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111期

  • 日期:110-04-25
主題報導蔡銘儒
開發煙控性能現地試驗法,提升大型公共空間防火避難安全

       近10餘年來國內都會地區發展相當迅速,在有限的區域範圍內,為滿足民眾對居住與空間的需求,建築物已呈現高層化、大型化、集合化、多元複合化的趨勢發展。隨著新材料、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技術的發展,加上新穎的空間設計理念,導致部分建築物無法適用傳統的建築防火及消防「規格式法規」,或產生互相牴觸之情事。因此,建築技術規則於93年增修總則編第三條及第三條之4將性能設計納入規定,隨後消防法亦於99年增修第六條納入性能設計規定。

       統計我國性能評定機構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自94年至104年評定完成之性能式設計案件已近156件,其中約58件以電腦模擬評估,而性能設計大都集中於防火避難設計(主要以煙控性能評估人員避難),但在此10年間主要由評定機構邀請之專家學者,依其專長大都就設計者之評估資料進行書面審查,偶有地方消防機關會就個案於結構體與設備完成後,要求以熱煙試驗測試確認其電腦模擬評估效能,如102年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105年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由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94 年至105 年間建築物防火避難性能設計案件採用數值模擬或試驗方法統計顯示94年至96年有4.8%、97年至99年有1.7%採全尺寸試驗驗證,100年後完全以電腦模擬。日本專家指出,電腦模擬因程式裡有太多假設前提條件過於單純,不足以反映真實情況,且電腦程式有許多未透露用途目的的原始碼,只有設計者清楚,旁人難以檢核其正確性。因此在日本即使是歐美已常使用的電腦模擬軟體,其模擬結果仍然受到質疑,在實務應用上實在有必要輔以實驗證明,以確保其安全性。本所102年依澳洲標準AS 4391進行研究並研擬為CNS標準草案,此草案已於105年10月5日公告為CNS 15937(2016)煙控系統性能現場試驗法-熱煙試驗。

       由CNS 15937「煙控系統性能現場試驗法-熱煙試驗」標準中作為煙氣部分,於用語及定義為示蹤煙氣(Tracer smoke),係以造煙器產生,經由導管送入火羽流中,就目前國內常用造煙機係經由加熱器加熱煙油,此煙油經過如美國食品藥物局(FDA)核可不具汙染性、pH值應接近中性、顏色為白色,且殘留物少,經由高壓CO2吹出造煙機進入火羽流,造煙機只能產生固定煙量,如單位時間內產生特定煙濃度(以能見度表示)煙量,而送出造煙機煙量則可由高壓CO2氣壓值決定送出造煙機之煙量,由於標準並未規範可視化之造煙濃度,其煙量係以火源大小、熱釋放率、溫度,以及煙層溫度估算羽流捲吸空氣的質量流量(kg/s),於主要出口路徑內輔以使用遮光計測定由於煙使光源強度降低之煙遮蔽效應量測(此值被用作一個基準),以作為煙氣流動過程中的量化評估。或以一個多點吸氣式偵煙探測器系統,協助確定不可見的煙通過建築內受阻或蓄積情況,以作為判斷煙控效果。

       惟此法之熱煙僅為示蹤性質,並未規範以實際煙量與濃度進行驗證,雖已可較真實性驗證主管機關審核通過之煙控性能設計,但於驗證過程因無法具體以設計時之煙量與濃度驗證實際完成建築物,如發生火災時之煙控性能,故仍難以避免發生有效性之爭議。

        據此本所已成功開發可依火災時間歷程之發煙量,控制造煙機輸出之煙量與煙濃度,以具體可量化之煙量取代示蹤性,並建立發煙時間歷程校驗方法。本法主要構成係依ISO 16735計算所得之煙捲吸流率,採用風機與造煙機結合提供足夠之捲吸流率與煙濃度,經試驗結果顯現具有良好之再現性,可作為現地熱煙試驗煙層量測與設備之規範,量化的煙流率與煙濃度,可對電腦模擬結果進行可靠性之驗證,因此,煙捲吸流率、煙濃度及煙層之測定亦可供作參考與規範。

       本所亦建立一個封閉立方的大空間,當依設計所需之煙捲吸流率及煙濃度依據蓄煙量隨著時間之變化之量測,來精確的確認濃煙產生率進行量化分析與校正。本方法以偵煙探測器由上而下每隔50cm設置1點,於作動的濃度時啟動,做為「煙」層。而當時啟動的那一個偵煙探測器就是煙層的底部位置,。如此,可隨著記錄每一個偵煙探測器鳴動的時間,而產生精確的煙沈積下降圖形與正確的發煙量,圖1顯示熱煙發煙量校正實驗之現場實況。

圖1 熱煙發煙量校正

       未確認方法之可靠性,於本所防火實驗中心消防實驗室空間容積約325m3 (CNS 15937(煙控系統性能現場試驗法-熱煙試驗)建議用於空間容積250m3以上)進行實驗並與造煙時間歷程比對、分析與修正,測試以風機產生捲吸流率,以造煙機產生固定煙濃度之煙霧,再配合適當熱源提供熱浮力方式與模擬比對之結果,由於該實驗空間為矩形立方體在模擬與實驗相對單純,為進一步驗證本方法用於較複雜空間之適用性與實驗結果之再現性,乃於本所防火實驗中心會議廳以相同模式進行。由於會議廳具不規則之空間,且有室內裝修,而電腦模擬並無法模擬裝修狀況,空間變化僅能以矩形型式趨近模擬,故於模擬於逃生出口處煙層隨時間沉降,且至模擬結束(300秒)尚於安全高度2 m以上,但經熱煙試驗發現該逃生出口處,煙層已下降到2 m(如圖2),模擬與試驗結果比較顯現有明顯差異性。此外,實驗結果具有良好再現性;因此,以熱煙試驗驗證電腦模擬評估設計,有其必要性,而本研究所提出之量化試驗模式,則可具定量驗證參考。

 

圖2 實尺度實驗火災與數值模擬比對

大事紀要游伯堅
本部發布修正智慧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

           本部智慧建築標章制度係屬自願申請性質,為簡政便民,鼓勵各界申請智慧建築標章,本部於109年10月6日以台內建研字第1090851085號令發布「智慧建築標章申請認可評定及使用作業要點」第8點、第10點修正規定,修正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有效期限屆滿,改採展期方式辦理,提升候選證書效期展期申請之行政效率與降低申請人作業成本,名稱並修正為「智慧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自109年10月6日生效。

大事紀要徐虎嘯
本部發布修正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

       我國綠建築標章採與國際間的綠建築標章相同,均為自願性質,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達到更優良的環境效益,本部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並依行政院「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及經濟部「能源轉型白皮書」之部會分工事項,建立綠建築標章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配合建築能效標示制度之推行,業於本(110)年1月12日修正發布「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部分規定,將建築能效標示併入現行採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四大面向綜合評估之綠建築標章制度,以進一步強化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節能成效,並更精確掌握建築節能重點,有效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期透過實施成效良好之綠建築標章,進而帶動建築物自主標示建築能效等級,修正規定自110年1月12日生效。

大事紀要劉青峰
花政務次長主持共同推動建築產業技術升級改善國內缺工課題座談會

       為借鏡國外經驗透過推動建築產業技術升級轉型,藉由數位化、預鑄(製)化等方式,減少人力需求,同時提升工作效率及品質,特邀請相關之政府機關單位、專家學者、不動產投資公協會及專業廠商等,於109年12月9日召開本次座談會。各與會單位均認同透過技術升級轉型將有助於降低勞工需求,除政府推動外,主席也期望民間不動產開發界也開始嘗試採用新技術,以實際個案累積經驗及信任,讓專業廠商投資擴大產能,使產業活絡起來,並在建築產業的專業服務端及潛在需求端同時開始作準備,打好升級轉型的基礎。

圖 改善國內缺工課題座談會

大事紀要王天志
本所鋼筋混凝土火害非破壞檢測技術專利與新北市及臺北科技大學簽署推廣研發MOU

       近年本所研究成果「鋼筋混凝土構件火害聲-光複合非破壞檢測技術」,經109年第7次部務會報部長指示,本項成果應與相關公私部門加強推廣合作。適逢新北市政府近來成立火災鑑定中心,為提升火災原因調查鑑定量能,希望與本所暨前揭技術研究團隊臺北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以運用前項技術。MOU簽署活動於109年12月15日由新北市政府(消防局)主辦,謝副市長政達主持下三方共同簽署。冀望能由此合作,共同推廣該項火害鑑定技術現地應用及研究開發等工作,同時在獲得更多火場調查案例資料後,增加本項技術未來的應用性;此外,也能回饋於建築物火災防火、搶救對策應用,共同為國人的居住安全把關。

    本項技術除了與公部門合作外,我們也樂意透過授權移轉給各專業團體應用,各單位如有興趣歡迎與本所聯繫。

圖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主辦MOU簽署活動

大事紀要黃國倫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經專案小組審查完竣

       本所於107年3月將「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範之修正研擬」計畫完成相關規範條文之檢討與草案修訂,提供營建署作為規範修訂參考。營建署同意本規範修訂作業由本所辦理,並於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組設專案小組。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審查專案小組自109年5月19日召開第1次審查會議開始,直至109年12月4日召開第10次審查會議,並由社團法人中國土木水利學會辦理北(110年1月16日及110年1月30日)、中(109年12月19日)、南(109年9月5日)共4場「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研討會,同步廣納業界寶貴意見,並由委員們進行書面審查,目前新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已審查完畢,本所於110年4月12日業將新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及修正總說明送請營建署續辦法制化作業。

大事紀要李台光
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經專案小組審查完竣

       「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審查專案小組,自109年2月共計召開8次會議,完成草案共10章全部內容之審查。陳正興副召集人亦再將最終修正版之文稿,寄送各委員再確認,期間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代表黃騰輝委員,曾再提出規範草案第4.3.1節及第10.5解說之意見,經陳副召集人回應說明及補充修正後,已無再召開會議之需。

       另經與營建署承辦單位協調,本案「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修正草案需提送書件內容,業先提供營建署承辦窗口檢視,俟完成後,即可函復營建署續辦。此外,本所已進行前揭規範封面設計,後續可出版並提供相關研討會應用,進行宣導及推廣。

大事紀要林招焯
性能實驗中心通過TAF動態剛性試驗增項申請

       本所109年7月1日公告實施之2020年版「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高性能防音綠建材評定基準,新增隔音性能之橡膠緩衝材動態剛性項目。且「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46-6條分戶樓板衝擊音隔音構造第1款第1至3目,亦明訂橡膠緩衝材之動態剛性性能。為提供橡膠動態剛性試驗服務,完成相關試驗設備之建置、實驗標準操作程序(SOP)、量測不確定度分析、能力試驗比對與人員訓練考核等工作,並於去(109)年5月28日向TAF提出動態剛性試驗增列異動申請,續經TAF於9月11日辦理現場評鑑,已於12月9日順利通過認證。提升本中心實驗技術服務更具公信力,亦有助於本所相關業務推廣。

圖 橡膠緩衝材之動態剛性性能試驗服務

大事紀要張志源
本所參與本部109年自製數位教材榮獲佳作

        本所參與本部「109年度自製數位教材競賽活動」,參賽組別為「開放式課程組」,教材主題為「高齡社會療癒性環境設計」,榮獲佳作。該教材架構分成「療癒性環境定義」、「療癒性環境因子與要素」、「療癒性環境塑造」,課程對象為建築師、室內裝修專業技術人員及社會大眾,希望透過文字、圖片、聲音及旁白解說,來提高學習者興趣。由於臺灣超高齡社會將到來,對於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之安養、養護、照顧需求,塑造健康療癒性環境越來越重要,希望透過本教材的介紹,讓上課學員能思考如何改善居家及工作環境,塑造個人及家人身心靈能夠達成平衡。該教材已放置於「e等公務員+學習平臺」及「內政培訓E管家」,並獲得好評。

圖1高齡社會療癒性環境設計自製數位教材

圖片2.jpg

圖2自製數位教材已置於

「e等公務員+學習平臺」,提供數位學習管道

大事紀要賴深江
參與科技部災害防救科技創新服務方案成果發表及展示活動

       本所於109年11月13日參與科技部災害防救科技創新服務方案辦公室假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辦「2020災防科技創新服務交流研討會」。此項研討會係創服辦公室為協助各部會將研究成果加以推廣而辦理,計有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原子能委員會、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水利署、中央地質調查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及本所等單位共同參與。

  會中本所由安全防災組蔡組長綽芳及工程技術組李副研究員台光進行「建築耐震、減洪及坡地社區防災智慧科技之研發與應用」技術交流簡報,並於攤位展示本所近年都市減洪、坡地社區防災及耐震科技研究成果。

圖 創新服務方案成果發表

大事紀要劉昱彤
本所於「2020年災害管理研討會」發表高齡社會福祉避難場所研究成果

       我國地震頻繁且已邁入高齡社會,借鏡東日本震災高齡者因逃生及安置困難造成年齡層死亡率偏高之經驗,本所已於109年度針對避難弱勢族群提出建置震災後特殊避難收容處所可行性評估,並將重要研究成果投稿災害管理研討會,於同年12月由協同主持人董娟鳴教授出席並報告計畫成果,會中分享日本福祉避難制度相關文獻彙整並提出因應我國特殊需求者研擬之可行收容機制及目前面臨之障礙並提出建議,包含收容對象的分流、專業人力的配置、物資的整備、空間及設備規劃上的需求及改善方向等,期望透過學術交流活動藉此提升議題能見度並呼籲各界正視其重要性,會後也與災防相關領域專家交流討論,與會學者均對此研究議題表達肯定及關注。

圖 2020年災害管理研討會

大事紀要江瑞平
水利署與本所共同舉辦109年水利防減災知能強化工作坊

       經濟部水利署與本所共同於109年11月2日及16日針對雲嘉地區長照相關機構辦理「109年水利防減災知能強化工作坊」。工作坊內容包括「水災避難撤離標準及應變作業原則」以及「水災演練兵棋推演」,工作坊內容係參採本所108年協同計畫成果「老人福利機構有關水災預防、應變輔導及避難撤離指引參考手冊」辦理,爰將本所與衛福部同列主辦單位,並邀請本所參加工作坊之綜合討論及意見交流。

  工作坊演練以區域為單位邀集當地長照機構負責人員進行演練,說明水災避難撤離標準及應變作業原則,並藉由桌上型「水災演練兵棋推演」,針對在地避難及異地避難兩種情境,假設可能會遇到水災的不同狀況,就家人連繫接回、外送轉移至其他機構之責任歸屬等以務實的方法及積極的態度,提供更多情境演練及討論的狀況,最後再請機構分享參與活動時的經驗,互相交流以強化並提升機構住民在災害時之疏散避難策略以及應變效能。

圖1 水利防減災知能強化工作坊(1)

圖2 水利防減災知能強化工作坊(2)

圖3 水利防減災知能強化工作坊(3)

大事紀要范仲棋
辦理鋼耐震間柱結構系統設計方法與性能評估說明會

       由於台灣地震頻頻,近年來,國內建築法規對建築結構耐震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也因此帶動國內地震工程相關領域的產業蓬勃發展,以及社會大眾對建築結構安全意識的提升,而國內中高層與超高層等新建建築中,大多以減震的方式來達到設計要求的耐震能力。

「鋼耐震間柱」於新建案的使用上逐年增加,原因包括對空間利用的衝擊小、可有效率的增加整體結構的勁度與強度以及透過間柱遲滯消能的原理提升建築結構的耐震性能。

然而國內目前尚未針對「鋼耐震間柱」的結構系統有明確的設計準則及評估方法,為了協助業界及相關單位在設計上能有所依循,特別於109年10月29日舉辦本次說明會活動,將本所109年研究案成果與學、業界交流、推廣,現場氣氛活絡,說明會圓滿成功。

圖1 說明會由鄭主任秘書元良開幕詞

圖2 說明會參與人員現況

 

大事紀要王天志
辦理結構聲光探傷系統及雲端智慧資料庫應用研習會

       國內災防事件與相關災損關係至鉅者,火災事件當屬位列前茅,惟相關建築結構火害鑑定判識技術卻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簡、速且確實判識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遭火害之傷損程度及範圍,乃至後續可能之結構補強評估與補強後之非破壞檢測驗效,本所近年來創新研發「結構火害之聲-光探傷系統及智慧雲端資料庫」,已具備量化RC構材/構件之破壞特徵暨其火損分級評估功能。

       本所於109年11月17日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辦理前開技術研習會,邀請相關建築師、結構/土木技師、消防/工務機關、仲裁協會、物業管理、保險及相關人員約20餘人共同參與,以工作坊形式進行研習,推廣本項技術知能,同時安排研習人員親自操作體驗,供相關公、私部門執行火損鑑定判識之應用參考。除希望能落實於各界實務應用,亦盼提供相關技術同業人員交流對話之平台,與後續精進研發之倡議。

       本項技術除了與公部門合作外,也樂意透過授權移轉給各專業團體應用,各單位如有興趣歡迎與本所聯繫。

 

圖1 主持人講解本項技術知能

圖2研習人員親自操作體驗情形

大事紀要林谷陶
辦理109年度智慧建築標章審查講習課程

       為加強國內建築產業界對智慧建築標章審查作業程序與內容的了解,吸引更多業界相關人士參與,協助推動國內智慧建築發展。本所於109年12月8日(星期二)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辦理「智慧建築標章審查講習課程」,本所王所長榮進親臨致詞。課程內容包含智慧建築標章相關法令與政策簡介、建築產業數位轉型與跨域創新發展策略介紹、「智慧建築評估手冊」八大指標分別解說與案例說明及智慧建築標章申請作業流程介紹。本場次計有180人參加。

圖 智慧建築標章審查講習課程大合照

大事紀要詹佳穎
舉辦智慧建築標章推廣培訓說明會

       本所為普及推動智慧建築,讓智慧建築相關從業人員深入瞭解智慧建築標章審查作業與實務操作經驗,分別於109年10月29日、11月6日及11月12日假北、中、南3區各舉辦1場次推廣培訓說明會,本說明會於11月6日舉辦開幕式,由王副所長蒞臨致詞,課程主要以智慧建築標章各項指標面向實務解析與應用說明,內容豐富多元,涵括:「智慧綠建築政策實施現況與發展」、「從國際智慧城市、社區推動趨勢探討臺灣建築4.0與智慧建築發展新動向」、「智慧建築標章實務解析與應用說明(含高齡照護設計手法)」、「109年度優良智慧建築作品案例分享」及「智慧建築標章申請評定暨智慧建築系統功能使用管理維護注意事項」等主題,期藉此說明會,讓智慧建築相關從業人員深入瞭解智慧建築系統功能運用及維護管理的精要。北中南3場次合計342人次參加,活動圓滿成功。

圖1 智慧建築標章推廣培訓說明會

圖2智慧建築標章推廣培訓說明會-王副所長致詞

大事紀要詹佳穎
臺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參訪本所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於109年12月17日上午由該處劉總工程司家銘率領22人之團隊至本所交流參訪,本所由工程技術組陳組長建忠代表接待,並由安全防災組、工程技術組及環境控制組就防火法規與材料、綠建築、綠建材與BIM等議題之業務現況、國內外發展及最新研發成果,分別進行簡報與討論;下午至本所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易構住宅實驗屋及材料實驗中心進行參訪,並安排現場導覽,瞭解智慧化居住空間推廣成果與應用以及大型力學實驗檢測研究成果。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與本所交流踴躍,劉總工程司表示此行同仁收穫良多,特別感謝本所的安排。

圖 臺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參訪本所

大事紀要張淇喻
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參訪風雨風洞實驗室

       近年來配合政府政策推動,太陽能光電板設置數隨之上升,而臺灣位於亞熱帶多颱風區域,時有太陽能光電板受風損之情形。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為了解本所關於太陽能光電板之受風研究成果,於109年12月3日由施副理事長維政帶領一行9人參訪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其中包含國內知名太陽光電施作大廠中租能源公司及綠源科技公司等廠商。

       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先就整體檢測量能及研究成果進行簡報,並安排參訪風洞設備與門窗帷幕牆風雨試驗及介紹大型造風機規格與實驗場地配置等。該公會團員於參訪過程中,對風洞試驗及預定可吹達17級風的改裝中造風機深感興趣,表示後續有機會可以研討會形式結合本所實尺寸光電板耐風測試,共同推廣提升光電板系統耐風能力。

圖 李主任鎮宏簡報本所歷年太陽光電板

相關研究及試驗成果

業務報導靳燕玲
第11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本所相關議題

       本所參與行政院109年12月21至23日召開之「 第十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會議背景係依據《科學技術基本法》明定,政府每四年須考量國家發展方向、社會需求情形及區域均衡發展,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並透過「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廣納各界意見,因應社會、科技、經濟、環境與政治等五大面向的挑戰。本次會議規劃四大議題,涵蓋「人才與價值創造」、「科研與前瞻」、「經濟與創新」及「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並透過議題小組會議、公共論壇、分區預備會議及線上直播等方式,以凝聚國人共識,包容多元族群,落實全齡友善社會。政府賡續將持續運用科技帶動產業升級轉型,深化人文素養,增進人民健康福祉與打造安居生活環境,並扣合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實現共生共榮的循環永續社會。

本所協辦各議題子題項下之策略及措施說明如下:

議題三「經濟與創新」                                                                                                                                           本所工程技術組及環境控制組共同辦理子題3-1「產業轉型升級應以臺灣優勢為發展利基」策略3-1-4「虛實整合擴大跨域應用」措施(三)建築4.0產業數位轉型,發展智慧城市創新服務:建築4.0 的發展首重建築資料的基礎建設,建築數據中心即是收集各類型建築物數據與演算法的資料庫,彙整建築全生命週期各階段數據資料,包括BIM、IoT、設備運轉、結構監測等各項數據。建築空間中的靜態與動態資訊將大量的被傳輸與蒐集,透過人工智慧的演算分析,進一步對建築及使用者提供預測維護、災害預防、健康管理以及節能永續等各方面的優化調控策略。包括(1)建置建築數據中心,發展建築數位雙生。(2)深化 BIM 建築資訊建模技術應用層面。(3)推動智慧營造,提昇工作效能與建築品質。(4)開發智慧建材,創造經濟藍海。(5)運用智慧維護管理技術,提升建築營運效能。

議題四「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                                                                                                                               本所安全防災組辦理子題4-3「安居家園」策略4-3-1「完善調適精進災害預警」措施(三)完備智慧災防系統與科技之(1)發展智慧防火科技:智慧防火技術應用主要功能包括應用環境多重監測大數據分析可提前正確預警及火點定位,防患火災於未然;應用多元資通訊技術提供正確快速且穩定的預報及報警功能;可精確判識起火物及位置,即時啟動智慧滅火及煙控系統;應用智慧推播及導引系統即時提供避難人員安全順暢路徑資訊;可整合消防救災指揮系統,即時提供室內火場動態資訊供指揮人員參考;可提供救災人員定位,並運用機器人協助救災,以確保消防人員安全;應用人工智能系統協助火災後建築物結構安全診斷,判識受損程度及範圍,提供修復或補強參考。

       本所綜合規劃組辦理子題4-4「智慧生活」策略4-4-1「智慧生活友善全齡環境」之措施(一)推動安居敬老社區空間:建構安居敬老的社區空間,除了應重視高齡者環境的建構,及社區活動的安全外,還需要能夠塑造敬老的環境氛圍,讓高齡者的身心均能夠達到調和,建議可以結合物業管理、智慧設施及社區空間的維護,讓高齡者能夠在居家及社區生活空間,擁有照顧設施,能夠安全安心生活;並透過生活中智慧設施相互整合,提升高齡者生活品質。

業務報導張乃修
本所109年度研究投稿國內外期刊成果

       本所積極鼓勵研究團隊及同仁投稿國內外期刊、研討會及專業雜誌,截至110年1月底,本所109年度研究成果投稿至國內外期刊共計10篇,已通過獲刊登計7篇,尚在審查論文共計3篇。茲就本所投稿國內外期刊論文說明如后。

一、國內期刊部分

      投稿之論文8篇,已有5篇通過獲刊登,尚有2篇已接受待刊登及1篇稿件審查中。其中,投稿建築學報(含英文版)論文3篇,2篇已接受待刊登,為「既有旅館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示方法之研究」及「挑空中庭建築物的自然通風研究」;1篇稿件審查中,為「綠建築與近零能源制度之調合研究」。

       投稿至國土與公共治理季刊1篇,已通過獲刊登,為「我國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之療癒性環境研究藍圖」;投稿至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2篇,均已通過獲刊登,為「公共工程專案應用BIM技術時選擇BIM應用之模式」及「國內政府機關BIM推動策略分析與改善建議之研究」;投稿至營建管理季刊2篇,均已通過獲刊登,為「導入BIM技術之效益評估架構建立」及「地方政府建築工程推動BIM策略之比較分析」。

二、國外期刊部分

       投稿至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論文1篇,已通過獲刊登,為「Subjective Benefit Evaluation Model for Immature BIM-Enabled Stakeholders (主觀效益評估模型應用於已採用不成熟之BIM利害關係人)」;投稿至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論文1篇,已通過獲刊登,為「Mixed approach to government BIM implementation policy: An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政府單位以混合方法實施BIM策略: 以台灣實證研究為例)」。

業務報導林招焯
出版建築防音法規解說指引(2021年版)

一、前言

       為強化建築隔音構造,減少相鄰建築物及上下樓住戶間之噪音干擾,以提升居家安寧及音環境品質,本所研訂建築隔音增修訂條文(草案),函請內政部營建署辦理法制化作業,經內政部公布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防音條文,除建築設計施工編第46條之6有關分戶樓板隔音規定自110年1月1日施行外,其餘修正條文自105年7月1日施行。新建或增建建築物的分戶牆、分間牆、分戶樓板及昇降機道、機房與居室相鄰的牆及樓板,均應依建築技術規則新規定進行隔音設計,推動歷程如圖1所示。

       為使建築師及建築業者瞭解防音規定內容及提升建築產業防音技術,本所於106年出版「建築防音法規解說指引」。109年因應防音規定之發展,本所修正出版建築防音法規解說指引2021年版 (如圖2)內容除了更新法規增修條文,並補充建築技術規則防音條文相關函釋內容、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之防音構造認可相關規定與認可案例資料查詢、及修正本所性能實驗中心音響實驗室簡介等,預期可提升建築產業防音技術水準及確保國內居住音環境品質。

二、內容簡介

       本指引參照近年建築技術規則第 46 條及第46 條之 1~7 條條文修正內容,進行指引改版修訂,並針對國內建築營建業界關心之隔音技術內容加強說明,以下針對本指引主要更新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簡介我國建築隔音性能法制化歷程,及國內外建築隔音性能基準及管理機制,並修正P.2樓板衝擊音隔音基準施行日期等內容。

第二章 建築隔音一般規定

       說明建築技術規則防音條文隔音設計適用範圍、用詞與定義,及隔音構造要求等,並修正動態剛性試驗引用標準(CNS 16022)等。

第三章 空氣音隔音規定與解說

        說明分間牆、分戶牆、置放機械設備空間樓板之空氣音隔音規定,並新增分間牆及分戶牆構造,增訂取得高性能綠建材(隔音性)標章內容等。

第四章 樓板衝擊音隔音規定與解說

       說明分戶樓板、升降機房樓板及置放機械設備空間樓板之衝擊音隔音規定,並修正動態剛性試驗引用標準(CNS 16022),及新增橡膠緩衝材動態剛性應由實驗室出具試驗報告提供予建築師簽證依據等內容。

附錄

1.附錄一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防音條文。

2.附錄二 本所建築音響實驗室簡介新增橡膠緩衝材動態剛性檢測試驗。

3.附錄三 新增防音構造認可案例查詢及案例說明。

4.附錄四 新增新材料新工法認可規定。

5.附錄五 新增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防音條文相關函釋等。

6.附錄六 新增指引改版說明表。

三、未來展望

       本指引以圖例方式示意說明建築防音法規之適用範圍、隔音性能量測方法、隔音性能評估指標及牆與樓板隔音構造等,並輔以文字解說將可協助建築業界廣泛瞭解建築防音與隔音之設計重點,俾利擴大推廣應用。透過本指引2021年版出版付梓,將可引導國內營建與建材產業研發建築構造隔音新技術與產品。本所將持續進行各類樓板構造隔音性能量測,逐步累積國內本土化建築構造隔音性能資料,作為樓板隔音設計之參考,精進產業技術以提升國內居住音環境品質與強化居住環境安寧。

圖1我國建築音環境管理制度推動歷程

(資料來源: 建築防音法規解說指引(2021年版))


圖2 建築防音法規解說指引(2021年版)

圖3 建築防音法規解說指引(2021年版)目錄

業務報導游伯堅
出版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系統模組設計手冊(2021年版)

一、緣起

       氣候變遷為生活環境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已成為全球21世紀必須面對最嚴峻的議題。我國係屬缺水缺能源的國家,故目前實施中的綠建築評估手冊EEWH評估體系係以日常節能與水資源指標做為門檻指標,亦即沒有通過此二門檻指標則無法取得綠建築標章。

       透過良好的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系統規劃設計,所蒐集之雨水,可做為植栽綠化、沖廁、洗車、消防及冷?降溫等利用,且無水權問題,實為一種既經濟又實用的新興水源。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概念若能廣為宣導,則可減少大型水庫集中開發供水的壓力,若配合二元供水系統規劃,則可應用在公共及各種建築物上,且具有因地制宜之特性,減輕對環境衝擊。

       考量建築從業人員對雨水貯集利用相關設施系統之設計,較為陌生,為推廣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效益,本所前於108年6月出版「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系統模組設計手冊」獲得重大回響。本次改版係針對建築基地地表逕流之貯集利用,予以補充規劃設計,並增訂於附錄,提供建築從業人員更多元的雨水貯集資訊參考,進而落實環境永續發展,同時達到推廣本重要技術之雙贏目標。

二、手冊內容簡介

        為使建築從業人員能清楚認識與瞭解「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本指引內容分為「基本篇」、「規劃設計篇」、「設施設備篇」及「維護管理篇」等章節,以由淺入深的方式,可循序漸進逐步瞭解常見之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系統模組並可參考本手冊提升雨水貯集利用之設計水準。

       常見之綠建築雨水貯集系統多自屋頂集雨,所收集之雨水量較少,為提升綠建築雨水貯集的效能,2021版手冊特別編撰附錄一供建築基地地表逕流貯集利用系統規劃設計之參考,並將設計流程分為「集水範圍與集排水設施規劃設計」、「地表逕流量計算」與「水質處理程序」3階段,透過圖文並茂的內容解說,有助於建築從業人員選擇合適的地表逕流集排水設施設計與規劃正確的水質處理系統。

圖1  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系統模組設計手冊(2021年版)封面

圖2 屋頂雨水與地表逕流貯集利用系統示意圖(資料來源: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系統模組設計手冊(2021年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三、未來展望

       未來本所將持續辦理綠建築雨水貯集相關研究,提升國內雨水貯集技術開發,並辦理相關推廣講習活動,期能協助建築從業人員參與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系統之設置,以進而落實環境永續發展。

業務報導游伯堅
出版第二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專輯

一、緣起

        內政部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產業整合,提升建築智慧化水準,推廣普及智慧建築,自107年辦理第1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評選活動。第2屆評選活動自109年3月10日起至5月29日止受理申請,經初選、現場勘查後,於109年7月28日的決選會議中選出8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獲獎名單如表1),並於109年10月20日舉行頒獎典禮,由內政部花政務次長敬群親臨致詞及頒獎表揚。

為激發更多建築師先進發揮創意與巧思,促進建築業者積極投入,擴大傳承扎根,共同力行智慧建築發展,本所於109年12月出版「2020智慧建築在台灣-第二屆優良智慧建築獎作品專輯」,分享建築師優異創新的設計精要及營建業良好的經驗。

二、專輯內容

       本(第2)屆優良智慧建築獲獎作品,依智慧建築標章級別區分鑽石級作品3件、銀級作品3件、合格級作品2件;依建築類別區分辦公服務類6件,住宿類2件,這些作品均充分展現建築節能減碳與智慧生活機能,可作為建築界之學習標竿。爰本專輯收錄前揭各得獎作品的建築設計特色與手法解析,期能啟發更多智慧服務的開發與整合應用,共同力行智慧建築發展。

       為達到改善居住環境、落實居住正義理念及活化都市機能之目標,我國近年來廣為興建之社會住宅亦導入智慧綠建築設計,本屆住宿類得獎作品中,「臺中市大里光正段社會住宅新建工程(第一期)」得獎作品中融入了綠建築及智慧建築之理念,以安全、健康、舒適、便利、節能、永續的目標,以系統整合營造具有智慧綠建築功能的住宿建築,為了建築的永續經營及維護,於各項機電設備等,採用具備智慧化之整合界面及系統之標準化、擴充性、可應變性等,於設計上預留更大的延展性。而設計挑高兩層的開放空間(走廊平台),則規劃為垂直綠帶,可使建築物降溫、吸收CO2,以利社區空氣品質,並提供住戶走廊的通風和採光,同時可做為住戶交誼使用。另建築設計採對內圍塑出社區內的開放空間,對外形成社區綠地和商業開放空間,並與社區活動及兒童遊戲空間串聯成社區活動帶,提供住戶及周圍鄰里居民交誼使用,可望成為社區生活網絡的新軸心。

三、未來展望

       未來本所將持續辦理智慧建築相關研究,並賡續辦理相關講習會,促進技術研究與產業交流,此外為擴大智慧建築推動成效,本所將於110年度自歷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中遴選示範案場8案,試辦推廣參訪活動,歡迎各界踴躍報名參加。

圖1 臺中市大里光正段社會住宅新建工程(第一期)( 2020智慧建築在臺灣:第2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專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圖2 內政部花政務次長敬群開幕致詞(2020智慧建築在臺灣:第2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專輯)

圖3花政務次長敬群與得獎者合影(2020智慧建築在臺灣:第2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專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表1 第2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獲獎名單

序號

作品名稱

優良智慧建築獎

優良智慧建築貢獻獎

建築類別

設計建築師

專業工業技師

起造人

智慧化相關系統整合者

管理單位

1

華碩電腦辦公大樓新建工程

吳成榮建築師事務所

永盛電機技師事務所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西門子股份有限公司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辦公服務類

2

台積電十二廠P4&P6&P7辦公大樓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建伸智慧綠建築有限公司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辦公服務類

3

工研院光復院區一館研發大樓

張瑪龍建築師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1.巨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柏拓有限公司

3.耘根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辦公服務類

4

台肥新竹TFC ONE大樓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吳建興電機空調技師事務所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1.吳建興電機空調技師事務所

2.建伸智慧綠建築有限公司

1.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2.高力國際公寓大廈管理維護股份有限公司

辦公服務類、商業類

5

臺中市大里光正段社會住宅新建工程(第一期)

林志成建築師事務所

1.高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鎧鉅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

-

-

住宿類

6

帝后花園

廖慶樺建築師事務所

詮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賓陽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北區電信分公司新北營運處

帝后花園管理委員會

住宿類

7

彰化市污水下水道系統水資源回收中心新建工程(管理中心)

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

銘華電機工業技師事務所高旭銘

彰化縣政府

山林水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彰化縣政府

辦公服務類

8

馬公增建4,000噸海水淡化廠(馬公第二海水淡化廠第一期)一期管理中心

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

國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金點企業有限公司

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辦公服務類

業務報導張乃修
研議5層以下公寓增設電梯之出入口寬度

        隨著高齡人口比例不斷攀升,臺灣已經步入高齡社會,但國內為數不少之5層樓以下老舊公寓因沒有電梯,高齡者上下樓,只能爬樓梯,非常不方便。因此,在老舊公寓增設電梯來提升生活上的便利,已經是政府政策推動的方向。但老舊公寓囿於增設電梯之位置有限,大多只能設置在樓梯間旁邊,但是於樓梯間增設電梯,可能讓原本避難層出口寬度縮小,難以達到法規規定之避難層出入口最小寬度,爰此本所研議5層以下公寓增設電梯出入口寬度縮減之可行性。

       以一個5層雙併單座樓梯,每戶110平方公尺(約33坪)之典型老舊公寓為例,於研究中假設避難層出口寬度分別為120公分、90公分、75公分等情形,在定量方面,以「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推估避難層出口寬度縮減對於整棟避難完成時間的影響;在定性方面,以電腦動態避難模擬的方法,觀察避難層出口縮減後,避難人流的行進方式。藉由上述定量與定性二種方法,評估避難層出口縮減對於避難造成不利影響的程度。

       經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設計技術手冊公式模擬計算發現,老舊公寓收容人數少,樓梯間足以滯留全部人員,因此避難層出口寬度對於全棟避難完成時間之影響較小,避難層出口寬度由120公分縮減為75公分時,全棟避難完成延長時間僅30秒以內。以電腦模擬發現,二樓往一樓的樓梯口為避難瓶頸,通過避難瓶頸後的人流相對順暢,爰出口寬度自120公分縮減為75公分,對於避難完成時間無顯著影響。

       另為研議出口縮減後,提昇安全配套措施的具體作法,經專家訪談,提出增設全棟鳴動的警報設備,以及住宅與樓梯間門具阻擋火煙性能等方式,能縮短避難完成時間效益大於30秒,將可彌補出口縮減的不利因素

圖1 5層雙併公寓,每戶110平方公尺,4人,避難層出口寬度75公分之避難時間模擬

       上述研究成果已送本部營建署納入相關法規修訂,並經內政部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第66次會議通過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五十五條修正案,增列第2項第4款條文如下:

      住宅用途建築物各層樓梯間均設有緊急照明設備,且地面二層以上各樓層均依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設置火警自動警報設備或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設置辦法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並符合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依本編第九十條直通樓梯於避難層開向屋外之出入口及昇降機通達前述出入口之通道,寬度得減為七十五公分以上:

(一)地面層以上每層之居室樓地板面積小於二百平方公尺。

(二)依本編第九十六條規定設置安全梯。

(三)樓梯牆面應具有一小時以上防火時效;且各戶所有面向樓梯之開口,應裝設具有一小時以上防火時效及半小時以上阻熱性且具有遮煙性能之防火門窗。

業務報導陳士明
研議應用BIM輔助建築維護管理作業指南

       本所為推廣BIM應用,在104、105、106年研究完成我國BIM協同作業指南及案例教材,提供政府機關及業界參考應用,協助政府機關、建築師、營造廠、相關專業技師在組織內部、建築工程專案逐步導入BIM技術,促進政府機關及企業的工程技術轉型。

       隨著時間的演進與BIM工程技術應用日漸成熟,以BIM記錄建築物的維護資料與資產營運狀況日漸受到重視。本研究計畫參照國外現有維運相關指引文件,配合國內實務需求,研提「應用BIM輔助建築維護管理作業指南」,提供政府機關及業界參考,希望透過本次維運指南研擬,縮短政府機關及業界研發應用BIM輔助建築維護管理技術的摸索時間及成本,並推廣BIM技術的應用。

       從英國ISO 19650-1,2的條文可知,BIM的專案執行以角色的分工及專案資訊交付的作為整體流程的執行架構。在美國的GSA空間計畫指南與維運管理指南可以看到部門的使用需求、空間管理的資料目錄、空間命名的原則等是構成空間計畫項目;資訊交換標準、共同資料環境的儲存規劃、資產管理的導入是構成維運指南的要素。

       在實際的訪談過程中,發現工程業主的角色可區分為代辦的工程機關與實際的維運管理機關。工程主辦管理部門著重在工程階段的流程管理以及相關主要空間以及機電設備的衝突檢討;維運管理的服務部門注重使用管理層面的議題,例如空間管理需求、主要設備日常的正常運作、設備物件之財產管理(使用年限、報廢)、財務的攤提計畫等資產管理的議題。主要的契約承包商則注重工程的各個階段交付需要的明確資訊項目。目前業界普遍認同維護管理的需求,但國內尚缺較完整的維護管理作業指南。因此,本研究所研擬的指南架構以業主、主要承包商、合作廠商三者為主要的角色分工,並提出不同的角色在維護管理的指南操作上應注意的工作事項。

       本所105年度「我國BIM協同作業指南執行要項研擬」研究成果報告中總共提出25個使用操作單元(BIM Use),項目涵蓋細部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及竣工階段。其中,單元10建築細部設計、單元12機電細部設計、單元22施工定案、單元24竣工階段的驗收,及單元25設施管理等5個單元,有提到設計模型的空間資訊驗證、機電系統的細部設計、施工過程的送審流程,及資料正確性的驗證等,另在單元25設施管理有提到相對應的人員及設備管理,但這些項目尚無深入探討如何與維運整合。

       本研究參考國外應用BIM於建築維護管理指南文件、標準與政策內容,包含英國PAS1192-3及美國GSA BIM Guide等國外指南文件,結合本所BIM相關研究成果,並配合國內實務需求,如社會住宅等案例,亦納入相對應的工程契約執行條項,併同修正前段所提到的5個使用單元的工作執行計畫書與成果交付項目,研擬國內應用BIM輔助建築維護管理作業指南內容,包含BIM執行計畫(BEP)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表1)、業主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表2)、建築師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表3)、機電顧問(含技師)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表4)、承包商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表5)、統包商BIM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表6)、維護系統廠商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表7)、維護廠商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表8)、業主BEP擬定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表9)、細部建築設計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表10)、細部機電設計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表11)、細部成本評估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表12)、施工模型維定案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表13)、竣工模型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表14)、驗收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表15)、設施管理模型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表16)、維護管理作業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表17)。

       本研究維運指南成果應用對象包含業主、主契約商及協同作業團隊(資訊系統開發廠商)三個角色,維運指南除說明不同角色在整個建築工程專案執行過程所應辦理的工作項目,也提供實際執行可參考之內容細項。期望本研究成果可提供國內於維運管理應用上,有一清楚且可立即執行架構,業主、主契約商及協力團隊,藉由本維運指南的說明,對於彼此間分工以及應辦理的工作項目有一通案性的完整架構可參考,避免因不同契約規範產生不同維運執行要項。

表1 BIM執行計畫(BEP)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

維運資料項目

壹、建築資訊模型的應用

設計模型

棟別、樓層(門牌編訂)、房間命名、空間服務分區、機電系統分區計畫

施工模型

供應商公司、供應商地址、供應商聯絡電話、供應商公司負責人、供應商聯絡人、製造商公司、製造商地址、製造商聯絡電話、製造商公司負責人、製造商聯絡人

設備安裝時間、保固起始日期、安裝高度、製造日期

竣工模型

設備編號、產品型號、竣工點交日期

貳、資產管理

空間資訊編碼

棟別、樓層、房間

設備資訊編碼

產品序號、FM資產識別碼、FM條碼設備成本FM系統安裝日期

參、建築物維運資料

幾何模型資訊

標稱長度、標稱高度、標稱寬度、檢視點 設備操作淨空間

非幾何維運

資料

使用年限、保固廠商、保固時程、保固時程單位、保固廠商電話保養頻率型錄操作保養手冊照片

肆、建築物維運管理系統

空間與履歷資料

空間履歷、設備履歷

設施履歷管理功能

設備建立及顯示、設備管理歷程連動、設備異常記錄連動、設備耗材更換連動

設備視覺化檢視

設施維護工作SOP表單設定

建築群及設備設定、巡檢表單設定、預防性維護表單設定、工作排程功能

設備及建築巡檢管理功能

工作排程功能、設備巡檢填報及視覺化、空間巡檢填報及視覺化、巡檢異常連動功能

異常管理功能

使用者異常報案功能、巡檢異常連動功能、預防性維護異常連動功能、異常處置狀態管理功能

表2 業主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

No.

BIM 目標

必要性分析

必要

選擇

1

確定導入BIM之使用需求

V

 

2

資產管理

 

V

3

編訂專案資訊要求項目

V

 

4

提升專案執行之效率

 

V

5

降低營運及生命週期的成本

 

V

6

提升施工品質

V

 

7

減少釋疑單及變更設計

V

 

8

降低生命週期能源消耗

 

V

9

資訊交換標準

 

V

10

維運管理系統

 

V

3 建築師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

維運資料項目

壹、建築資訊模型的應用

設計模型

棟別、樓層(門牌編訂)、房間命名、空間服務分區、機電系統分區計畫

貳、資產管理

空間資訊編碼

棟別、樓層、房間

參、建築物維運資料

幾何模型資訊

標稱長度、標稱高度、標稱寬度、檢視點 設備操作淨空間

肆、建築物維運管理系統

空間與履歷資料

空間履歷、建築材料履歷

表4 機電顧問(含技師)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

維運資料項目

壹、建築資訊模型的應用

施工模型

供應商公司、供應商地址、供應商聯絡電話、供應商公司負責人、供應商聯絡人、製造商公司、製造商地址、製造商聯絡電話、製造商公司負責人、製造商聯絡人

設備安裝時間、保固起始日期、安裝高度、製造日期

竣工模型

設備編號、產品型號、竣工點交日期

貳、資產管理

設備資訊編碼

產品序號、FM資產識別碼、FM條碼設備成本FM系統安裝日期

參、建築物維運資料

非幾何維運資料

使用年限、保固廠商、保固時程、保固時程單位、保固廠商電話保養頻率型錄操作保養手冊照片

 

 

表5 承包商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

維運資料項目

壹、建築資訊模型的應用

施工模型

供應商公司、供應商地址、供應商聯絡電話、供應商公司負責人、供應商聯絡人、製造商公司、製造商地址、製造商聯絡電話、製造商公司負責人、製造商聯絡人

設備安裝時間、保固起始日期、安裝高度、製造日期

竣工模型

設備編號、產品型號、竣工點交日期

貳、資產管理

設備資訊編碼

產品序號、FM資產識別碼、FM條碼設備成本FM系統安裝日期

參、建築物維運資料

非幾何維運資料

使用年限、保固廠商、保固時程、保固時程單位、保固廠商電話保養頻率型錄操作保養手冊照片

表6 統包商BIM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

No.

BIM 目標

必要性分析

必要

選擇

1

確定導入BIM之使用需求

V

 

2

資產管理

 

V

3

編訂專案資訊要求項目

V

 

4

提升專案執行之效率

 

V

5

降低營運及生命週期的成本

 

V

6

提升施工品質

V

 

7

減少釋疑單及變更設計

V

 

8

降低生命週期能源消耗

 

V

9

資訊交換標準

 

V

10

維運管理系統

 

V

表7 維護系統廠商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

維運資料項目

壹、建築資訊模型的應用

竣工模型

設備編號、產品型號、竣工點交日期

貳、資產管理

 

空間資訊編碼

棟別、樓層、房間

設備資訊編碼

產品序號、FM資產識別碼、FM條碼設備成本FM系統安裝日期

參、建築物維運資料介接

幾何模型資訊

標稱長度、標稱高度、標稱寬度

非幾何維運資料

使用年限、保固廠商、保固時程、保固時程單位、保固廠商電話保養頻率型錄操作保養手冊照片

肆、建築物維運管理系統

空間與履歷資料視覺化呈現功能

空間履歷、設備履歷

設施履歷管理功能

設備建立及顯示、設備管理歷程連動、設備異常記錄連動、設備耗材更換連動、設備視覺化檢視

設施維護工作SOP表單設定

建築群及設備設定、巡檢表單設定、預防性維護表單設定、工作排程功能

設備及建築巡檢管理功能

工作排程功能、設備巡檢填報及視覺化、空間巡檢填報及視覺化、巡檢異常連動功能

異常管理功能

使用者異常報案功能、巡檢異常連動功能、預防性維護異常連動功能、異常處置狀態管理功能

8 維護廠商BIM導入維護管理作業建議項目表

維運資料項目

肆、建築物維運管理系統操作

空間與履歷資料視覺化呈現功能

空間履歷、設備履歷

設施履歷管理功能

設備建立及顯示、設備管理歷程連動、設備異常記錄連動、設備耗材更換連動、設備視覺化檢視

設施維護工作SOP表單設定

建築群及設備設定、巡檢表單設定、預防性維護表單設定、工作排程功能

設備及建築巡檢管理功能

工作排程功能、設備巡檢填報及視覺化、空間巡檢填報及視覺化、巡檢異常連動功能

異常管理功能

使用者異常報案功能、巡檢異常連動功能、預防性維護異常連動功能、異常處置狀態管理功能、使用者異常報案功能

 

 

表9 業主BEP擬定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

BIM Use

BIM Use說明

建議交付成果

維運指南補充事項

BEP

擬定

指導BIM專案之執行

總協調者簽署團隊的 BIM 執行計畫(BEP)文件與專業分工責任。業主單位宜提列BEP執行架構之基本事項﹔使用需求、資產管理專案資訊要求、資訊交換標準(IFC)、維運管理系統需求架構

使用需求

建築類型、使用者類型、專案目標願景

資產管理

資產分類、編碼分階架構、財產管理清單

專案資訊要求

專案里程碑、資訊交付項目、資料產出方法、共同作業要求

資訊交換標準

檔案管理、交換格式、驗收項目

維運管理系統

銜接BIM Use25 設施管理模型

表10 細部建築設計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

BIM Use

BIM Use說明

建議交付成果

維運指南補充事項

細部建築設計

以選定的基本設計定案模型進行細部設計,準備細部建築設計 BIM 模型發包。

細部建築設計 BIM 模型及產出之相關發包文件,如基地位置圖、地盤圖、建築物之平面、立面、剖面圖、外牆剖面圖、樓電梯放大平面圖、各局部放大平面圖、樓電梯剖面圖、門窗表、面積表、停車設備平面圖、天花 平面圖、景觀平面圖、粉刷表與空間計畫表,標準詳圖等為依據發展之詳細設計圖,及其它做為施工依據之必要詳細設計圖。定案細部設計 BIM 模型加入施工進度時間點,模擬施工進度。

基本圖

基地位置圖、環境敏感圖、建築物套繪圖

平面圖

安全梯、特別安全梯、面積邊界、空間用途淨尺寸、棟別、部門編號、停車設備平面圖、天花平面圖、使用空間區劃、機電分區迴路系統

立面圖

主要立面圖、救難 逃生 開口

剖面圖

外牆剖面圖、樓電梯剖面圖、特定空間淨高剖面

功能表

門窗表、面積表、粉刷表

衝突檢討(配合BIM Use 18)

維護操作淨空間、外觀檢測可視性、設備更換路徑

11 細部機電設計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

BIM Use

BIM Use說明

建議交付成果

維運指南補充事項

細部機電設計

以細部建築設計BIM模 型建置相關細部機電設計建置BIM 模型並整合之。

細部建築與各機電細部設計 BIM 模型及相關文件,如依基本設計發展,做為施工依據的各系統詳參考模型,及各系統主要設備元件模型。模型細緻度與資訊建置之內容(含維護資料)應在BIM工作執行計劃訂定之。

消防系統

泡沫系統淨高、灑水系統淨高、警報系統可視性、受信系統可視性

空調系統

中央空調機組更換空間、個別空調機組更換空間

電力系統

主電力供電操作淨空間、緊急供電操作淨空間

給排水系統

給水系統檢視點、排水系統檢視點

、雨水系統檢視點

弱電系統

IOT、監控系統、網路通訊

表12 細部成本評估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

BIM Use

BIM Use說明

建議交付成果

維運指南補充事項

BIM Use

13 細部成本評估

提供成本相關決策所需估算數量表。

由細部設計BIM 模型產出之數量表,並製作成本估價文件。

主要設備成本估價

消防系統、空調系統、電力系統、給排水系統、弱電系統

13 施工模型維定案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

BIM Use

BIM Use說明

建議交付成果

維運指南補充事項

施工模型

業主指定竣工模型的資訊需求;由細部設計 BIM 模型逐步發展為成施工定案 BIM

模型。

施工定案 BIM 模型及送審相關文件(產品型錄及設備維護文件或操作手冊)、自主檢查資料【含檢查表、材料設備試驗報告、影視圖(照片)

建築模型

外牆裝修材料、天花板裝修材料、地坪裝修材料

結構

模型

鋼筋試驗與送審材料、混擬土試驗與送審材料、鋼構試驗與送審材料

機電

模型

空調設備送審材料、電力設備送審材料、消防設備送審材料、給排水設備送審材料、弱電設備送審材料

14 竣工模型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

BIM Use

BIM Use說明

建議交付成果

維運指南補充事項

竣工模型

施工定案模型,內含在施工時的歷次修正狀況,並且經審查後做成竣工 BIM 模型。

應整合成竣工 BIM 模型,及各專業之竣工 BIM 模型及相關文件(庫存檔格式)。

建築

模型

空間使用計畫、門牌系統、部門編號、使用編號、空間使用區劃

結構

模型

材料設備型錄、製造商資料

機電

模型

材料設備型錄、製造商資料、保固商資料、供應商資料

基本資料

異常處理、教育訓練

現場操作介面

外觀點檢、性能檢查、功能測試

15 驗收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

BIM Use

BIM Use說明

建議交付成果

維運指南補充事項

驗收

竣工模型經驗收與審查,並按使用者需求加入驗收資訊,建置成驗收 BIM 模型, 做為將來營運維修之用 BIM 模型。驗收 BIM 模型之正確性,施工單位必須能提出驗證方法,驗收 BIM 模型與完工建築物實體的一致性。可選用點雲掃描或測量方式。

具有維修與營運資訊之 BIM 模型與相關驗收文件。至少有各層平面空間與施工中所建置之設備維修資訊於 BIM 模型中。使用者需求驗收、施工單位驗證方法提送、相關維護文件資料驗收。

使用者需求驗收資訊

空間面積、空間名稱、空間尺寸、設備型號、設備位置

、設備數量

施工單位驗證方法

點雲掃描、現場測量

相關驗收文件

各層平面空間資訊、各層平面空間資訊

營運文件

設備預防診斷項目、系統參數運作出廠值、外觀點檢內容,判斷基準、標準保養(SMP)程序

設備資訊、財產管理

共同資料環境

資料共享、標準化的工作流程、發布共享資訊

營運階段基礎資料

建築材料履歷、建築設備履歷

空間使用管理系統

預約管理、活動管理

營運管理系統

維護保養績效指標

客服紀錄、例行檢查、異常處理、教育訓練

現場操作介面

外觀點檢、性能檢查、功能測試

表16 設施管理模型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

BIM Use

BIM Use說明

建議交付成果

維運指南補充事項

25設施管理模型

在驗收BIM 模型中加入營運管理所需之資訊,以供設施營運管理資訊系統使用。 所使用BIM 模型建置軟體或平台必需是開放式的系統, 亦即可透過IFC 格式交換之資訊檔

配合營運管理資訊系統,建入空間,設備與能源管理等參數於設施管理 BIM 模型中,之設施管理 BIM 模型與相關文件。協助發展資產管理系統、空間使用管理系統、共同資料環境、營運管理資訊與設施營運管理資訊系統

資產管理系統

空間資訊、設備資訊、財產管理

共同資料環境

資料共享、標準化的工作流程、發布共享資訊

營運階段基礎資料

建築材料履歷、建築設備履歷

空間使用管理系統

預約管理、活動管理

營運管理系統

維護保養績效指標

客服紀錄、例行檢查、異常處理、教育訓練

現場操作介面

外觀點檢、性能檢查、功能測試

表17 維護管理作業維運指南建議交付成果及補充事項

BIM Use

BIM Use說明

建議交付成果

維運指南補充事項

26.維護管理作業

維護管理作業廠商應參考設施管理模型與系統資料進行現場維護作業

維護廠商應依竣工模型交付之維護操作手冊建立標準化的維護工作表單。維護工作表單可依照不同設備所需的檢查週期,分為日、周、月、季、年建置。建立標準檢查項目宜依照主要設備項目建議之巡檢機制編訂之。

保全人員

安全巡檢表單、節能巡檢表單、防火巡檢表單

技術人員

周維護表單、月保養表單、季保養表單

營運系統管理者

維護保養績效指標

客服紀錄、例行檢查

、異常處理、教育訓練

現場操作介面

外觀點檢、性能檢查

、功能測試

 

業務報導李台光
研議高強度鋼筋機械式續接性能標準及試驗法

       內政部訂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內容,主要是參考美國混凝土學會ACI 318-05規範,其中耐震梁柱構架及剪力牆主筋降伏強度等級上限為420 MPa。近15年來ACI 318規範經過共4次修訂,內容及架構已大幅變革,最大的變革是ACI 318-19規範放寬耐震梁柱構架及剪力牆主要鋼筋,可使用高強度550 MPa及690 MPa等級鋼筋。結構使用高強度鋼筋可以降低鋼筋用量,較經濟且有助於舒緩梁柱接頭或剪力牆鋼筋過於擁擠、難以施工的問題。我國國家標準CNS 560鋼筋規格107年新增550 MPa和690 MPa等級鋼筋,國內亦有鋼廠能生產,各界期盼我國混凝土結構規範跟進ACI 318-19規範,允許耐震結構使用高強度鋼筋。為因應此一趨勢,本研究針對「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草案)」鋼筋機械式續接部分試驗程序和合格標準(如表1所示)進行修正,並經實驗證明修正內容可適用於所有等級鋼筋,業經「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草案)」審查專案小組審議通過,將納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第26.6.5節,讓業界有所依循。

       為期使我國規範能與時俱進,本所陸續於105及106年度辦理「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範之修正研擬」及「建築工程鋼筋機械式續接性能基準及驗證研究」計畫,完成「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草案)」,惟草案內容係以ACI 318-14規範為藍本。本研究參考ACI 318-19規範更新部分內容,放寬耐震結構系統主筋使用550 MPa等級,橫向鋼筋最高可達690 MPa等級,並按CNS 15560試驗法及自訂的試驗程序,執行100餘組高塑性反復載重試驗,測試範圍涵蓋場鑄和預組、預鑄工法可能使用的續接器樣式,包含擴頭滾牙續接器、摩擦銲接續接器、砂漿填充式螺紋節鋼筋續接器、砂漿充填式續接套管等,如圖1所示。藉由續接組件試驗檢討高塑性反復載重試驗程序及其允收標準,研擬表2修正建議如下:

一、放寬鋼筋規格適用範圍至690 MPa等級,並配合修正機械式續接試驗程序和表1之合格標準,新增第三類(SA級)機械式續接要求為韌性接合,可用於地震時鋼筋可能降伏並承受多次反復非彈性應變之位置。

二、修正表1高塑性反復載重試驗加載程序,維持迴圈數不變,但塑性倍率建議為n倍之鋼筋標稱降伏伸長量()及2各8回,對於420 MPa等級之鋼筋,採用塑性倍率n=6;550 MPa等級之鋼筋,採用塑性倍率n=5;690 MPa等級之鋼筋,塑性倍率n=4。

        近年來國內鋼筋機械式續接技術大有進步,因應高強度鋼筋需求及預組預鑄工法也有各種等級樣式之續接器可供選擇,本研究成果已於109年11月13日於本所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舉辦成果說明會。本次說明會介紹我國混凝土設計規範之變革,著重於使用高強度鋼筋所帶來之改變,藉由進行多組高強度鋼筋機械式續接器觀察試驗數據後,訂定新版高強度鋼筋機械式續接合格標準,並針對其設計、施工、檢驗進行說明,且一併對於鋼筋續接擴頭錨定之設計及施工相關規定進行解說,期望各設計及施工單位對於新版混凝土結構規範之高強度鋼筋機械式續接器及鋼筋續接擴頭錨定各項細節充分瞭解。

表1 鋼筋機械式續接試驗性能合格標準〔適用490 MPa等級以下〕

(原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草案)表26.6.5.2)

試驗項目

(取樣頻率)

加載程序

指標

合格標準

第二類

(SA級)

第一類

(B級)

單向拉伸及滑動試驗

(1/100)

0→0.95→0.02

→拉至破壞

抗拉強度

殘留滑動量

續接處外鋼筋之伸長率[1]

9%,鋼筋尺度D32以下

6%,鋼筋尺度D36以上

重複負載及滑動試驗

(1/1000)

0→(0.95↔0.02)30回

→拉至破壞

抗拉強度

不適用

滑動量

不適用

續接處外鋼筋之伸長率[1]

不適用

高塑性反復負載試驗

(1/1000)

0→(0.95

-0.5)16回→(6

-0.5)8回→(12

-0.5)8回

→拉至破壞

抗拉強度

不適用

滑動量

不適用

滑動量

不適用

滑動量

不適用

續接處外鋼筋之伸長率[1]

9%,鋼筋尺度D32以下

不適用

6%,鋼筋尺度D36以上

 

[1]兩段被續接鋼筋伸長率取大值

表2 鋼筋機械式續接試驗性能合格標準(建議修正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草案)

表26.6.5.2)

試驗項目

加載程序

指標

合格標準

第三類

(SA級)

第二類

(A級)

第一類

(B級)

單向拉伸及滑動試驗

0→0.95→0.02

→拉至破壞

抗拉強度

殘留滑動量

續接處外鋼筋之伸長率[1]

9%,鋼筋尺度D32以下

6%,鋼筋尺度D36以上

重複負載及滑動試驗

0→(0.95↔0.02)30回→拉至破壞

抗拉強度

不適用

不適用

滑動量

不適用

不適用

續接處外鋼筋之伸長率[1]

不適用

不適用

高塑性反復負載試驗

0→(0.95↔ -0.5)16回→(n↔ -0.5)8回→(2n↔ -0.5)8回→拉至破壞[2]

抗拉強度

不適用

滑動量

不適用

滑動量

不適用

滑動量

不適用

不適用

續接處外鋼筋之伸長率[1]

9%,鋼筋尺度D32以下

不適用

6%,鋼筋尺度D36以上

 

[1]續接處外兩側鋼筋伸長率之較大值。

[2]第二類(A級)完成24回後可拉至破壞;fy4,200 kgf/cm2 [420 MPa]之鋼筋,塑性倍率n=6;fy=5,600 kgf/cm2 [550 MPa]之鋼筋,塑性倍率n=5;fy=7,000 kgf/cm2 [690 MPa]之鋼筋,塑性倍率n=4。

圖1 符合CNS 15560鋼筋機械式續接檢驗法

業務報導劉昱彤
研議高齡社會大震災特殊避難收容處所之建置

       台灣地震頻繁且已步入高齡社會,對於高齡社會防災問題宜有規劃。參考311東日本及熊本大地震,災後大量高齡者湧入避難場所,由於空間環境的不適,導致身心障礙高齡者避難困難或慢性病加劇等問題,進而衍伸出關聯死現象,因此日本於災害對策基本法增訂福祉避難所以為因應。借鏡日本經驗,本所爰於109年度針對建置高齡社會大震災特殊避難收容處所之可行性進行研究探討高齡者及具特殊避難需求者短期避難(2週至一個月內)收容問題,並就主管機關推動意願、社會照護量能及與可能面對之困境等問題進行交流討論,規劃大規模緊急救助及分流機制等應變措施,並期望藉此提升本議題重要性與關注度。

       本研究透過蒐集國內外文獻回顧及訪談各方專家意見彙整出初步現況及未來發展方向。包含我國歷年來重大震災資料,盤點過去避難安置經驗、收容時序及後續急難救助措施,訪談受災戶以當事人立場了解需求及檢討缺失作為借鏡。並參考日本福祉避難所及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有關特殊避難需求者收容規劃指南、避難收容機制建立、收容對象設定、專業人力的配置、空間規劃整備與改善、物資儲備等面向。尤其日本在震災後為高齡者避難安置修法制定兩階段福祉避難所,與我國同屬東亞地震帶並擁有相似社會文化背景,其做法及經驗具有高度參考價值。專家意見方面,則廣邀學術界、衛福社福權責單位及民間機構、建築師、社會服務及長照人員等先進提供看法,透過訪談及座談會交流綜合各方意見,歸納出具體可行且符合我國施行現況之作法,各方意見回饋均肯定此議題重要性並對特殊避難收容處所建置構想表示認同。

       目前此計畫已獲初步成果,根據文獻及專家提供意見,歸納出現行機制下欲推行此制度所可能面臨之障礙及解決對策,包含政府部門應制定跨層級之整合協調機制、現行照護人力缺口可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和退休人力填補並提供誘因促進社會參與、經費來源及收容安置措施和無障礙設施改善則仰賴法規制度的修正或鬆綁,並進一步擬定目前特殊避難收容之可行機制(圖1),依據衛福部長照2.0需求等級及失能評估量表作為依據分流分層,輕度需求者可安置於一般收容所分區照護,指定場所如學校部分教室可經提升功能性後兼用為特殊避難場所收容中度以下需求者,若收容情況發生改變,將由專業人員評估後提供轉送機制,送至社區型長照機構或簽訂契約之旅館等場所,重度以上者可送至住宿型長照機構或醫療院所進行照護。此外也依照避難收容對象級別彙整出所需之醫療照護資源初步建議(表1),並以此盤點現行需求缺口,以新北市為例,若發生大規模劇震,將有3-6萬高齡及特殊需求者將無法安置收容,且經現場勘查可指定作為特殊避難場所地點並經量化評估後,發現能提供之飲食及衛生需求之場域嚴重不足,無障礙便利性也需大幅改善,將於後續研究中提出空間改善建議與參考手冊指引,期能使特殊避難收容機制更臻完善。

 

圖1 特殊避難場所收容分流機制建議

 

表1避難收容處所空間對象分類初步建議

 

業務報導詹家旺
住宅防火對策之研議

一、緣起

       近年住宅火災層出不窮,已成為火災傷亡主因,因此如何透過防火設計、消防安全設備及防火安全宣導等手段,降低火災發生頻率及傷亡事件,是消防及建築主管機關施政重點之一。而根據消防署統計97~106年建築火災罹難事件中,52%為5樓以下低樓層之獨棟、連棟住宅及公寓,主要因為該類建築依法無須設置消防安全設備,也無明確之防火區劃,無法及早偵知、滅火,加上室內多雜物、隔間及內裝未具耐燃性能且多設置鐵窗,一旦發生火災逃生避難不易,尤其近年社會高齡化,行動不便的高齡者,更成為火災事件主要的罹難者。因此,住宅防火也有必要因應社會變遷,超越傳統翻轉理念,尋求兼具逃生、避難的雙重防火策略。

二、住宅火災特性及原因探討

       為提昇低層住宅的防火安全,本研究透過國內外文獻分析、我國近五年(民國104年至108年)火災案例統計資料分析及與消防搶救單位深度訪談等方式,探討火災發生原因及因應對策。

       就住宅火災特性而言,初步發現:住宅火災依序主要發生於廚房、臥室及客廳,尤其客廳起火容易阻擋逃生路徑;主要起火原因,為爐火烹調、電氣因素、菸蒂等;罹難原因,則集中於判斷力、體力條件不足,以及逃生障礙;所有罹難樓層大多為起火樓層,其次為以上之樓層,而透天厝之死亡火災,其起火樓層及罹難樓層多為1樓,佔總獨立住宅死亡火災71%,罹難處所則集中於客廳及寢室;而罹難時間則集中於夜間。此外,根據日本東京住宅火災死亡人數(2005~2009年)統計,90%以上為65歲以上高齡人口。

深究低層住宅火害原因,除了第一段所述原因外,還有部分因素值得注意:

1.透天厝建築設計上之煙囪效應:透天厝各層多於前後兩間居室中間設置單一直通樓梯,當火災發生時易形成煙囪效應,堵住唯一避難路徑,致使低層住宅火災事件中,透天厝罹難率為公寓的4倍。

2.難以形成兩方向避難路徑:透天厝中間樓梯的煙囪效應火煙瀰漫,加上各房間陽台加設鐵窗,即無避難路徑;公寓若起火點位於客廳,將阻斷向外逃生路徑,加上各房間若加設鐵窗,亦無其他避難路徑。但即使陽台未加設鐵窗,若火煙逼近且樓層太高也無法直接從陽台避難。另外,頂樓加蓋也是增加火災風險且易阻礙逃生避難空間。

3.依消防搶救單位深度訪談結果得知:住宅死亡風險重要性排序,在硬體面依序為堆積雜物、無住警器及木造隔間裝潢;在軟體面依序為住戶避難逃生知識不足、火災發生時間不利於察覺逃生避難、住戶行動力不足。

4.使用住宅用火災警報器 (住警器)效果:日本東京消防廳宣導及推動住宅設置住警器,2005~2010年統計資料顯示裝設普及率與發揮功能件數成正相關且逐年增加,而未設住警器火災死亡人數為有設置之2倍以上。但若住警器裝設處所不當或有身心障礙者也無法發揮功能。

 

圖1 透天厝死亡火災案例建築空間示意圖

圖2日本住宅用火災警報器普及率及發揮功能件數

三、因應對策

      綜合上述分析並參酌火災成長及避難理論,在住宅防火對策目標上:首先,及早期偵知及時逃生;其次,減緩火勢成長與局限火煙蔓延;最後,針對身心障礙或不及避難者能有暫時避難等待救援空間,以達到兼具逃生、避難雙重策略之目的。而回應於推廣宣導及軟硬體設施設備,其改善對策包括以下幾方面:

  1. 裝設住警器,減少火載量:持續宣導民眾裝設住警器,樓梯及避難通道應清空、不堆放雜物、鐵窗及既有頂樓加蓋不得妨礙消防逃生及救災機能。
  2. 形成區劃,防止延燒與暫時避難等待救援:

(1)國內一般住宅室內隔間多至頂且為鋼筋混凝土造或磚造,已具備先天防火性能之優勢,新建、增建或改建時若能鼓勵開發商及建築師提升門扇及開口防火功能,即可形成區劃達到侷限火煙蔓延及形成暫時避難空間的目的。

(2)室內裝修,鼓勵設計師及業主於天花、牆面使用耐燃1級建材,降低火災成長速度與火載量;隔間至樓板並使用不燃材料建造,可採用以耐燃性能板材所構成之防火門或實木門,使室內空間具有類似防火區劃性能,形成暫時避難空間,延長待援時間。

(3)改善樓梯空間設計,如錯開或加設區劃以避免火煙垂直蔓延。

  1. 強化年長者、獨居弱勢者之居家防火,可補助裝設住警器,並勸導完善區劃及提升門扇防火功能。

為協助居民更進一步瞭解自家風險,本研究也從火載量負荷、防火區劃、避難警報設備及滅火設備等面向,研議一套簡易住宅火災風險評估表,未來將透過消防推廣系統提供民眾自主檢查應用。

業務報導李其忠
直交集成板(CLT)構造之防火設計

       近年國際上木構造應用發展迅速,如「直交集成板(Cross Laminated Timber,以下簡稱CLT)」應用於建築結構材,其為良好的綠建材之一,已在歐洲、北美與日本等國家有突破傳統木構造建築物規模及形式案例,並積極研訂CLT產品標準及適用之建築規範。我國於108年11月14日公布國家標準CNS 16114 「直交集成板」,然國內木構造建築設計及施工規範仍尚未將其納入,且CLT構造防火之性能部分仍須以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之機制逐一產品認可,使得其運用受限。為能降低CLT構造防火設計使用之障礙,並確保CLT構造建築物防火安全,爰針對此課題進行研究,以提供國內建築管理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進行3組CLT的 1小時防火時效實驗,分別為2組CLT樓板(日本扁柏及北美花旗松)及1組CLT牆板實驗(國產柳杉)。日本扁柏及北美花旗松為當地常用材種,國產柳杉受限於製作長度僅為3m,無法進行樓板試驗,因此僅進行承重牆試驗,藉以探討國產柳杉之實用可行性。本案試體規劃及實驗條件,如表1所示,其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3組CLT試體均具有1小時防火時效,由於CLT為可燃材料,實驗過程中被引燃增加平均爐內溫度,但超過許可差時間未達10分鐘。2組CLT樓板最大撓曲量分別為42.0mm(日本扁柏) 及42.9mm(北美花旗松)未超過標準容許值,CLT牆板之最大軸向變形量4.7 mm亦未超過標準容許值,3組CLT火害實驗後照片,如圖1至4所示。

       本研究亦探討不同材種CLT之炭化深度,透過預先埋設在不同深度測溫計之溫度曲線中,可發現日本扁柏CLT之曝火面第1層測溫點大約在18分鐘左右有較明顯的升溫趨勢,顯示此時測溫計已經受到爐內溫度之影響,炭化已經達到此深度,因此概算炭化速率約為0.8mm/min;而北美花旗松CLT之曝火面第1層測溫線大約在22分鐘左右有較明顯的升溫趨勢,概算炭化速率約為0.68mm/min。另外,根據實驗結果,日本扁柏CLT樓板及北美花旗松CLT樓板之曝火面第2層均無明顯升溫現象,顯示火害所造成炭化層並未完全燒燼曝火面第2層。兩組樓板CLT之炭化深度經量測觀察,均可發現在CLT板搭接處有較大的炭化深度產生。由於搭接處無法如同板本身緊密接合,因此會有火源竄入並造成較深的炭化層。國產柳杉CLT牆板由於無樓板般較大之撓曲變形產生,搭接處並沒有無法密合之影響,因此搭接及非搭接部分之炭化深度無明顯差異。國產柳杉CLT之平均炭化深度約為4.1cm~5.1cm左右,平均炭化速率介0.68~0.85mm/min,較現行規範建議之底部炭化深度4.68cm為大。

        CLT由於集成元組成方式與集成材(Glue Laminated Timber, GLT)不同,在強軸集成元完全燃燒後會有強度銳減之現象,係因弱軸集成元僅提供炭化保護功能而不提供強度,如僅用炭化深度決定構件是否可以承受預定載重的方式可能較不恰當。因此,本研究建議,將本次實驗之試體(集成元層數、厚度固定)定義為制式工法,業界如採用相同類型之CLT板進行設計時,可依本研究提供之炭化深度進行設計。

表1試體及實驗規劃

 

日本扁柏樓板試體

北美花旗松樓板試體

國產柳杉承重牆試體

試體尺寸

4400×3000×150mm

4400×3000×180mm

3000×3000×180mm

試體組成

層數5層、每層厚度30 mm、5層皆為日本扁柏

層數5層、每層厚度36mm、5層皆為北美花旗松

層數5層、每層厚度36mm、5層皆為國產柳杉

加熱時間

1小時

1小時

1小時

實驗加載

300kgf/m2

300kgf/m2

23.6tf

 

表2實驗結果

 

日本扁柏樓板試體

北美花旗松樓板試體

國產柳杉承重牆試體

防火時效

1小時

1小時

1小時

加熱爐溫比較

(詳圖1)

(詳圖1)

(詳圖1)

試體變形量

最大撓曲量42.0mm(詳圖2)

最大撓曲量42.9mm

(詳圖2)

最大軸向變形量4.7 mm(詳圖3)

 

 

圖1 試體實驗過程升溫曲線

圖2 樓板試體實驗過程撓曲量變化曲線

圖3 國產柳杉承重牆試體實驗過程軸向變形量變化曲線

圖4  CLT試體火害後照片

業務報導白櫻芳
因應氣候變遷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績效評估

一、研究緣起與方法

       臺灣氣候變遷現象之一是短延時強降雨發生的頻率明顯增加,形成迅猛地表逕流導致淹水災情。都市的發展建設、人口的遷移與增減皆會加速土地利用的改變與都市計畫的需求。而土地利用的改變,如變更國土計畫、區域計畫、都市計畫等,也會改變現有的逕流現象導致淹水風險的增加或加劇災情。

為進行因應土地利用變化造成之降雨逕流影響分析,本計畫在都市淹水演算模式中新增有效降雨演算模組,將研究區域之土地利用型態連結到演算有效降雨之曲線號碼,以曲線號碼法演算初期降雨損失後可計算格區之有效降雨,藉由演算現況土地利用型態之有效降雨量,及不同土地使用規劃之最小有效降雨量推演進行有效降雨最小化分析。再以地文性淹水模式演算現況,計算最小有效降雨之地表逕流與承洪目標區最大水深,規劃都市洪水流動阻力布置,進一步可分析氣候變遷情境對土地使用規劃逕流現象之影響,藉由土地使用型態的規劃與調整以達到減洪調適,提升都市洪災災害韌性能力之目的。

二、重要發現

(一)採用曲線號碼法計算有效降雨演算水位與未採用曲線號碼法計算有效降雨演算水位之差值顯示重現期25年降雨事件之損失量與滯留量為最小,如圖1。

1重現期25年降雨在不同初期扣除量係數條件下華醫大橋水位歷線

(二)由2019年0813豪雨事件演算結果可知,採用曲線號碼法可合理考慮入滲、蒸發、貯留等降雨逕流損失量。

(三)規劃流程流動阻力布置後,在重現期10年以下豪雨造成之洪水,可達到降低洪峰、延長洪水到達時間之效果,降低地表逕流造成的洪災風險,如圖2。

2 各重現期有效降雨規劃流動阻力布置前後之承洪目標區水位歷線

 

(四)以現況土地利用面積平均有效降雨量為比較基準,3種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之面積平均有效降雨量,以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1(調整上游農業區土地利用型態)減少百分比最多,農業區調整土地使用型態前後之CN值相差較大,如表1。

 

1 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調整土地利用型態與調整前後之CN值

現況土地使用

代碼

SCS分類

CN值

調整後CN值

承洪目標區上游農業區土地利用型態調整

水田

0101

2

78

58

旱田

0102

1

81

61

承洪目標區上游建成區土地利用型態調整

商業

0501

10

92

80

純住宅

0502

12

85

80

製造業

0504

11

88

80

研究區域公共設施土地利用型態調整

政府機關

0601

10

92

80

學校

0602

9

69

61

醫療保健

0603

9

69

61

社會福利建設

0604

10

92

80

公用設備

0605

11

88

80

環保設施

0606

11

88

80

 

(五)應用整合有效降雨演算模組之地文性淹水模式,進行3種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之地表逕流演算,由承洪目標區在不同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與現況土地利用之最大水深差及最大出流量差分別與其減少百分比可看出(表2、表3),與現況土地利用相比,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下承洪目標區之最大水深與最大出流量均降低,重現期25年之降雨事件境況模擬結果之水深減少百分比相較其他重現期降雨事件境況模擬結果大,尤以調整上游農業區使用型態水深與出流量減少百分比分別為4.78%與7.31%之減洪效果最佳,顯示調整承洪目標區上游農業區利用型態後,重現期25年以下之豪雨事件均有減洪成效,重現期25年豪雨事件之逕流量相較其他重現期大,故上游能調節較多之洪水量。

2 承洪目標區不同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之最大水深差與減少百分比

重現期

水深單位cm

調整上游農業區
利用型態

調整上游建成區
利用型態

調整公共設施
利用型態

(減少百分比)

(減少百分比)

(減少百分比)

2年

0.8

0.5

0.1

(-2.57%)

(-1.61%)

(-0.32%)

5年

1.3

0.8

0.2

(-3.02%)

(-1.86%)

(-0.46%)

10年

2.4

1.4

0.4

(-4.13%)

(-2.41%)

(-0.69%)

25年

4.2

2.3

0.4

(-4.78%)

(-2.62%)

(-0.46%)

3 承洪目標區不同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之最大出流量差與減少百分比

重現期

水深單位cms

調整上游農業區
利用型態

調整上游建成區
利用型態

調整公共設施
利用型態

(減少百分比)

(減少百分比)

(減少百分比)

2年

0.81

0.61

0.06

(-4.11%)

(-3.13%)

(-0.32%)

5年

0.94

0.64

0.10

(-3.30%)

(-2.27%)

(-0.34%)

10年

2.70

1.71

0.45

(-6.15%)

(-3.89%)

(-1.03%)

25年

5.86

3.23

0.27

(-7.31%)

(-4.03%)

(-0.34%)

 

(六)由承洪目標區在氣候變遷情境(C0)各重現期(2年、5年、10年、25年)降雨條件及重現期50年潮位條件下,不同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與現況土地利用之最大水深差及最大出流量差分別與其減少百分比可看出,與現況土地利用相比,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下承洪目標區之最大水深與最大出流量均降低,重現期5年之降雨事件境況模擬結果之水深減少百分比相較其他重現期降雨事件境況模擬結果大,尤以調整上游農業區使用型態水深與出流量減少百分比分別為5.77%、8.11%之減洪效果最好(表4、表5),顯示調整承洪目標區上游農業區使用型態後,在氣候變遷情境(C0)之逕流增加影響下,仍可調適重現期5年以下之豪雨事件。

4 承洪目標區在氣候變遷情境(C0)不同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之最大水深差與減少百分比

重現期

水深單位cm

調整上游農業區
利用型態

調整上游建成區
利用型態

調整公共設施
利用型態

(減少百分比)

(減少百分比)

(減少百分比)

2年

0.8

0.6

0.2

(-2.48%)

(-1.86%)

(-0.62%)

5年

4.5

2.6

0.5

(-5.77%)

(-3.33%)

(-0.64%)

10年

1.7

0.8

0.2

(-1.16%)

(-0.55%)

(-0.14%)

25年

0.8

0.4

0.1

(-0.38%)

(-0.19%)

(-0.05%)

 

5 承洪目標區在氣候變遷情境(C0)不同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之最大出流量差與減少百分比

重現期

水深單位cms

調整上游農業區
利用型態

調整上游建成區
利用型態

調整公共設施
利用型態

(減少百分比)

(減少百分比)

(減少百分比)

2年

0.87

0.65

0.08

(-4.19%)

(-3.14%)

(-0.39%)

5年

5.44

3.07

0.63

(-8.11%)

(-4.58%)

(-0.94%)

10年

9.04

4.73

1.03

(-3.04%)

(-1.59%)

(-0.35%)

25年

2.03

0.67

0.66

(-0.38%)

(-0.13%)

(-0.12%)

 

三、研究建議

       本案中長期建議可將土地使用規劃減洪調適策略建議應用於實務,藉由都市計畫土地使用規劃,調整土地利用型態以進行減洪調適,針對承洪目標區之上游進行土地利用之調整,對於減洪績效之提昇較有助益。此外,土地開發會減少入滲而增加地表逕流且改變流路,因而造成洪災風險增加,縱使目前規劃減洪設施,未來也可能因氣候變遷造成水文環境變化進而改變逕流,故建議於既成之城鄉發展區,可透過減洪空間之規劃,增進未來城鄉發展區之災害韌性。

業務報導郭建源
整合擴增實境AR及CFD以建構風洞實驗室流場可視化技術

       建築設計和都市規劃日益重視風環境議題,而風無固定形體千變萬化,如果能讓風看得見,讓複雜的空氣流動過程變得可視化,將利於瞭解風、控制風,並利用風。本所於去(109)年整合計算流體力學(CFD)及擴增實境(AR)開發風場可視化應用程式,除有風場流向定性功能,亦呈現不同位置及風向之風速、風壓或風力等隨時間變化的動態物理量,兼具科普化及專業化的風工程成果展現。

        本研究已開發流場可視化系統應用程式,包括風場資料庫建置、伺服端軟體、用戶端軟體。伺服端主設備主要工作包含匯入CFD模擬所建置之風場資料庫,利用筆記型電腦作為伺服端設備並建立WiFi熱點,透過無線網路傳輸移動設備所需之影像資料。簡而言之,使用者僅利用手機鏡頭對著模型,手機螢幕即可依據自身選取功能,展現流場不同的物理量。

       傳統風洞實驗中進行流場可視化,僅能定性局部觀察,主要分為2大型式(如圖1),首先為壁體表面軌跡法、指標法(絲線法)、化學反應軌跡法,在固體表面塗上油墨、絲線或化學物質,藉以反映出面上時間平均之流體軌跡。其次為注入軌跡法搭配雷射光頁,觀測特定切面上之流場變化。在壓力可視化上,目前雖有壓力感測紙或感測片可貼在模型表面以色層方式顯示壓力變化,但目前無法呈現負壓(吸力)為其主要缺憾。綜合來說,在風洞實驗室中進行流場觀測,除設備成本高外,且僅能觀測片面資訊。另需要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方能有效觀測部分區域之流場或壓力特性。

       為改良前述缺點,並全面觀測風場流動即時動態,研究應用CFD與AR資料整合,建立可視化系統,其主要運作模式為:(1)建立流場資訊:以CFD建立所需之流場資訊資料庫,並透過風洞實驗對CFD模擬結果進行驗證;(2)伺服端主機:透過資料轉換軟體進行插分計算分配空間資訊,並傳輸移動設備所需之影像資料;(3)客戶端設備:也就是移動設備如手機、平板,在安裝客戶端APP軟體後,利用其相機鏡頭進行模型定位追蹤,在透過選單設定後,向伺服主機提供需求並接收對應之影像資訊。系統運作架構詳如圖2。

       可視化呈現採用定格檢視以及動態檢視2種方式,定格檢視主要以平均或特定瞬間流場來檢視流場,僅需要一組空間資料即可完成。動態檢視則是呈現瞬態模擬結果,需要逐時傳輸動態影像至移動設備。本研究規劃定格檢視之選單資料有:(1) 表面或切面等值圖;(2)流線;(3)質點軌跡。而在動態檢視則增加渦度等值面,用以檢視渦流隨時間運動之特性。本案採台灣具有指標意義的台北101為範例,以101大樓為中心,劃定AR模型之建構範圍。設定101縮尺模型為1公尺高,模型縮尺約為1/500。配合風洞試驗,按本所風洞實驗室第一測試段寬為4公尺,故設定模擬範圍為3公尺´3公尺,於實尺寸範圍為2.25 km2。程式呈現結果如圖3所示。

       本系統可應用性相當廣泛,於建築設計初期可供建築師瞭解基地附近風場行進速度與方向,於初步設計階段,即可排除不良環境風場。同時,可供結構設計人員預先瞭解風與建築物互制行為,在建築物表面風壓和結構風載重設計時預判其受風行為,觀察風壓分佈情況,若有疑義再執行風洞試驗,以節省時間與經費。甚至進行相關審議時,讓非風工程專業人員,得以借此可視化軟體,看到具體風場流動型態,以助理解風場動態,加速審議時程。本案研究開發之程式,可快速有效評估都市風環境微氣候與建築物耐風安全,對於風工程評估成果展現將有極大的助益。

圖1 傳統風洞實驗室流場可視化方法

2 本研究開發應用程式之系統運作示意

圖3結合CFD及AR流場可視化成果

業務報導徐虎嘯
109年度綠建築標章評定辦理成果

一、前言

       世界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造成之全球暖化,均致力於發展具節能及對環境友善的「綠建築」或稱「環境共生建築」,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必須依據氣候條件、國情等的不同,而有所調整,並不是一體適用的。本所於88年針對臺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建立涵蓋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健康(Health)4大範疇之綠建築標章評估(EEWH)系統,不僅為僅次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後,第4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同時也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通過綠建築標章評定的建築物,在節水及節電方面至少約分別有30%與20%以上之效益。

      為提升國內綠建築技術,本所參酌美、日、英等國家之綠建築評估制度,於101年將原有的綠建築評估手冊通用版本,修訂為基本型(EEWH-BC)、住宿類(EEWH-RS)、廠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及社區類(EEWH-EC)5種版本評估手冊,作為辦理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之評定基準,使我國正式邁入綠建築分類評估時代。由於我國的EEWH綠建築標章,為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之評估系統 106年為因應國際化需求,擴大我國綠建築評估範疇,提升臺商企業於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及商機,以基本型(EEWH-BC)綠建築評估手冊為基礎,導入在地氣候條件、相關法令、設計慣例修正之「當地基準評估法」,於同年6月完成「綠建築評估手冊-境外版(EEWH-OS)」出版,並自同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成為第6類家族成員。

       另因應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之建築基地綠化及建築節能設計等「綠建築基準專章」法規全面翻新,以及監察院巡察意見與行政院推動智慧水表、竹構造與竹建材政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2019年版之基本型、住宿類、社區類、舊建築改善類、廠房類及境外版等6類評估手冊之全面更新,並配合內政部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之「綠建築基準專章」法規生效日期,自本(110)年1月1日開始施行。

二、綠建築標章評定屢創新高

       我國的綠建築標章採與國際間的綠建築標章相同,均為自願性質,非為法令規定事項,僅能宣導鼓勵申請,其評定審查作業,內政部自98年訂定發布「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由指定評定專業機構辦理技術評定,再向內政部申請標章核發,以擴大評定審查服務成效,有效落實政府節能減碳政策。在建築師與營建業界的支持配合下,截至109年12月底評定通過之案件總數為9,255件(詳圖1),不但數量逐年增加且屢創新高。

       108年度其通過案件數甚至一舉突破800件來到808件,而109年的通過案件數達848件又創新紀錄,成為歷年之最,計有綠建築標章新申請案309件、續用案25件;候選綠建築證書新申請案508件、展期案6件。而民間業界參與興建綠建築之案件數量,也逐年提升比例,從91年的6%﹙7案﹚,到108年已達到38%﹙306案﹚,而109年又創新高,其比例高達42%﹙358案﹚。這些獲得標章及候選證書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可節省大量水電,累計每年約可省電21.38億度、省水1億400萬噸(相當於3.23座寶山第二水庫的容量),其減少之CO2排放量約為121.23萬噸,這個量約等於8.14萬公頃人造林(約等於2.99個臺北市面積)所吸收的CO2量,每年節省之水電費估計約達85.22億元。

圖1  歷年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統計圖

三、綠建築分級評估實施成效

屬自願性質之綠建築標章,其歷年通過案件依其建築類別分析,依序為「學校類」、「住宿類」、「大型空間類」、「辦公廳類」、「其他類」、「醫院類」、「百貨商場類」及「旅館餐飲類」建築(圖2)。其中學校類占比達到25.5%,住宿類建築為23.86%,這兩類加起來已將近達到一半。另為逐步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激發民間企業競相提升綠建築之設計,自96年起施行「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透過分級評估鼓勵建築師追求較佳等級,設計更優良的綠建築,以提升企業的形象與榮耀。實施以來,顯示高等級數量及比例確有逐年提升之趨勢,如以鑽石級為例,從96年的2件到109年已增加至36件,其比例從0.6%提升至4.25%;另若就銀級以上來看,也從96年的14件增加到109年的446件,其比例則從4.4%提升至52.59%(圖3)。此外為進一步瞭解取得綠建築標章案件之申請情形,依綠建築普及率(即每年認可通過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總樓地板面積,占當年核發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總樓地板面積之比率)進行統計分析,其綠建築普及率已由101年的7.88%提升至109年的16.43%,充分顯示藉由綠建築標章制度之推動實施,確實達到「政府」、「民間」及「環境永續」三贏之局面。

四、未來展望

近年來民間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案件比例顯著成長,顯示出綠建築觀念已日益普及,另政府為加強推動綠建築之發展,中央已於「都市更新條例」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中,給予更新建案採綠建築設計並取得綠建築標章者相關容積獎勵;部分地方政府也於自治法規納入取得一定等級以上綠建築標章得給予容積獎勵的誘因,於此,對於推動公私部門之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將有實質助益。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內政部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並依行政院「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及經濟部「能源轉型白皮書」之部會分工事項,完成綠建築標章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建立,將建築能效標示併入現行採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四大面向綜合評估之綠建築標章制度,以進一步強化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節能成效,並期望透過實施成效良好之綠建築標章,進而帶動建築物自主標示建築能效等級,有效提昇我國建築環境品質。

圖2  歷年通過案件建築類型分析圖

圖3  歷年通過案件綠建築等級分析圖

業務報導張怡文
109年度智慧建築標章評定辦理成果

一、前言

       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科技的整合應用,本所於93年建立「智慧建築標章」制度並受理申請,「智慧建築標章」係提供消費者作為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使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日常營運更具智慧,實現人性化空間的理想。內政部並於100年9月訂定發布「智慧建築標章申請認可評定及使用作業要點」,明定受理申請的依據。該要點第8點規定,評定基準應依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的智慧建築評估手冊辦理。

       因應智慧科技日新月異,智慧建築評估手冊歷經3次增修訂,從一開始的2003年版評估手冊的7大指標,到2011年版的8大指標及分級制度,我國智慧建築正式邁入分級評估階段,讓消費者可進一步識別智慧建築,以維持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的公信力。現行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16年版,分為基本規定及鼓勵項目,符合基本規定之要求者,即可取得合格級的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其他鼓勵項目則由申請人自行視需要決定是否申請,賦予申請人更多選擇智慧科技應用的自由,促使智慧建築科技能更加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二、執行成果

       有關智慧建築的評定審查作業,目前採技術評定與核發標章的行政認可分別辦理方式,鼓勵民間人才及資金投入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審查技術服務,向本部申請指定為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專業機構,以擴大我國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審查能量。智慧建築標章為自願性申請制度,非為法規強制規定事項,僅能宣導鼓勵申請,為擴大推動成效,從102年7月起依據智慧綠建築實施方針,於興建一定用途且造價達2億元以上的公有建築物時,將應取得智慧建築標章規定納入工程合約,管制政府部門公有新建建築物應進行智慧建築設計,要求於申報一樓樓版勘驗時,應同時檢附合格級以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於工程驗收合格並取得合格級以上智慧建築標章後,始得發給結算驗收證明書,故對公有建築物具一定強制性。

        截至109年底止,認可通過智慧建築標章624件(包括智慧建築標章171件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453件)。歷年案件數量呈現逐年增加之趨勢(詳圖1),前一(109)年度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建築物數量已達146案,總量創新高。

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認可件數統計圖

圖1. 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認可件數統計圖

 

三、智慧建築分級評估實施成效

  由上述通過案件資料進一步分析,自101年起施行「智慧建築分級評估制度」,讓消費者可進一步識別智慧建築,以維持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的公信力。實施以來,採分級評估之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件數共計571件,其比例約占歷年核發智慧建築標章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數量之92%;其中,鑽石級已有38件,其比例約7%;銀級以上共計163件,其比例約29%;合格級者共計328件,其比例約57%,占比最多(圖2)

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認可件數等級統計

圖2.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認可件數等級統計

      此外,為進一步瞭解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案件之申請情形,依智慧建築普及率(即每年認可通過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及智慧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總樓地板面積,占當年核發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總樓地板面積之比率)進行統計分析,109年底智慧建築普及率為6.96%,近8(101-108)年智慧建築普及率則為0.77%、0.83%、2.72%、2.65%、2.04%、3.37%、4.22%及7.08%,大致呈現逐年增加之發展趨勢。

四、未來展望

近年來取得智慧建築標章的整體案件數,呈現顯著成長,案件數由102年11件成長至109年146件,為鼓勵申請續用,本部於109年10月6日修正前揭作業要點,修正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有效期限屆滿,改採展期方式辦理。另針對智慧建築標章評定書之紙本內容予以簡化,以達簡政便民之目的外,後續將再簡化延續認可的評定審查規定,期望後續延續認可案件數將持續增加。

業務報導姚志廷
109年度綠建材標章評定辦理成果

一、前言

       建築材料的品質不僅攸關居住環境的舒適美觀,對居住者的健康更有不可忽視之影響,故為提升國人居住環境品質、降低建材製造或使用階段對環境造成之衝擊,本所於民國93年建立綠建材標章制度,期能透過相關檢測與評定程序,對於建材品質與性能予以鑑別及標示,以利於國人選購優質建材,進而提升室內環境品質,帶動產業發展。綠建材係指在原料採取、產品製造、使用過程和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之建材。綠建材標章制度即依此意涵,訂定四大範疇進行評定,包括:以無匱乏危機之天然材料且經低人工處理製成之「生態綠建材」、對人體健康無害之「健康綠建材」、在防音、透水、節能等性能上有高度表現之「高性能綠建材」及廢棄物再利用製成之「再生綠建材」。

在制度面部分,內政部公布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中有關綠建材之規定,自110年1月1日施行,其規定內容為:「建築物室內裝修材料、樓地板面材料及窗,其綠建材使用率應達總面積百分之六十以上。但窗未使用綠建材者,得不計入總面積檢討」及「建築物戶外地面扣除車道、汽車出入緩衝空間、消防車輛救災活動空間、依其他法令規定不得鋪設地面材料之範圍及地面結構上無須再鋪設地面材料之範圍,其餘地面部分之綠建材使用率應達百分之二十以上」,透過相關法規的規定及宣導講習,綠建材標章目前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

二、109年度執行成果

本所109年度持續在標章核發、提升評定作業品質及強化後市場管理等面向上精進相關作業。相關執行成果如下:

(一)109年度核發綠建材標章292件創新高

      綠建材標章自93年7月起受理,截至109年12月底止,歷年已累計核發2,668件標章(2,041件健康、399件高性能、219件再生及9件生態綠建材),產品包括塗料、天花板、地板、隔間牆材料、吸音材、磁磚、透水磚、接著劑、節能玻璃、隔音門窗等共19,298種系列產品。109年度共計審核認可292件綠建材標章(220件健康、43件高性能及29件再生綠建材),其中新申請案199件,續約案93件,109年核發件數創歷史新高,較前一年度(254件)增加38件(歷年核發件數詳圖1),另109年度亦核發8件英文證書。隨著綠建材標章數量的累積,不但消費者有更多樣化的選擇,而且透過良性競爭和健全的市場機制,將綠建材價格漸趨平穩,品質也持續提升,綠建材成了「高貴不貴」的材料。

歷年核發綠建材標章件數

圖1、歷年核發綠建材標章件數

(二)組成查核小組針對評定機構進行查核

為確保內政部指定之評定專業機構客觀公正執行評定業務,依「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第11點規定:「本部對評定專業機構之評定業務,得視實際需要不定期實施抽查及勘查,必要時並得邀集專家學者會同辦理」,本所109年度分別於6月24日及10月15日邀集相關專家學者,組成「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查核小組」,前往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進行現勘及查核,查核內容包括:綠建材諮詢案及自薦案受理流程、申請案評定流程、後市場抽驗流程、內部檔案管理程序、申訴管道與回饋機制、網頁資訊更新等項目;查核小組除聽取評定專業機構簡報之外,亦隨機抽選相關案件進行細部文件及流程查核,並逐一檢視相關佐證資料與數據。經查評定專業機構之評定作業符合本部相關規定及評定專業機構自訂之「綠建材標章評定作業執行計畫書」內容。

(三)辦理後市場查核作業

為維護消費者及廠商之權益,109年度賡續由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進行後市場產品之查核,查核內容包括製程、原料比例、原料來源等是否與申請資料一致、產品包裝與型錄之標章logo使用是否合於規定、產品抽驗結果是否符合基準等。查核比例為前一年度核發件數六分之一,109年度共計完成42件產品(包括33件健康、6件再生及3件高性能綠建材)之查核,生產廠查核及複查結果均符合規定;至產品抽驗部分,除部分產品試驗尚未完成外,其餘亦符合規定。本所透過此一不定期查核機制,不僅能維繫綠建材標章公信力,亦保障消費者及廠商權益。

三、結語

我國綠建材標章制度在產官學研各界的共同推動下,已獲得廠商及消費者普遍的信賴與支持,成為國內最重要之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本所109年度出版2020年版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擴大綠建材標章受理範圍,增訂多項再生及高性能綠建材評定基準,後續將針對生態及再生綠建材評定基準進行研議,以提升各分類標章之均衡,並進行綠建材宣導推廣、落實綠建材標章後市場管理機制,並積極推動相關簡政便民措施,以使綠建材之應用更為普及。

專題報導張乃修
本所110年度建築研究科技計畫簡介

作者 張乃修

        本所110年度依行政院中程施政計畫之「營造安居家園,加速都市更新」方針,規劃辦理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前瞻建築防火避難及結構防火科技研發整合應用、建築與城鄉安全防災韌性科技發展、建築工程技術發展與整合應用、建築資訊整合應用躍升、創新循環綠建築環境,以及智慧化居住空間整合應用人工智慧科技發展推廣等7項科技計畫。各項科技計畫之內容分述如下:

一、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科技計畫(1/4)

 本計畫以建築環境及都市環境改造之角度,從生活圈之環境架構,配合相關高齡照顧服務政策與科技計畫,以滿足高齡者(包括亞健康及行動不便)在工作、交通、居住、文化、教育、醫療和娛樂等基本生活需求,提出高齡社會之都市、建築及社區生活願景,建構「安居、敬老之生活環境」為目標。計畫主軸包含安居敬老環境規劃、社會住宅環境設計、高齡社會環境法令及高齡者移動與環境等。

二、前瞻建築防火避難及結構防火科技研發整合應用計畫(3/4)

本計畫從「可靠性」、「人本」及「永續性」,研發具備「可靠性安全(Reliable Safety)」、「有效性避難(Effective Evacuation)」、「永續性調和(Harmonization with Sustainability)」等之防火安全設計及工程技術,以及精進多重性災害作用下鋼結構防火性能,俾能達成人與建築物俱能安心安全之目標。計畫主軸包含防火對策與法規制度精進、建築永續性與智慧化技術應用、通用避難設計與創新技術、防火煙控性能精進與創新技術、區劃構件與鋼結構耐火技術精進等。

三、建築與城鄉安全防災韌性科技發展計畫(3/4)

 本計畫係配合國土計畫法實施,因應氣候變遷極端天氣、都市內水災害、地震災害與山坡地災害等自然環境變遷,以及高齡社會、老舊都市之社會環境變遷,發展建築與城鄉安全災害韌性技術,形塑韌性城鄉俾奠定國家邁向永續發展之基礎為目標。計畫主軸包含建築與城鄉災害韌性規劃技術研發、建築與城鄉洪災減災調適韌性策略與技術、坡地住宅社區減災營造與研發智慧預警系統、防災先進科技應用以及高齡社會防災因應等。

四、建築工程技術發展與整合應用計畫(3/4)

 本計畫係為因應遽變的氣候環境與社會需求,國內之建築工程技術亦應與時俱進,滾動更新,持續朝向抗震、防風與耐久的方向發展,並全面整合與推廣應用,以建立居住安全、環境舒適與節能減碳的永續家園,達到帶動國內整體建築工程技術與品質之提升,及引導國內建築產業同步邁向節能減碳、永續發展之目標。計畫主軸包含建築物整建修復及耐久性能研究、精進建築結構耐震技術研究、風工程技術多元應用研究等。

五、建築資訊整合應用躍升計畫(3/4)

 本計畫係以建築技術數位升級、建構數位居住環境為目標,推動國內營建AEC產業4.0升級,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更有效地規劃新的建築與相關設施,以更低之成本建立及營運維護;並橫向聯結行政院前瞻數位基礎建設之建構開放政府及智慧城鄉服務,及亞洲矽谷推動方案之建構物聯網完整供應鏈,將BIM與GIS以及物聯網結合,打造數位城市,作為各項AI人工智慧應用的基礎資訊。計畫主軸包含充實BIM作業指南、輔助建築管理行政、精進建築營運維護、研訂建築資訊規範等。

六、創新循環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3/4)

 本計畫本於「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概念,積極研發適用於台灣亞熱帶及熱帶氣候條件與生態環境之綠建築科技與技術,同時整合永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理念,帶動綠建築創新循環產業模式與技術發展,以科技創新打造永續宜居環境,提升居住品質,俾達國土永續建設之整體政策目標。計畫主軸包含建築節能減碳與室內環境科技、循環建築工法與材料技術研發、永續城市環境科技、綠建築宣導推廣等。

七、智慧化居住空間整合應用人工智慧科技發展推廣計畫(3/4)

 本計畫係從民眾角度營造安全、安心、永續、民主的生活環境,推動以居住空間為智慧生活之載體,促進建築、資通信產業整合發展,創造安全、健康、節能與舒適環境為目標。計畫主軸包含促進創新服務與整合發展、培育人才支持產業發展、研修法規與機制、展示推廣與交流、推動辦公室運作等。

 本所110年度科技計畫將持續以跨域整合為目標,積極落實法令及技術推廣,強化建築創新科技技術,以提升國家整體生活環境品質,讓社會大眾能享有更美好、舒適、永續之都市與建築環境。

專題報導林谷陶
第13屆「創意狂想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辦理成果

一、前言

       本所為普及智慧建築,引領全民智慧化居住空間意識創意風潮,於2020年辦理第13屆「創意狂想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係為鼓勵建築年輕學子參與及發揮創意設計,提出創新應用服務構想,及號召產業界參與於既有建築空間導入智慧化之改善工程實例,發掘建築運用AIoT創新技術及解決方案,透過新舊建築智慧生活空間設計與改造獲獎案例,提供產官學各界參考應用,進而提升國民生活品質。

       本屆創意競賽以建築空間與社區場域中結合智慧科技及應用相關技術為主軸,分別以概念設計為主之「創意狂想組」,及業界實績案例之「巢向未來組」二大主題徵賽。活動自109年3月召開專家評審委員會議議定競賽辦法後,於智慧化居住空間專屬網站(https://www.ils.org.tw)正式公告開放網路報名。

       本屆競賽相關推廣活動,因應新型冠狀病毒防疫措施,乃調整宣傳活動及說明會方式,新增數位說明會於YouTube上線進行新的廣宣,透過競賽專網與FB粉絲專頁、智慧化居住空間專網等多方網路媒體的串連結合,提升競賽活動的宣傳廣度及效益。同時也讓學校老師及其他有興趣的民眾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透過網路方式了解創意競賽的相關資訊。

        本屆競賽共有250隊進行網路報名參賽,兩組合計共212件合格作品進入初賽。初賽分別於9月7日以及10月5日舉辦,由評審委員就各組之主題海報(含設計說明)進行評選。「創意狂想組」的評審項目包含「創意性」、「人性化」、「可行性」及「機能性」等四項,最後選出10件入圍作品;「巢向未來組」的評審項目包含「人性化」、「創新性」、「機能性」及「效益性」等四項,選出9件入圍作品進入最後決賽。二組決賽分別於10月29日以及11月2日舉辦,選出19件得獎作品,最後於11月24日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盛大的頒獎典禮暨作品分享會,頒贈獎金及創意獎盃、獎座,以表揚優秀之獲獎團隊。全部得獎作品優勝名次、名稱、團隊名單詳表1、表2。

二、得獎作品簡介

茲以各組前三名作品特色說明如下:

(一)「創意狂想」組得獎作品介紹:

       本屆入選的作品主要是嘗試以智慧科技的技術,來減輕人為結構物對環境的傷害及對資源的依賴,以提升建築居住使用的舒適性與安全性。作品不僅多元,且已有跨域發展的嘗試;本組詳細得獎作品名次、名稱,團隊名單詳表1。

       金獎由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A Sensitive Wall-能應對環境變化的建築外牆智能裝置」獲得,作品充分展現學生對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在居住環境改善的渴望與想像,其針對噪音、綠化、外牆吸熱等問題,藉由仿生設計的發想,進行自動感知與最佳化控制,以達到降噪、降溫提升居住品質的目的。作品完成度高,也經過模擬測試,創意及功能性相當優異,非常期待未來實現仿生建築的可能性。

       銀獎由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HouseTalk」獲得,作品利用非空調的低耗能設備,來進行室內舒適度的調控與維持,相當具有前瞻性。且作品也已經經過實作獲得相當多的研究數據,除可做為未來台灣建築室內空間舒適度經驗值的參考之外,經過驗證的實驗成果也相當具有可行性。尤其利用AIOT的自動控制做法,更是結合智慧化技術的創意表現,值得讚賞。

      銅獎由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的作品「LIGHT GREENER」獲得,這是一件相當有趣的公園綠色照明設計。其白天透過光纖與反射菱鏡,將太陽光導入地下街,再藉由漫射器提供地下街足夠的照明需求,可達到照明節能的目的。夜晚則是透過不同波長的燈光控制,來促進植物生長及驅蚊,還可以讓遊客利用APP來進行燈光互動控制。不僅兼具創意、環保及趣味性,還深具實用可行性,可提供地方政府參考應用。(二)「巢向未來」組得獎作品介紹:

本屆的作品大量運用AIOT及大數據分析的技術,較往年更具智慧化及人性化的展現,且應用範圍從建築監測預警系統,發展至智慧運輸、智慧環境及智慧生活等有關智慧城市發展上的管理控制,顯示智慧化的應用層面已有擴大的成效;本組詳細得獎作品名次、名稱,團隊名單詳表2。

金獎由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建築數聚時代」獲得,是以虛擬感測器的理念發展一套能準確預測建築空間使用需求的系統。其先進行室內人員活動資訊的收集,再經由大數據及類神經網路的分析及轉換,預測建築空間未來的使用狀態,回饋至建物管理系統後,即可達到超前佈署、即時控制的前瞻式管理目標。研究成果極具創新性及實用性,對於減輕環境負荷及成本控制具有相當顯著的效用。

銀獎由宏碁智通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路邊停車計時收費系統」獲得,作品不僅藉由AI人工智慧及大數據分析來提升路邊停車車輛的辨識率,且能以AIOT技術進行線上查詢停車位資訊及使用線上付費的服務,除此之外還能提供涉及竊盜、通緝罪犯等異常車輛的資訊給相關單位。多元化的功能,在都市智慧運輸及智慧管理上,做出極大的貢獻。

銅獎由禾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式雲端智慧飲用水水質、用水量、碳排量暨水費監測預警系統」獲得,作品將太空遙測技術應用於用水監測及預警的方式極具創新性;且藉由雲端進行遠端通報及控制的想法,相當人性化;而設備適合長期使用及易於維護管理的特質,在效益性方面也深具發展潛力,可說是用水智慧管理的完美表現,是個值得推廣使用的作品。

三、未來展望

綜觀2020年第十三屆「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創意競賽可說是競爭激烈、創意不斷。不僅僅是「創意狂想」組徵件作品數和參與學校創了紀錄,「巢向未來」組的作品也突破了以往的思維方式,呈現了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AIOT技術的多元表現。尤其「創意狂想」組雖是以學生的創意發想為主要訴求,且不乏已有實作成果或是深具未來發展可行性的作品,充分展現出智慧綠建築教育向下紮根的著實成效。「巢向未來」組作品充則充分展現智慧化科技在企業界的應用實踐,顯示藉由這樣產、官、學、研的共同努力與推動,確實能讓智慧建築與綠建築繼續加深、加廣地擴大成果。

2021年賡續辦理之第14屆「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仍將分為「創意狂想」、「巢向未來」二組徵賽,持續鼓勵青年學子跨領域學習激發創意、產業界結合居住空間需求與科技,提出居住空間結合人工智慧與物聯網AIOT等新興技術的整合應用之解決方案實例,以增進國人在「安全安心、健康照護、節能永續、便利舒適」等生活品質,同時促進產業發展加值應用。

此外,第十三屆創意狂想巢向未來「2020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專輯」亦已出版,供各界學習參考,歡迎大家踴躍購買,如有需要可向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04)22260330、國家書店松江門市(02)25180207)洽購。

表1 第13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創意狂想組】得獎名單

項次

獎項

得獎作品名稱

得獎單位

得獎團隊成員

1

金獎

A Sensitive Wall -能應對環境變化的建築外牆智能裝置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賴弘翌、王昕俞

2

銀獎

HouseTalk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徐大賢、陳長韋、張添育

3

銅獎

LIGHT GREENER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郭佩昀、李沛駿

4

佳作

Internet of Modernization Park 公園智慧化計劃

東南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

鄭振揚、李兆康

5

佳作

BOTTLATION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陳志綸、林佳儀

6

入選獎

Photosynthesis Protective Shell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孫筱瑜、陳建勳

7

入選獎

OCEAN ARK

東南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

林子航、藍祤瑄、梁立諺

8

入選獎

Architexture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龔照峻、蔡沛淇

9

入選獎

食物分享機

東南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

馮皓、林均

10

入選獎

Passive ECO Space

臺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顏佳誠

 

表2 第13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巢向未來組】得獎名單

項次

獎項

得獎作品名稱

得獎單位

得獎團隊成員

1

金獎

建築數聚時代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鍾振武、梁健政、王俊勝、黃敬群、黃信翰、趙梓吟、洪石松、張育銘、鍾艾維

2

銀獎

智慧路邊停車計時收費系統

宏碁智通股份有限公司

張睿宏、游明豐、張彤瑞、周采潔

3

銅獎

整合式雲端智慧飲用水水質、用水量、碳排量暨水費監測預警系統

禾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謝金原、陳郁仁、謝怜萱

4

佳作

AIOT虛擬電廠-台電鳳山智慧綠社區

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

吳成有、張書維、張益彰、李明勳、李祖安、楊羽涵

5

佳作

建築結構監測與複合式地震速報之整合應用---社會住宅「桃園八德一號」案

瑞德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寶琳、楊林達、李學真、林英發、傅智豪、張國暘、高晙、葉新亭、吳亞潔

6

入選獎

CellBedell 智慧門禁系統與無人前台管理行動系統

聯騏技研有限公司

葉佳佳、陳輝峰

7

入選獎

雲端環控節能系統

科技城股份有限公司

曾隱裳、游哲生、陳子松、林俊廷、廖庭厚

8

入選獎

A Farm 社區自動收成系統

泰平達科技有限公司

賴元泰、吳惠雲

9

入選獎

敬老尊盲救護優先之創新智慧號誌控制系統

萬物聯網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簡宏佳、辛振中、簡希芸

圖1第13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創意狂想組】金獎作品

圖2第13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巢向未來組】金獎作品

專題報導詹佳穎
    本所智慧生活系統中部動態展示區簡介

    一、前言

           為推廣普及智慧綠建築,讓社會大眾有機會親身體驗節能永續、安全安心、健康照護、高齡友善及便利舒適的智慧生活環境及國內創新智慧產品的優質功能。內政部與產官學界合作,於民國98年建置完成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Living3.0),以滿足國人對於現有及未來生活居住空間的憧憬及期待。另考量中部地區民眾參訪之便利性,本所於109年整合公私部門能量,於9月建置「智慧生活系統中部動態展示區(Smart Life)」,以推展智慧生活理念。

            智慧生活系統中部動態展示區於109年10月7日正式開幕啟用,由本所所長王榮進及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董事長周光宙共同主持,並邀請臺中市建設局局長陳大田、都市發展局局長黃文彬及業界代表、相關公協會理事長參加,各界來賓出席相當踴躍,參加人數計有97人,開幕啟用典禮圓滿成功(詳圖1、圖2)。

    圖1智慧生活系統中部動態展示區開幕啟用典禮-本所王所長致詞   

       圖2智慧生活系統中部動態展示區開幕啟用典禮-與會貴賓合影

    二、智慧生活系統動態展示區之規劃

           智慧生活系統中部動態展示區係由本所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規劃建置,並以該中心中部辦公室12樓演講廳外部交誼空間(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536號12樓)為展示場地(詳圖3),平時多為參與公協會辦理之研討會民眾的交誼空間,讓民眾可在活動休息時間參觀體驗智慧化相關產品,也讓廠商可藉此平台介紹推廣其產品。

          本展區以強化智慧化科技相關技術及產品之落實應用為目標,藉由模組化設計之展櫃設計(高1.8公尺、寬1.2公尺,雙向開放型式,底部搭配滾輪),可因應展示或活動需要調整櫃位,打造可彈性調整的展示空間。本次規劃動態展示區12個展櫃,展出智慧生活科技主題的相關產品(詳圖4、圖5),讓參訪民眾完整了解智慧化設備的功能及應用面向。

    3展示區空間規劃

    (資料來源:109年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推廣計畫業務委託之專業服務案成果報告書)

    圖4智慧生活系統中部動態展示區(1)

    圖5智慧生活系統中部動態展示區(2)

     

    三、展示主題

            本展區劃分為五大主題分區,包括:節能管理、安全監控、便利舒適、系統整合及健康照護等主題,邀請10家國內智慧化設備廠商,展示12項系統及設備,並依據其產品屬性劃分展示分區,展示兼具智慧化科技與人性化考量的多功能智慧生活產品。

               本展示區邀請智慧化相關設備廠商參展,並由廠商提供產品簡介及可互動式的產品,讓參訪者實際操作體驗,期望透過產品的實體展示與互動,促使參訪者對於智慧化科技有更深的瞭解,以提升產業能見度與強化產業競爭力。展示說明如下:

    1. 節能管理主題分區:展示項目為自動感應調光薄膜及雲端節能管理系統等2項,其中自動感應調光薄膜(詳圖6)是結合智慧節能,達到隔熱及省電的效果;雲端節能管理系統(詳圖7)則是以環境偵測、物聯網監控等技術應用,可運用在校園電力管理的自動化監控系統,自動調整電力使用,控制電量負載,達到能源供應最佳化,同時也能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

     

    圖6自動感應調光薄膜 

    圖7雲端節能管理系統

             2.安全監控主題分區:

            本主題分區展示主軸為透過系統整合,於危險時能即時推播警告提醒的設備項目,並能達到預防災害的效果。

            展示項目包括智慧型對講系統及定向揚聲器等2項。其中智慧型對講系統(詳圖8)結合監控系統、對講系統、緊急求救系統及物業管理系統,整合影像、通訊、防災推播等各項感測設備,讓建築物的安全管理更加周延;至定向揚聲器(詳圖9)適用於公共場所,內建紅外線人體感測器精準辨識,於人員經過時播放預錄語音,提供引導或提示的服務功能。

    圖8智慧型對講系統
      圖9定向揚聲器
    1. 便利舒適主題分區:本主題分區展示藉由智慧化系統設施的整合,並透過輔助平台提供各項系統服務的產品,以建構舒適的生活環境。 展示項目為兼具舒適與節能的全熱交換器(詳圖10、圖11),內建濕度感測器、平衡環境濕度,透過室內外空氣與熱能分離交換模式,確保室內空氣品質,亦能降低空調能耗,設備亦可與多台設備串聯一台控制多台,為使用者帶來便利舒適的生活。

            

      圖10全熱交換器展示櫃位

    圖11全熱交換器展示產品

    4.系統整合主題分區:

           本主題分區主要展示整合資通訊硬體設備的服務管理維運平台,建構完善的服務系統,提供多元智慧生活應用服務,有效率解決生活的需求。展示項目包括中央監控系統、智慧系統整合物聯網平台、光纖系統及智慧天窗等4項,其中中央監控管理系統(詳圖12)及智慧系統整合物聯網平台(詳圖13)為提供各項資通訊應用服務的平台系統,以形成一個具有完整功能的綜合性系統設備;光纖系統(詳圖14)是利用行動通信訊號轉換,透過光纖佈建與傳輸,強化室內行動通信訊號的均勻度,讓智慧生活通訊無死角;至智慧天窗(詳圖15)則適用於醫療環境,根據日光週期及人體生理規律,結合智慧控制系統提供人體所需的照明。

    圖12中央監控系統    

    圖13智慧系統整合物聯網平台

    圖14光纖系統   

           

       圖15智慧天窗

    1. 健康照護主題分區: 3項。其中健康照護系統(詳圖16)及監護生理系統(詳圖17、圖18)適用於遠距醫療服務,提供使用者日常居家自行測量生理指數,並結合鄰近醫療院所專業人員服務,可即時提供專業醫療諮詢,給予適度的照護服務;另因應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防疫需求,特別展示結合照明及殺菌功能的防疫燈具(詳圖19),透過紫外線的照射減少病毒的侵害,達到室內空間自主防疫的效果。

    圖16銀髮族健康照護系統   

         圖17群體生理資訊監護系統

    圖18群體生理資訊監護系統

        圖19防疫燈具

    四、未來展望

           本展示區除於一般工作日均開放供民眾自由參觀外,並將結合智慧化專業及科普講習主題式研習活動擴大推廣,同時邀請廠商派員解說,透過可互動體驗的智慧化設備,提高參觀者的興趣與感受,提升參觀者與廠商之媒合機會。展示項目以每半年為週期,公開邀請智慧化設備、系統廠商參與展示,提供可互動式之智慧化產品,於每年4月及10月辦理輪展,以帶動智慧生活科技關產品媒合商機,推展智慧好生活的理念與目標。

    五、參觀資訊

    歡迎民眾蒞臨參觀體驗智慧生活系統中部動態展示區,參觀資訊如下:

    地址: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536號12樓(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中部辦公室12樓)。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2:00與下午13:30-17:00(逢國定假日休館不開放),採自由參觀制。

     聯絡資訊:(04)2312-5098或(04)2312-5069 辜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