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112期

  • 日期:110-07-15
專題報導徐虎嘯
參加WSBE20 BEYOND 2020-全球永續建築環境線上國際研討會議

一、前言

      為提昇我國綠建築發展技術與水準,持續精進我國綠建築政策制度並與國際脈動趨勢同步,本所原訂109年6月9日至6月11日參加於瑞典歌德堡召開WSBE20 BEYOND 2020全球永續建築環境國際研討會議,惟因2020年上半年適逢全球遭逢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且當時會議主辦國瑞典境內亦因新冠肺炎之疫情未見趨緩,鑑於建築永續發展為當今國際重要議題,為能持續推動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的政策目標,爰取消原訂召開的WSBE20 BEYOND 2020國際研討會議,並改訂於109年11月2日至11月4日舉辦WSBE20 BEYOND 2020全球永續建築環境線上國際研討會(World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Online Conference 2020, WSBE20 )。本所為能持續掌握並瞭解國際在永續建築推展之最新發展與資訊,拓展我國綠建築之視野,故仍派員參與其改以線上方式舉辦之國際研討會議。

二、線上研討會辦理成果

       本次線上研討會涵蓋的範疇十分多元,包含能源系統、建築形態、城市轉型、技術和材料創新、全民住宅及永續發展與治理等內容,共計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共計320篇之論文進行線上口頭發表,另有35篇的論文以線上海報的方式呈現。由於研討會的主辦國瑞典採以歐洲時區的線上方式進行,其與臺灣有7小時的時差,基於時間、發表文章主題性差異以及人力等因素,故僅能挑選部分主題與綠建築範疇相近的發表場次參與,以下僅就參與場次提出概要說明如下:

(一)建築能效

       建築能效證書(Energ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 EPC)是歐盟作為評估建築物節能的評級指標,可用於計算出建築物的節能效率。EPC常被用來評估設計結果,卻忽略了其在設計過程中作為決策工具的潛力。依澳洲學者研究指出,由於EPC作為房屋認證屬被動性質,故在澳洲經過該證書認證的建築不到30件,且皆為住宅。為了探討其應用於商業建築的可行性,該學者以其國境內的商業大樓為例,利用EPC量化其被動式房屋認證對建築立面設計的影響,並以澳洲2016年建築規範(BCA-2016)為基準,與獲被動式房屋認證之大樓進行比較。結果證實,其與符合澳洲建築設計方法最低標準的建築相比,獲得此項被動式房屋認證的商業大樓將總能源需求降低了65%,而此大樓已成為澳洲新的永續建築標的,對於未來的永續建築之發展及設計過程將有更多的啟發。(如圖1)

圖1 被動式房屋認證對建築立面設計的影響

(資料來源:Sustainable buildings need sustainable design processes: the case of the Woodside Building for Technology and Design, the first University building in Australia to aim for the Passivhaus certification, WSBE20,2020)

      此研究採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SDGs)中的「目標11–永續城鄉」,並對於其如何符合澳洲標準設計方法的情況下,參考被動式房屋認證的建築設計並更加高效的建築與施工。此與我國綠建築中所提到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妥善使用環保的建材且可永續的建築精神相符。本案例研究為高效的建築設計方法樹立了一個榜樣,它展示了以被動式房屋認證(Passivhaus)作為設計工具的使用,將可如何使設計團隊克服了澳洲建築法規的局限,從而打造了更加節能的建築和有效率施工過程,並可實際瞭解建築之實際能源消耗差異。

(二)綠建築與PM2.5

       本研究為泰國學者提出,由於泰國冬季面臨嚴重PM2.5問題,為了確認室內環境阻絕PM2.5的性能,研究挑選了曼谷9座建築物進行相關檢測(資料詳圖2),而這9座研究建築物中有3座是未取得美國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綠建築認證之建築物(建築物A,B,C),剩餘的6座建築物則是獲得美國LEED的綠建築認證(建築物D至I)。研究方法採用橫截面測量法進行PM2.5數值測量,量測時間為2019年1月24日至30日共計7日。

圖2  研究挑選的9座建築物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PM2.5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LEED certified buildings in Thailand, WSBE20,2020)

       就理論上而言取得LEED認證的建築物與典型未取得LEED認證的建築物相比,其在防止PM2.5進入建築物內部空間之表現應優於後者。但根據研究檢測結果顯示,就室內PM2.5檢測數值而言,室內開放空間如大廳以建築物B、E、H和I之數值較高,而封閉區域之辦公室則以建築物B、H和I之數值較高,至內部封閉區域如廁所則是以建築物B、G、H和I之數值較高。如前所述,半開放或封閉之建築室內空間中,建築物B、H和I之數值皆偏高,甚至超出LEED室內空氣品質15μm/ m3之標準(如圖3~圖4)。如就其結果進行推論,經綠建築認證之建築物,無法保證室內空氣品質之提升,而造成PM2.5數值高低之變數眾多,如通風性能及人流動向等,但因PM2.5威脅日益嚴峻,故研究結論仍建議應將過濾器性能和過濾測試等項目納入泰國建築法規中予以規範。

圖3  建築室內公共空間PM2.5數值圖

(資料來源:PM2.5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LEED certified buildings in Thailand, WSBE20,2020)

圖4  建築室內辦公空間PM2.5數值圖

(資料來源:PM2.5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LEED certified buildings in Thailand, WSBE20,2020)

三、心得與建議

       本次奉派參加WSBE20 BEYOND 2020全球永續建築環境線上國際研討會,收穫良多,茲就其重要心得及建議,摘要如下:

  1. 世界各國的永續建築,藉由其國內實際案例進行檢討分析,顯示世界各國在積極投入永續發展,以作為解決國際面臨極端氣候挑戰解方之時,然因各國在建築環境所面臨的挑戰不同,故如何解決自身問題方為根本解決之道。此外如何吸引民間業者主動積極投入,進而擴大市場規模,相關維護管理成本以及回饋補助誘因之導入,亦成為各國政府作為政策推動與評估之重要依據,由此觀之,發展切合當地氣候環境與營建特性的評估系統,並加強推廣講習,應有助於綠建築的推動。
  2. 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為確保建築設計能達成「健全生活品質」和「永續城鄉」兩項子目標,近年世界各國在建築方面的研究主題,已逐漸偏重於如何提升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另從本次會議發表之論文主題可以看出,各國學者近些年研究主題除過往常見提升建築隔熱性能、降低都市熱島及如何達成零碳建築等建築節能議題外,已有不少學者開始著手針對與空氣品質相關的PM2.5污染、建築循環設計與建築產業的循環經濟等議題進行相關研究,甚至因應近年國際因流感以及當前的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等流行傳染病之新興課題,如何確保建築物達到提供使用者健康舒適之設計目標,以儼然成為近些年國際關注之焦點。
  3. 我國的綠建築評估指標在「室內環境標」項目中已有通風換氣評估項目,並以自然通風潛力作為得分計算標準。然而通風條件為影響建築物室內空氣品質之重要因素,但在PM2.5威脅日益加劇,建築設計僅以自然通風潛力作為評估依據時,將出現通風能力較好之建築物,因多採開放式設計,故其室內環境之空氣品質易受室外環境影響,當室外PM2.5偏高之前提下,建築物因其自然通風換氣能力之優越性,雖使其得分能力大幅提升,但進而造成室內PM2.5增高,反使其室內整體空氣品質變差。為能持續保有我國綠建築標章制度在國際間的推動成果,其綠建築評定標準似乎需因應全球環境改變而予以修正,也就是未來我國綠建築案例為阻絕PM2.5進入室內環境,在設計上加裝空氣過濾設備恐將成為普遍現象,因此如何在綠建築設計中充分反映此空氣品質之現況,改善綠建築通風設計技術與水準,提升居住環境健康,實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