上的創意發想,本所於112年12月15日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盛大舉辦競賽頒獎典禮,並邀請獲獎團隊進行作品分享,期望未來各界積極落實淨零建築的設計與相關產業整合應用,共同普及推動淨零建築,落實淨零排放政策。得獎作品介紹如下:

(一)「大專院校組」得獎作品介紹:

1.金獎:SAPIKPIK_低碳建築應用與在地化實踐參與

由成功大學及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系所「SAPIKPIK_低碳建築應用與在地化實踐參與」獲得,通過這個設計,不僅在木材的永續利用和教育方面樹立榜樣,同時也嘗試將規格材與工程木材相結合,實現跨度空間的創造。

2.銀獎:敷層DERMATOLOGICAL

由樹德科大、中華大學及逢甲大學室內設計及建築系所組成的「敷層DERMATOLOGICAL」獲得,作品融合複合材料與三角立體結構,體現多層次的變化與創新,寄予淨零建築的概念打造一個兼具功能與美學的空間,在既有建物下也提出節能手法,引領人們探索建築與藝術的無限可能。

3.銅獎:∞-ECO SHARING

銅獎由雲林科技大學建築系「∞-ECO SHARING」獲得,作品為能源屋,除了達到降低對氣候的負面影響,同時提供可持續、能源高效和環境友好的建築解決方案,包含綠色機械與美學共融、綠意緩解熱浪、Double Skin、以建築形式產生空氣自然流動等應用。

(二)「產業組」得獎作品介紹:

           1.金獎:台達電美洲總部大樓

由台達電的「台達電美洲總部大樓」獲得,建築設計涵蓋綠建築技術系統處理、環保節能裝置及能源管理系統,展現對環境的重視與呼應,更已取得「LEED白金級」及「LEED零能耗」雙認證,為一棟智慧又節能的永續零碳建築。

           2.銀獎:長榮堂

由台南長榮大學內的「長榮堂」獲得,此案為國內第一棟大跨距竹構室內建築。使用竹材為屋頂的主要結構體,經過生物循環,可使建材回歸自然生態系統。透過竹桁架創造獨特的室內氛圍,追求降低碳足跡的同時也保有建築設計的美感與特色。

3.銅獎:淨零節能設計手段導入智慧、循環建築案例—以臺南崇賢青銀共居住宅為例

銅獎是由台糖、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及成功大學共同打造的「臺南崇賢青銀共居住宅」獲得。本案以降低住宅能耗為目標,透過建築設計、環境模擬、設備規劃等項目,探討影響節能之關鍵因子並提出優化策略如:減少雙軸碳排、降低用電高峰、營造青銀共居、樹立節能標桿等策略。

三、未來展望

綜觀2023年首屆「淨零建築設計大賞競賽活動」可說是競爭激烈、創意不斷,不僅透過競賽激發建築設計產業及大專院校學生針對未來創新節能技術導入淨零建築規劃設計的發想,提高建築物能效與節能表現,也鼓勵產業投入減碳技術工法之創新加值服務,擴大各界公私協力共同推動淨零建築之發展,以奠定我國2050年淨零碳建築目標的基石。競賽活動成果另登載於活動專屬網站(https://nzebdesign.com/),歡迎各界上網瀏覽。

表1 首屆淨零建築設計大賞競賽活動「大專院校組」得獎名單

表2 首屆淨零建築設計大賞競賽活動「產業組」得獎名單

專題報導呂文弘、林宣宇
第4期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112年執行成果

 

一、前言

為達成2050淨零建築願景,內政部依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主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執行,由公有建築帶頭示範,逐步引領擴大民間建築跟進參與,共同推動淨零建築轉型發展。為推動我國淨零建築之發展,本所依據淨零建築4大推動主軸,包括:(1)提高新建建築物能源效率、(2)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效率、(3)提升家電產品能源效率、(4)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等,規劃分年分階段推動淨零建築相關應用推廣措施,辦理研訂建築物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改善方案與推動建築物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等相關工作事項,透過公私協力全面推動建築淨零轉型,逐步邁向2050淨零目標。

為推動我國淨零建築發展,本部陳報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112-113年)公共建設類計畫,業經行政院於111年10月27日核定,從淨零建築制度及法制規範、人才培育、技術發展、實證應用及推廣等面向,全面推動淨零建築,提升建築能效,促進營建產業升級,以達成淨零建築分階段目標。

二、「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計畫內容

本計畫透過6大推動策略,包括(1)建構淨零建築政策制度、(2)健全淨零建築法制與規範消弭限制、(3)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與建構產學研發展平台、(4)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5)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及(6)展示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等,辦理淨零建築發展所需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建構、執行及示範場域與減碳工法推廣應用等工作,跨部會合作並結合產、學、研量能共同推動。主要工作項目包括:

(一)建構淨零建築政策制度

1.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制度。

2.研訂建築物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改善方案。

(二)健全淨零建築法制與規範消弭限制

1.研修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基準專章納入建築能效等級管制相關規定。

2.研修淨零建築及建築能效評估相關規定。

(三)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與建構產學研發展平台

1.淨零建築跨領域專業人才培育與課程教材研訂。

2.建築及機電設計專業技術人員講習培訓。

3.建管及營建相關審查人員講習培訓。

4.營繕及物業管理人員講習培訓。

5.建構淨零建築產學研合作發展平台。

(四)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

1.推動建築物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

2.辦理公有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示範輔導(分年分階段)。

3.辦理優良淨零建築評選。

4.推廣高效率建築設備。

5.成立淨零建築推動辦公室與建立跨部會推動機制作業平台。

(五)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

1.建立建築物智慧能源管理服務平台。

2.建築物能源管理數據資料庫。

3.研議及推廣建築循環經濟、建築延壽、預鑄構造與耐震等建築減碳工法及建築碳揭露。

4.研議及推廣木竹構造等建築減碳工法。

(六)展示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

1.辦理淨零建築創新示範場域實證計畫。

2.展示宣導淨零建築標竿案例與節能減碳技術。

3.辦理淨零建築產業交流及研討推廣活動。

三、執行成果

為積極推廣我國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本計畫112年度已完成重要成果彙整說明如下:

(一)建構淨零建築政策制度

1. 本部透過公有帶頭,採分年分階段方式建立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示制度,自111年1月1日起實施,而本部「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也已納入建築能效等級相關規定。同時本所提出建築能效評估系統手冊作為評定建築能效等級之方法。另外,自112年7月1日起由公有新建辦公、服務類建築率先推動,要求該類機關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併同申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以逐步達成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之階段目標。

(二)健全淨零建築法制與規範消弭限制

1. 有關建築能效評估法制化工作,本所業於112年1月函送「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法制化之研究」成果供本部國土管理署參酌,同時也於112年完成新建建築調適能效評估系統A-BERSn、新建集合住宅共用空間能效評估系統RP-BERSn、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系統E-BERSe、既有住宅能效評估系統R-BERSe、既有集合住宅共用空間能效評估系統RP-BERSe等草案。另外辦理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的專家現場診斷法培訓課程3場次,總計40人次參加。

(三)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與建構產學研發展平台

1. 為推動淨零建築跨域整合之教學資源累積與擴散,協助相關淨零建築產業了解淨零建築跨領域內涵與重要性,本所透過網站建置,俾利資訊之傳播也做為人才或團隊跨域合作發展基礎。

圖1 淨零建築產學研推廣宣導平台(網址:http://nzb.acv-vision.com/)

2. 本所今年針對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共舉辦「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講習」活動32場次,總計1,761人次參加及「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培育種子教師培訓」2場次,總計培訓20人。另外完成淨零建築產學研推廣宣導平台網站建置,將相關資訊及培訓教材數位化,進而達到推廣淨零建築之效。透過公私協力完成籌組「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發展聯盟」之產學研交流平台,促進產學研跨領域合作發展及建立淨零建築產學研培訓師資資料集。完成淨零建築相關之「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非住宅建築能效評估概論」、「建築碳足跡評估概論」等3本手冊教材。

圖2 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培育起手式

(四)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

1. 為擴大全民公私協力的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本所與中央機關及地方22縣市政府合作舉辦淨零建築與建築能效評估制度推廣說明會與工作坊共計24場,總計1,475人次參加。完成辦理首屆「淨零建築設計大賞-淨零建築N次方」競賽活動及頒獎典禮,鼓勵學生及產業參與2050淨零建築轉型發展,針對未來創新節能技術導入淨零建築規劃設計發想,報名件數計有學生組7件、產業組22件參賽。

圖3 淨零建築與建築能效評估制度推廣說明會與工作坊-中央場次

圖4 首屆淨零建築設計大賞-淨零建築N次方頒獎典禮 本所王所長致詞

2. 完成既有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診斷評估工作16案、新建及既有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認可18件,及完成公有建築物能效初評及試評作業11件。透過公私協力成立建築能效評估諮詢輔導團,完成建築能效評估諮詢輔導工作83件及完成112年「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診斷評估案例彙編」(草案)。

3. 完成辦理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診斷評估觀摩會3場次,總計79人次參加。 並辦理「近零碳建築授證典禮暨論壇」,計授證高雄市鳳山區「鳳翔安居」社會住宅等共11件,總計138人次參加。

圖5「近零碳建築授證典禮暨論壇」開幕式-林部長右昌蒞臨致詞

圖6「近零碳建築授證典禮暨論壇」授證者與貴賓合影

4. 完成辦理建築淨零轉型社會溝通會議3場次,邀集社會各界包含NGO團體、產業公協會及機關代表,徵詢淨零建築路徑藍圖,滾動檢討淨零建築路徑及推動政策,共36人次參加。

(五)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

1. 為實踐淨零建築節能,本所參考國際建築淨零碳排放技術,規劃辦理適合我國際氣候特性與能源使用之建築節能技術及減碳工法,包含完成建築物智慧能源管理服務平台功能規劃、建築物能源管理數據資料庫架構規劃、及平台應用服務之資訊交換標準項目與API建置。

2. 發布「建築蘊含碳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及 「建築蘊含碳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等2項要點、完成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出版及舉辦「邁向淨零碳排防火木竹構造建築應用推廣研討會」1場次,總計110人次參加。

3. 完成各種木竹建材(含工程木材)應用於營建工程之碳評估及基礎工程性質資料調查及試驗包含竹建材耐燃試驗20次及SBI耐燃試驗5次、直交集成板(CLT)樓板耐火試驗3次及CLT與RC複合構造耐火試驗1次、集成材(GLT)複合構造耐火試驗4次及提出木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中第九章增訂CLT樓板防火時效建議草案。

圖7 淨零永續物構造建築之應用及減碳竹材受力行為及竹集成材效益

(六)展示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

1. 為拓展我國淨零建築營建產業國際化,創造就業與商機,本所今年積極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12年3月28日~3月31日主辦之首屆「2050淨零城市展」,展出本部淨零相關政策成果,另外透過淨零建築與建築能效評估宣導影片1部及近零碳建築案例-成功大學孫運璿綠色科技大樓(綠色魔法學校)模型1座,作為淨零建築相關展出,並邀集民間業者共同參展,匯集政府部門與民間產業界力量,公私協力共同投入淨零排放行列。

2. 同時為擴大推動淨零建築政策邁向2050淨零建築目標,本所完成辦理公有及民間既有建築淨零建築能效改善項目建置共計2處、舉辦近零碳建築標竿案例觀摩參訪活動3場,總計88人次、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技術宣導推廣活動3場,總計268人次、國內淨零建築跨領域產業交流座談會3場,總計38人次及淨零建築創新技術應用研討會3場,總計157人次。

圖8 2023年淨零城市展 本部林部長聆聽智慧淨零建築應用技術介紹

圖9 2023年淨零城市展 本部林部長參觀2050淨零城市展內政部淨零願景館

4.結語

本計畫持續透過公私協力及跨部會合作,由公有建築帶頭示範推動淨零建築轉型發展,逐步引領擴大民間建築跟進參與,建立法制及技術基礎,擴大應用與推廣,進而達成我國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

專題報導王家瑩
近零碳建築授證及推動成果

 一.前言

近年來,全球暖化所致極端氣象頻繁,為因應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問題,全球目前已有140餘個國家(歐盟、美國及日本等)宣示2050淨零排放目標,並於2023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決議上,各國承諾加速能源轉型並脫離化石燃料,設定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要較現在增加3倍,且能源使用效率增加2倍,提出2050年比2022年減碳排至少68%的目標,並於2030年制定最低能源效率標準。而臺灣身為世界公民的一員,以實際行動向國際展現我國在能源效率議題上永續經營的積極作為。

為與國際趨勢接軌,本部參考國際能源總署(IEA)「全球能源部門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報告,及日本、美國、歐盟等國際發展概念,完成「淨零建築路徑藍圖」,規劃先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以再生能源碳中和至零碳排,至2050年達淨零建築之目標,同時規劃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自112年7月1日起,公有辦公、服務類建築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需同時申請建築能效評估;住宿類建築自114年7月1日起適用。另外,本部於今年世界地球日宣布:112年起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招標的社會住宅及公辦都更建物,將率先全面導入新建住宅能效標示1級,擔任起建物節能改造的領頭羊,以落實2050淨零排放施政目標。

然而,國內既有建築物約占全國建築物總量97%,普遍存在耗能、不符生態環境等問題,為提升建築能源使用效率,本所依據行政院核定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112-113年)公共建設類「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六大推動策略中之(4)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分年分階段辦理既有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評估與近零碳建築第1?級作品授證及表揚等相關工作事項。為了瞭解既有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依據本所建築能效評估手冊,進行既有公有建築物之能源效率評估,藉由既有公有建築物的近零碳診斷評估,取得近零碳建築作品,並給予公開授證、展覽及表揚,及分享近零碳建築標示之改善技術與設計經驗,推動既有公有建築之淨零轉型,並透過展覽達推廣交流之目的,同時亦傳達內政部推動淨零政策之決心。

二.授證典禮辦理成果

為鼓勵業界積極投入近零碳建築發展,支持政府淨零排放政策,並具體推廣我國近零碳建築政策落實之成果,同時表彰民間企業響應社會責任投入近零碳建築的申請,安排本年取得第1?等級建築能效標示及候選證書之10件案例(其中社會住宅2件)進行授證,以表揚其對淨零建築政策之支持。另本次活動亦一併授證境外版綠建築標章1件,以表揚其對我國境外版綠建築標章之支持(授證名單如表1)。

本(112)年度近零碳建築作品於12月12日(星期二)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廳301廳盛大舉行授證典禮,由本部林部長右昌親臨致詞、授證並表揚,並邀請崔理事長懋森及孟秘書長義超等貴賓出席觀禮,並與授證單位代表及與會貴賓進行合影留念(如圖1)。另外,本活動於授證典禮後舉辦「近零碳建築優良案例論壇」,分享其建築節能技術與改善經驗,以供觀摩學習,引導更多的既有建築物導入建築能效設計,進一步擴大近零碳建築之推廣效益。

表1 近零碳建築及境外版綠建築授證名單

編號

類別

建築物名稱

受證單位

1

住宿類

候選建築能效證書

高雄市鳳山區「鳳翔安居」社會住宅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2

住宿類

候選建築能效證書

高雄市左營興隆段社會住宅

3

住宿類

候選建築能效證書

臺北榮民總醫院醫護宿舍大樓

臺北榮民總醫院

4

住宿類

候選建築能效證書

冠奕建設八德區福興段429等8筆地號集合住宅

冠奕建設股份

有限公司

5

新建建築(辦公類)

建築能效標示

台達內湖總部

台達電子工業

股份有限公司

6

既有建築(辦公類)

建築能效標示

第一商業銀行總行大樓

第一商業銀行

股份有限公司

7

既有建築(辦公類)

建築能效標示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總部

財團法人台灣

建築中心

8

既有建築(辦公類)

建築能效標示

展悅CEO豪辦總部

展悅CEO豪辦

總部管理委員會

9

既有建築(辦公類)

建築能效標示

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

基隆市政府

10

既有建築(辦公類)

建築能效標示

臺南市政府永華市政中心

臺南市政府

11

舊建築改善類

綠建築標章

抉盛珠寶有限公司

抉盛珠寶

有限公司

 

 

圖1 林部長右昌及蒞臨來賓與近零碳建築受證者合影

三.近零碳建築作品簡介

本(112)年度取得第1?等級建築能效標示及候選證書之案件共計10件,其中4件為住宿類(2件為社會住宅)、6件為辦公類,同時亦一併授證境外版綠建築標章1件。

內政部為擔任建物節能改造的領頭羊,要求推動公有新建社會住宅,須達「R-BERS新建住宅能效標示1級」,即在2023年就可達成公有新建物符合節能規範的目標,比原定2030年目標,整整提前7年執行,顯示政府打造新建社會住宅永續之路的決心,因此這次授證的高雄市「左營興隆段」一案社會住宅(圖2),就考量當地氣候,以挑空短走廊設計,除了使每戶採光充足,亦能保有良好的通風,並透過建築外殼、空調設備及照明燈具等節能設計,提升建築能源效率。

圖2 高雄市「左營興隆段」社會住宅取得近零碳建築(1+級)

此外,其中還有冠奕建設八德區福興段429等8筆地號集合住宅、台達內湖總部、第一商業銀行總行大樓、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總部、展悅CEO豪辦總部等5件私有建物獲證,透過耗能量大之空調,汰換既設冰水泵及冷卻水泵、冰水泵加裝變頻器等空調設備,照明亦汰換成LED燈具等建築物節能設計手法,陸續完成建築能效評估及自主標示,顯示已有許多民間企業紛紛響應政府淨零建築政策。這次也特別頒發境外版鑽石級綠建築標章─抉盛珠寶有限公司,該公司在泰國設廠利用閒置空間增加設置664.65KW太陽能光電板,也於辦公區、走廊等全部更換節能照明燈具,其減碳效益百分比達到71.98%,並取得境外版綠建築標章鑽石級,協助將我國綠建築標章推向國際。

四.未來展望

國內既有建築物約占全國建築物總量97%,普遍存在耗能、不符生態環境等問題,為提升建築能源使用效率,未來本所將持續蒐集國際間推動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及老舊建築節能改善技術,同時整合我國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系統,強化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建築能源效率,有效提升綠建築節能設計水準再逐步擴展至其他建築物,在成效良好的綠建築基礎上邁向2050近零碳建築。

專題報導厲娓娓
日本公共工程工法選定作業導入綜合性評價之初探—預鑄工法

壹、前言

人口高齡化是現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議題。除了人口數下降之外,作為主要勞動力骨幹的青壯年齡人口也在逐年減少中。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便是提高生產力:如何以少量的資源,達到預期之生產量,使經濟能夠繼續成長不墜。

不可避免地,日本營建業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如何將危機變為轉機?日本國土交通省在平成28年(2016年)推出「i-Construction」(智慧營造),將其視為營建現場生產性革命,並設置「國土交通省生產性革命總部」,從調查、測量、設計、施工、檢查、維護管理、更新等營建過程,全面提升生產力。

依據日本i-Construction委員會提出推動i-Construction的三個觀點:(1)將營建工程轉化為尖端工廠:利用近年的衛星定位技術等ICT技術,在戶外的營建工地也可以使用機器人與數據進行生產管理;(2)於營建工地中導入最先進的供應鏈:透過預鑄與組合等技術,提高生產率;(3)打破營建工地的2個常規,並持續改善:例如改變書面文件繳交制度、將各工程工期分散以避免過度集中於年底完工。

基於前述的第2點觀念,日本政府將預鑄工法視為推動i-Constuction之重點。然而預鑄工法雖然深具優勢,但費用偏高為其最大缺點,往往令工程主辦機關從一開始便打消採用預鑄工法的念頭。為使公共工程順利採用預鑄工法,日本國土交通省先以港灣工程為例,研擬「港灣工程預鑄工法採用評估手冊(試行版)」(港?工事??????????工法導入?討?????(試行版),以下簡稱評估手冊),並於2023年7月31日發布。評估手冊改變以「工程費用」作為工法選擇的唯一考量,除了將費用、減省人力需求、工期、施工難易度、安全性等首要聚焦的重點納入評估之外,也把改善勞動環境(如休假日的確保、降低事故風險等)、對地方的貢獻等等納入評估之中,訂出費用、省人化/省力化、確保成品樣式/品質的容易性、工期、維護管理、對施工等影響、對第三者的影響等七大類評估項目,將港灣工程之複雜需求簡單化。評估手冊之推出,可為全國港灣工程選定工法的評估作業予以一致,且以量化的評估方式達到公平客觀的結果。以下就評估手冊所載之評估方式為例進行介紹。

貳、綜合性評估

圖1日本港灣工法選擇之評估流程

一、港灣工程工法採用評估前準備(圖1之註1)

欲施作之港灣工程標的,以何種工法較為適宜,必須先瞭解該工程體質。評估手冊建議,從基本條件、現場條件及維護管理條件等各面向蒐集資料(詳圖1),為進入下一步驟「適用性比較」做一準備。

部分工程標的經由上述三大面向之條件整理並加以分析後,發現採用場鑄工法是明顯有利的,也就是明確認為採用場鑄工法將更有效率、更為經濟,此時則無需再經過評估,建議直接採用場鑄工法;然而也有部分工程標的經過此步驟整理分析後,發現採用預鑄工法明顯有利,則亦建議直接採用預鑄工法即可。

二、採預鑄明顯有利的情況(圖1之註2)

以港灣工程為對象,經分析現場條件等因素後,發現採用預鑄工法明顯有利之情況,舉例如下:

(一)由於現實需求已決定工程竣工日期,而且採用預鑄以外的工法,該工程顯然難以在目標期限達成。例如災後重建工程等。

(二)依據現實需求,已決定服務開始日期,並且需要盡可能避免因海象影響而導致施工延誤的情況。

(三)若採取場鑄工法,經分析後,與工程所需混凝土量相比,預拌混凝土可能發生供應不足的情況。又,預拌車的運輸路線於惡劣天候下,其安全性無法充分確保。

(四)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且不影響貨物裝卸作業的情況。

(五)由於海象或潮間帶區域之作業較多(例如捕魚季節),造成海上可施工的時間較短。

(六)無法確保模板工、鋼筋工、潛水員等專業技術人員時。

此外,如果場鑄、預鑄等兩種施工方法皆有可能採用、無法明確決定時,則進行VfM評估。

三、兩種工法比較(圖1之註3,進入VfM評估模式)

進入VfM(Value for Money)評估模式,利用工法評估項目檢查表(如表1),選定評估項目後,再利用表2之評估項目及配分(可依工程案件需求,調整配分),以場鑄工法及預鑄工法各自評分,獲致結果後,採用評估分數最高的工法。

表1 日本港灣工程工法評估項目檢查表

表2 日本港灣工程工法評估項目及配分

 

參、結語

 

導入綜合性評估,應注意以下各項:

一、若該工程採用場鑄工法明顯有利,則無需強採預鑄工法。

二、進行綜合性評估前,應就工程本身之各項條件(如基本條件、現場條件、維護管理條件)盡量蒐集調查,以利綜合性評估之進行,獲得適切之評估結果。

三、評估項目及配分,應參考工程目標及功能加以訂定,且評估項目應各自獨立。

四、評估項目應兼顧社會責任、環境保護。

五、評估觀點(即評估項目之定義)應清楚,避免模棱兩可,方利於評估作業簡單、公平且順暢。

公有建築工程甚少採用預鑄工法,一部分原因係為採用預鑄工法之工程成本較高,加上傳統上工程主辦機關為避免爭議,多習用「最低價決標」。如果工法選定作業有綜合性評估參考原則可資依循,則選定採用何種工法之理由將更加明確化,更有利於說服機關之財、主單位編列足夠經費,如此將促使工程主辦機關樂於採用預鑄工法。

雖然工法的選定,只是工程施作之一個環節,但若能以綜合性評估之方式選擇出滿足需求機能,又能節省經費、提升價值之既適合且優良的工法,相信對於後續工程進行及其提供營運維護,將能事半功倍。

專題報導劉青峰
    日本建築智慧營造工法發展觀摩研習計畫

    一、前言

    國際間先進國家推動建築產業數位轉型之進步極為快速,為汲取先進國家推動智慧營造之經驗,本計畫於112年8月前往日本觀摩智慧營造落實應用之重要成果示範場域,並進行意見交流,蒐集智慧營造相關技術資訊及推動措施等資訊,作為未來規劃相關政策之參考,以加速帶動智慧營造產業數位轉型與升級。

    二、觀摩研習成果

    本次觀摩研習主要參訪竹中工務店、大成建設、鹿島建設等三大主要建設公司,發現日本建築產業已積極合作開發結合數位、機器人技術到建築全生命週期的各階段上,實現全生命週期的數位轉型,同時也配合森林循環、減碳等日本國內政策,積極採用國內木材,開發木構造技術,建造木構建築,以因應所面臨的高齡缺工、勞工時間縮短、節能減碳等課題。本文謹摘錄與本所業務相關之重要項目,說明如下:

    (一)結合數位、機器人技術,實現全生命週期的數位轉型

    竹中工務店於2019年即開始進行業務的數化位,範圍包含從業主擬訂工程專案的企畫階段開始到設計、施工、維護等各個階段,利用所開發的建設數位化平台—「建設????????????」,深度結合智慧建築管理服務平台—「????®」,以及用於自主機器人與駕駛/遠程管理服務平台—「建設????????????」,以提供從建築專案到設施運營的綜合服務。竹中工務店的目標是作為一個綜合性城市開發工程公司,提供新的建築和城市開發服務。

    1  竹中工務店新型態建築與地域社會服務(來源:竹中工務店網站)

    「??????(ROBOTECHS)、人與機器共同走向未來」為竹中工務店開發機器人技術的目標,並預期在2030年時將大量的機器人引入工地現場輔助施工。目前有以下五大方向:

    1. 搬運自動化—透過機器人將施工作業所需的材料搬運到定位。
    2. 提昇高處作業效率—透過機器人的協助,技術人員能在適當的高度施工。
    3. 測量與記錄的ICT化—透過機器人在晚間協助放樣。
    4. 施工管理telwork—透過網路技術隨時監看工地現況。
    5. 機器人協助監管—透過機器人來協助監看測量工地現況。

    鹿島建設則在工地現場導入ICT、機器人的工廠化技術,以建立新世代的建築生產系統—「鹿島智慧型生產技術」。如將累積於BIM的設計資訊與施工資訊實用於各種流程中,並開發提升各類機器人機能,進而提高生產力。另外,也透過實用遠端管理技術,讓工地現場的管理營運智慧化。「鹿島智慧生產願景」有以下三個核心理念。

    1. 一半的工作將由機器人完成:人機協作,提高生產力。運輸材料等簡單任務機械化,但特殊組件或複雜工作將繼續由專業人員執行。
    2. 一半的管理將透過實體確認和遠端管理相結合在遠端完成:旨在改革現場管理人員的工作方式。將工作進度等簡單的確認任務從施工辦公室或異地轉移到遠端管理。
    3. 所有流程數位化:基於BIM,將所有流程數位化,提高生產力。透過利用 BIM,可以確定詳細規格、檢查圖說上的衝突和不一致、加快修正工作速度,並透過將數據與施工機器人和現場管理工具連結來節省勞動力。

     

    2  鹿島智慧型生產遠景圖(來源:鹿島建設網站)

    (二)產業合作開發工地機器人技術

    日本各大建設公司於在工地導入機器人相關技術研發合作上,目前由竹中工務店主導創建營建機器人轉型產業聯盟「建設RX???????(建設 RX Consortium )」,來整合分享所開發的工地現場機器人技術,以促進與建築機器人的開發和使用。目前包含日本五大建設公司在內,此聯盟已經有會員企業213家。產業聯盟合作實例如下:

    3  營建機器人轉型產業聯盟logo(來源:營建機器人轉型產業聯盟網站)

    1.建築機器人平台(建設????????????)

    竹中工務店開發了利用BIM數據的基礎系統「建築機器人平台」,可以模擬多數機器人自主運行的路徑和範圍,並進行遠程控制和監控。

    4  建築機器人平台示意圖(來源:竹中工務店網站)

    2.遠端控制塔式起重機

    鹿島公司和竹中工務店合作開發「TawaRemo」系統,改將駕駛艙放置在地面上,並利用4G或5G通訊,實現從辦公室或遠端控制中心遠端控制塔式起重機,解決傳統塔式起重機操作員必須長時間被限制在高架駕駛座的課題。

    7  「TawaRemo」概述(來源:鹿島建設網站)

    (三)建築減碳

    1.舊有建築智慧節能改建技術

    日本建築業界也積極開發可以應用在舊有建築物的智慧節能改建技術。例如,大成建設提出的「綠色更新ZEB」,即是引進「節能」和「創造能源」技術,將現有建築改造為ZEB(零能耗建築)的工法。

    6  綠色更新ZEB意象圖(來源:大成建設網站)

    大成建設於2023年透過綠色更新ZEB計畫將屋齡50年的橫濱支店大樓於改善獲得「ZEB Ready」認證,每年減少150噸二氧化碳。改善工程採用可應用於中型辦公室的ZEB技術,例如外牆/窗戶發電系統(T-Green Multi Solar)和先進環境控制系統。此外,並通過引入健康、低碳材料、傳染病控制等措施,以打造辦公新常態,吸引更多人員加入建設業。

    13  橫濱支店大樓T-Green Multi Solar解說圖(來源:大成建設提供)

    2.配合森林循環、減碳政策,積極採用國內木材,建造木構建築

    日本為能達成2015年巴黎協定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影響的目標,希望能利用森林的砍找與復育的循環來固化二氧化碳,協助在2050年達到承諾減少二氧化碳的目標量,同時實現永續社會。配合前述政策目標,竹中工務店積極開發高層木構造建築技術以及防火木材,鹿島建設也在興建其技術中心時大量使用木構造技術於宿舍與公共空間內裝。即便是既有建築,大成建設也在其橫濱支店的綠色低碳改造工程中採用大量的木材內裝。

    15  「燃?????」解說圖_1(來源:經同意拍攝之簡報內容)

    三、心得與建議

    日本大型建設公司面對缺工、減碳、企業成長的課題,均將數位技術、機器人技術的應用,納為技術研究發展的主軸,實現全生命週期的數位轉型。本次赴日本觀摩研習,收穫良多,茲就其重要心得及建議,摘要如下:

    1.進一步研究了解日本建築業界共同開發建築工地用輔助機器人的過程與成果

    於工地現場引入機器人技術是智慧營造與建築產業數位轉型的重點之一。日本各大建設公司並未各自研究開發,而是採取合作的模式。關於日本建築業界成立營建機器人轉型產業聯盟的背景、沿革,以及目前的研發成果等,值得再進一步透過參訪、研究,收集相關經驗,以作為國內未來開發相關技術之參考。

    2.參考日本國土交通省以補助的方式,鼓勵建築工程採用BIM、數位轉型技術之作法與效益

    為了讓公私部門共同努力推廣BIM,提高建築生產流程和維護管理的生產力。日本政府在2019年由國土交通省成立「建築BIM推進會議」,規劃未來願景並凝聚建築業的共識,並提出輔助業界「使用BIM以流暢化建築生產和維護管理流程」的補助計畫。建議可進一步了解日本此類補助計畫的內容與實施效果,以便作為國內採用類似的補助計畫之參考,期能鼓勵公共工程或民間工程採用BIM,同時收集實際應用上的課題與效益,作為滾動更新BIM或數位轉型相關技術的推動措施之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