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94期

  • 日期:105-12-29
主題報導張志源
高齡失智者空間感知與設計準則研究成果報導

一、國內高齡失智人口成長迅速

        根據內政部統計通報人口結構分析,民國82年起台灣已達到聯合國高齡化社會標準,截至民國105年6月底,65歲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數12.83%。隨著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慢性疾病及醫療照顧需求增加,老人失智症是未來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國內高齡失智人口增加快速,截至104年底失智症人數已逾25萬人,且每天以25人速度成長中。由於此議題特殊性,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104年委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進行「高齡失智者空間感知與設計準則研究」,以提供高齡失智者友善居家生活空間。

二、高齡失智者居家環境注意事項

        高齡失智者最常見的是對於環境不熟悉產生焦躁,如果沒有提供可讓他(她)能辨識的視覺線索或環境中有反光物品時,會使他(她)產生幻覺或妄想。­而環境中有眩光或不一樣的地坪鋪面時,可能會讓他(她)誤認想像成有障礙的環境。

        研究建議應透過正向感官刺激方式,居家空間須考慮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一起使用的行為,高齡失智者有時並不等於失能,還是可透過協助與提醒來完成事情,這樣可保有自行生活的能力,更可減少照顧者的壓力,並且要有無障礙設計之考量。

三、高齡失智者居住空間設計重點

        本所歸納高齡失智者居住空間內的玄關、客廳、餐廳及廚房、臥室及浴廁等注意事項如下。

(一)玄關空間模擬圖及注意事項

玄關空間模擬圖及注意事項

1.燈具應提供足夠照明且應有一個漸進式的燈光感應器。

2.具有懷舊性的照片,提供記憶刺激,創造家的感覺。

3.顏色鮮明、高度方便使用的扶手。

4.植栽提供嗅覺刺激及邊界性提醒的可能。

5.收納空間提供輪椅收納的可能。

6.座椅區可以提供安全的穿鞋區。

7.玄關材質應不同且不會造成眩光及反光。

8.安裝彈簧,或方便讓使用者更簡易施力,並可開啟門的輔具。

9.可放置照片等提供大門的獨特性。

10.紅外線感應器給予照顧者提醒。

11.使用長型方便施力的門把。

12.開關的顏色要跟牆壁有所不同,且為舊式造型。

13.開放式的櫥櫃易於被看見及使用。

14.部分櫃子是可以使用安全鎖。

(二)客廳空間模擬圖及注意事項

客廳空間模擬圖及注意事項

        1.設置線板,讓使用者可感受到傳統住家的形式。

        2.設置足夠的燈光,並於靠近窗戶的燈具,增加燈光感應器。

        3.設置大面積的開窗,讓陽光可以進入。

        4.確保可開門的顏色不同,且把手應設置傳統形式,高度約75-85公分。

        5.放置個人物品,讓使用者可以得到家的感受。

        6.養魚可以幫助使用者產生不同焦點與創造家的感受。

        7.地板、牆壁及門的顏色均有差異,避免圖騰的使用。

        8.個人照片刺激記憶性,讓使用者可以感受到家的感受。

        9.時鐘及日曆讓使用可以方便閱讀,喚起過去記憶等。

        10.窗簾的形式應易被使用,不會遮蔽過多的光,且不應有太多圖案。

        11.門把應設置長形明顯的把手。

        12.櫥櫃物品應設置標誌易於被閱讀、理解。

        13.電視應該讓使用可以清楚看見,遙控器按鈕是大型的,易於理解的。

        14.種植植栽提供高齡者不同的刺激以及區域提示。

(三)餐廳及廚房空間模擬圖及注意事項

餐廳及廚房空間模擬圖及注意事項       

        1.設置線板,讓使用者可以感受到傳統住家的形式。

        2.設置足夠的燈光輔助照明。

  3.部分廚具應不設置門板,讓使用者辨識及拿取方便。

  4.廚房旁應設置足夠寬敞且安全的空間。

  5.部分廚具應設置鎖,避免失智者使用。

  6.讓廚房與用餐空間結合,可鼓勵失智者使用其空間。

  7.廚櫃頂部應設置飛簷,讓內部物品可以更容易被看見。

  8.具有穿透性的廚櫃且避免反光。

  9.簡易且具備安全機制的爐台。

  10.無障礙的使用空間。

  11.具有標誌與註解的櫃子。

        12.廚房鋪面材質應與其他空間鋪面不同。

(四)臥室空間模擬圖及注意事項

臥室空間模擬圖及注意事項       

        1.具有傳統的燈飾,且設置在空間中心點,具備緊急照明光源。

        2.具有穿透性的衣櫃,讓使用者可以閱讀裡面的物件,且避免反光。

        3.安裝彈簧,或是方便讓使用者更簡易施力並可開啟門的輔具。

  4.個人照片刺激記憶性,讓使用者可以感受到家的感受。

  5.使用長型方便施力的門把。

  6.開放式的櫃子讓使用者輕易閱讀使用。

  7.抽屜具有標誌圖示以及文字,讓使用者可輕易閱讀。

  8.地板、牆壁及門的顏色均有差異,避免圖騰的使用。

  9.良好的照明系統避免陰影的產生。

  10.線板讓使用者可以感受到傳統住家的形式。

  11.確定鏡子是可以容易被移走的。

  12.開關以及插座的顏色與牆壁顏色不同,且高度適當。

  13.讓使用者可以從床上輕易看到廁所的存在。

  14.使用免治馬桶。

        15.兩張單人床,方便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使用。

(五)浴廁空間模擬圖及注意事項

浴廁空間模擬圖及注意事項       

        1.燈具應提供足夠照明且應有一個漸進式的燈光感應器。

  2.把手應簡易被控制,可以幫助失智者與照顧者。

  3.傳統的把手形式提供顯著的顏色。

  4.馬桶蓋與座椅應提供不同顏色及材質,並且使用免治馬桶。

  5.提供安全的座椅且是易於被看見以及使用的。

  6.採用兩道截水溝,一道在淋浴處旁,一道在門口。

  7.沐浴空間材質鋪面應與廁所有所不同且止滑。

  8.個人化的照片提供空間有家的感受。

  9.輔助照明的燈具。

  10.鏡子是可以容易被移走的。

  11.提供傳統式的物件形式,如毛巾架、水龍頭。

  12.設置無障礙的洗手台。

        13.櫃子是開放式易於被看見的。

四、結語

        因應未來國內高齡失智人口快速增加,應該重視高齡失智者居家生活空間改善之問題,除了無障礙設計之考量外,可透過居家空間正向感官刺激方式,並考慮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一起使用的行為,這樣將可讓高齡者保有自行生活的能力,並減少照顧者的壓力。

 

 

大事紀要梅賢俊
辦理綠建築標章評定委員教育訓練

 

        為加強綠建築標章評定品質一致性,並持續提升評定委員專業能力,本所透過「綠建築標章審查作業精進計畫」,於本(105)年9月2、3日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舉辦「綠建築標章評定委員教育訓練」。訓練課程概分為建築與空調2大領域,議題內容包括「綠建材制度動向」、「都市熱島指標評估」、「日本最新建築節能法」、「建築技術規則建築節能設計法規修改動向」、「新動態ENVLOAD指標之研究」、「綠建築標章評估疑義下載專區」、「BC版日常節能指標審查實務及討論」、「RN版日常節能指標與能源模擬審查實務」及「VRF管路壓損計算與審查實務」等解說,透過定期講習訓練持續熟習審查業務,以達「審查同軌、信賴倍增」之目標。2日合計約180餘人參加,課程順利圓滿完成。

圖1.「綠建築標章評定委員教育訓練」參訓踴躍

圖1.「綠建築標章評定委員教育訓練」參訓踴躍

圖2.「綠建築標章評定委員教育訓練」深入講解

 圖2.「綠建築標章評定委員教育訓練」深入講解

大事紀要郭建源
本部葉俊榮部長視察本所台南實驗中心

         基於建築環境及安全,與國人生活息息相關,本部葉俊榮部長上任後,對我國建築技術研究發展相當重視,特於105年7 月26 日上午視察建本所臺南各實驗中心(防火、性能及風雨風洞實驗中心)。當天,何前所長明錦先向部長介紹各實驗中心位置及各項試驗能量,之後陪同部長到各實驗中心實地了解。防火實驗中心透過各項防火實驗、檢測與研究發展,對我國公共安全維護具實質效益,性能實驗中心解說音響實驗室之全無響室及半無響室設備功能,風雨風洞實驗室則展示風雨試驗設備及都市環境風場試驗流程,並說明經由一系列的風洞試驗,據以修正我國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提升我國建築物之抗風雨能力(部長視察情形如圖1-3)。

        部長對本所實驗設備先進完善及長期致力相關實驗研究,甚表嘉許,並期勉本所妥適運用各項具領先地位的實驗設備,將具有科技理論基礎的研究成果,從民眾認知的角度來進行推廣與說明,協助內政部及相關部會業務的推動,提供國民健康安全的居住環境。

圖1.部長視察防火實驗中心

圖1.部長視察防火實驗中心

圖2.部長視察音響實驗館

圖2.部長視察音響實驗館

圖3.部長視察風洞實驗館

圖3.部長視察風洞實驗館

大事紀要張乃修
本所104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查核作業

        內政部為提升委託研究計畫品質,每年度均辦理查核作業;本所104年度受查核案數23案,研究課題涵括「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及解說技術手冊研擬」、「複合性災害實驗用實尺寸鋼構屋結構行為研究」、「廣場及開放空間通用化設計規範」、「含抗彎矩接頭鋼構造梁之耐火性能研究」、「自然通風與室內熱環境之實證研究」 、「建材之蟲害、黴菌防制技術研究」、「極端降雨對山坡地住宅社區衝擊與警戒操作基準研究」、「帷幕牆現地試驗方法國家標準化研究」、「國內BIM元件通用格式與建置規範研究」、「建築物節能外牆之應用研究」、「隔熱漆耐久年限之檢測研究」、「鋼筋混凝土構件火害後之非破壞檢測技術鑑定應用研究」、「雨水滯蓄設施容量配置決策支援及雲端操作系統研究」、「既有建築物整建維護導入防火避難設施改善方案可行性評估之研究」、「智慧型避難引導結合廣播及標示系統之研究」、「集合住宅老劣化態樣調查與改善策略研究」、「避難弱者之避難緩衝區加壓防煙設計之研究」、「我國BIM協同作業指南之研訂—設計與施工階段資訊交換」、「建築物管線滲漏檢測技術手冊與修護對策之研究」、「沿街店鋪住宅結構系統耐震設計技術手冊研究」、「填充混凝土箱型鋼柱撓曲合成行為研究」、「高齡失智者空間感知與設計準則」及「交通場所通用化設施設計準則」等領域,查核平均成績為95.5分,獲列為優等,成果豐碩。

大事紀要張志源
舉辦105年度友善建築推廣研討會

        為加速國內友善建築推廣,本所於本(105)年10月4日及5日舉辦「105年度友善建築推廣研討會」,邀請中央機關、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共同響應此活動。本次研討會除由本所介紹友善建築設計與推廣成果外,並邀請內政部營建署分享國內建築物無障礙及友善公園推動成果,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介紹國內友善農村之推動經驗。在地方政府部分,邀請臺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新北市政府、桃園市政府及臺中市政府進行無障礙友善環境業務推動經驗分享。至於民間團體部分,邀請社團法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及台灣無障礙旅遊協會分享推動無障礙生活空間及無障礙旅遊經驗,以鼓勵業者建置優良無障礙建築,提昇國人對於無障礙生活空間之重視及瞭解正確之無障礙理念。

圖1.友善建築推廣研討會盛大舉辦

圖1.友善建築推廣研討會盛大舉辦

圖2.現場來賓針對友善建築推動進行提問與經驗分享

圖2.現場來賓針對友善建築推動進行提問與經驗分享

大事紀要林宏澤
2016建築物公共場所防火標章聯合授證典禮暨醫療機構防火防災技術研討會

        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前身為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估,台灣將於 2018年與2025年分別邁入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未來可以預見未來國內對於老人福利機構及護理之家機構的需求將逐漸增加;然而近年來醫療院所火災事件頻傳,101年衛生署新營醫院北門分院火災造成13人死亡、59人受傷,105年及近期樂活老人長照中心火災造成6人死亡,1人命危,31人輕重傷等慘劇,凸顯收容避難弱者之醫療場所防火避難安全及消防設備安全是否周全妥善之警訊。為此,台灣建築中心於本(105)年12月底辦理「建築物公共場所防火標章聯合授證典禮」,針對防火避難安全、消防安全設備管理維護、設備安全管理及緊急應變計畫準備完整之醫療院所加以表揚,並於當日下午舉辦「醫療機構防火防災技術研討會」,針對醫療院所、老人福利機構在軟體的緊急應變到硬體的設施設備在防火、耐震及逃生避難安全各方相關資訊及經驗分享(如下表),期待能加強醫療院所、老人福利機構之公共安全,降低火災風險,保障人員財產生命安全。

表.防火標章頒贈典禮授證單位

建築物類型

授證單位 備註
醫療院所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東址、兒童醫院等2案

北區醫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第一醫療大樓、第二醫療大樓、第三醫療大樓等3案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醫院質子大樓、動力中心等2案

衛福部台中醫院 中區醫院

光田醫療社團法人光田綜合醫院長青院區、大甲院區等2案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
青松護理之家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門診大樓 南區醫院
公務機關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三救災救護大隊暨蘆洲分隊  
展演場所 南港展覽館  
旅館 新莊客旅  

 

大事紀要白櫻芳
辦理低衝擊開發技術容量設計電腦輔助系統講習會

        基於都市總合治水理念,政府對於建築物雨水貯集滯洪相關要求逐年趨嚴,業界對簡易操作的電腦輔助計算系統需求日漸殷切,故本所於103、104年度協同研究計畫研發「低衝擊開發技術容量設計電腦輔助系統」,並於本(105)年9月22日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第1講習教室舉辦兩場「低衝擊開發技術容量設計電腦輔助系統講習會」,由本所安全防災組蔡組長綽芳主持,私立真理大學蔡教授燿隆主講,介紹地上型滯蓄洪設施、地下型滯蓄洪設施、透水性鋪面及雨花園等四種常用的LID電腦輔助容量計算工具,內含尺寸規劃、排放量、溢流量、滲透量等細部設計及檢核功能,現場逐步示範操作系統功能介面與操作步驟,並與參訓學員互動交流詳細說明,深獲好評。

大事紀要黃彥霖
指導舉辦105年度山坡地社區智慧防災暨風險管理研討會

        本所補助指導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與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及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於本(105)年9月29日上午,假新北市政府共同舉辦「山坡地社區智慧防災暨風險管理研討會」,新北市朱市長立倫關心坡地社區安全防災,親臨現場致詞,本所由鄭主任秘書元良代表致詞。

        本研討會課題以坡地社區防災為主軸,並結合智慧防災相關議題,鼓勵民眾積極參與重視平時的維護管理工作,共同關心居住安全。研討議題包括:如何打造安全及安心的坡地社區、資訊科技於自動化檢監測的應用、基於大數據分析論山坡地社區邊坡災害風險管理、風險導向與智慧化之山坡地社區安全管理等(如下圖1與圖2)。

        現場約有300多人參加,與會人員涵蓋坡地社區村里代表、安全社區推廣協會成員、城市管理學會會員、政府機關單位、相關產業、公會、專業人員等,期望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有效提升社區自主防災之能力,並導入智慧防災科技應用,全方位降低災害衝擊。           

圖1.與會貴賓合影

圖1.與會貴賓合影

圖2.研討會辦理情形

圖2.研討會辦理情形

大事紀要陳長佑
對抗強震,推廣本所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PSERCB)之應用

        為因應0206高雄美濃強震,行政院於本(105)年4月29日核定「安家固園計畫」,計畫內容係納入「私有建築物耐震性能評估補強推動先行計畫」、「住宅性能評估實施辦法」及「土壤液化潛勢區防治改善措施」,擴大整合為105-110年共6年期計畫。為利推動耐震能力評估作業,營建署於本(105)年5月17日召開既有住宅耐震能力初步評估表格更新會議,會議決議採用本所本(105)年協同研究計畫「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平台開發與應用」所提之耐震能力初步評估表(PSERCB)版本,自本(105)年3月以來已舉辦數十場講習會與數次專家諮詢會議,業經建築師公會、土木技師公會、結構技師公會與學者專家等就學術理論與工程實務提出建議與指教,相關意見均已納入修正。並於本(105)年9月19日以台內營字第105081222號令修正發布。

大事紀要謝宗興
北、中、南舉辦3場BIM全生命週期編碼發展論壇

        本研究經通過期中審查後,將研究成果之工程編碼系統透過舉辦論壇(如下圖),邀集產、官、學、研等工程各界相關人員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並廣納反饋意見。自本(105)年8月29日~10月11日舉辦北部、中部、南部各1場共3場之論壇,共計250人參加,以不同主題連結工程編碼的使用,參與對象為運用BIM技術之各公共工程主辦機關、建築師、顧問公司、營造廠、材料供應商、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等。講題包含「本土化全生命週期編碼架構之建立與實踐」發表研究階段成果,以及各專家主講的「BIM 於工程全生命週期之應用」、「BIM雲端發展與AEC產業4.0升級策略」、「運用BIM輔助建立工程進度S曲線」、「BIM在營造實務之應用」、「BIM技術施工實務應用與趨勢」與「以BIM推動數位化建築管理新思維」等講題。相關資料可至「全生命週期編碼發佈平臺」下載:https://sites.google.com/site/tcriomniclass/

圖.論壇辦理情形

圖.論壇辦理情形

 

大事紀要呂文弘
辦理綠建築繪畫比賽

        為提升綠建築宣導推廣與扎根教育推動成效,本(105)年度增辦「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期能透過繪畫比賽過程,誘導中小學生瞭解綠建築與永續環境的理念。參賽對象為公私立國民中、小學在學之學生,比賽組別區分為低年級組(1~3年級)、中年級組(4~6年級)及高年級組(7~9年級)等3組,自5月1日起至6月30日期間受理收件,活動訊息則透過函文、電子訊息、網站、社群媒體及海報等多種方式公告週知,廣邀各國民中小學運用綠建築扎根教育教材及優良綠建築案例資訊,指導學生擴大參與。

各組別參賽件數統計如表1:

表1.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參賽作品件數統計

組別

參賽件數

國民小學低年級組(1~3年級)

199

國民小學高年級組(4~6年級)

171

國民中學組(7-9年級)

60

合計

430

 

綠建築繪畫比賽業於9月14日完成評審,評審結果彙整如表2:

表2.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獲獎作品件數一覽表

 組別

特優

優選

佳作

入圍

合計

國民小學低年級組(1~3年級)

1

3

10

22

36

國民小學高年級組(4~6年級)

1

3

10

23

37

國民中學組

(7-9年級)

1

3

10

14

28

 

本次繪圖比賽得獎作品先自10月18日起於臺北市立圖書館B1藝廊舉辦展覽,後續將於12月份公開舉辦行頒獎典禮。

 圖1.?綠建築繪畫比賽評審過程

圖1. 綠建築繪畫比賽評審過程

圖2.?綠建築繪畫比賽評審委員討論參賽作品情形

圖2. 綠建築繪畫比賽評審委員討論參賽作品情形

圖3.?綠建築繪畫比賽獲獎作品展覽

圖3. 綠建築繪畫比賽獲獎作品展覽

圖4.?綠建築宣導展示牆

圖4. 綠建築宣導展示牆

大事紀要劉錥錚
舉辦節能技術推廣講習會

        為擴大宣導建築節能改善效益,及推廣節能改善技術,本所特別舉辦建築節能與綠廳舍改善補助計畫節能技術推廣講習會,邀請各中央機關、國立大專院校、建築師公會與冷凍空調技師公會等相關人員參加。本次講習活動分別於臺北、臺中及高雄辦理3場次,講習會內容包括建築節能與綠廳舍改善補助計畫作業說明、建築節能改善之應用與案例分析、空調系統節能手段與量測驗證、醫療空調節能規劃與案例等,除鼓勵各機關進行節能改善外,並邀請專家、技師就技術面分享改善手法,以達本講習會技術宣導之目的。3場活動總計351人次出席,與會人員與講師互動熱絡且對改善技術深感興趣,現場並提供技術諮詢,對推廣宣導既有建築節能改善技術有極大助益,講習會圓滿成功。

圖1.各界踴躍參與節能技術推廣講習會

圖1.各界踴躍參與節能技術推廣講習會

圖2.節能技術推廣講習會意見交流溝通

 圖2.節能技術推廣講習會意見交流溝通

 

大事紀要林育新
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委員教育訓練

        為提升智慧建築標章評定效益、一致性及公平性,並配合本所105年7月發布之「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16年版」,本所於本(105)年10月18日與28日,分別於臺北、臺南舉辦「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委員培訓課程暨檢討座談會」。

        評定委員培訓課程主要以「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16年版」之各指標內容為主要架構,說明評定方式異動。檢討座談會則以評定委員檢討交流,來消弭審查落差。藉由委員培訓課程與檢討座談會的結合,更提升智慧建築標章的脈絡與完整性。

        本次培訓課程暨檢討座談會總計約40餘人次參加,與會委員與講師互動熱絡,對已發布之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16年版有更深入的討論與共識,講習會圓滿成功。

圖1. 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委員培訓課程暨檢討座談會

圖1. 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委員培訓課程暨檢討座談會

圖2. 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委員培訓課程暨檢討座談會

圖2. 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委員培訓課程暨檢討座談會

 

大事紀要陳冠宇
綠建材標章審查作業精進講習會

        為擴展強化綠建材標章審查之公正與周延性,本所委託辦理「綠建材標章審查作業精進講習會」,於本(105)年9月30日假台灣建築中心舉辦。本次共有綠建材標章審查委員、評定機構專任人員等共30人次參與。講習內容包括「從食安到住安-綠建材標章的後市場管理制度」、「雲端資訊在綠建材標章管理之應用與展望」、「評定實務與綠建材手冊內容釋義」等,針對申請案件之綜合實務,說明各階段處理人員之工作與責任,以加速評定審查作業之效率、增進綠建材標章之評定能力及作業品質。另為確保審查結果之一致性,邀請各分類之委員進行對於評估基準與綠建材標章產品的檢討及案例分享,最後於講習會中安排60分鐘綜合討論,讓委員們與評定機構等人員進行交流及分享綠建材標章評定的相關疑慮及解決辦法,對後續綠建材標章評定工作之推動,賡續維持「審查同軌,信賴倍增」有所助益。

圖1.綠建材標章審查作業精進講習會

圖1.綠建材標章審查作業精進講習會

 

大事紀要李其忠
參加中華民國第13屆結構工程研討會暨第3屆地震工程研討會及發表論文

        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等單位於本(105)年8月24~26日假桃園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辦理「中華民國第13屆結構工程研討會暨第3屆地震工程研討會」。為對外推廣宣導本所研究成果,本所安全防災組李其忠副研究員彙整自行研究成果報告,以「承受無偏心載重含繫桿填充式箱型鋼柱之高溫行為研究」為題投稿,經審查接受,並於該研討會發表。該研究製作2根含繫桿填充式箱型鋼柱相同試體,柱斷面尺寸為600×600×19mm(B×H×t),高度3060mm,鋼材為A572 Grade 50及自充填混凝土,繫桿尺寸用A325材質,直徑25mm,柱兩端為固定,柱施加載重比為0.2及0.5(載重比定義為施加載重除以填充式箱型鋼柱標稱強度),依據CNS12514-1進行耐火試驗,實驗結果發現柱試體施加載重比為0.2,具有2小時防火時效,而施加載重比為0.5,未達1小時防火時效,試體承受之軸向載重大小對防火時效影響很大。另繫桿可以減緩試體壓縮變形速率,但對於試體膨脹伸長變形之行為較無影響。

 

業務報導王子豪
編撰本所104年度年報

        本所自成立以來,致力於推動全國建築研究發展,達成國家整體建設願景,以提升建築安全及降低環境負荷的角度,改善國人整體居住品質,提高營建技術水準及健全都市發展。主要研究方向在推動智慧綠建築、建築節能減碳、高齡社會無障礙環境改善、建築防火安全、都市與建築安全減災與調適、SRC構造火害及耐火性能設計、建築先進技術BIM開發應用、開放式建築創新應用等8項建築科技領域。

        本年報係依本所執行之科技計畫及配合之施政重點為主軸,以易於閱讀的方式精要呈現本所104年各項計畫之研究成果與施政績效。

本年報重要內容摘述如下:

  1. 概要說明本所組織職掌與人力、經費配置概況:

    本所置所長1人,綜理所務,副所長1人襄理所務,主任秘書1人協助所長處理幕僚相關業務,下設綜合規劃、安全防災、工程技術、環境控制4組及秘書、主計、人事3室;另設防火實驗中心、性能實驗中心、風雨風洞實驗室及材料實驗中心,本所預算員額總計58人,其中研究人員44人,皆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本所依行政院104年施政方針,配合中程施政計畫及核定預算額度,並針對當前社會狀況及本部未來發展需要,編訂104年施政計畫及預算。

圖1.本所各科技計畫及執行年度

圖1.本所各科技計畫及執行年度     

圖2.本所研究人力分析圖(截至104年12月底統計)      

圖2.本所研究人力分析圖(截至104年12月底統計)

                                        

  1. 呈現104年執行各科技計畫之業務成果及其推廣應用情形:

    分別呈現本所辦理各科技計畫、施政方案及標章之內容及成果,其中包括創新低碳綠建築環境科技、智慧化環境科技發展推廣、全人關懷生活環境科技發展、都市與建築減災與調適科技精進及整合應用、建築防火安全工程創新科技及應用研發、鋼構建築複合性災害作用下耐火科技研發、建築技術多元創新與推廣應用及建築資訊整合分享與應用研發推廣等8項科技計畫與成果;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與成果;友善建築推廣研討會、「防火用多孔管水膜產生裝置」新型專利應用、「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法」軟體技術移轉授權、智慧防災(建築物火災逃生避難)研究成果專利、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驗證技術手冊(第2版)再版、輔導坡地社區自主防災推廣至聯合國WHO安全社區認證、建構「複合性災害實驗用實尺寸鋼構屋」、啟動我國結構構架耐火實驗研究、本所風洞實驗室成為我國通過TAF風洞實驗認證首例等施政亮點;以及智慧建築、綠建築、綠建材等標章之辦理成果等豐碩成果介紹。

圖3.本所各科技計畫及執行年度

圖3.本所各科技計畫及執行年度

  1. 介紹各實驗中心及其研發、檢測及認證之成效:

    分別針對本所防火實驗中心、性能實驗中心、材料實驗中心、風雨風洞實驗室之概況及實驗設施與其單位執掌檢測服務進行介紹。

  2. 收錄重要之交流活動、國際及業界研討會、座談會及講習:

    在邁向優質智慧建築方面,包括: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智慧化系統功能擴充、丹麥及荷蘭智慧城市研習計畫及辦理智慧綠建築標章推廣課程等3項活動;在推動節能減碳綠建築方面,包括2015年辦理第8屆優良綠建築設計評選活動、綠建築教育示範基地暨綠建築推廣講習計畫、2015年綠建材標章制度講習會、智慧生活研習參訪課程及辦理校園智慧建築服務應用技術與示範案例推廣會等多項推廣說明;在無障礙通用化生活環境方面,包括:友善建築頒獎典禮、104年度「友善建築APP應用程式」功能擴充等內容;在提升防火性能及氣候變遷減災調適技術方面,包括:辦理2015建築防火安全設備技術創新研討會、辦理2015醫療機構及高齡照顧機構防火避難安全技術研討會及辦理104年坡地社區自主防災成果發表會等3項防火及減災說明;在建築資訊技術與工程技術發展方面,包括:BIM指南初稿介紹暨研究成果推廣研討會、2015 Green BIM綠色營建應用研討會、104年度「學BIM,BIM不難」BIM推廣宣導研討會、低矮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設計評估與補強技術及政策推動研討會、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講習會等5項工程技術交流。在綜合業務活動方面,包括:與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合作辦理「木構造樓板屋頂防火試驗及法規調和計畫」、103年度研究成果發表講習會、赴日本仙台參加聯合國第3屆世界減災會議、科技部辦理「100-103年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總成果發表會暨減災與風險管理國際交流研討會」之本所配合事項、本所104年補助案坡地社區自主巡檢作業及推廣教育講習、成大與日本北海道大學參訪防火實驗中心及2014建築結構創新技術研討會等多項成果介紹。最終收錄本所辦理2015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建築研究組業務,包括:日本韌性都市推動經驗與未來展望、高齡社會高齡者居住環境評價與改善及日本北九州推動智慧社區之策略與成果等三項成果(年報如下圖4)。

        由上述內容說明,期能透過本年報豐富及多元化的介紹,與國人共享本所研究成果、協助國人瞭解國內外建築研究發展趨勢,並給予本所支持與指教,以鞭策本所持續為提升全民居住品質,使社會大眾得享有更加安全、健康、友善、永續之生活環境而努力。

圖4.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04年度年報

圖4.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04年度年報

業務報導雷明遠
結合聲光之避難導引系統新型專利介紹

        本所104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智慧型避難引導結合廣播及標示系統之研究」有關研究成果,於本(105)年度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具有聲光指示的避難系統」新型專利1項業獲審查通過(新型第M524971號),專利權人為本所與中華大學 (上述計畫之受委託單位),專利權期間自2016年7月1日至2025年10月29日止(如圖1)。本項專利係本所近年投入智慧型防火避難系統研發工作以來的第2項專利,目前尚有2項發明專利尚在實質審查作業中。有關本項專利內容,簡介如下:

        現有的火災警報與避難系統,在火災發生時探測器會探測火警位置,然後啟動警報設備與緊急廣播設備,會利用喇叭廣播的方式及預設的避難指標導引人員離開火場,這些導引指示係根據建築物地形及疏散路線預先錄製在語音晶片中。此種逃生導引指示系統利用火災探測器可得知火災發生地點,但無法得知火災發生地點的人員狀況(像人群密度及分佈狀況等);且事先規劃好的疏散路線不一定能正確的導引與疏散人員逃生。國內既有之避難方向指示系統,大多依建築設計時規劃避難逃生方向,指示系統方向固定,無法因應火災與避難情境變動。但火場中瞬息萬變,原設計的避難路徑上亦有可能遭受火災襲擊而阻斷逃生。如此一來,有可能誤導避難者避難方向。因此,建構一套具有偵測、判斷、執行的智慧型避難導引系統確有其重要性。

 

        本專利揭露之具有聲光指示的避難系統,包含智慧型火災導引系統及與該系統相連接的多功能聲光避難指示裝置,用於提供人群分流導引資訊並指示避難。該智慧型火災導引系統包括:(1)環境資訊感測模組,用於輸出偵測資訊與危險指數;(2)人員監控模組,用於輸出人數與位置資訊;(3)避難伺服器控制裝置,用於接收偵測環境資訊、人數、人員位置資訊與危險指數,以及(4)避難路徑演算模組,用於依據避難伺服器控制裝置所彙集資訊,產生人群分流導引資訊,並將該導引資訊傳送至多功能聲光避難指示裝置中。

        多功能聲光避難指示裝置(如圖2)包含(1)控制單元,具有無線接收資訊功能之模組,用於接收該人群分流導引資訊,並具有指示該多功能聲光避難指示裝置的方向與位置的定址功能,透過該無線模組傳輸方向指示;(2)避難指示裝置,連接於控制單元,用於接收來自該控制單元的控制指令,並依據該指示來顯示避難方向,不同設置位置所顯示之避難方向不一定相同;(3)避難廣播裝置,連接於控制單元,用於接收來自該控制單元的控制指令,並以錄存之年輕女性聲音廣播詞稿通知人群分流導引資訊。

        本系統的聲光裝置因具有燈光顯示(例如動態LED燈或指示板)及音響廣播功能,可提升避難引導的效能,增進安全防災。依據本年度後續研究結果顯示,概可提前縮短避難行動時間,使整體完成避難時間減少約30 %。該聲光裝置可嵌裝在建築物室內避難路徑重要出口與轉角處,設置高度為避免火災熱煙影響,可配合設於踢腳板附近。聲光裝置本身具備電池,可供斷電時持續功能達20分鐘以上,但如有需要加強功能之持續性,亦可連接至緊急電源。

圖1.新型專利證書

圖1.新型專利證書

圖2.多功能聲光避難指示裝置

圖2.多功能聲光避難指示裝置

業務報導張乃修
廣場及開放空間通用化設計規範

        廣場及開放空間、公園綠地係全民生活環境之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政府各級機關現正積極全面體檢改善所轄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休閒農場、文化園區、文化景點、風景特定區、觀光遊憩景點及公園綠地等範圍內無障礙設施與服務水準,並依本部營建署現行之「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及「都市公園綠地各主要出入口無障礙設施設置原則」作為無障礙環境檢驗及改善之參考。惟各類型之廣場、開放空間及公園綠地等戶外活動範圍,尚無所屬之通用化設計規範,以至於部分因通用化設施及設備的不完善,使得高齡者、幼齡者及行動不便者無法安全、安心的使用。因此本研究分析各縣市之都市廣場、開放空間及公園綠地之現況問題,藉由研提都市廣場、開放空間及公園綠地之通用化設計規範,以提昇其可及性、使用性,能更貼心便利的滿足民眾的休憩需求。

        本研究檢視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之法規並配合國內社會現況來呈現公共空間無障礙環境需求,參考國內各類型使用者意見調查及身心障礙者與高齡者使用需求與協調,並針對高齡友善城市指標-無障礙與安全之公共空間、大眾運輸、住宅、通訊與資訊等整合各類無障礙環境法規,就;(1).設計規範之整體說明及整合設計適用方式;(2).設計規範之涵蓋內容架構及重點;(3).設計規範中圖面、照片、說明圖之製作與應用進行撰擬,設計規範涵括內容如下表所示:

表.廣場及開放空間通用化設計規範目錄

表.廣場及開放空間通用化設計規範目錄

   圖. 通路寬度通用化設計建議

圖. 通路寬度通用化設計建議     

目前「廣場及開放空間通用化設計規範」不具法規強制性,但能相當清楚解釋戶外廣場、開放空間、公園中無障礙設施之作法,並提出國內廣場、開放空間及公園綠地通用化技術參考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推動無障礙環境建置及研訂推動策略之依據。本提規範係以都會公園為主軸提出階段性成果,後續可以此版本為基礎,賡續探討其他類型之開放空間,延伸無障礙及通用設計的概念,建構全人關懷生活環境,達成提昇國人福祉之目標。

 

業務報導黃彥霖
山坡地社區關鍵致災因子關聯性分析

一、前言

        山坡地社區關鍵致災因子關聯性分析是以本所近年新北市既有山坡地資料建檔成果,以GIS 圖資、現地勘查成果、歷史災害紀錄為基礎,透過大數據分析、資料探勘技術 (Data Mining),分析新北市山坡地特性,歸納自然邊坡與人工邊坡關鍵致災因子,提供坡地社區未來執行自主防災與政府單位進行巡勘調查規劃參考。

二、自然邊坡關聯規則分析結果

        自然邊坡關聯規則分析模式透過決策樹演算法建立關聯規則,每條規則包含有規則條件、結果(是否崩塌)、及可信度。

        規則樹狀圖中,每一條規則係由最上層根節點(樹頂)向下讀取,每經過一條分支即為該條規則之條件,最底端節點則為該條規則之結果(是否崩塌)與規則可信度。位於越上層節點之因子代表該因子對於資料為崩塌或非崩塌更具鑑別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坡度及雨量分別位於樹狀圖第一、二層,表示此兩因子對邊坡崩塌或非崩塌具有重要影響力,係為本研究區域內自然邊坡之兩大關鍵因子,而其餘因子之重要程度則會隨不同坡度及降雨情形而異。以三級坡為例,致災因子關聯樹狀圖如圖1所示。

圖1.自然邊坡關聯規則樹狀圖(三級坡)

圖1.自然邊坡關聯規則樹狀圖(三級坡)

        綜合比較不同雨量與坡度下各因子之重要性並初步整理關聯規則,以降雨量做初步分類,結果顯示當降雨量200mm以下,各坡度自然邊坡皆不易發生崩塌。降雨量300mm~400mm時,斷層距離及水系距離為主控因子,其中位於高程500m~1,000m之四到六級坡較容易發生崩塌,在此降雨情形下,七級坡發生崩塌則由斷層距離主控,水系距離影響較不顯著。當降雨量400mm~500mm時,五級坡以上之邊坡關鍵因子主要為與斷層距離,其次為與水系距離。當降雨量500mm~600mm時,則依不同坡度與其餘因子而有不同崩塌特性。當降雨量達600mm以上時,三至七級坡皆容易發生崩塌,崩塌機率皆為50%以上,且坡度越陡崩塌機率越高。

三、人工邊坡關聯規則分析結果

        考量不同人工邊坡類型有不同關鍵因子與邊坡特性,本研究以本所與新北市歷年巡檢調查之1,242座山坡地社區人工邊坡區分為九種人工邊坡類型為對象,並分別以該類人工邊坡之調查資料進行關聯特性分析,以11項不利條件作為因子、調查結果之徵兆分級作為類別標籤,透過大數據分析方法建立不同類型人工邊坡多重因子關聯性,分析關鍵因子並歸納特性規則。

        分析九種人工邊坡類型數量,以(漿)砌石人工邊坡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懸臂類及三明治類,以上三種類型占所有人工邊坡七成以上。另分析九類人工邊坡之各級危險徵兆邊坡數量,以百分比堆疊圖呈現如圖2所示。結果顯示高危險徵兆比例最高的類型為噴凝土類人工邊坡,探討其原因在於噴凝土類人工邊坡易因施工不當、內部排水不良、受氣候影響、植生支撐或穿透等而龜裂,造成裂縫或材料破損。而重力類人工邊坡之高危險徵兆邊坡比例則為第二高,探討其原因在於此類邊坡屬傳統工法,興建年代較為久遠,因而產生較高比例之破損或變形。而三明治類人工邊坡中列屬高危險徵兆分級比例為所有人工邊坡類型中最低,且低危險徵兆分級占三明治類人工邊坡之半數以上,為所有人工邊坡類型中比例最高,由此可見新北市地區之三明治擋土牆安全性較高。

圖2.人工邊坡危險徵兆分級數量百分比堆疊圖

圖2.人工邊坡危險徵兆分級數量百分比堆疊圖

        由不同類型之關鍵因子結果顯示,除重力與排樁類人工邊坡外,牆坡面裂縫為最關鍵因子。另依據11項因子於九類人工邊坡之重要性進行綜合評比,成果如圖3所示,牆坡面裂縫為最關鍵因子,其次依序為牆坡體材料破損或外露、外露高度、牆坡體基腳淘空或開挖等。

圖3.人工邊坡關鍵因子級序

圖3.人工邊坡關鍵因子級序

業務報導雷明遠
長照服務機構之火災避難風險及排除對策

        我國為健全長照服務體系之發展,於104年5月15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並於104年6月3日公布,此代表我國長照發展邁向重大里程碑。該法共7章66條,內容涵蓋長照服務內容、人員管理、機構管理、受照護者權益保障、服務發展獎勵措施等五大要素,將自公布後2年(預計106年6月3日)始正式施行。現今的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長期照護型及養護型)等皆將是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之一,其照顧對象為身心障礙或生活失能者,而從防火避難安全的角度觀之,屬於避難(行動)弱者,其在火災時之避難安全乃是政府及社會一直特別關注的課題。從101年11月23日新營醫院北門分院護理之家火災造成13位高齡病患罹難,至今年7月新店樂活老人長照中心火災導致6位高齡住民罹難,在在顯示即便機構之設施設備符合當前建築、消防、衛生及福利等法令規定,其潛藏的火災安全風險仍會導致嚴重的人命損失。

        有鑑於此,本所多年前業辦理多項研究,以下摘要彙整說明長照服務機構之火災避難風險及其減緩或消除風險的對策。茲將火災避難風險區分成5大面向,並臚列有關項目如次:

(一).機構之建築、環境及人員特性

  1. 機構所在建築物之構造類型為何?機構位置在幾樓?規模大小?建築物四週面臨道路情形如何?
  2. 機構所在建築物係獨棟或位於複合使用大樓內?分佈樓層?
  3. 住民人數、住民屬性(以行動能力區分)?照服或護理工作人員數及日、夜班值班人員數?有無緊急支援人力?
  4. 機構及周遭環境以往有無發生過火警(災)損失記錄?機構同棟其他樓層或鄰棟建築物有無發生火災(警)紀錄?
  5. 機構近年評鑑與督考結果有關環境及消防安全缺失是否改善?

(二).火災危害及防火管理方面

  1. 延長線、外加插座使用等是否有管理機制?
  2. 各式加熱設備、配電分電盤、空調用冷暖氣機或風扇等,有無管理及定期檢查機制?
  3. 廚房使用瓦斯設備、電熱設備有無防止火災措施?是否裝設瓦斯漏氣偵測及自動遮斷裝置?手持點火器是否妥善保管?
  4. 病患(住民)是否容易取得打火機?
  5. 是否有基本的保全防護措施防範住民或外部人員縱火?
  6. 是否有足夠之環境清潔標準?是否避免易燃物和廢棄物不必要的堆積?是否避免易燃物不必要的存放?
  7. 是否按法規妥善儲放酒精等易燃性危險物品?
  8. 是否按法規妥善儲放高壓醫療氣體鋼瓶?
  9. 外部承包商施工或安裝設施設備有無規定?

(三).防止火勢及煙氣蔓延擴散方面

  1. 是否設置適當之火警警報及滅火設備? (設備類型及數量是否適當?)
  2. 是否有適當數量的防護區域?防護區域面積是否適當?(例如一樓層具有2個以上面積相當之防火區劃?)
  3. 防火牆和樓板的貫孔洞和縫隙是否有適當之防火填塞密封?(例如各式管路、管線或風管是否有穿越防火區劃牆、樓板的情形)
  4. 住房(病房)是否有使用抑制火勢蔓延的內部材料?(例如耐燃內裝材料及防焰物品)
  5. 住房門是否為防火門或使用耐燃材料所製成?是否具有遮煙性能?
  6. 樓梯是否有設置適當之防煙壁或設置防火區劃保護?
  7. 電梯、管道間是否有設置適當之防火、遮煙措施?
  8. 住房、走廊是否有適當之煙控措施?
  9. 單元式或中央空調設備電源是否能夠與火警探測設備連動關閉或在第一時間即時手動關閉?

(四).避難逃生設施及設備器具方面

  1. 現有的逃生路徑是否足供不同使用人員的類型和數量使用(如住民、照服人員、訪客…等)?
  2. 是否確保機構的逃生路徑有妥善維護,並且在必要時可供使用?
  3. 是否有規劃等待救援空間(或暫時避難區),且確實所有護理或照服人員皆已了解?
  4. 所有人員是否可以在合理的時間內撤離至完全安全的區域?
  5. 是否有準備移動病患或住民之措施、器具
  6. 逃生路徑的門是否是朝逃生方向開啟?
  7. 是否有火警警報、廣播通知設備?
  8. 是否有避難逃生輔助設備(緊急逃生指示避難器具及照明設備)?

(五).緊急應變、救助及訓練方面

  1. 是否有緊急應變指揮及消防自衛編組等機制?
  2. 工作人員是否有足夠的防火避難教育及消防實務訓練?是否清楚自衛消防編組應進行之工作項目?
  3. 是否定期有實施火災避難演習或消防演練?
  4. 住民(病患)的緊急避難疏散是否有規劃安排緊急移動之先後順序,並實際演練過?
  5. 機構各樓層護理站、辦公室及員工休息室之通訊方式是否設有緊急通報及支援人力召回機制?
  6. 收容病患(住民)是否也了解火災時的應變措施?
  7. 演練、教育、訓練課程是否有記錄?

    另關於減緩或消除風險的對策,簡述條列如下:

(一).減少機構之建築、環境風險

  1. 重症失能住民(病患)避難困難,可承受危害能力較低,其收容之長照機構設置樓層,建議以低樓層為宜,以利於須進行垂直避難時,便於到達避難層(1樓戶外)。
  2. 下方樓層最好無高火災風險使用型態場所,可降低樓下層之火災向上侵害風險。
  3. 機構設置地點周遭鄰接建築物或場所,宜避免高火災風險使用型態場所,可減少火災延燒受到波及之風險。

(二).預防火災危害及防火管理風險

  1. 審慎使用延長線,如有必要使用延長線,應由機構統一提供安全性高之延長線,並予以登錄管理。
  2. 定期採用紅外線熱影像儀監檢電器(氣)、用熱醫療設備,如高用電量設備之插座、室內裝修之埋設插座、配電盤等,以監測是否有溫度異常之狀況。
  3. 酒精等易燃性危險物品集中放置安全儲放櫃,換洗衣物儲放室及尿布、紗布等醫材儲放空間加強管理,宜設有火警探測及滅火設備

(三).防止火勢及煙氣蔓延擴散風險

  1. 每樓層盡最大可能設置2個以上區劃,區劃面積可參考建築技術規則99-1條規定,「前項區劃之樓地板面積不得小於同樓層另一區劃樓地板面積之三分之一」,以確保有足夠的人員避難空間。
  2. 若設有直通樓梯時,建議增設防火或防煙區劃。在有限經費考量下的改善方式,可採耐燃一級材料分間牆,加上半小時時效防火門,或於出入口設置防煙壁。
  3. 居室裝修建議使用耐燃材料,房門應具相當之防火性能,並加設防煙條以增加門扇遮煙性能。若隔間牆、門扇上設有玻璃(觀察窗)者,建議採半小時時效(如鐵絲網玻璃)以上防火性能之材料。
  4. 隔間牆高度應與樓板高度等高,若有管線貫穿之部分建議可以不燃材料進行填塞。若室內設有天花板時,建議定期檢修天花板,以避免天花板有破損或缺塊之情形。
  5. 為提昇火警探測及滅火能力,建議可設置簡易自動水系統滅火設備及住宅用火警探測器(獨立型探測器)。
  6. 建議各居室考量排煙設計,以較經濟的簡易排煙進行設計,如可於居室的外牆面上留設排煙窗,以手動控制方式進行自然排煙。(使用機械排煙時應注意房門氣密性)。
  7. 各個居室建議使用獨立式空調,若為中央空調(HVAC)系統設計,則建議採分層、分區控制設計,至少電源開關應具有連動火警探測設備自動切斷之功能,或於護理站裝設當層空調送風電源開關,由人員手動關閉。
  8. HVAC系統可考慮空調回風兼用排煙之設計,可節省風管及其施工成本,風管貫穿區劃處應設置防火防煙閘門。

(四).妥善規劃避難逃生計畫

  1. 合理避難空間規劃原則:一樓層設有2個以上獨立區劃,其中發生火災的一區採漸進式水平避難(離室避難至相對安全區)及未發生火災的一區採延遲式避難(在火災初期暫時就地避難)。
  2. 暫時就地避難區應具完整的防火區劃,或是鄰接戶外之等待救援空間。該區之醫療維生設備應相應配置,以能接續醫療照顧。
  3. 二次避難(垂直避難)規劃原則:當一次避難後仍有受火煙波及侵害之虞,即須進行二次避難。可進行二次避難之條件:除樓層具二個以上之區劃外,各區劃均應以走廊連接安全梯,或分別連接不同安全梯,以進行垂直避難。
  4. 將病患或住民按依賴程度的不同進行分區分房,避難較困難者可儘量配置於護理站附近,使護理人員可儘早採取輔助避難之行動。
業務報導郭建源
併列式高層建築物下游街谷行人風場特性分析

        沿河岸建築物往往為了爭取最佳景觀視野及最大的建築容積,在河岸第一排建築物儘可能的極大化,沿河岸高型巨大的建築物能美化城市的天際線增添都市的文明感,但就風環境觀點而言,巨型化建築物將造成角隅區域環境強風與下游區域街谷弱風問題,過度強風和微小弱風對於都市環境微氣候均為不利因素。為增進環境通風效益,新北市政府針對板橋江翠北側重劃區,規定建築物各幢立面最大淨寬度與基地平均寬度之百分比低於70%之設計,拉開了建築物間的棟距,避免過去水岸建築物臨河景觀面最大化設計方式,對水岸都市景觀產生不良影響外,藉由環境風對流,達到通風之目的。此地區沿河第一排街廓之高層建築物,未來進行都市設計審議,除應依相關規定辦理風洞試驗外,亦應提出環境風場試驗成果說明,以利都市設計委員進行審查。本研究利用風洞試驗,探討此類併列式高層建築物高度與配置寬度,對其附近及下游街谷行人風場特性之影響,俾供未來集合式住宅開發時之空間配置參考。

        計畫研究旨以高層建築物下游街谷內中心線行人尺度風速特性為主要探討重點,採用剛性模型設計,固定下游街廓型式及街谷寬度等尺寸,而變異參數包括:高層建築高度、下游第一排街廓距離及高層建築物之間距等。藉由風洞試驗量測高層建築物下游之縱橫向街谷之行人尺度地表風速,以探討高層建築興建後其下游街谷內在行人高度位置之風場特性變化。

        本研究實驗規劃試驗模型比例為1/250,含街廓模型如圖1所示,主建築物方柱斷面為12cm×8cm,高度比H/D=7,街廓型式為3×3的棋盤式街廓,各街廓尺寸為12cm(長)×12 cm(寬)×8cm(高),兩高層建築物間距S分別設定為:0.375D(3cm)、0.75D(6cm)、1.125D(9cm)、1.5D(12cm)、1.875D(15cm),而與下游街廓距離L為:0.75D(6cm)、1D(8cm)、1.25D(10cm)、1.5D(12cm) 。地表風速計(Irwin Probe)配置主要佈設在棋盤式街廓之街谷內共58個點位。風洞試驗以模擬以新北市板橋江翠北側重劃區為對象,採B地況風速剖面進行試驗。我國「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與解說」市郊地況指數律α=0.25,大氣邊界層高度400公尺,本研究為1/250縮尺,以1.6m擾流板及粗糙元排列模擬地況使符合法令規定,Umean為高度z處之平均風速,Uδ為大氣邊界層高度(δ=400m處)之平均風速。

圖1. 風洞試驗模型與地表風速計配置圖

圖1. 風洞試驗模型與地表風速計配置圖

        本研究為探討沿河岸併列式高層建築物下游街谷內行人風場特性,以主建築物與後方街谷?向距離(L)與主建築物間橫向間距(S)為變數進行風洞試驗,試驗結果顯示,間距比放寬至1.125時,街谷內的風場逐漸增大使街谷內有較大的風場流通,將對街谷內戶外通風有實質的助益。該間距比實際間距為22.5m可驗證新北市政府對該重劃區建築物各幢立面最大寬度與送審基地平均寬度之百分比應不大於百分之七十為原則尚屬合理。

        主建築物通道寬度小時,因主建築物角隅渦流影響,使街谷內橫風向流場受外側風場主導,而順風向內側街谷則受遮蔽效應影響在街谷前段風速比較低。當主建築物通道寬度漸大時,則是順風向內側街谷風速比較高,而外側街谷風風速比則較低。而橫向街谷風速比,原則上為越下游風速越低。主建築物間不同橫向間距(S)之行人高度等值無因次化風速值如下圖2。

        主建築物縱向間距(L)對下游街谷風場特性較無關鍵性影響,僅是L越大主建築物離棋盤式街廓越遠風場受前方高層建築影響越小,所得相關風速比數據則相對較小。

圖2. 無因次化風速等值圖S/D(a)無主建築物(b)0.375(c) 0.75(d) 1.125(e)1.5(f)1.875

圖2. 無因次化風速等值圖S/D(a)無主建築物(b)0.375(c) 0.75(d) 1.125(e)1.5(f)1.875

業務報導黃國倫
斷面長寬比對低軸力含混凝土箱型柱撓曲行為之影響

        含混凝土箱型柱(concrete-filled box column,或簡稱CFBC)在國內已是常被使用的構材型式,箱型柱是使用由4塊鋼板組合而成,如圖1所示,相關文獻多使用方形斷面進行研究,而實際建築結構設計時卻以矩形斷面為主,斷面長度與寬度的比值(簡稱長寬比)會影響鋼板對內部混凝土之圍束效果,故撓曲耐震性能勢必受到影響。本研究探討斷面長寬比對低軸力含混凝土箱型柱撓曲行為之影響,並採用圍束繫桿以作為提升撓曲耐震韌性的解決方案。現在工程界已使用填充型箱型柱,其在施工時必須加上繫桿,避免箱型柱因混凝土壓力向外變形,如圖2(a)所示,可以將繫桿作為結構用途,如圖2(b)所示。

        本研究基於箱型柱鋼板之標稱降伏強度3.3 、420 標稱抗壓強度混凝土,箱型柱以全滲透銲接製作以及低軸力作用(承受軸力約為軸向計算強度的20%)之條件下,進行13支含混凝土箱型柱撓曲行為試驗,可分成FS、FR及TR等3個系列,FS系列為方形斷面試體,FR系列為矩形斷面試體,斷面長寬比為1.2、1.35、1.5、1.7及2.0,包含繞強軸彎曲及繞弱軸彎曲之試體,而TR系列為斷面長寬比為2.0之FR試體增設圍束繫桿,以初步探討圍束繫桿提升撓曲耐震韌性之效果。試驗裝置如圖3所示,試驗時,先以上方600噸油壓致動器施加20%軸向強度之固定軸力 ,再以水平200噸油壓致動器施加側向力進行反覆載重撓曲行為試驗。

        試驗結果發現,長寬比不大於2.0時,繞強軸彎曲之實際彎矩強度比計算彎矩強度多約20%以上,原因估計是長寬比越大,斷面短邊寬厚比越小,所以鋼板越有可能進入材料應變硬化階段,而繞弱軸彎曲時,實際彎矩強度只比計算彎矩強度多約10%,故繞強軸彎曲之彎矩強度比繞弱軸彎曲更保守;無論繞強軸或繞弱軸彎曲,試體之撓曲耐震韌性(塑性轉角容量)皆隨斷面長寬比的增加而降低,依據現行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規定梁柱接頭塑性轉角容量至少為3% rad(無因次量)之要求,本研究保守的取長寬比為1.0至1.5之試驗結果,回歸推估矩形填充混凝土箱型鋼柱之長寬比上限,如圖4所示,建議國內相關規範(鋼結構規範及鋼骨鋼筋混凝土規範)必須增訂,如經結構分析含混凝土箱型柱有產生塑性鉸的可能,則位於可能發生塑性鉸之位置,其斷面長寬比上限為1.4,否則必須有加強韌性的措施,以確保其耐震性能,例如適當設計使用圍束繫桿,始能滿足塑性轉角容量3% rad之要求。

        加裝圍束繫桿之試體長寬比皆為2.0(比本研究建議的長寬比上限1.4大很多,所以本研究建議之圍束繫桿需求量偏保守),試驗結果發現,採用平均柱寬度的1/3作為圍束繫桿間距,配置範圍由梁翼板起算,涵蓋平均柱寬度的1/2,試體之撓曲耐震韌性(塑性轉角容量)大幅提高,可大幅度提升撓曲耐震韌性(塑性轉角容量)約48%,並大幅超過3% rad之要求,故本研究建議以適當設計使用圍束繫桿作為加強韌性的措施。

   圖1 .填充型箱型柱斷面圖

圖1 .填充型箱型柱斷面圖

       圖2. 使用繫桿之填充型箱型柱

(a)施工用之繫桿   (b)結構用之圍束繫桿

圖2. 使用繫桿之填充型箱型柱

圖3. 含軸力之撓曲行為試驗裝置示意圖

圖3. 含軸力之撓曲行為試驗裝置示意圖

圖4. 試體之塑性轉角容量-長寬比分布圖

圖4. 試體之塑性轉角容量-長寬比分布圖

業務報導蔡宜中
門窗氣密性試驗風壓加壓量測模式之探討

        國內現行門窗氣密性試驗CNS國家標準,於三十年前所訂定;近年來的檢測分析,發現有不合宜處。故門窗氣密性試驗CNS國家標準必須因應環境和時勢,做適當的調整修訂。因此本研究運用以下方式,提供門窗氣密性試驗標準修正參考:

  1. 蒐集國外氣密性試驗現行標準,與我國標準作比較,分析其檢測方式的異同點。
  2. 分析比較本實驗室多年來門窗氣密性試驗風壓加壓測試數據,藉此瞭解門窗氣密性試驗CNS現行國家標準問題癥結。
  3. 參考國外氣密性試驗現行標準,設計不同氣密性試驗風壓加壓量測模式進行實測,探討比較門窗氣密性試驗之異同點。

        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之門窗風雨試驗,自95年正式對外接受委託測試。統計95年至103年6月底8年半來氣密性試驗風壓加壓測試現況,結果有高達97%都通過CNS最高等級2等級線(數據圖表如下圖)。根據CNS國家標準規定,通過CNS氣密性試驗最高等級2等級線是表示鋁窗氣密性相當優良。但是標準和現況是否會有不一致的可能性發生?主要針對標準與現況加以釐清,以供標檢局修正參酌使用。

圖.本所氣密性試驗2等級線通過案例數(95年至103年6月底)

圖.本所氣密性試驗2等級線通過案例數(95年至103年6月底)

        為了以更審慎之態度妥善瞭解我國CNS 11527(2004)門窗氣密性試驗法的合宜性,本研究蒐集世界主要國家現階段所用的風雨試驗測試標準,以不同型式的窗,綜合用下列較常被使用到的不同模式氣密性試驗風壓加壓量測模式來測試:(1)通氣量/固定部+開口部面積;(2)通氣量/開口部面積;(3)通氣量/開口部長度。

        由本研究檢測數據可得知(3)通氣量/開口部長度,此種量測方式是合理且具科學根據的檢測方式之ㄧ。而世界主要國家現階段所用的氣密性試驗測試標準,如日本、英國、美國、中國大陸等,其氣密性皆有量測開口部長度。但各國對此種量測方式各有不同的分級模式,因此我們必須先考量制定出適合我們國情的分級方式,才能做比較分析。

        因此,本研究進行了20樘不同型式的窗,針對(1)通氣量/固定部+開口部面積及(2)通氣量/開口部面積;2種不同模式氣密性試驗風壓加壓量測模式進行量測比較分析。並將測試報告經綜合整理,發現符合與不符合原CNS標準2等級線氣密性能測試資料結論如下:

  1. 20樘不同型式的窗,以不同模式氣密性試驗風壓加壓量測模式量測,發現:原20樘試體,以(1)通氣量/固定部+開口部面積,其氣密性等級線,僅1樘試體達不到到原CNS標準2等級線氣密性能。但若以(2)通氣量/開口部面積,則有一半10樘不同型式的窗,達不到原CNS標準2等級線氣密性能。
  2. 扣除2種氣密性試驗風壓加壓量測模式皆不通過之T17案,分析比較另9樘原通過(1)通氣量/固定部+開口部面積,但不通過(2)通氣量/開口部面積,達不到原CNS標準2等級線氣密性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大部份都為複合式的窗(佔了8/9=88.9%)(即有固定部+開口部面積)。因固定部趨近於不會漏氣,漏氣大部分是從開口部洩漏的。同樣的通氣量,當分母變大(固定部+開口部面積),單位面積、單位時間漏氣率就減小(m3/h.m2);相對的,同樣的通氣量,當分母變小(開口部面積),單位面積、單位時間漏氣率就變大。
  3. 按以上分析:如果1樘無法通過原CNS標準2等級線氣密性能之複合式的窗,只要設法增加固定部面積,就可使其通過原CNS標準2等級線氣密性能。

    建議1:研修後的門窗氣密性試驗標準建議將(2)通氣量/開口部面積納入量測。

    建議2:研修後的門窗氣密性試驗標準建議將(3)通氣量/開口部長度納入量測。

 

業務報導李雨澤
浮式樓板緩衝材之動態剛性量測與衝擊音降低方法分析

        為因應國內集合住宅住戶對分戶樓板之衝擊音困擾與陳情訴訟案件日增之問題,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設計施工編第46條隔音性能基準及相關隔音條文已進行修訂。其中樓板衝擊音依據國內外研究及本所樓板隔衝擊音試材檢測資料已訂定隔音基準及可行之參考構造,但參考構造中規定浮式樓板構造採用之緩衝材動態剛性可供參照之量測方法為ISO標準,為利於法規之推動亟需進一步研擬國內CNS相關標準供設計者依循。

        為比較分析其兩項標準相關性,累積本土化資料,作為後續隔音條文增修訂案法制化作業參考依據,本所於104年辦理「浮式樓板緩衝材之動態剛性量測與衝擊音降低方法分析」研究。參考ISO標準藉由國內實驗室進行緩衝材動態剛性實驗量測分析,驗證實驗作業程序,並研擬浮式樓板緩衝材動態剛性量測標準草案,探討浮式樓板構造及緩衝材對樓板衝擊音隔音性能之變因。具體成果擇要摘述如下:

  1. 依據ISO9052-1進行橡膠緩衝材之動態剛性實驗室量測,據此建構量測分析系統,包括實驗設備之規定,如固定盤及載重板之尺寸、重量以及設置位置、量測儀器須獲得之計算參數,如自然頻率,並藉由相關參數計算橡膠緩衝材之表面動態剛性,驗證量測分析系統之適用性。除此,本研究依據ISO9052-1標準以橡膠緩衝材進行動態剛性量測分析系統之探討,包括量測基座選用、加速規量測位置、載重板壓實時間及有無被覆石膏,訂定一套緩衝材動態剛性的量測標準作業程序,並完成10種不同類型之緩衝材試件動態剛性量測,可作為未來相關測試人員之參考依據。
  2. 另針對棉類、橡膠類及其它類之樓板緩衝材料進行小試體(0.36 m²)實驗,完成23件小試體浮式樓板緩衝材動態剛性及衝擊音降低量實驗,並與緩衝材動態剛性結果數值進行相關性分析,量測結果顯示,在相同緩衝材之條件下,動態剛性隨著厚度增加則減小,而樓板衝擊音改善量隨厚度增加而提升。此外,由標準試體實驗結果顯示,當橡膠類緩衝材厚度於8mm以上,其動態剛性數值皆小於50MN/m³,與混擬土板及面磚構成之浮式樓板構造,衝擊音降低量△LW數值於17dB以上,皆符合「建築技術規則」設計施工編第46條新制防音條文之規定,如下圖。

 圖. 動態剛性與樓板衝擊音隔音指標及降低量之相關性

            圖. 動態剛性與樓板衝擊音隔音指標及降低量之相關性

  1. 緩衝材動態剛性量測法源自於國際標準組織1989年提出之ISO9052-1量測方法,且我國國家標準尚未規定材料動態剛性之相關標準,為利於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設計施工編第46條防音條文增修訂案之推動,故引用國際通用性較高之動態剛性相關ISO標準,以建構浮式樓板緩衝材之動態剛性量測分析系統及作業程序及相關的量測分析系統,完成研擬CNS聲學-動態剛性測定法-用於住宅浮式地板下之材料草案。

        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建築居住環境噪音現象提到,多數居住者常低估噪音問題對人體有害之影響。因此探討不同緩衝材動態剛性對樓板衝擊音隔音性能之影響,建構適合國人之樓板組構機制,可作為施工設計者之參考,以確保國內集合式住宅擁有舒適健康之音環境品質。

業務報導呂文弘
低碳綠建築知性之旅辦理成果

        推動綠建築為國內當前重要政策,為使民眾深入了解與認識綠建築,本所自99年開始辦理免費參訪優良綠建築的活動,讓一般民眾有機會親身體驗認識綠建築,參與者相當踴躍且深獲好評,惟因政府資源有限,人次及參訪範圍難免受限。為加強推廣普及成效,特別在103年推出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整合交通部觀光局、相關縣市政府及民間業界與在地商家一同參與,規劃旅遊路線,供個人旅遊參考,同時與旅行社合作辦理團體旅遊,由參與者自行付費,達到跨域加值共創低碳綠建築觀光旅遊的永續經營機制。

        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是整合綠建築、環境教育、低碳生活與觀光旅遊的綜合體驗,由通過綠建築培訓的專業導遊人員結合精彩的歷史典故與風土文化,並安排在地美食與小吃,帶領大家輕鬆愜意地探索低碳綠建築。目前採取跨域整合、異業結盟策略,擴大由本部及其他綠建築管理機關、公私機構與企業、觀光旅遊產業、各級學校與教育機構等合作辦理,除全面拓展綠建築理念外,並可促成低碳旅遊主題相關產業之發展。

        在相關單位及民間企業共同合作下,本(105)年增加為12條旅遊路線,遍及北、中、南各地遊程提供更多元選擇,同時藉由綠建築套裝旅遊行程的規劃串連,促成區域低碳觀光活動的蓬勃發展。12條旅遊路線區分為一日遊部分包括:北投文化探索、淡水人文風情、蘭陽傳統工藝、基隆海科與山城新藝境之旅、桃園樂活休閒、桃園客家風情、南投探索、臺南歷史文化探索、高雄綠建築捷運低碳行等;二日遊部分包括:南投日月潭脈絡探索、溪頭森態體驗、嘉義溪口與外傘頂洲采風行等。參加費用包括交通、餐飲、門票及住宿等,一日遊行程約在590元至1,320元之間,二日遊行程約在4,800元至5,200元之間。

        本項計畫推動以來已將綠建築推廣結合有趣的生態環保與人文特色旅遊,讓民眾在輕鬆的活動中體體驗認識綠建築,並由參與者自行付費,以建立永續經營機制,亦成功的將政府由執行者轉化為資訊提供者。相關推動成效,包括:

(1)結合綠建築推廣與有趣的休閒旅遊

        將生硬的綠建築結合有趣的休閒旅遊,並製作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手冊(如圖1與圖2),以深入淺出的圖文介紹綠建築、生動活潑的插圖介紹行程內容及旅遊地圖,讓民眾對於路線流程一目瞭然,並在輕鬆活動中體驗及認識綠建築。103年推動以來,參與人數已超過10萬餘人次,對宣導普及綠建築理念及減碳均有極大效益。

(2)創立使用者付費的永續經營機制

        推動綠建築為政府重要政策,原來由政府逐年編列經費辦理推廣,成效難免受到限制,本制度成功的結合觀光旅遊與在地資源,將推廣綠建築理念潛藏於悠閒有趣的旅遊活動中,並由參與者自行費,建立永續經營的推廣機制。

(3)政府由執行者轉化為資訊提供者

        優良綠建築參訪活動原由政府執行,受限於人力經費,參與人次及參訪範圍難免受限,本制度中政府角色由執行者轉化為資訊提供者及協助者,本計畫由民間公私團體與觀光旅遊業界辦理參訪,本所則利用網路、QR Code等提供資訊,並協助辦理領隊導遊等專業人員之綠建築解說訓練,成功的結合民間力量,提升宣導效益。

        本計畫建立包括跨域整合價值、結合現代科技提升推廣效益及整合政府與民間業界力量等之政策宣導機制,亦可作為未來政策宣導措施規劃之參考。包括:

1.跨域整合價值

        成功整合綠建築與觀光旅遊、在地文化、自然資源等,將建築、交通運輸、在地景點與飲食等不同主題規劃成完整的行程,並強調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品嚐當地食材風味餐、使用環保碗筷等,以低碳旅遊的方式來體驗綠建築,完整推廣落實節能減碳的政策。

2.多元管道提升活動資訊宣傳效率

        建立活動專屬網站並設置QR Code,並加強宣導,同時將活動手冊放置於全台60處旅遊服務中心及外島7處旅遊服務中心,供民眾免費索取閱覽,讓民眾能透過多元管道獲得低碳觀光綠建築相關訊息。

3.政府與民間業界共同合作

        整合政府及民間業界力量,包括本部、交通部、相關縣市政府、綠建築管有單位、在地業者及民間團體等之協助配合,有效發揮資源整合效益,其協調合作方式及經驗,對後續推動相關計畫極具應用參考價值。

        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行程內容豐富有趣,適合機關團體或一般社會大眾參加,也可因應機關團體旅遊或環境教育活動需求,提供客制化的團體行程規劃服務,希望國人能夠透過輕鬆旅遊方式,體驗健康永續的綠建築低碳生活。對低碳觀光綠建築旅遊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http://taiwangbc-tourism.com.tw/)報名,如果是公私團體環境教育、校外教學、標竿學習或員工旅遊部分,亦可配合規劃客製化行程(綠建築相關案例請參照下圖3-圖6),歡迎向內政部建築研究所(02-89127890轉280分機)洽詢。

圖1.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旅遊小冊與行程摺頁

圖1.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旅遊小冊與行程摺頁

圖2.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旅遊路線摺頁介紹

圖2.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旅遊路線摺頁介紹

圖3.北投圖書館-融入都市公園中最美麗的鑽石級綠建築

圖3.北投圖書館-融入都市公園中最美麗的鑽石級綠建築

圖4.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科技大樓(綠色魔法學校)是臺南府城中的低碳建築典範

圖4.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科技大樓(綠色魔法學校)是臺南府城中的低碳建築典範

圖5.郭元益綠標生活館-傳統糕餅產業新建觀光工廠融入綠建築設計

圖5.郭元益綠標生活館-傳統糕餅產業新建觀光工廠融入綠建築設計

圖6.南投內湖國小為符合在地氣候環境之綠建築典範案例

圖6.南投內湖國小為符合在地氣候環境之綠建築典範案例

業務報導詹佳穎
更新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智慧產品互動體驗區

一.設置緣起

        隨著資通訊與智慧化科技的快速發展與普及,人們對於居住生活及環境品質的需求漸增,為此行政院於99年核定實施「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透過既有的綠建築設計技術,導入智慧化科技技術與電腦科技的智慧化管理模式,在發展永續環境的前提之下,創造安全、健康、便利、舒適及節能的生活環境,提升庶民生活環境品質,並順應國際趨勢與國內ICT科技產業結合,具體落實推動智慧化居住空間政策。

        智慧化展示中心的建置,係為推廣智慧化科技技術與產品設備之應用,以貼近民眾生活需求,符合人們對於未來空間的憧憬與理想,並透過Smart Unit智慧住宅單元的展示,呈現智慧化科技與人性化考量的設備應用,建構滿足未來人們生活需求的生活環境,強化產業的競爭力與可見度。且在推廣智慧科技生活理念的同時,為利於民眾瞭解智慧化技術及相關產品,特於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2樓建置智慧產品互動體驗區,期廠商藉由該展示區推廣相關產品,達到促進產業發展的效益。

二.辦理概要

        本所從103年起特於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2樓規劃建置智慧產品互動體驗區,開放智慧化設備廠商展出相關產品,包含安全監控、便利舒適、健康照護、節能永續等功能面向,並提供互動式智慧化產品供參訪者了解智慧化居住空間概念,後於104年1月開放互動展示區,邀請相關設備廠商提供產品展示,並請廠商提供產品簡介、建議金額等資訊,製作QR Code供參訪者瞭解相關資訊。

        由於前期展示期限已屆,為持續展示智慧化相關產品,本年度第二期展示,將展示區劃分為兩個區塊,每櫃位以寬一公尺為1單元,共34個展櫃,同時公開邀請智慧化設備、系統廠商參與展示,盡可能提供互動式之智慧化產品,讓參訪者透過實際操作,提升參訪的興趣及體驗效果,同時廠商亦可透過展示推廣智慧化產品,帶動產業商機與媒合機會。

        本期(105年8月至106年3月底止)辦理展示作業,共計22家廠商、34個展櫃參展,目前展示智慧化產品如(表1)。

表1.智慧化產品

類型

展出之設備產品

空間

永續節能

預鑄輕結構

住宅/辦公

永續節能

區域照明無線感應控制系統

住宅/辦公

永續節能

節能玻璃、隔熱膜

住宅/辦公

永續節能/未來科技

電控液晶玻璃

住宅/辦公

永續節能/智慧水錶

智慧水表

住宅/辦公

安全防災

早期偵測智能系統

住宅

安全防災

瓦斯安全遮斷器

住宅

安全防災

安全監控系統設備

住宅

安全監控

智能居家情境主機

住宅/辦公

安全監控/便利舒適

安全監控系統設備

住宅/辦公

安全監控/便利舒適

家庭智慧化控制設備

住宅

安全監控/便利舒適

多媒體轉換器

住宅/辦公

安全監控/健康照護

智慧手錶

住宅

系統整合

全方位社區物業管理系統

住宅/辦公

便利舒適

智慧居家控制系統

住宅/辦公

便利舒適

智慧居家控制系統

住宅

便利舒適

防水膠布

住宅

健康舒適

壁掛式室內空氣品質顯示器

住宅/辦公

設施管理

智慧居家控制系統、無線智慧

住宅

節能管理

持壓穩流節水靜音省水器

住宅/辦公

節能管理

雙恆壓智慧遙控變頻泵

住宅/辦公

節能管理

真空玻璃

住宅/辦公

 

三.後續辦理重點

        隨著智慧化設備系統及技術的日新月異,本所依循政策的推廣與科技的演進,以半年為一周期,展示相關產品,透過產品的實體展示與互動,促使參訪者對於智慧化科技有更深的瞭解,亦結合主題式智慧生活研習參訪課程或推廣活動,期望透過展示中心之智慧化設備的展示與系列活動之整合,促成推動智慧好生活的理念與目標。

        本次更新智慧產品互動體驗區,業於9月22日配合智慧生活研習參訪課程「智慧‧安全」辦理開展,並邀請廠商派員解說,加強參觀者的興趣與體驗效果,藉由展示互動提升參觀者與廠商之媒合機會,同時促進提升智慧綠建築推廣之成效,智慧產品互動體驗區如下圖1、圖2。

圖 1.「智慧產品互動體驗區」實景照

圖 1.「智慧產品互動體驗區」實景照

圖 2.「智慧產品互動體驗區」實景照

圖 2.「智慧產品互動體驗區」實景照

專題報導郭建源
高層建築物行人風場風洞試驗方法介紹

        隨著經濟的發展建築物型逐漸巨型化與高層化,過去數十年有許多高層建築物引致的行人強風造成意外傷亡案例,例如美國與英國均曾發生行人被建築物附近 強風吹襲而跌倒受傷,甚至美國在1972年有兩位老婦人在高樓附近區域被強風吹倒受傷致死,在國內則有台北市羅斯福路台電大樓附近發生掀裙風問題。為求開發案的成功與完美,業主、開發商及建築師均盼能在開放空間、行人徒步區提供舒適、安全的活動環境,對於建築物含基地周圍在興建前自概念、規劃、設計階段即先預估建築物四周及建築群間的風場、氣流狀況,並進一步提出較佳之設計方案來予以改善控制。因此,一些先進國家包括台灣在內也紛紛立法來要求作風場的環境影響評估。行人風場評估標準在歐美各國及大都市運用已久,相關都市開發單位及建築業者皆依循此進行設計考量,國內亦有進行行人風場評估建築之相關規定。

        環保署於民國86年12月31日發佈之「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其中第22條、第42條及台北市「綜合設計公共開放空間設置及管理維護要點」第7條均規定高層建築物所可能產生的風場應加以評估並提出適當的改善策略。另「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26條亦規定高樓建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實施環評:「一、住宅大樓,其樓層30層以上或樓高100公尺以上。二、辦公、商業或綜合性大樓,其樓層20層以上或高度70公尺」。前述相關規定,顯示我國對行人風場之重視,然而目前評估行人風場的方法有二,一為數值模擬,另一則是風洞試驗,風洞試驗為目前各界公認較為可行的評估方法,其仍是製作建築物及其週遭建築物的縮尺模型,在風洞中模擬其風場,並配合基地的風速風向資料進行的完整的風場評估。

        行人風場的評估應當建立在兩個要件之下:適當的行人舒適性風速分級標準,與各級風速標準的容許發生頻率。行人舒適性風速分級標準在使用時,因設施性質或地域而異。簡言之,人行道的主要活動是步行,開放空間則會有靜坐休憩,二者活動性質不同,評估標準自然有異。第二項的容許發生頻率在計算時,則須考慮到不同風向作用時的地面風速差異,以及各風向本身的風速機率特性。因此在從事風洞模型試驗以評估環境風場時,除了需要在適當的模擬相似律之下,進行多個風向角的地面人行高度風速量測之外,實驗所得數據必須結合建築物所在地氣象資料中之風向風速頻率,計算各風速分級標準之綜合發生頻率,進而評估各測點之舒適性。詳細流程如圖1所示。

圖1.行人風場風洞試驗評估流程

圖1.行人風場風洞試驗評估流程

        開始風洞試驗首要決定好縮尺及模擬的範圍,並且模擬現地正確的流場特性,除此之外,基地模型的製作力求與現地符合(包括鄰近建築物的外型、樓層數模擬製作等)。另在評估主建物附近行人風場的特性時,對於測點的選定、分佈基本上根據人員的各種需求性來作選擇。評估流程詳細說明如下:

(一).來流特性

        以臺灣而言,大部份的都市均可以中度開發區域(B地況)模擬,其平均風速剖面採取指數律α=0.25模式,Zδ約為400m。以此依據,可得到在風洞內所模擬之邊界層縮尺應該在1/250。風洞實驗室內使用錐形擾流板和配套之粗糙元組合,在風洞之測試段內建立與現場情況相當之等比例縮尺大氣邊界層來流。圖2分別顯示本所風洞實驗室內順風方向之平均流速及紊流強度隨高度變化之剖面曲線。其中,地表最大紊流強度約27%,建築等高位置處紊流強度約20%。進行風洞實驗時為了能使縮尺模型的風速量測能適當地用於實際風場,所量測的各個地表風速必須對一穩定的參考風速作無因次化,一般都會選取模型上游大氣邊界層高度δ(160公分)的量測風速作為參考風速。

(a)平均速度

(b)紊流強度

行人風場風洞試驗評估流程

行人風場風洞試驗評估流程

圖2.B地況平均風速剖

(二).地形地貌及建築物之模擬

        行人風場評估之風洞試驗,市街及建築物之模擬範圍是以基地主建築物為中心,在半徑400m內之鄰近建築物全依縮尺比例製成模型置於風洞試驗段之轉盤上。模型製作是根據主要建築基地及附近區域的建築物分佈圖、鄰近建築物的樓層數以及空地分佈,進行正確的舖設。其中針對主建築物(擬興建之建築物)的模型製作,需考慮建築細部的造型。至於模擬範圍內的其他建築物則大致模擬其形狀及高度,不考慮造型上的細節變化。一般採用壓克力板做為主建築物之模型材料,而周圍建築物模型材料則主要為保麗龍及高強度紙板。模擬情況如圖3所示。

(三).測點選定

        風洞試驗受量測儀器與時間人員的限制,無法全面量測模擬範圍內所有位置之風速,須選擇具有代表性及重要的點位進行風速,以檢視其舒適性與安全性。評估點應選擇在基地四周可能發生強風之處及行人常出沒的地方,可藉由煙流觀察(或CFD模擬)及學理判斷。評估點數目視基地大小而定,大多介於20-40點。

(四).試驗量測項目

        本案針對興建大樓周圍的行人高度風場環境進行模型試驗。風洞模型試驗主要可分為大樓興建前及完成後兩個部分。兩部分之實驗,風向角的選取均自正北開始,每10度量測一次共取36個風向角。所有地表量測風速均對設置於上游邊界層高度的風速量測值作無因次化。如此各組實驗所得之Ui/UR,i=1~36,方可配合建築物所在地之最近氣象站的風速風向資料進行後續的評估工作。

(五).各級風速標準發生機率及評估方法

        行人風環境評估乃根據風洞試驗的量測值,配合標的物所在地氣象局實場的氣象資料,計算各測點不同風速之發生機率,並依據舒適性評估準則,而得到行風場環境評結果。

        執行試驗前,首先需整理氣象局實場的氣象資料,將各風向的氣象資料進行迴歸分析,利用迴歸出來的機率密度函數作為評估所採用的資料。一般常用來描述風速風向發生機率的函數是Weibull distribution(偉伯分佈函數)。

        本研究結合本所風洞實驗室所得各風向角數據,以無因次化風速為基礎,配合氣象局風向風速資料計算各級風速發生頻率,並進行舒適度評估。本案分析流程大致如下:

  1. 風洞實驗室所量測到各風向測點風速除以邊界層厚度處風速,使其成為無因次化風速。
  2. 利用無因次化風速和實際風場成比例的關係求得邊界層高度的評估風速。
  3. 將邊界層高度的評估風速代入各風向風速機率函數,求得各風向測點發生機率。
  4. 最後將各風向測點發生機率分別累加,則各測點發生機率為所求。

        前述方法為目前高層建築物行人風場風洞試驗之簡要流程,該評估工作在我國已行之有年,但卻未見相對應之評估規範與判斷標準,縱使完成風洞試驗,送到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對行人風場評估亦無一致的審議標準。法令規定卻僅於「建築物規模達到某程度,應執行相關評估工作,並擬定改善策略」。為了建構完備的行人風場評估規定,建議相關單位應儘速研擬風洞試驗規範與行人風場判斷標準,以資各界遵循。

圖3.行人風場風洞試驗模擬情況

圖3.行人風場風洞試驗模擬情況

專題報導謝宗興
赴新加坡研習BIM及參訪BIM大獎案例

        本次赴新加坡研習「建築資訊建模(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期望藉由新加坡政府推動策略及實施成功案例,做為我國發展參考。本次考察由陳所長瑞鈴率謝助理研究員宗興執行,自7月17日至7月22日,規劃拜會參訪行程。包括機關拜會行程,拜會主導新加坡BIM發展的新加坡建設局(BCA)、學院(BCAA)及建設局總部(BCA HQ)。同時拜會新加坡資訊、設計及工程廠商,瞭解新加坡的CORNET政府資訊平臺以及民間應用BIM技術。再參觀獲得新加坡建設局BIM大獎的得獎案例,包括BCA Academy Academic Tower、westgate、Singapore Sports Hub、Marina Bay Sand、Singapore Sky Flyer、Helix Bridge、CapitaGreen、Mapletree Business City II。

        新加坡建設局(BCA)及學院(BCAA)在新加坡推動BIM政策中,主要擔任統合推廣、教育訓練與技術諮詢服務的角色。討論到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的策略。新加坡當時分析面臨的挑戰有四點:缺乏BIM的需求、固守於二維實踐、缺乏BIM技術人才、需要額外的資源;因應策略有五點:公共部門主導、激勵BIM先行者、掃除障礙、促進BIM行業人才儲備、推廣成功案例。新加坡建設局對於第2個BIM路線圖(2016-2020),討論到持續的發展以及普遍的運用。新加坡提出五項策略;在整個建築產業鏈推動BIM的協同與合作、推動BIM在面向製造和裝備的設計(DfMA)、針對不同層次引入新的培訓課程、推動BIM在維運管理和智慧城市中的應用、加強BIM的科研發展。

        新加坡政府在執行政策上非常強勢,推行速度快。當政府率先做出典範後,開始鼓勵民間投入,鼓勵範圍包含以實際資金補助企業,或是容積率獎勵等。新加坡推動營建政策的同時,配合經濟發展推動的重點政策,為提高生產力,除了在BCAA會談中提及將BIM運用至 DfMA,政府也要求預鑄、預組的圖紙審查納入評分、承包商的工法及施工度納入評分。

        拜會新加坡自動審查機制-CORNET平臺系統建置商,榮騰科技有限公司,瞭解CORNET系統的架構、建置流程與其成效,CORNET主要是建構在PAVO系統上,PAVO系統為榮騰研發專為電子審批建構的核心技術,可以依照各國家的審查流程進行修改。將政府行政部門中介串連運作,處理建築准證,縮短審核時間,實現高效率的行政效能,2003年起新加坡政府開始規定需要以2D圖檔送審建築執照。因為目前仍然有太多法規無法進行量化,只要BIM圖檔有依據軟體商的建模規定,都可進行自動審查,自1995年開發迄今,為因應自動審查以及BIM的發展需求,這套平臺系統已經進行過5次改版。

        KIMLY Construction Pte. Ltd從2011年BCA推廣BIM五年計畫,便在公司內部成立了BIM Committee,致力於提升公司對於BIM的使用,在2014年KIMLY與德國技術iTWO合作建置公司內部的雲端平臺,使得工作團隊在工程專案各階段的溝通與資料管理上更有效率。KIMLY從規劃設計、算量估價、虛擬施工、衝突檢測、設計修正到發包施作,各階段的工作團隊都可以透過iTWO平臺來完成任務。KIMLY展示施工中的得獎作品Amber Skye大樓,透過BIM預先模擬工廠預鑄單元的流程與後續在工地實際施工時,預鑄構件與組裝的影像,實際體驗BIM模擬的擬真效果。

        Arup Singapore Pte Ltd為英商奧雅納新加坡分公司,其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概念為新加坡建築工業注入新活力。本次拜會由ARUP新加坡負責人的Andrew Henry先生親自介紹該公司以及其著名案例Singapore Sports Hub (新加坡體育城,2014 BCA BIM Award)。Arup認為BIM現階段雖然要求建照審批要繳交3D圖說,但主要仍是以2D圖說審查,三維模型僅用來了解案件本身的幾何資訊。目前新加坡政府還沒有完全將BIM導入FM階段,很多關於FM要求的LOD規定在Andrew Henry認為是不必要的,因為真正維護管理階段裡,會需要用到的資訊並不多。但如果要設計監造與施工團隊提交全部的模型且要求LOD的深化程度,純粹是增加負擔而且對於維運團隊是非常難上手的,比如當承包商遞交LOD 500的模型給營運維護單位,可能僅會用到當中所有項目的20%。

參觀案例簡述如下:

  1. BCAA Academic Tower中最重要的部分,即為精益與虛擬施工中心(Centre for Lean and Virtual Construction),亦即BIM Studio。該中心場地可以出租給民間訓練人員、協同工作或是作為展示場地等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屬於BIM Connect,提供大螢幕展示設施的3D實境,供業者展示其建案給客戶,其造價將近50萬新加坡幣(約合1千2百萬新臺幣),可將各細部內容透過背投影系統進入實境模擬進行討論。

圖1.BCAA Academic Tower 外觀及BIM圖

圖1.BCAA Academic Tower 外觀及BIM圖 

資料來源:BCAA網站

圖2.與BCA署長陳啟偉及成員馮文威於BCA辦公室合照

圖2.與BCA署長陳啟偉及成員馮文威於BCA辦公室合照

  1. 因應裕廊東區地區發展全新落成的Westgate Mall,建築型態結合7層樓的購物中心以及20層樓高的辦公大樓,購物中心佔地面積達3萬8,000平方公尺,串連了裕廊東捷運站與裕廊東公車轉運站,屬於公共交通運輸導向開發(TOD)的地標建築,是BIM運用在購物中心的案例。且裕廊地區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7月簽訂連通兩國的高速鐵路方案的新加坡終點站。
  2. 獲得2014年BCA BIM Award的新加坡體育城Singapore Sports Hub為一組建築群,2014年6月完工啟用,由ARUP和AECOM設計團隊聯合建造,包含一座可同時容納55,000個座位的國家級體育館、各式運動場館、購物中心以及博物館。體育館屋頂可以因應天氣狀況開啟或關閉。擁有特別為熱帶國家的新加坡所設計之節能冷卻系統,可將冷風導入每個座位上。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PPP基礎建設(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3. 新加坡摩天觀景輪Singapore Flyer高160公尺與直徑150公尺是為全亞洲最大的摩天輪,是Arup公司運用BIM設計的工程之一。二維度階梯形桁架結構,使整體結構重量下降,外觀彷彿透明一般。2008年完工啟用,每座觀景艙可容納28人,旋轉1圈約需30分鐘。
  4. 新加坡海灣金沙酒店 Marina Bay Sands,2010年四月開幕,建地面積150,000平方公尺,為一濱海渡假村,被譽為世上最貴的獨立賭場建物,包含土地成本在內建造費共57億美元,是Arup公司運用BIM設計的工程之一。三棟建物的頂樓,由一公頃的空中游泳池平臺所連結,其懸臂長度是為全世界之最。
  5. Helix Bridge於2010年啟用,是第一座雙螺旋形結構的人行陸橋,採用輕量化結構設計,其鋼量較傳統鋼箱梁少了五倍,是Arup公司運用BIM設計的工程之一。全長280公尺,中間三段跨距65公尺,邊跨45公尺。兩個管型桁架結構猶如DNA雙螺形,僅在橋面板底部相連結,透過一系列支撐桿與加勁環確保整座橋梁為一剛性結構,兩端橋台為混凝土與不鏽鋼組成。
  6. CAPITA GREEN是竹中工務店得獎案例,整個工程專案生命週期一共有10處運用BIM,包含利用BIM溝通、協調、製作BIM圖說模型、環境模擬(風場、陽光)、建築中的特殊結構、快速建模、虛擬施工(包含機電設備進場模擬)、最佳設計參數研究、營運管理等。本案例除了獲得2015年BIM Awards白金獎外,也獲得Green Building的獎項,主要在於其高性能通風、採光與降溫的設計,透過頂樓花瓣狀結構導入新鮮與較涼的空氣至每一樓層,都是仰賴BIM進行環境參數分析來得到最佳設計結果。

圖3.竹中工務店的解說

圖3.竹中工務店的解說

圖4.頂樓外氣引入系統花瓣結構

圖4.頂樓外氣引入系統花瓣結構

圖5.屋頂花瓣結構引流運作示意圖

圖5.屋頂花瓣結構引流運作示意圖

資料來源:http://capitagreensingapore.com/

  1. Mapletree Business City II屬於2015年BIM Awards白金獎得獎案例,業主為豐樹(Mapletree)集團,本身積極配合新加坡政策發展。本案是一組大型的建築簇群,由一棟30層樓的辦公大樓及其他7棟約10至20層樓高的建築量體所組成,總建築面積達到12萬4,885平方公尺,可出租面積達到10萬8,900 平方公尺,該基地同時規劃設計了2.8公頃公共綠地,是BIM技術應用在大型建築群的案例。

        拜會後發現新加坡發展BIM應用與營建產業的結合有其配合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及勞動政策的綜合策略。利用預鑄工法以提高工程效率及降低勞動人力需求,對於巨型建築以及造型複雜建築的開發具備經濟效益。與我國相比,較大的差異在於我國目前尚缺乏整體發展藍圖,新加坡的產官學各部門比較像是在建造一台能夠逐漸組裝完成的汽車,而我們還在各自製造零組件,試圖逐步讓這些零組件能夠組合成一台汽車。我國未來的發展,可以思考如何應用BIM提升營建產業技術,採用機械勞力取代人力,減低外籍基層勞工,引入高階勞動人力,普遍提高薪資所得,藏富於民。維繫本地餐廳、旅館與市集等民生產業的成長發展,同時讓中小企業再度發揮世界級的競爭力。運用BIM是AEC產業未來的趨勢,BIM的發展是一個需要群策群力合作的產業,亦是一個具備全球競爭性質的產業。同一項規格的產品,以後面臨的是世界上所有的同款產品競爭,未來是淘汰別人或被別人淘汰,是一項值得關注的課題。

專題報導陳柏翰
    赴澳洲參加國際高齡化聯盟「第13屆高齡化社會國際防減災會議」

    一、前言

            從過往天然災害經驗中可發現,高齡族群往往是受災風險最高的族群。而從人口組成趨勢來看,隨著生育率持續降低,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逐步上升,我國人口結構逐步朝高齡少子化趨勢發展。因此,如何面對高齡化社會趨勢,降低災害發生時高齡族群受災風險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行政院104年核定之「高齡社會白皮書」,便於行動策略內友善環境面向中,指出「因應氣候及環境變遷,強化防災避難認知,保障社區高齡者人身安全」之方向。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Ageing (IFA) Global Conference是國際高齡化聯盟每2年舉辦一次之國際研討會,本屆會議以「Disasters in an Aging World」為主題,首次將災害(含人為及天然災害)發生時,高齡者受災風險、災中救援及災後復原協助等議題納為會議討論主軸。考量高齡化社會,面對人為、自然災害及公共衛生事件威脅,本屆會議期藉由作為個人、民間組織、政府決策者、學者及業界人員之溝通交流平臺,共同探討如何透過災前整備、賦權及強化應變能力,以降低高齡者受災風險,另於災後重建時,如何結合個人、社區、非政府組織及公部門力量提供支援、協助,凝聚共識以建立對高齡者更為友善之環境。本所由安全防災組陳助理研究員柏翰與會,廣泛蒐集瞭解國際間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於防、減災議題所做之探討及回應,並和與會高齡化及災害管理相關領域專家進行意見交流,所獲得寶貴資訊將作為我國「都市與建築減災與調適科技精進及整合應用發展計畫」後續規劃與推動參考,對我國進行都市減災調適技術應用亦有相當助益。

    二、研討會重點

            本次會議共涵蓋「災害與高齡者」、「高齡友善城市/社區」、「高齡者照護及支援(社區及住宅層面)」、「高齡者受虐議題(法律與權利課題)」及「高齡者經濟安全」等5項議題,茲就參與之「災害與高齡者」面向討論會議中各發表議題,依其主題概分為「案例經驗及建議」、「高齡者災害心理影響」及「國際組織推動方向」等3大類,摘述講題重點如下:

    (一)案例經驗及建議

    1. 澳洲

            澳洲面對天然災害之威脅,與我國主要由政府負責避難疏散及安置等工作之方式不同,其強調民眾的責任與義務,於災前積極辦理群眾溝通工作,提供防災訊息、辦理防災演練,以建構民眾防災意識;災時則由政府公告災情預測,由民眾自主避難,透過民眾自助助人,提升政府防災救災能量。對於高齡族群,昆士蘭州政府及威靈頓郡政府皆依循同樣原則,除於災前調查有協助需求之高齡者所在位置,預先配置救災行動及醫藥資源外,並鼓勵高齡者參與緊急應變管理計畫擬訂過程,提供個人防災整備及應變建議,同時鼓勵高齡者可於能力範圍內對鄰居提供協助,透過自助互助機制之建立,強化弱勢族群防災能力(如下圖1)。

    圖1.威靈頓郡政府社區緊急應變管理計畫

    圖1.威靈頓郡政府社區緊急應變管理計畫

    資料來源: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Older People簡報

    1. 菲律賓

            國際助老協會(HelpAge International)及菲律賓高齡者服務聯盟(Coalition of Services of the Elderly)於海燕颱風災後,合作協助菲律賓建立社區防災應變機制。其透過邀請社區內高齡者參與擬定社區災害應變計畫;對社區內高齡者進行防救災知識、技能之教育訓練(如下圖2);並鼓勵其積極參與社區重建計畫之擬定及執行,將社區內高齡者由原本待救助的角色轉化為積極參與社區防災工作之成員。藉由此過程,使高齡者了解災害發生時,自己並非僅能被動等待他人救援,仍然可對生活的社區貢獻一己之力。

    圖2.高齡者參與防災演練

    圖2.高齡者參與防災演練

    資料來源:HelpAge International網頁

    (二)高齡者災害心理影響

            2010紐西蘭坎特伯里震災及2011東日本大震災後,對於高齡者災後心理影響之調查研究皆發現,災後救助、安置、住房及社會福利等事項對於受災高齡者之影響程度,與社會支援網絡密切相關。災後復原、重建階段對於高齡者心理及社會關係的支持,將會是協助其融入新環境、走出災害陰影的重要關鍵。

    (三)國際組織推動方向

            2015年公布之「仙台減災綱領」建議政府於擬定相關政策、計畫及規範標準時,需要以全災害及跨部門之思考,邀集年長者、婦女、兒童與青年及身障者等弱勢族群參與,透過共同合作、相互支援,以凝聚公眾災害風險預防意識,建構全體社會共同參與之災害風險管理方式,強化社區及地方之耐災能力。

            在此脈絡下,國際減災策略署(UNISDR)與國際助老協會合作,共同公布「憲章14(Charter 14)」,針對高齡者災害風險降低提出「於國家及地方層級發展災害風險評估機制時,除徵詢高齡者意見外,並將其脆弱度及能力納入規劃思考。」等14項行動綱領,供各國擬訂相關政策及計畫時之參考。此外,國際助老協會另以「Inform 2015 Index」為基礎,著手建構「高齡者災害風險評估模型(Disaster Risk and Age Index)」(如下圖3),運用災害暴露度、脆弱度及調適力等相關指標,以彌補資料鴻溝,期供了解世界各國高齡者受災風險程度及評估國家防減災政策成效之用。

    圖3.高齡者災害風險評估模型架構圖

    圖3.高齡者災害風險評估模型架構圖

    資料來源:Disaster Risk and Age Index

    三、結論

            災害發生時,高齡者可能因為行動緩慢、經濟條件不佳等因素,受災風險往往遠高於其他年齡層的人員。因此,如何降低高齡者受災風險,預擬因應策略,為人口結構持續老化、地區災害脆弱度逐步惡化之環境趨勢下,都市防災規劃之重要議題。

            藉由蒐集整理國內外相關調查、研究及實際案例,了解各國面對此人口趨勢所研提之因應策略,可供國內探尋借鏡之方向。綜觀本次研討會中,與會各國高齡者防災相關領域之政府官員、學者及國際組織代表所分享之政策或研究成果,可大致歸納為以下5項建議。

    1. 災害管理政策、防災應變計畫擬定過程,需建立高齡者參與機制,以利有效運用高齡者智慧及經驗,並了解其需求,同時可預先思考、規劃高齡人力運用方式,善用社會人力資源。
    2. 提供予高齡者之避難疏散、安置及急難救助資訊應清楚、簡要且多元,以利高齡者理解、依循。
    3. 了解高齡者空間分布情形,預為配置救災能量及所需救助物資。
    4. 避難安置場所應採取無障礙設計,並注意個人隱私之維護。
    5. 緊密的社會網絡有助於災時提供心理支持,協助受災居民走出災害傷痛,災前整備及災後重建之空間規劃上,皆可朝打造公共使用空間,協助產生人際關係交流之方向思考。

            我國人口結構朝高齡少子化趨勢發展,加上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機率日趨頻繁,使得災害風險逐漸提高,如何有效降低高齡族群受災風險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本次會議所得可供本所都市防災與建築安全科技計畫參考,積極探索高齡化社會行為弱勢者之災害應變議題及對策,保障其生命財產安全。

    圖4.高齡化社會防災準備論壇

    圖4.高齡化社會防災準備論壇

    圖5.會場內攤位展示區

    圖5.會場內攤位展示區

    圖6.與澳洲地方政府與社區部(Department of Local Government?and Communities)Scott Hollingworth先生及梅爾維爾市(City of Melville)社區營造主任Christine Young及陽明大學郭憲文教授合影

    圖6.與澳洲地方政府與社區部(Depart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Communities)Scott Hollingworth先生及梅爾維爾市(City of Melville)社區營造主任Christine Young及陽明大學郭憲文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