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89期

  • 日期:104-09-22
專題報導白櫻芳
赴日本仙台參加聯合國第3屆世界減災會議

一、前言

聯合國秘書處於1999年成立國際減災戰略總署(UNISDR),負責協調聯合國減災體系與確保世界各國減災合作,藉由每十年舉辦一次世界減災會議(the World Conference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簡稱WCDRR),落實國際減災戰略之實施。聯合國第3屆世界減災會議於2015年3月14日至18日在日本仙台舉行,主要目的在評估「兵庫行動框架」執行成果,汲取東日本大震災重建經驗,討論「2015年後減災框架(Post-2015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以及決定國際間的減災合作與定期審查方式,期減少氣候變遷發展趨勢下的巨災傷亡與經濟衝擊。大會期間共舉辦政府間會議、利益相關者會議,以及350場公共論壇與系列防災展覽活動,逾14萬人次參加。

二、考察發現

本次考察行程共參加4場東日本大震災綜合研討會、1場韌性對話論壇及8場防災展覽,蒐集瞭解國際減少災害風險行動與東日本大地震災後重建情形,以促進我國都市與建築減災調適技術研究發展。茲將考察重要發現整理如下:

(一)仙台減災框架:2015-2030(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

據聯合國統計,過去十年間受氣候環境變遷影響,全球的天然災害共造成700多萬人喪生、140多萬人受傷、23萬人無家可歸,總體經濟損失高達13兆美元,尤其婦女、兒童及弱勢者在災害衝擊影響下更顯脆弱。本屆大會總結世界各國執行「兵庫行動框架」的經驗教訓、災害弱點與未來挑戰,並針對未來15年的全球性減災框架取得共識,通過「仙台減災框架:2015-2030(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仙台宣言(Sendai Declaration)」和「利益相關者自願承諾(Stakeholders’ voluntary commitments)」,首度納入性別、年齡、殘疾與文化等人權防災觀點,並設定2030年底前達成目標,期提升國家與地方的災害韌性(Disaster Resilience),及擴大國際合作協助發展中國家提高防災能力,其七大減災目標與四大優先行動如下:

全球七大減災目標:

 

  1. 2030年前大幅降低全球災害死亡率,力求使2020-2030年全球平均每十萬人死亡率低於2005-2015年水準。
  2. 2030年前大幅減少全球受災人數,力求使2020-2030十年全球平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數低於2005-2015年水準。
  3. 2030年前大幅降低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與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總產值)的比例。
  4. 2030年前透過提高抗災能力等辦法,大幅減少災害對重要基礎設施的損害,及避免衛生和教育設施等基礎服務之中斷。
  5. 2020年前大幅增加具有國家和地方減災策略的國家數目。
  6. 2030年前透過國際合作持續支持開發中國家落實本框架減災行動,大幅提高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合作水準。
  7. 2030年前大幅增加人民利用複合災害預警系統,以及獲得災害風險資訊和評估結果的機率。

 

四大優先行動計畫:

  1. 理解災害風險。
  2. 加強災害風險治理,管理災害風險。
  3. 強化減災投資,提高抗災能力。
  4. 加強備災以作出有效回應,並在恢復、安置和重建中,讓「災區重建得更美好」。

 

(二)國際防災合作趨勢

目前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總署(UNISDR)已依據「兵庫行動框架」輔導120個國家通過減災政策,建立了85個國家級減少災害風險平台,且在全球設立超過190個服務據點。然而,國際社會間貧富差距懸殊,對於如何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視幫助貧困弱勢,仍存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如何吸引政府企業投資,政府如何促進當地利益關係者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積極參與國家減災戰略實施,都將是未來努力重點。

  1. 全球都市韌性運動(Making Cities Resilient Campaign)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總署(UNISDR)於2010年發起一項「推動韌性都市運動(Making Cities Resilient Campaign)」,其核心精神為「都市安全人人有責」,提出「更多瞭解、明智投資和安全建設」三大原則,並依據「2005?2015兵庫行動框架:讓國家和社區具有抗災能力」的五個重點,制定『讓都市韌性的十大關鍵要素』及『地方政府自我評估工作』,全球共有兩千多個城市簽署參與這項行動。

  2. 世界減災投資

    本次考察參加世界銀行集團(WBG)、全球減災重建基金會(GFDRR)、國際減災戰略總署(UNISDR)與日本政府共同舉辦的「韌性對話:後2015年韌性目標(Resilience Dialogue: Bringing Resilience to Scale for Post-2015 Goals)」,主要目的在於推廣支持2015年後減災框架,討論如何有效地運用資金,擴大且持久地幫助貧困國家有效實行減少災害風險及氣候變遷韌性調適發展,以因應未來可能面臨的巨大災害。全球減災重建基金會(GFDRR)採取風險識別、風險減少、準備、資金保障和恢復之彈性等五大行動,協助世界貧困國家從建設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強化社區韌性、災害風險融資和保險、創新實驗室、水環境、安全學校及韌性城市等七個領域進行減災建設。

  3. 日本仙台減災合作倡議

    日本政府在本屆世界減災會議發表「日本仙台減災合作倡議」,將於2015至2018年四年期間與聯合國及發展中國家相互合作,提供40億美元協助各國推動減少災害風險工作,培育4萬名防災領域人才;為促進國際防災合作,日本政府成立了國際協力機構(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與日本防災平台(Japan Bosai Platform,JBP),協助「仙台減災框架」推動落實。

(三)東日本大地震災後重建經驗

本次考察參加日本政府舉辦的東日本大震災綜合研討會(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Forum),係以「記取東日本大震災的教訓的經驗,運用新興防災思維,展望重建更美好的抗災家園」為主軸,傳達「重建得更好」以及「採取更先進的減災技術達到永續發展目標」的重建概念,與世界分享東日本大地震的經驗和教訓。

  1. 東日本大地震簡介

    2011年3月11日14點46分18秒(日本時間)在日本三陸沖牡鹿半島東南東外海130公里附近發生規模9.0地震,並伴隨海嘯與餘震所引發的大規模災害,受災地區集中在東北、北海道、關東等日本東部地區,除遭受海嘯強烈襲擊受災尤其嚴重,同時發生福島核災事故,死亡的人數計1萬5,891人、失蹤者2,577人、受傷者6,152人,建築物全壞12萬8,291戶、半壞27萬8,241戶、局部損壞75萬3,269戶,成為日本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經濟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2. 日本災害對策之更修

    內閣府「日本災害對策」分為日本防災體制、災害對策、國民防災活動與國際防災協力等四大部分,尤其重視事前的災害想定與對策研擬。日本政府在311震災後更體認到民眾自救互助之重要性, 2013年「災害對策基本法」增訂民眾自助互助條文,並陸續通過「充實強化區域防災力之志願消防團法」、「地區防災計畫指針」,以提升地區核心防災力,確保居民安全。此外,鑑於東日本大地震地震強度、海嘯高度及災害規模已遠超過既有設施之設計強度, 2013年11月通過「建築物耐震改修促進關係法」,強制要求供公眾使用之大型建築物必須在2015年12月底前完成耐震診斷,以確保公眾安全。另因東日本大地震災區政府行政人力嚴重短缺,爰增訂「政府業務繼續計畫」,以利災後龐大繁重的行政業務推動。

  3. 東日本311大地震災後重建

    日本東日本大地震重建計畫分為避難所支援、都市重建、產業重建、核災除污、受災地方政府人力支援等五個部分,按日本復興廳2015年3月10日統計,避難所居住人數已從47萬人減少為23萬人,其中自行重建申請數為11.7萬件;集體住宅搬遷計畫,2013年3月已取得全體居民同意,94%已開工;災區公營住宅供應需求為29,941戶,其中16%已完工,85%施工中。另外日本政府亦積極進行災區海堤、疏散通道、公營住宅高地搬遷等建設,全面推動減少災害風險教育和培訓,支持當地企業發展,與非營利組織進行防災合作,運用減少災害風險措施提高對婦女、兒童、高齡者與殘疾人士的關注與參與,同時全力推動「災區高齡者心理重建關懷」與「促進就業的生活重建」,以加速重建腳步。

  4. 女性防災主流化

    日本各界肯定婦女在東日本大地震中的付出與貢獻,也開始正視女性力量為減少災害風險與災後重建的重要基礎,2011年12月增修「防災基本計畫」,賦予女性參與臨時避難所管理職權,讓避難所的營運、規劃與管理,能夠兼顧婦女、兒童、家庭保育及高齡弱勢者的需要;2012年6月「男女共同參與白皮書」新增「性別平等觀點之防災與重建」,2013年出版「男女共同參與及多元觀點之防減災手冊」,以及2015年發行「維護生命安全與生活機能的避難所營運管理準則」,旨在促進防災環境的性別平等。

  5. 日本防災技術發展與應用

    在日本政府與日本防災平台(JBP)共同舉辦「防災產業展」中,展示了日本145家民間企業研發創新的防減災產品。其中包括,建築物隔震制震技術、落橋防止裝置、空氣注入不飽和化地盤改良工法、防潮堤混合結構快速工法、高速鐵路時效雨量運轉規則、三次元天氣雷達、CCTV河川水位影像觀測技術、ICT山坡地安全監測系統、重大工業區各種自然災害潛在問題之弱點發掘與改進對策、即時海嘯淹水損壞模擬評估技術、建築結構地震安全監測系統,以及海嘯受災農地修復技術、公民參與型防災系統、受災者生活再建支援台帳管理系統、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大型防救災機具車輛等防救災技術,已廣泛運用於東日本大地震災後的復興重建。

三、心得建議

我國與日本一樣逐漸趨向少子高齡化社會,未來面對氣候變遷天然災害的強度與頻率增加,災害範圍廣泛且災情多元化,處境將日益艱難。都市防災規劃與建築安全設計是建構減災韌性社會之關鍵核心,我國實有必要借鏡東日本大震災的災後重建經驗,學習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總署建構韌性都市做法,重新檢討都市防減災機制與相關重建法令,以整體提升我國都市建築之防災韌性,爰研提建議如下:

  1. 精進巨大複合型災害都市防災機制與法令研究,創造活力韌性新社會。
  2. 提升建築物抗震耐風技術,健全管理制度。
  3. 結合無障礙通用設計與ICT技術,滿足高齡弱勢行動不便者之減災需求。
  4. 整合智慧防災產業技術優勢,佈局國際新興防災產業市場。

圖1 韌性對話研討會
圖1 韌性對話研討會

圖2 東日本大震災綜合研討會
圖2 東日本大震災綜合研討會

圖3 東日本大地震減災重建展
圖3 東日本大地震減災重建展

圖4 女性防災展
圖4 女性防災展

圖5 防災產業展
圖5 防災產業展

圖6 防災海報展
圖6 防災海報展

圖7 世界防災展
圖7 世界防災展

圖8 戶外防災展覽
圖8 戶外防災展覽

圖9 東北大學復興行動成果展
圖9 東北大學復興行動成果展

圖10 東日本311震災紀錄圖書館
圖10 東日本311震災紀錄圖書館

圖11 日本災害對策基本法概要(資料來源:日本災害對策)
圖11 日本災害對策基本法概要(資料來源:日本災害對策)

圖12 日本大規模地震災害想定(資料來源:日本災害對策)
圖12 日本大規模地震災害想定(資料來源:日本災害對策)

圖13 首都圈廣域淹水預測(資料來源:日本災害對策)
圖13 首都圈廣域淹水預測(資料來源:日本災害對策)

圖14 大規模災害復原復興對策概要(資料來源:日本災害對策)
圖14 大規模災害復原復興對策概要(資料來源:日本災害對策)

圖15 政府業務繼續計畫示意圖(資料來源:日本災害對策)
圖15 政府業務繼續計畫示意圖(資料來源:日本災害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