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117期

  • 日期:111-11-30
主題報導郭建源 蔡綽芳
本所「Wind小組出任務」參加2022總統盃黑客松入選前20強團隊

       2022總統盃黑客松主題「安居永續,均衡臺灣」,從5月2日開始徵件,本所為彰顯創意主題開發及大數據應用成果,並推廣都市風廊之重要性及能見度,組成「WIND小組出任務」團隊,以「讓路風行,擊退熱島,還我寶島」為題參加競賽,團隊由本所王榮進所長領隊,跨域結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計算流體力學專家,並整合實務應用機關,內政部營建署及新北市政府,由學研及中央與地方結伴共行,經6月10至6月15日民眾票選及6月21日評審團初審,本團隊從194件提案中脫穎而出,入選前20強團隊。

       「讓路風行,擊退熱島,還我寶島」,係因應氣候變遷,運用科技技術,結合都市計畫法規,打造都市通風廊道,降低都市熱島效應,調適都市高溫,創造通風宜居的城市。本團隊於競賽期間,運用科學技術,分析氣象數據、國土測繪中心LOD1圖資及內政大數據等資料,產製通風分區地圖,解析都市通風廊道系統,並以地理資訊系統為載體,掌握都市風環境,舒緩都市熱島問題,創造通風帶來的節能減碳效益。

       首先,運用類神經網路預測方法,建構完整的氣象資料,再結合本部國土測繪中心建置的3D建築模型,當作計算流體力學的基礎資料,執行都市風場模擬,所得的數據經過風洞實驗室驗證無誤後,即有完整的風環境資料,再搭配美國Landsat衛星溫度資料,可得知都市風場和溫度之間的關連性。再應用大台北地區用電資料和電信信令人口統計,掌握能源使用分佈和人流移動特性,決定通風分區建立通風管制基準。本提案預計會產製通風地圖資訊平台,建置風速關聯趨勢圖且開發通風可視化模擬程式。來提供國土規劃與都市計畫相關人員,執行規劃、設計及審議使用。

       主辦單位於6月30日安排20強團隊與顧問團見面媒合,本所團隊由國立成功大學資工系暨醫學院健康數據資源中心執行長蔣榮先特聘教授擔任指導顧問,初步建議都市風廊議題應扣合總統政見或國家重大政策,同時突顯可解決大部份民眾需求,並配合各項數據或國外案例,於短時間(8月24日前)內證明概念可行。本部統計處長提示都市熱島為民眾所共鳴議題,惟建議本案應說明如何將風場引導到市中心。

       「工作坊暨黑客小聚」於7月27日在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登場,是日由行政院沈榮津副院長致詞,並聆聽各團隊2分鐘簡報,本所以形塑都市風廊,啟動都市節能減碳為主題,由蔡綽芳組長簡報,說明本案掌握風速提高0.5m/sec,即可降低都市溫度1°C,並減少尖峰用電6%之關鍵,將結合風工程、大數據及都市規劃手法打造現代科技芭蕉扇,透過地方層級國土計畫結合藍綠帶規劃都市風廊、在都市層級結合都更與社宅規劃之讓路風行、在技術面開發3D模擬技術和擬定規劃設計準則讓風看得見、經驗可複製、成效可控管之實際作為,解除限電危機節能減碳,助功2050淨零碳排政策。

       工作坊Call Help 活動,則是與評審委員的諮詢見面會,本團隊與莊國煜、劉嘉凱、蕭景燈、陳俊良及林筱玫等委員進行各15分鐘諮詢交流,主要建議本案決選時應有落地應用案例,且落地應用建議以大範圍區域為目標,較能突顯效益。並建議規劃逐年效益,加強通風管制重點之滾動調整,表現中長期成效。

       於總統盃黑客松競賽期間,本團隊擇定板橋江翠地區沿大漢溪興建之高樓建築,執行CFD模擬評估建築築配置和棟距改變前後,其後方街區風速和溫度變化情形。經模擬分析後得知讓路風行可提高風速約1.2m/s,溫度降低約2度。另於8月4日與新北市政府洽談都市風廊落地應用實際合作案例新北市政府提供蘆北區段徵收區及板橋重劃區等區域,本團隊規劃擇一執行進行落地應用,後續將應用本團隊提供之管制策略,納入土地使管理或審議規定,並於該區進行實場環境監測,以評估通風管制成效。

       同時,為證明提案成果具備導入公共服務運作之潛力,本團隊於8月15日召開「都市通風廊道議題落地應用討論會」,邀請六都及相關單位討論未來各機關導入都市風廊應用之意願,與未來落地應用的策略與機制。與會機關多正面肯定都市風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國內六都對於都市風通管制均有逐步落實,各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與策略。建議都市風廊落地應用於一定規模開發,方能凸顯戶外通風所帶來效益。對於建成區域執行通風管制,須透過都更或危老重建較為廢時,且影響利害關係人權益與土地價值,須提供一定誘因,方能減少阻力。而擬建置之都市通風地理資訊系統,可指認通風管制熱區,供地方機關透過風廊方向、土地使用及閒置公有土地資訊套疊,配合開放空間、道路或綠地區位等,執行空間審議與通風管理決策參考。另一方面,建議設置智慧共桿或透過學校等公共設施設置微氣候觀測站,建立監測機制監測風速、風向、溫度及溼度等環境資訊,並與地方政府即時共享,以分析比較降溫策略施行前後差異,作為後續策略調整依據。此外,本團隊與營建署初步洽談本團隊規劃建置之通風地理資訊系統,整合納入現有國土規劃地理資訊圖台,以契合實務應用需求。

       今年度總統盃黑客松活動,業於8月24日完成決選。活動過程,團隊成員深度討論都市風廊執行方法及策略,而形成共識。且與團隊顧問、諮詢委員等廣泛交流,獲取許多不同面向寶貴意見。透過「都市通風廊道議題落地應用討論會」,瞭解都市風廊議題符合地方政府的通風環境政策目標,而本案擬建置之系統與策略,可供地方政府實務應用。後續本所團隊擬參採各方可行建議,持續精進研究,將「讓路風行,擊退熱島,還我寶島」的構想具體實踐。

117期-主-黑客松1

圖1 「工作坊暨黑客小聚」所有團隊與行政院副院長合照

117期-主-黑客松2

圖2 王榮進所長及營建署吳欣修署長勉力團隊成員

117期-主-黑客松3

圖3 本團隊與唐鳳政委(現為數位發展部部長)及林筱玫委員合照

大事紀要張志源
參加2022臺灣輔具暨長期照顧大展

       本所於111年8月4日至9日參加「2022臺灣輔具暨長期照顧大展」,本次大展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主辦單位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指導單位為衛生福利部等單位。本次大展為全國最大規模輔具專門展,總計有170家廠商、480個攤位參與;全館共計展示超過 2,000件輔具產品,參觀人數約達8萬人次。為提升友善高齡環境品質,本所參與展覽重點為近年有關療癒性環境、防災避難、建築資訊模型技術及智慧居家環境成果內容,現場並展示本所近年協助建構高齡照顧、長照機構防救災、建築資訊輔助及智慧高齡照護等研究成果。估計前來本所攤位參觀人數約8,700人次,並於現場提供近1000人次服務諮詢。本次展覽深獲民眾及業者認同肯定,並得到各界好評。

117大1-1

圖1 主辦單位將本所攤位作為介紹的重點場地,許多民眾前來參觀重要研究成果

117大1-2

圖2  大展期間進行現場服務諮詢說明

大事紀要陳柏端
辦理2022前瞻防火安全科技研討會

       為分享本所於既有建築物防火安全、消防安全及結構火害之研究成果,本所於111年8月18日,假大坪林國際會議廳舉辦「前瞻防火安全科技研討會」,對象為中央及地方建管、消防等公務機關人員、建築師、土木、機電等專業技師、消防設備師(士)、室內裝修專技人員、公共安全檢查人及其他相關技術人員等,由本所王所長榮進主持開幕及致詞,共有140人參加。

       本研討會課題皆為本所110年度重要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當前建築及消防法規可能面臨問題的探討,如「營業使用施工中之防火避難安全管理措施」及「防火門試驗結果評定原則」研究,以及在我國防火需求上具前瞻性之「停車空間自動滅火設備」及「智慧型消防機器人核心功能」研究;另外也包括火害後「結構耐震性能」及「材料殘餘機械性質」的研究發展等。主講者皆為國內一時之選的教授及專家,內容相當精彩,同時也將建築防火及消防的新知識、新觀念,藉由本次研討會和與會來賓共享。

117大2-1

圖1 本所王所長榮進致詞

大事紀要施惠茹
本所舉辦再生綠建材推廣說明會

       為推廣使用再生綠建材具有促進資源永續循環利用之功能,並鼓勵建築業界及公民營機構樂於主動使用再生綠建材,本所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於111年9月21辦理「再生綠建材推廣說明會」,參與人員涵蓋政府部門採購人員、學術界專家學者、建材廠商、建設公司、營造廠人員及一般消費者等。會議計安排有5場專題演講,包括: 「再生綠建材之優質特性及推廣策略」、「再生材料邁向循環經濟與ESG企業永續」、「加強再生材料應用推動循環經濟」、「再生綠建材推動經驗分享(Ⅰ)」及「再生綠建材推動經驗分享(Ⅱ)」;並安排主講人與參與人員討論互動,期盼藉由推廣說明會使消費端更清楚瞭解其品質及用途,以利開創再生綠建材之市場通路,並達到共創循環經濟之目標。

117大3-1

圖1 主辦單位及主講人合照

大事紀要張乃修
本所110年度自行研究案獲頒內政部獎項

       本所110年度自行研究案獲頒內政部甲等獎共2項計畫:綜合規劃組張助理研究員志源主持之「美國公共住宅、日本公營住宅及我國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和必要附屬設施法令之比較」及環境控制組陳副研究員麒任主持之「新建集合住宅導入近零能源建築技術之推動策略研究」;獲頒內政部乙等獎共1項計畫:綜合規劃組靳副研究員燕玲主持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強化認知環境研究」 (以上三案可於「本所網站-研究成果區」下載全文)。前揭本所110年自行研究計畫建議內容,已提供本部相關單位納入未來推動相關法令規劃或修正措施時之參考。

大事紀要謝宗興
本所「形塑都市風廊」提案參加本部大數據績效評核入選 「議題策略」

       本部近年來積極推動內政大數據蒐集,研究與應用,迭有成效。為進一步推廣至本部各機關單位尋找業務痛點,針對民眾有感的業務進行數據收集與分析,並提出解決的方針與策略。本所今年度特別提出「型塑都市風廊」業務專題,針對運用氣象資料,建築量體及周圍環境特性等內容,建立風場流動檢討,提供未來都市降低能耗的更新發展布局策略。研究成果亦獲本部評定為本年度績效獎勵。

大事紀要賴深江
參加本部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112-116年)土地利用領域行政研商會議

       本會議於111年7月20日假營建署採視訊方式召開,由營建署陳副署長繼鳴主持。會中討論該署草擬之「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112-116年)」內土地利用領域目標策略措施表有關「降低氣候變遷衝擊,促進國土利用合理配置」目標下之策略、措施,其中涉本所部分為:(一)溢淹水議題「高風險地區土地發展規劃及管理」策略之「社區及建築基地防減洪規劃應用」措施及(二)熱浪議題「提升建成環境調適能力」策略之「辦理熱浪調適相關研究(都市熱島效應、都市風廊)」措施等2項,均已配合填列行動計畫表供該署彙辦。

大事紀要賴深江
參加本部主管中央災害防救業務計畫檢討精進會議第3季-震災災害防救業務計畫

       本會議於111年7月27日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召開,由消防署蕭署長煥章主持。本次會議係本部為研訂大規模地震重點因應對策整體推動計畫(草案),針對案內「大規模地震重點因應對策分工表」進行討論。涉及本所業務相關內容包括:

(一) 本所提出「建物等耐震補強對策-家具固定措施推廣」案,將運用本所民國109年9月出版「家具與家電防震對策參考           手冊」,配合逐年進行推廣活動,對此各單位均表贊同。

(二) 消防署提「建物等耐震補強對策-老舊建物、救災據點結構物及非結構物耐震補強」案,營建署表示目前尚無非結構           物耐震能力評估方法或標準,建議案名刪除非結構物耐震補強等文字;本案結論建請營建署就「非結構物耐震補強」         考量進行先期研究。對此,營建署於會後業函送相關研究提案至本所,本所並擬納入未來之耐震科技計畫研究課題             一併檢討。

大事紀要林谷陶
舉辦智慧化居住空間案例線上觀摩及技術分享活動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使民眾了解國際智慧生活科技市場新脈動,傳播及推廣智慧化居住空間之技術概念與應用,分別於111年6月22日及29日以「深度建築節能應用」及「全齡照護應用」為主題,採視訊方式辦理2場次分享活動,分別由王副所長安強及欒主任秘書中丕代表致詞。

       本活動內容包括:智慧化居住空間結合建築節能及全齡照護應用案例介紹,並就「深度建築節能應用」邀請產業界先進分享「照明系統」、「空調系統」及「ESG能源管理應用」等相關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同時結合智慧建築標章中「節能管理指標」,解析設備導入AI技術,收集環境或人為因素數據,再由演算法進行使用模式預判,以達到能源管理最佳化。另「全齡照護應用」場次,則係就「嬰幼兒照護」、「居家健身」及「年長者照護」等技術發展與應用進行分享,介紹如何運用AIoT科技與技術,減輕照護者負擔,並建構智慧健康照護的生活環境。最後,再結合線上導覽示範解說近年本所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所導入相關技術之實際應用,供參與者後續導入智慧化應用之參考,2場次活動計263人次參加,活動圓滿成功。

117大8-1 117大8-2
圖1 深度建築節能應用場次由王副所長安強致詞 圖2 全齡照護應用場次由欒主任秘書中丕致詞

 

大事紀要林谷陶
舉辦建築智慧化創新技術研討暨推廣說明會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歷來均關注建築領域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AIoT)發展趨勢,為分享近年國內業者應用物聯網技術蒐集分析來自建築物、居住者及社區的多元數據,以及逐步將新建與既有建築提升至更高智慧層次的實際案例,特別舉辦一系列的創新技術研討推廣會,剖析建物節能、人身照護、物業管理及交通等4個應用面向,如何依照案場、業主及居住者的不同需求,發想解決方案,並將後續施作經驗、成果效益及業主回饋等資訊,提供給業界專業從業人員參考。

       本系列推廣活動於111年8月2、5、10日採視訊方式辦理3場次,總計311人次參加,與會人員充分了解國內AIOT技術實力及實際應用案例,並具成熟複製應用之可行性,達到宣導促進產業升級之目的,活動圓滿成功。

117大9-1

圖1  本所王所長榮進線上致詞

大事紀要陳柏端
辦理住宿式長照機構防火安全輔導說明會

       為提升長照機構防火避難自主改善意願及說明機構常見問題,本所於111年6月24日上午以視訊方式舉辦「住宿式長照機構防火安全輔導說明會」,講習對象包括住宿式長照機構相關從業人員、中央主管及地方社政、衛生、建管、消防等公務機關人員,以及建築師、土木、機電專業技師、消防設備師(士)、室內裝修專技人員、公共安全檢查人等,由本所王副所長安強代表致詞,共161人參與。

       本次會議除詳細說明輔導作業流程、審查必要項目及效益外,並分享6個輔導個案,分析各機構內部之防火避難設施、消防安全設備、用火用電及氧氣管理、使用安全管理及緊急應變措施等,供與會者參考。另就公安常見缺失與風險改善方面,運用災害案例、數值模擬及實體燃燒實驗資料,分析火災案例風險,並建議各機構應從建築防火區劃及耐燃材料、逃生避難及消防安全設備等方面進行整備,建立自主檢核管理機制及應變演練,以降低火災損傷,提昇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安全品質。

大事紀要謝宗興
舉辦111年度建築資訊建模(BIM)應用推廣講習會

       本年度建築資訊建模(BIM)推廣宣導講習會,安排本所近年累積豐碩成果展示及業界BIM的應用經驗分享,讓大眾了解目前政府單位推動BIM的趨勢方向與決心,更希望透過營建產業中異業結合的應用經驗分享,重新定義目前BIM的發展方向,激發國內建築/工程/營造(AEC)產業在BIM技術應用合作發展,讓國內建築相關產業除了能朝BIM前進,加以帶動國內營建產業技術應用自動化,加深應用層面的專業深度。會議共有3場次,主題分別為「BIM國內應用」、「工程創新應用」、「BIM國內應用」於111年8月19日至111年9月2日辦理完成,合計參與人數達480人,再創新高。

大事紀要邱淳銜
舉辦111年度綠建材標章制度講習會

       為增進各界對於綠建材標章制度之認識,並進一步了解綠建材標章之設計應用,本所辦理「111年綠建材標章制度講習會」,本年度以實體會議方式共辦理三個場次:111年9月2日(台北場)、9月15日(台中場)、9月23日(台南場)。

       本次講習課程包括「我國綠建材標章制度的推動歷程與政策配套」、「綠建材與ESG的產業新趨勢」、「低碳生態國產材在公共工程上的應用」及「3D列印技術於循環再生建材之研發與應用」,本講習會除邀請產官學研專家學者進行演講外,並於會後進行綜合座談,開放與會人員提問或提供建議,總計約230人次參加。

117大12-1

圖1  本所王副所長安強致詞

大事紀要王家瑩
舉辦綠建築示範基地暨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導覽解說人員培訓課程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宣導普及綠建築基本概念,使全民瞭解認識綠建築節能減碳的理念與重要性,整合公部門綠建築環境教育資源,並搭配專業導覽,辦理綠建築示範基地參訪及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等綠建築推廣宣導活動,引導民眾親臨現場學習,以建立並強化民眾對綠建築的認知與實踐。

       為使現場導覽解說人員能擁有正確的綠建築觀念,本所自105年起舉辦「綠建築示範基地暨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導覽解說人員培訓課程」,以確保良好的導覽解說品質。111年度考量防疫,分別於111年9月21、22日及9月28、29日完成辦理2場次線上培訓課程,課程內容就綠建築發展與淨零建築政策推廣、全球淨零建築新趨勢及綠建築室內環境指標及外殼節能說明為主,結合綠建築設計技巧案例解說及生態系列講座,使學員能確實了解綠建築節能減碳及永續環保的理念,並透過互動學習提升現場解說之能力,培訓課程總計188人參與,活動圓滿完成。

117大13-1

圖1  低碳綠建築線上培訓課程

大事紀要詹佳穎
舉辦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暨易構住宅實驗屋導覽解說人員培訓課程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協助北中南展示區導覽解說人員擁有專業知識與解說能力與確保良好的解說品質,除針對既有導覽人員進行培訓外,同時本次活動也邀請社區民眾一同參與,期望能藉此培訓種子導覽解說人員,本次課程於111年6月29日、7月1日及7月7日以線上視訊方式辦理3場次,課程內容包括各展示區的展館規劃理念與情境介紹、接待禮儀與儀態、導覽解說技巧、性別平等教育及導覽解說案例觀摩等,藉此加強導覽解說人員對於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相關知識與解說能力,以利民眾藉由導覽人員解說獲得所需知識,促進智慧化居住空間的宣導及推廣,同時達成人員培訓之目標。本培訓課程分別由王副所長及欒主任秘書代表致詞,3場次共計162人次參加,活動圓滿完成。

117大14-1 117大14-2
圖1  王副所長致詞 圖2  欒主任秘書致詞
大事紀要陳士明
辦理社會住宅應用建築資訊建模(BIM)工作坊

       本所於「社會住宅應用建築資訊建模BIM教育訓練及建置BIM採購契約參考文件與作業流程擬訂」業務委託之專業服務案中,已建立社會住宅建築工程生命週期各階段BIM應用需求、成果交付原則、作業流程及採購契約等參考文件。為使各社會住宅承辦單位人員更容易了解前述文件應用方式,並實際應用於社會住宅工程中,本所於今(111)年迄今已舉辦2場「社宅應用BIM工程採購示範案例實作」工作坊,以社會住宅應用BIM採購示範案例進行實作演練方式,引導學員實際演練前述文件中之採購作業流程所需項目,並探討實務面可能遭遇的問題。

117大15-1

圖1  工作坊學員分組以社會住宅應用BIM採購示範案例進行實作演練

大事紀要李其忠
防火實驗中心及材料實驗中心主任異動

       本所防火實驗中心蔡銘儒前主任於111年6月29日,因生涯規劃提前退休,由李其忠副研究員接任防火實驗中心主任,另材料實驗中心陶其駿前主任於111年6月30日陞任本所綜合規劃組組長,由黃國倫助理研究員接任材料實驗中心主任。

       另依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權利義務規章規定,實驗室主管異動,須於異動發生之次日起15日曆天內向TAF提出申請。防火實驗中心及材料實驗中心分別於111年6月16日及6月23日向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提出申請實驗室主管、報告簽署人及品質主管等異動,並於111年7月4日獲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通知實驗室主管變更已認證通過。

業務報導褚政鑫
本所111年度兒童人權教材編訂內容

       《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CRC)是有關兒童權利的國際公約。聯合國在1989年11月20日通過議案,於1990年9月2日生效,共有192個締約國,建立一個具代表意義的人權標準,即兒童為權利主體,非國家、父母的附屬品,並保障兒童公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中的權利,而為將該公約國內法化,強化我國兒少權益保障與國際接軌,2014年6月4日總統公布「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並自2014年11月20日起施行。

       本所業務執掌可分為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都市及建築防災、建築防火科技、建築工程技術發展與整合應用、建築資訊整合應用、智慧綠建築科技發展應用等各項建築研究領域,為深化同仁兒權知能,培養與時俱進兒權學習力,因此編撰111年度兒權教材,期使兒權理念能深植人心,進而建立安全、健康、舒適之都市及建築環境,為使本教材能與前述業務結合,爰分由各業務組進行撰寫,共編撰8篇案例,每件案例透過事件之敘述、探討、思考出發點、建議及後續思考及研究方向分段解說,使本所同仁容易閱讀及瞭解兒權之重要性。

       本所於111年度所增訂8項兒童人權教材之單元名稱及其內容摘述如下:

一、「病毒不要來!幼兒園的防疫環境」

       幼兒園空間防疫設計應滿足教保之舒適性,潔汙分區配置及活動的安全性,從而為幼兒與教保人員創造安全、舒適、健康的教保環境。

二、「提供活動場所無障礙,保障兒童權益」

       貼心關懷的公園設計能提供兒童,依其活動能力安全、安心的活動,促進多元成長與發展,若缺乏安全性,將損害兒童參與遊憩體驗與休閒活動之平等機會。

三、「我們不玩火-增強兒童的防火意識提高防火自救能力」

       所有自然災害中,發生頻率最高的就是火災,因此培養孩子瞭解火災發生的原因及如何防範,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極其重要。

四、「孩童喜愛的『親子館』夠安全嗎?」

       親子館由於提供6歲以下兒童和家長享受安全遊戲空間和育兒資源等多元福利服務,廣受家長好評,不過除基本空間環境安全要求外,面臨災害時應有減災應變措施以確保安全。

五、「房屋漏水霉問題,孩童過敏好困擾」

       台灣屬多雨型潮濕氣候,不良通風及密閉環境可能導致疾病與危害發生,與兒少健康發展息息相關,除短期使用除濕機降低濕度外,應以解決漏水問題為長期根治目標。

六、「強陣風對兒童的危險性」

       在兒童的生活環境中,尤其是公園這種空曠地形,強陣風造成危害通常將大型物件吹離其位置,萬一倒塌更容易導致人員受傷,尤以兒童更容易受到傷害。

七、「考量兒童照顧需要之智慧住宅設計」

       深入瞭解兒童及照顧者之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需求,撰寫更完整之智慧住宅兒童照顧設計指引,引導建築師及室內裝修等專業者參考,可使照顧兒童更容易。

八、「綠建築為孩子打造一個永續家園」

       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為給孩子永續家園,綠建築從生態、節能、減廢、健康開始做起,逐步延伸到社區進而擴散至整個城市。

       由上述增訂之兒權教材內容,期能透過所規劃案例之說明,讓本所研究業務與兒權之關聯,提供各界強化對兒權與建築的介面間,有更多更務實之瞭解,並於日後業務執行時遇到相關問題時,可站在不同角度上加以考量,使兒童人權能確實落實於生活周遭各個角落。

業務報導李台光
研議竹構造建築物設計技術規範(草案)

       近年來,永續循環之建材逐漸受到重視,此類建材除了木材較為國人熟知,內政部並已訂頒「木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規範」,竹材亦為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建築材料。由於竹材屬於快速生長之材種,約4至6年間即可成熟並當作建材使用,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表示,目前臺灣之竹林面積約有20萬公頃以上,佔臺灣人工林面積的半數,為具有經濟生產規模及發展潛力的再生材料。然而,目前臺灣並無針對竹構造之使用方式及材料性能如彈性模數、破壞強度乃至於施工規範等,有明確的定義。綜觀世界各國,亦僅有少數國家,如越南、泰國等對於竹材訂有簡易的施工規定。因此,為了有效利用臺灣既有且豐富的竹材資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乃著手研議竹構造設計規範(草案),以支援竹材於建築工程的應用。

       本所於110年進行「竹構造建築物設計技術研究」之研究,針對本土竹材料建立基礎設計資料,並蒐集彙整國內外竹構造相關資料,歸納常用之接合形式與設計方法,研擬一套可行之竹構造設計規範草案。期望藉此提供國內竹構造應用於建築物之設計參考,並健全竹構造建築物之建造、使用與管理,以有助於本土竹材於營建產業之普及性。

       本研究首先整理國內外研究文獻之材料測試結果、竹構造接合形式與設計方法,建置竹材料性質與接合形式之基礎資料庫。再邀集竹、木構造相關領域學者與設計專業人員組成專家小組,定期召開會議,針對本土竹構造設計規範草案提供架構建議、審定內容、檢視其與國內現行相關法規之相容性。根據專家小組會議之討論結果,本研究擬定之竹構造建築物設計規範內文主要參考ISO 22156之2021年版,並加入部分秘魯竹構造技術規範、ISO 22156之2004版內容以及社團法人臺灣竹會匯集民間力量編製「竹構築指南」等。除容許應力設計法外,也參考ASCE16-95納入極限狀態設計法之內容,採兩種設計法併陳方式草擬規範。最後參考臺灣現行木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之章節,以條文搭配解說之方式,研擬規範草案。並列出建議配套制定之竹材性質測試相關CNS國家標準。

       本研究研擬之「竹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草案)」內容共計有總則、結構設計觀念與原則、材料、結構分析、構材接合部、板構材、作為混凝土或泥土之補強材、建築物之耐久性與維護計畫及建築物防火等9章,以及常見竹種力學性質、竹接頭的範例與分類、滿足第6章的LCBF組件設計及施工品質管控等4個附錄。

       本所刻正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統籌辦理,並於110年10月奉行政院核定的「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新興竹產業發展計畫(111至114年度)」(草案)及111年5月18日內政部營建署與本所合作業務分工奉核簽,協助辦理「竹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草案)」審查作業。目前已函請建築師、土木技師、結構技師及臺灣竹會等相關公會及專業團體推薦代表,並參考原規範草案研擬研究案協同主持人杜怡萱教授建議併同邀請國內專家學者組成審查小組,近期將召開專案小組審查會議進行審查。

業務報導徐虎嘯
111年度1-6月綠建築標章辦理成效

一、前言

       世界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造成之全球暖化,均致力於發展具節能及對環境友善的「綠建築」或稱「環境共生建築」,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必須依據氣候條件、國情等的不同,而有所調整,並不是一體適用的。本所於88年針對臺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建立涵蓋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健康(Health)4大範疇之EEWH綠建築標章評估系統,不僅為僅次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後,第4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同時也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通過綠建築標章評定的建築物,在節水及節電方面至少約分別有30%與20%以上之效益。

       為提升國內綠建築技術,本所參酌美、日、英等國家之綠建築評估制度,現已完成基本型(EEWH-BC)、住宿類(EEWH-RS)、廠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社區類(EEWH-EC)、境外版(EEWH-OS)、既有建築類 (EEWH-EB) 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等不同建築類型專用綠建築評估手冊,使我國正式邁入綠建築分類評估時代。其中為達成我國2050淨零建築之目標,強化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建築能源效率,進而提升國內既有建築綠建築之節能成效,本所新出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及「綠建築評估手冊-既有建築類(EEWH-EB)」,自本(111)年1月1日起實施。

二、綠建築標章評定屢創新高

       我國的綠建築標章採與國際間的綠建築標章相同,均為自願性質,非為法令規定事項,僅能宣導鼓勵申請,其評定審查作業,本部98年訂定發布「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自99年起改以行政技術分立方式,由指定評定專業機構辦理技術評定,再向本部申請標章核發,以擴大評定審查服務成效,有效落實政府節能減碳政策。在建築師與營建業界的支持配合下,通過案件數逐年增加,108及109年連續2年突破800件,而110年的通過件數又再度刷新紀錄,並首次突破千件來到1,041件,其相較109年度核發的848件約大幅增加23%,創歷史新高。而民間業界參與興建綠建築之案件數量,也逐年提升比例,從91年的6%﹙7案﹚,到109年已超過4成來達42%﹙358案﹚,而110年創新高,其比例高達47%﹙485案﹚,顯示民間綠建築案件數量已逐步成長。

       截至111年6月底評定通過之案件總數為10,774件(詳圖1),這些獲得標章及候選證書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可節省大量水電,累計每年約可省電24.05億度、省水1億1,841萬噸(相當於0.6座石門水庫的容量),其減少之CO2排放量約為135.38萬噸,這個量約等於9.1萬公頃人造林(相當於約3.3個臺北市面積)所吸收的CO2量,每年節省之水電費估計約達96億元。.

117業3-1

圖1  歷年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統計圖

三、綠建築分級評估實施成效

       屬自願性質之綠建築標章,其歷年通過案件依其建築類別分析,依序為「住宿類」、「學校類」、「大型空間類」、「辦公廳類」、「其他類」、「醫院類」、「百貨商場類」及「旅館餐飲類」建築(圖2)。其中住宿類建築為26.45%,學校類占比達到24.45%,這兩類加起來已超過一半。另為逐步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激發民間企業競相提升綠建築之設計,自96年起施行「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透過分級評估鼓勵建築師追求較佳等級,設計更優良的綠建築,以提升企業的形象與榮耀。實施以來,顯示高等級數量及比例確有逐年提升之趨勢,如以鑽石級為例,從96年的2件到110年已增加至34件,其比例從0.6%提升至3.27%;另若就銀級以上來看,也從96年的14件增加到110年的580件,其比例則從4.4%提升至55.72%(圖3)。此外為進一步瞭解取得綠建築標章案件之申請情形,依綠建築普及率(即每年認可通過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總樓地板面積,占當年核發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總樓地板面積之比率)進行統計分析,其綠建築普及率已由101年的7.88%提升至110年的20.22%,充分顯示藉由綠建築標章制度之推動實施,確實達到「政府」、「民間」及「環境永續」三贏之局面。

四、未來展望

       近年來民間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案件比例顯著成長,顯示出綠建築觀念已日益普及,另政府為加強推動綠建築之發展,中央已於「都市更新條例」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中,給予更新建案採綠建築設計並取得綠建築標章者相關容積獎勵;部分地方政府也於自治法規納入取得一定等級以上綠建築標章得給予容積獎勵的誘因,於此,對於推動公私部門之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將有實質助益。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達到更優良的環境效益,本部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並依行政院2050淨零排放路徑之部會分工事項,於110年1月12日以台內建研字第1100850013號令修正發布「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部分規定,新增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規劃於111-114年採分年分階段方式辦理,並自111年1月1日起採鼓勵申請方式試辦1年,自112年起將由公有建築帶頭引導民間跟進,以進一步強化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建築能源效率,期透過實施成效良好之綠建築標章,進而帶動建築物自主標示建築能效等級,有效提昇我國建築環境品質。

117業3-2

圖2  歷年通過案件建築類型分析圖

117業3-3

圖3  歷年通過案件綠建築等級分析圖

業務報導姚志廷
111年度1-6月綠建材標章辦理成效

一、前言

       為提升國人居住舒適性及健康性、降低建材製造或使用階段對環境造成之衝擊,並帶動傳統建材產業升級,本所於民國93年建立綠建材標章制度。綠建材標章分為4大範疇:生態、健康、高性能及再生綠建材,其中:「生態綠建材」是指使用無匱乏危機之天然材料(例如竹材、再生林木材等),以低人工處理方式製成之建材;「健康綠建材」是指低甲醛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逸散之建材;「高性能綠建材」則包括防音、透水、節能等性能上有高度表現之建材;「再生綠建材」是指將本土廢棄物依一定摻配比例再利用製成之建材。

       在制度面部分,「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中有關綠建材之規定已公告修正,並自110年1月1日起施行,其規定內容為:「建築物室內裝修材料、樓地板面材料及窗,其綠建材使用率應達總面積百分之六十以上。但窗未使用綠建材者,得不計入總面積檢討」、「建築物戶外地面扣除車道、汽車出入緩衝空間、消防車輛救災活動空間、依其他法令規定不得鋪設地面材料之範圍及地面結構上無須再鋪設地面材料之範圍,其餘地面部分之綠建材使用率應達百分之二十以上」,透過相關法規的規定及宣導推廣,綠建材標章目前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

二、111年度1-6月執行成果

  111上半年度本所持續在標章核發、提升評定作業品質及強化後市場管理等面向上精進相關作業,相關執行成果如下:

(一) 核發綠建材標章177件

       綠建材標章自民國93年受理評定,截至111年6月底,已累計核發3,099件標章(2,353件健康、13件生態、261件再生與472件高性能綠建材,詳圖1),產品包括塗料、天花板、地板、隔間牆材料、吸音材、磁磚、透水磚、接著劑、節能玻璃、隔音門窗等共22,191種系列產品,111年1至6月核發件數為177件(131件健康、1件生態、25件高性能及20件再生),此數量相較於去年同期大幅成長19%,顯見綠建材標章的品牌價值,已經獲得廠商和消費者廣泛的認同,隨著綠建材標章數量的累積,不但消費者有更多樣化的選擇,而且透過良性競爭和健全的市場機制,將使綠建材價格趨於平穩,品質持續提升,綠建材成了「高貴不貴」的材料。

117業4-1

圖1各分類綠建材標章累計核發件數

(二) 組成查核小組針對評定機構進行查核

  為確保本部指定之評定專業機構客觀公正執行評定業務,依「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第11點規定:「本部對評定專業機構之評定業務,得視實際需要不定期實施抽查及勘查,必要時並得邀集專家學者會同辦理」,本所111年度已於7月5日邀集相關專家學者,組成「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查核小組」,前往評定機構(台灣建築中心)進行現勘及查核,查核內容包括:綠建材諮詢案及自薦案受理流程、申請案評定流程、後市場抽驗流程、內部檔案管理程序、申訴管道與回饋機制、網頁資訊更新等項目。查核小組除聽取評定專業機構簡報之外,亦隨機抽選相關案件進行細部文件及流程查核,並逐一檢視相關佐證資料與數據。經查評定專業機構之評定作業符合本部相關規定及評定專業機構自訂之「綠建材標章評定作業執行計畫書」內容。

(三) 辦理後市場查核作業

  為維護消費者及守法廠商之權益,111年度賡續由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進行後市場產品之查核,查核內容包括製程、原料比例、原料來源等是否與申請資料一致、產品包裝與型錄之標章logo使用是否合於規定、產品抽驗結果是否符合基準等,查核比例為前一年度核發件數六分之一,111年度上半年共計完成7件產品(包括7件健康)之生產廠查核,目前查核結果均符合規定,此一不定期查核機制,不僅能維繫綠建材標章公信力,亦可保障消費者及廠商權益。

三、結語

  綠建材標章制度自民國93年推動至今,已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也在產業界引起廣大的支持與迴響,相關廠商並積極配合政府推廣行銷綠建材,帶動綠建材的產製及消費風潮,未來,本所將在既有的推動基礎上持續累積標章核發數量、落實標章後市場管理機制,並積極推動相關簡政便民措施,以使綠建材之應用更為普及。

業務報導張怡文
111年度1-6月智慧建築標章辦理成效
一、前言

       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科技的整合應用,本所於93年建立「智慧建築標章」制度並受理申請,「智慧建築標章」係提供消費者作為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使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日常營運更具智慧,實現人性化空間的理想。內政部並於100年9月訂定發布「智慧建築標章申請認可評定及使用作業要點」,明定受理申請的依據。該要點第8點規定,評定基準應依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的智慧建築評估手冊辦理。
       因應智慧科技日新月異,智慧建築評估手冊歷經3次增修訂,從一開始的2003年版評估手冊的7大指標,到2011年版的8大指標及分級制度,我國智慧建築正式邁入分級評估階段,讓消費者可進一步識別智慧建築,以維持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的公信力。現行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16年版,分為基本規定及鼓勵項目,符合基本規定之要求者,即可取得合格級的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其他鼓勵項目則由申請人自行視需要決定是否申請,賦予申請人更多選擇智慧科技應用的自由,促使智慧建築科技能更加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二、執行成果

       有關智慧建築的評定審查作業,目前採技術評定與核發標章的行政認可分別辦理方式,鼓勵民間人才及資金投入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審查技術服務,向本部申請指定為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專業機構,以擴大我國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審查能量。智慧建築標章為自願性申請制度,非為法規強制規定事項,僅能宣導鼓勵申請,為擴大推動成效,從102年7月起依據智慧綠建築實施方針,於興建一定用途且造價達2億元以上的公有建築物時,將應取得智慧建築標章規定納入工程合約,管制政府部門公有新建建築物應進行智慧建築設計,要求於申報一樓樓版勘驗時,應同時檢附合格級以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於工程驗收合格並取得合格級以上智慧建築標章後,始得發給結算驗收證明書,故對公有建築物具一定強制性。

       截至111年6月底止,認可通過智慧建築標章907件(包括智慧建築標章232件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675件),歷年案件數量呈現逐年增加之趨勢(詳圖1)。

117業5-1

圖1  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統計圖

三、智慧建築分級評估實施成效
  由上述通過案件資料進一步分析,自101年起施行「智慧建築分級評估制度」,讓消費者可進一步識別智慧建築,以維持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的公信力。實施以來,採分級評估之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件數共計854件,其比例約占歷年核發智慧建築標章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數量之94%;其中,鑽石級已有46件,其比例約5%;銀級以上共計218件,其比例約31%;合格級者共計467件,其比例約55%,占比最多(圖2)。

117業5-2

圖2  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等級統計

       此外,為進一步瞭解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案件之申請情形,依智慧建築普及率(即每年認可通過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及智慧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總樓地板面積,占當年核發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總樓地板面積之比率)進行統計分析,110年底智慧建築普及率為4.63%,近8(102-109)年智慧建築普及率則為0.83%、2.72%、2.65%、2.04%、3.37%、4.22%、7.08%及6.96%,大致呈現逐年增加之發展趨勢。

四、未來展望

       近年來取得智慧建築標章的整體案件數,呈現顯著成長,案件數由102年11件成長至110年184件,為鼓勵申請續用,本部已於109年10月6日修正前揭作業要點,修正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有效期限屆滿,改採展期方式辦理。另針對智慧建築標章評定書之紙本內容予以簡化,以達簡政便民之目的外,後續將再簡化延續認可的評定審查規定,期望後續延續認可案件數將持續增加。

業務報導王家瑩
出版「2021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得獎作品」畫冊
一、前言

       近年來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已成為國際關注的環境議題,為配合我國節能減碳目標與政策措施推動需要,本所以綠建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主軸及綠建築評估家族系統為基礎,積極發展符合臺灣氣候條件與生態環境之綠建築科技與技術,同時加強節能減碳技術研發與應用,以擴大綠建築與永續環境推動政策施行之有效策略。為了推廣綠建築節能減碳永續環保的理念,讓民眾深入思考氣候暖化對生活環境的影響,本所多年來積極推動綠建築教育與宣導,並由內政部營建署配合增修訂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專章,以落實普及綠建築至全國民眾。

       為了使國民從小認識綠建築,本所結合既有綠建築資源,推動綠建築扎根教育,除編撰製作國小綠建築數位教材、建置綠建築數位教材教學資源網外,同時也將綠建築評估與技術解說文宣、優良綠建築案例、介紹影片等資源開放,提供教師授課參考,亦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參用。

       為加強綠建築扎根教育成效,本所自2016年度起整合綠建築數位教材教學與綠建築示範基地導覽等既有資源,以創新的宣導方式舉辦「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2019年更名為「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並於2021年獲教育部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之全國性競賽項目採計,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鼓勵並引導學生、教師及家長至綠建築現地觀摩,使學生透過開放且活潑的繪畫比賽,對綠建築有所認識,並在繪畫比賽創作過程中,進而了解綠建築意義。

二、辦理成果

       2021年之繪畫主題以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或優良綠建築為主,參賽者以建築物寫生方式,將所看見的綠建築概念表現於繪畫中。實際收件合格件數318件,邀請6位具建築、藝術、教育等專長之專家學者與建築師擔任評審,共同進行繪畫比賽作品評選,選出特優4件、優選18件、佳作55件及入選33件等獎項,得獎共計110件。

117繪畫-國中生特優 117繪畫-國小生特優

圖1 今(110)年度特優作品(左)國中組(右)國小高年級組

       「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活動自開辦以來已完成辦理6屆,累積得獎作品共計1,065件,顯示綠建築教育已逐漸向下扎根茁壯,為讓綠建築觀念深植於心,潛移默化擴大推廣綠建築永續環保的理念,同時鼓勵得獎小朋友,讓更多民眾看見得獎者畫筆下的綠建築之美,本所出版「2021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得獎作品」畫冊,將各位參賽者辛苦完成的傑出成果,分享給喜愛繪畫、關心綠建築的民眾。

117綠建築畫冊

圖2 「2021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得獎作品」畫冊

       本得獎作品已公告於本所官網出版品目錄,並可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及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購買,歡迎對綠建築繪畫作品有興趣之專業人員及一般大眾踴躍購買。

業務報導賴宜暉
開發「煙霧收集器」精進本所風洞流場可視化設備

       由於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既有之煙霧產生器,其施放效果為一次產生大範圍煙霧,適用於建築風場大尺度之觀測,無法針對特定局部流場之可視化直接應用。為擴大場可視化應用範圍,因此需另行製作煙霧收集器來產生可用之煙線,以煙線來進行局部流場變化之觀測,方衍生本所實驗室同仁自行開發煙霧收集器,精進檢測業務範圍的契機。

       為了瞭解並且探討風場中流動的特性,有相當多方式與技術可使用,大致上可分類成單點量測及範圍觀測,單點量測之代表為風速計,範圍觀測之代表為流場可視化技術。大致上來說,風速計可較精確的量測風場中某一點的風速,甚至可能包含風向,但若需要同時觀測一個範圍內的流場速度,則需要相當多風速計。根據情況,風速計之間可能會互相干擾而造成量測之風速誤差較高。因此若需要進行範圍量測,通常會以一種稱為粒子影像測速儀(PIV)之技術進行流場中一範圍內的風速同時量測。但PIV技術適用於較小型的風洞,不適用於風雨風洞實驗室環境風洞這樣的大型風洞。故於環境風洞這種情況下,流場可視化技術較適合應用於一範圍內之流場觀測。流場可視化其中包含多種方式,例如使用油流、絲線或煙線釋放於流場中,以觀測流場中局部的流動狀態。目前實驗室既有之方法為將煙霧產生器置於目標模型遠上游處,直接施放大量煙霧,再以雷射光頁照射欲觀察之位置,而得大範圍的煙流流場可視化,示意圖如圖1。此方法適合用於觀察當模型置於邊界層流場中,模型對周圍流場造成的影響。但此方法不太容易觀察較細部的流場,例如當流場經過一柱狀模型時,模型與平面連接位置附近的馬蹄狀渦流。此種較細部的流場使用煙線法較容易觀察,因此進行煙霧收集器的開發。

117業7-1

圖1、大範圍煙流流場可視化,流場方向為由右到左

(資料來源:本所協辦案「廢氣排放對周圍環境影響之風洞實驗研究」)

       為了能夠使用本實驗室既有之煙霧產生器產生煙線,需要能夠將煙霧先行收集起來的設備,即為煙霧收集器。本實驗室自製的煙霧收集器為使用厚度約2公分的木板製作成一上蓋可拆卸的箱體,長寬高分別約為84、64及73公分,該尺寸可讓煙霧產生器置於其中且不會堵住煙霧產生器的煙霧噴出口。為了可觀察箱內煙霧多寡,上蓋後來以厚度16mm的透明壓克力重新製作。為了避免過多煙霧從煙霧收集箱中溢出,箱內表面皆以樹脂塗抹,所有九十度夾角部分皆用矽利康填縫。與上蓋連接的部分,則以橡膠條黏貼以盡量減少縫隙。煙霧收集器具有壓力輸入端、管線通道及煙線施放管,壓力輸入端可連接至空氣壓縮機等壓力源,管線通道則是為了讓煙霧產生器的電源線及控制器線路通過。煙線施放管材質為塑膠,長度約為3公尺,煙霧收集器成品如圖2。該機構運作方式,首先將煙霧產生器置於煙霧收集器中,並使煙霧產生器之線路通道以膠帶等封住,再將上蓋蓋上並以螺帽鎖緊。當煙霧產生器啟動並開始產生煙霧後,透過透明上蓋觀察煙霧量是否足夠。當煙霧濃度達一定程度後,開啟連接壓力輸入管之空氣壓縮機等壓力源,並且開啟壓力閥門,煙線將於施放管口釋放。壓力源的閥門需要調整至恰當程度,使煙線不至於強烈噴出而是能以一定程度緩緩釋出,以便在流場中煙線能平順地跟著氣流移動。

117業7-2

圖2、煙霧收集器

       藉由本次煙霧收集器精進後,將可提供業界自行車、機車或是建築模型風洞試驗進行更加精細的測試與細部觀察,以了解更深入的流場現象。

業務報導林谷陶
出版「智慧建築設施管理建置指引」

       為推廣智慧建築人才培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歷年來辦理智慧建築產業講習研討會,及近年輔導大專院校開設智慧建築相關課程,積極培育智慧建築人才培育與就業。智慧建築的建置需要建築人才與資通訊人才的共同參與,繼108年出版「由智慧建築開始的智慧生活」漫畫電子書給高中職學子參閱、109年出版「建築智慧化系統規劃入門指引」、110年出版「建築智慧化系統整合規劃設計指引」,本111年再為增進建築從業人員設施管理概念,能夠在規劃設計時考量設施管理需求,進一步瞭解設施管理系統的基礎架構,促進與業主、建築師、智慧建築設施建置單位及設施管理人員之間的協調合作。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包含設計規劃、營造施工及使用管理,尤其在使用管理階段所占生命週期的期間最長,高達數十年甚至百年,期間所花費的營運成本更遠超過建造成本,若要讓設施管理能順利維持建築物正常運作,範疇必須涵蓋資產管理、組織管理、效能管理、維運管理及長期修繕,其琳瑯滿目的管理項目皆須配合建築物與設備資料進行管理,涉及的資料量龐大且作業複雜性相當高,因此為了達到設施管理之目的,不論成本或效益角度來看,必須在初期規劃設計階段即將使用管理需求納入考量,並且完善建築物生命週期資料的收集及分析應用。

       因此,智慧建築設施管理執行過程,除了挑選滿足法規要求的設施管理系統與開放標準的系統設備外,更應於初期規劃設計階段即由業主、建築師、設施管理單位三方,針對建物設施管理需求,納入整體設計規劃考量,以確保各系統的正常運作並發揮其智慧化成效,尤其是應根據智慧化系統設備之耐用年限,考量其維修及更換之管線與空間設計,實際系統設備之使用年限與維護更替之需求進行出入動線、設備規劃等事宜,將有利於未來使用者達到最佳效益。

       本指引內容嘗試以簡易文字、圖解或舉例的方式說明智慧建築設施管理的意義、架構,以及設施管理於規劃設計階段應注意設施管理需求,包含:電梯配置與使用需求、預測維護趨勢;停車場指標與辨識設備、管理方式及設備、監視設備、電動車充電車位規劃趨勢;系統控制室指標號誌、相關設備配置;門廳配置、門廳空間設計、保全服務櫃檯設計、管理維護需求、無人管理智慧服務門廳規劃趨勢;陽臺及屋頂層、太陽能板設計、給排水系統、各戶住家安全防災設計、消防系統管理維護需求、智慧照明燈具配置與使用需求、管理方式與維護,及通用設施維護等;其中針對設施管理系統的選用,則建議應具開放式通訊標準、標準化設計、具備可擴充性、靈活性、模組化之系統及未來系統廠商支援能力;導入系統應確認的關鍵流程包含資產管理、系統設定、系統連動、上線測試;提高參與人員之重視程度,及透過操作訓練確保設施管理人員掌握管理系統的基礎運作。

       「智慧建築設施管理建置指引」相關資訊已公告於本所官網出版品目錄,並可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購買,歡迎對建築智慧化有興趣之專業從業人員及一般大眾踴躍購買。

業務報導陳柏端
出版「鋼構造建築物防火設計技術參考手冊」

       鋼構造建築物遭受火災時,因火災引起的高溫將降低鋼材的強度與勁度,進而造成鋼構造建築物的破壞甚至倒塌。鋼構造建築物的防火設計傳統上以標準升溫的試驗,測試鋼構件的防火時效;國外對於鋼構造建築物防火設計則大多有專屬的規範,詳細規定鋼構造建築物的防火相關設計,且各先進國家已逐漸發展為以分析計算鋼構造與構件的防火安全設計規範,如日本「鋼構造耐火設計指針」(1999年),歐盟EN 1993-1-2 (2005年),中國大陸「建築鋼結構防火設計規範」(2017年)。另外,美國AISC 360亦於2005年起將結構防火設計收錄於附錄中,供設計者參考。

       為順應國際趨勢,提升我國結構防火設計之能力,本所參考美、歐、日及中國大陸等鋼構造防火設計技術規範,藉由探討與比較各國規範內容和設計方法,並透過專家學者諮詢匯集各方意見,彙整制定本手冊。

       結構防火設計除以防火試驗驗證外,亦可申請「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的防火設計,選用適合之程式軟體進行複雜之進階分析,或參照本手冊提供之簡單分析法直接設計。簡單分析法其概念是將承載力、耐火時間及臨界溫度三者間以轉換公式連結,增加設計之方便性,讓設計者可任擇其一作為驗算及判別依據,以達到建築技術規則所規定之防火時效。

       國內鋼構造建築物於常溫之設計大都依據美國AISC規範,本手冊的分析方法主要依據美國AISC 360 (2016)附錄之鋼構造防火設計,故適合國內工程師進行防火設計。手冊內容第一章為總則,說明適用範圍,基本規定,手冊用語及符號。第二章為防火設計,說明設計規定,設計方法,及載重組合與需求強度,主要是強調3種設計概念於設計流程之關係。

       第三章為材料性質,說明鋼材高溫機械性質及熱性質,由於各國鋼材料種類不同,相關機械性質如彈性模數,比例限度,降伏強度及抗拉強度等對於受熱折減率有所差異,所以除美國AISC及歐盟Eurocode資料外,本手冊將日本,中國大陸及國內研究成果一並列出,供設計者選擇。而有關鋼材熱性質如熱膨脹、比熱及熱傳導率等,各國數據較無差異,統一參考歐盟Eurocode資料。

       第四章為防火設計之分析方法,說明設計者可選擇進行進階程式分析或簡單分析2種方法。對於結構的加熱條件區分,則需視火災區域內的可燃物質和空間區劃而定,並根據是否使用防火被覆,依照其相對應之公式,計算鋼構材上升的溫度。最後對鋼構材高溫下之性能評估,可選擇使用承載力、臨界溫度或耐火時間3種設計概念,驗算鋼構材於高溫下之安全性,否則得變更設計條件,重新驗算。

       第五章為防火設計之驗證試驗,說明對於需進行耐火性能試驗之設計者,須依照CNS 12514-1 (2014)之規定做驗證試驗,測試試體之承重能力或鋼材破壞溫度是否超過規定之性能基準,作為試驗之破壞判定依據。

       本手冊另於附錄中輔以簡單分析法之設計流程圖10例及設計範例6例,包括鋼構材升溫計算,鋼構材於各種不同受力情況下之承載力驗算、臨界溫度驗算及耐火時間驗算等,引導設計者熟悉設計步驟及方法。期透過本手冊之出版,能增進業界對鋼構造建築物結構防火設計的瞭解,逐步朝向性能式設計之目標邁進。

業務報導陳佳玲
辦理單材耐燃試驗精進計畫

       隨著現代工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建築物外牆和各種新型內部材料的種類日益多樣化,並且隨著火災負荷的增加,它們正逐漸成為危險因素。依消防署歷年統計資料顯示,國內火災案件以建築物火災造成死亡為首位,而建築物火災中死亡罹難因素以火勢延燒過盛及濃煙阻礙而錯失逃生先機為二大原因。一般建築物火災延燒會藉由室內裝修材料開始擴大,材料因熱分解所產生的可燃性氣體在高處蓄積,一旦與空氣之混合氣濃度到達燃燒界限時,且溫度已達引燃點,就會爆發使整個室內頓時陷入火海之中,也就是閃燃現象。煙是火災燃燒過程中一項重要的產物,其能見度(Visibility)、毒性及溫度是避難者能否逃出發生火災之建築物,以及消防人員能否找出火災、撲滅火災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火災中要解決的問題是材料的易燃性及熱釋放率,因為它是控制著火勢強度的主因,而材料在大量燃燒時將會產生大量的煙霧,為了阻止火勢在短時間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必須在使用前端把關將材料的級別與使用範圍予以限制,而有耐燃性能的裝修材料是防火安全中第一道防線,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耐燃材料不僅要有阻緩火勢擴大、延燒,還要考慮煙的發生及燃燒氣體的成分問題,才能有增長火災時逃生時間的效果,故在於耐燃材料的性能檢測上應分別以著火性、發熱性、發煙性和毒性進行評估。

       依我國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88條的規定,建築物依用途、層數、樓地板面積等條件其內部裝修材料應符合不同耐燃等級之要求,而原耐燃測試標準CNS 6532 判定基準包括發煙量(100年之前),後來由CNS 14705「建築物室內裝修材料之耐燃性試驗法」取代後(100年之後),已無發煙量測試項目。但為保障民眾生命安全,標檢局於109年11月參考ISO 5660-1對CNS 14705-1進行修訂,再增加煙產率測試方法,但尚未有發煙量判定基準之規定。因應國家標準之增修,本所爰進行「建築材料耐燃試驗納入發煙量實驗研究」參考歐洲(EN 13823,以SBI單材耐燃試驗儀測試)建築材料之發煙量分級制度,與我國之室內裝修材料耐燃試驗方法(CNS以CONE圓錐量熱儀測試)進行比較分析,初步以煙量測設備之體積流率與管徑比值作中尺度(SBI)推導至小尺度(CONE)之換算,提出耐燃材料分級發煙量之容許值建議,惟二者間的發煙量推導關係,仍需以實驗進行驗證,因此研提「單材耐燃試驗儀(SBI)精進計畫」,透過本所防火實驗中心之設備進行比較驗證,期能提供建築材料新材料新工法之審核認可評定分級參考應用,有效提升室內裝修耐燃性能,降低火災中濃煙危害。

       本研究內容與方法分為二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單材耐燃試驗儀(SBI)設備的維修,包含排煙管道內之煙量測光學系統、主燃燒器與輔助燃燒器之點火控制系統、高壓線圈、熱質式流量計及火災測試房間整修等。第二部份針對常用之建材分別於單材耐燃試驗儀(SBI)及圓錐量熱儀(CONE)進行測試,其中單材耐燃試驗儀(SBI)依據歐盟標準進行分級,圓錐量熱儀測試依據CNS 14705-1進行,並對其結果比較分析,提供國內耐燃建材判定納入發煙量基準增修之參考,以彌補現行標準的不足,促進提升我國室內裝修材料防火安全性。

業務報導李台光
自行研究成果彙編「RC及SRC(鋼筋混凝土及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柱橫向鋼筋技術實務參考手冊」

       國內建築物使用鋼筋混凝土(RC)結構者約佔總樓地板面積的8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使用相當普遍,又臺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此確保鋼筋混凝土結構物的耐震性能至關重要。要讓RC結構具有良好的耐震性能,柱桿件需要能發展出足夠的韌性,而橫向鋼筋是柱是否可以發揮足夠韌性重要的一環。鋼筋混凝土柱斷面之橫向鋼筋,其主要作用為提供剪力強度、避免縱向鋼筋受壓挫屈及圍束核心混凝土,尤其對於地震頻仍地區的建築物,後二者對於柱撓曲韌性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民國88年9月21日南投縣發生規模7.3的921「集集大地震」,地震災害損失嚴重。經由現場勘災顯示,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的柱橫向鋼筋(Transverse Reinforcement)間距過大(20~30 cm左右)、鋼筋量不足以及鋼筋配置與細部不符合耐震要求(如:僅配置外箍筋未配置繫筋或箍筋未使用135度彎鉤)等,顯示橫向鋼筋不符規定為造成建築物損害主要因素之一。

       傳統的橫向鋼筋通常由一根圍繞斷面的完整外箍筋(稱為傳統外箍筋),以及數根一端具135度彎鉤且另一端為90度彎鉤的繫筋(簡稱傳統繫筋)所組成,如圖1所示。繫筋一端使用90度彎鉤的原因,在於考量繫筋施工的方便性。傳統繫筋安裝時,通常先將135度彎鉤勾住遠端縱向鋼筋,然後再旋轉繫筋將90度彎鉤扣住近端縱向鋼筋。為了完成這個動作,繫筋長度需要比設計圖面指定長度還要長一些,通常長度需要增加10至20 mm方能順利安裝,安裝完成後會產生施工間隙,如圖2所示。現行施工規範及設計規範對於施工間隙之容許值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致使現場工程師品質監督之標準不明確及耐震性能存有疑慮,而時常帶來困擾。「繫筋施工間隙容許值」為本手冊嘗試釐清的問題之一。

117業11-1

圖1  鋼筋混凝土耐震柱的橫向鋼筋配置示意圖

 

117業11-2

圖2  繫筋彎鉤與縱向鋼筋之施工間隙

       根據現行規範,繫筋彎鉤勾住縱向主筋即可,不需同時勾住縱向主筋及外箍筋(或在縱向鋼筋位置附近勾住外箍筋),理論上後者對於主筋與混凝土之圍束較佳,但是卻有繫筋保護層不足之疑慮。本手冊針對上述不同之繫筋安裝方式進行研究,探討「繫筋安裝方式」對於柱韌性之影響。

       國內高樓RC耐震建築結構,柱之尺寸及縱向鋼筋量都很大,橫向鋼筋之需求很高,引致橫向鋼筋號數偏高(如使用到D16鋼筋),所需施工間隙變大。然而,縱向鋼筋量大、根數偏多,縱向鋼筋間距偏小,此時縱使使用方便施工之傳統繫筋其施工困難度仍然很高。另一方面,美國混凝土學會ACI最新規範規定(ACI 318-19),當柱之軸壓力大於117業11-7或柱使用高強度混凝土時(不論軸力大小),每一支縱向鋼筋都要受到耐震彎鉤束制。但是使用傳統繫筋時,混凝土外圍保護層剝落後,90度彎鉤容易向外撐開,損及繫筋圍束混凝土及縱向鋼筋之效能,因此90度彎鉤不被認為是耐震彎鉤。因此,承受高軸力之柱,傳統繫筋難以滿足規範之要求。針對傳統繫筋施工困難度高以及高軸力柱之圍束需求,本手冊發展出「組合繫筋及組合內箍筋」,提供解決上述問題之可行方案,如圖3及圖4所示。

117業11-3a

圖3(a) 組合繫筋組成示意圖

117業11-3

3(b) 組合繫筋分解圖

圖3 組合繫筋示意圖

 

117業11-4a

圖4(a) 組合內箍筋組成示意圖

117業11-4

4(b) 組合內箍筋分解圖

圖4 組合內箍筋示意圖

       此外,由於箱型柱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國內高樓鋼結構大多使用箱型柱或填充型箱型柱(即箱型柱內填充混凝土)。但是考慮到防禦火害,工程師常在箱型柱外增設約100 mm的混凝土當作防火層,並配置溫度鋼筋或點銲鋼絲網。其實這層混凝土可以兼作結構用途,工程實務上通常將箱型柱外混凝土層加厚至150 mm或更高,並配置縱向鋼筋及橫向鋼筋,成為所謂的「包覆填充型箱型柱」。包覆填充型箱型柱的橫向鋼筋,除了外圍之圍束箍筋外通常也需要配置繫筋以滿足規範之要求。但是傳統繫筋受到鋼骨箱型柱的阻撓而無法直通,因此箱型柱外側混凝土的圍束往往無法滿足規範的要求。針對這個問題,本手冊介紹「接力式繫筋」,提供一個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如圖5所示。

117業11-5a

圖5(a) 使用接力式繫筋之斷面

117業11-5

5(b) 圍束力傳遞路徑示意

圖5 使用「接力式繫筋」之情形

       使用包覆型SRC柱(包括包覆填充型箱型柱及包覆十字形SRC柱)時,傳統外箍筋受到鋼骨之影響,其安裝相當困難或甚至無法安裝。使用「組合外箍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工程界對於組合外箍筋尚有些許疑慮,本手冊針對「組合外箍筋可行性」進行評估,釐清其有效性,如圖6所示。

117業11-6

圖6  組合外箍筋示意圖

       本所自民國96年至105年持續利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大型力學實驗室3000噸油壓試驗機及大型試驗構架,進行大尺寸短柱試體之軸壓實驗,以及柱之反復載重撓曲實驗,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研究成果共發表國內期刊8篇,以及國際期刊5篇。由於相關研究成果散見於各論文,國內業界參考不易,因此彙整上述研究成果彙整於本手冊,供國內業界參考應用。

       本手冊出版審查第1次會議業於111年7月18日舉行,由本所蔡綽芳組長主持,並有審查委員陳技師正平、陳教授正誠及歐教授昱辰,與全國建築師公會江支川建築師及陳澤修建築師、土木技師公會全聯會蘇模原技師及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全聯會林正偉技師等參與討論。與會審查委員及機關代表皆表示,本手冊內容可協助解決國內業界RC及SRC柱橫向鋼筋設計及施工的實務問題,並可提升國內RC及SRC建築工程品質。目前已於111年10月26日舉行第2次審查會議,預定召開3~4次審查會議完成本案之審查作業後,即可辦理後續美編及出版事宜。

業務報導謝宗興
建築資訊建模(BIM)開源及自由軟體本土化評估及發展路徑

       近十年來建築資訊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技術與應用發展開始受到國內外營建產業重視,並逐漸普及應用於國內營建產業的各相關行業中,同時BIM也是數位製造或數位轉型的基礎。鑑於國內對於BIM軟體應用的需求逐漸增加,但是商業軟體(Proprietary Software)購入價格與持有的成本日趨昂貴,往往成為建築師或專業技師導入應用BIM技術的障礙。以往針對BIM開源自由軟體(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FOSS)相關應用與研究極少,所幸開源自由軟體的發展已今非昔比蓬勃發展,不止在營建產業的FOSS發展,更出現在多方領域應用,FOSS軟體功能發展至今相對於商業軟體已具備相當的競爭力.且取得成本較低,因此為中小企業居多的國內營建產業,打開了邁向數位轉型的另ㄧ扇門。

       與此同時,政府順應國際上開源自由軟體的發展趨勢,起動了政府部門FOSS的使用,邁向的數位平權發展,如政府文書編輯軟體採用LibreOffice就是屬於類似Microsoft Office的 FOSS軟體,形成商業軟體與FOSS軟體並存的雙軌應用環境。我們的營建產業也必須針對FOSS未來的應用發展路徑進行探討,因此本所也著手探討建築資訊建模(BIM)開源及自由軟體本土化評估與發展。

       首先在BIM FOSS軟體的選擇上,經檢視國際上常見的BIM FOSS開源自由軟體,發現FreeCAD是獲得 Building SMART International 國際組織IFC 4.0的認證,並能與其他BIM FOSS或專有BIM軟體交換檔案資訊,可完成多元化BIM的應用;但是,進一步經由實證應用發現FreeCAD在建築表現法的呈現上較為粗糙,所以必須與Blender搭配進行渲染、動畫及特殊元件建模等功能,以滿足大部分建築設計與施工階段BIM的應用需求。本案並完成FreeCAD應用平台基本建模手冊(初稿),內容有包括開源建築軟體之發展、FreeCAD 安裝簡介、BIM 工作台操作說明,以利後續計畫的研究人員快速了解軟體架構,未來可持續擴充概要手冊並據此推廣。

       此外,本案為驗證推廣應用的可行性與策略,於執行過程中進行2梯次的FreeCAD教學課程,學員包括建築師事務所成員及開業建築師,歸納其中常見的問題在於不熟悉如何操作BIM軟體,故需要加強軟體基礎操作知識與能力,如深入了解軟體的功能與使用限制,且具備電腦繪圖的基礎能力。此外,為擴充BIM FOSS之精進及進階應用,未來應針對國內特殊法令規定等客製化需求,應用開源軟體可修改的特性,集結臺灣資訊人才眾多的優勢,開發相對應的API程式,讓BIM FOSS的應用更方便、更順利。

       總結本計畫成果,包括國外BIM FOSS種類調查、提出適合本土化之BIM FOSS種類、編撰BIM FOSS(FreeCAD)使用手冊、研議本地化模組開發可行性等,可預期未來能藉由BIM FOSS,解決BIM商業軟體成本過高排擠大多數建築產業專業人員導入BIM技術應用的問題。而後續除了軟體本身的應用與修改外,仍需要持續開發本土化元件及建築生命週期中設計、施工等各階段交付與協作之在地應用流程,才能夠完整建立可運行之本土化BIM FOSS應用環境,以達成推廣BIM FOSS普及應用之目的。

業務報導雷明遠
觀摩智慧型消防偵蒐機器人於竹山實驗場所實驗

       本年度建築防火科技計畫項下「智慧型消防偵蒐機器人之核心功能加值及邊緣運算技術應用研究」委託研究案之研究團隊(中華大學),於今年10月4日於竹山消防署訓練中心進行驗證實驗。本次驗證係為了解先前年度開發之異質融合即時早期火焰辨識系統(包含火焰影像辨識模型及多元氣體-溫度感知火災識別模型),在接近實際火場環境下能否發揮該有之火災偵蒐功能並能維持資訊傳送穩定性,同時了解感測設備之耐熱性能。

       消防署訓練中心是台灣防救災人員訓練的重要基地,佔地 109 公頃,設置各式各樣之實體模擬訓練場,共計 13 類 66 種搶救訓練設施,同時也是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中部備援中心。本案由研究團隊接洽申請同意後進行場勘,經實地觀察評估後選擇T1棟2樓作為實驗場所。除運用裝有感測器裝置之機器人載具進行動態偵測外,另設有4處固定感測點,提供資料蒐集比對用。燃燒火源分成現場消防訓練用丙烷氣體燃燒器及自備之汽油油盤,前者可設定成大、中、小火源,但點燃時間因原廠設備設定因素,分別為40、80、120秒,另燃燒氣體主要為CO、CO2,不似後者燃燒時間較長,且燃燒氣體有其他碳氫化合物及懸浮成分。實驗用機器人載具是使用國內製造之消防滅火機器人之基座(拆除上方射水瞄子),機殼內部改裝放置邊緣運算裝置,外部加裝多種氣體、溫度感測器及攝影鏡頭。

       本次實驗重點摘述如下:

一、邊緣運算功能測試

       利用去年度發展之火焰影像辨識深度學習模型(YOLO model),安裝於固定在機器人載具之邊緣裝置,在機器人行進間,透過攝影機同步進行火焰影像偵搜及辨識,並提供即時影像串流及下載影像數據等功能,可隨時傳送火場資訊供外部消防人員參考。

多元氣體及溫度感知火災識別模型

       本模型利用火場環境產生之燃燒氣體及溫度等數據資訊,試驗過程可輕易測到燃燒室之多種燃燒氣體及溫度變化,惟數值較低,會影響正確辨識火災時間,可能與採樣位置高度有關,未來可使用採樣立管克服。

三、設備阻熱效果

       感測元件、邊緣計算裝置及傳輸裝置等置於防火矽膠布、碳纖維布、耐熱樹脂等三層包覆盒體內,實驗中盒內溫度保持在40℃以下,電子零件裝置運作正常。

       本次驗證實驗為國內首次運用機器人偵蒐火場環境資訊之實驗,過程與結果尚稱順利圓滿,後續將據以持續精進。

117業13-1

圖1 實驗場地平面圖

117業13-2

圖2 起火室起火位置偵蒐

117業13-3

圖3 起火處火勢變大持續監測

 

專題報導楊家睿
吳常務次長蒞臨頒發第3屆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

一、前言

       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產業整合,實現智慧城市之目標,內政部擴大推廣智慧綠建築,自107年起辦理優良智慧建築評選,表揚積極推動優良智慧建築發展的建築師、專業工業技師、起造人或參與智慧化相關系統整合者,歷屆累計已選出23件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充分落實安全安心、節能永續、健康照護、便利舒適及高齡友善的智慧生活環境,成為建築界的學習標竿,並成功帶動智慧建築標章申請。從93年開放申請迄今(111)年9月底,累積有971件公私有建築物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證書。

       優良智慧建築作品評選活動以每2年辦理1次為原則,今年辦理第3屆優良智慧建築評選。本屆活動自 111年3月25日起至6月30日止受理申請,經初選、現地勘查及決選後,選出9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獲獎名單如表1)。

二、頒獎典禮活動

       本次得獎作品於111年10月17日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301國際會議廳盛大舉行頒獎典禮,邀請監察院副院長李鴻鈞出席,並由內政部常務次長吳堂安頒獎表揚9件獲獎作品,表揚得獎作品設計人、相關技師、起造人、所有權人及管理機關等,以激發更多建築設計案起而效尤,並製作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展版,於當日在國際會議廳外展出,期能提供參觀民眾對我國智慧建築有更進一步之認知,並促進設計師創新思維之交流。

       頒獎典禮後舉辦「優良智慧建築作品頒獎典禮及論壇活動」,邀請本屆9件得獎作品代表人,分享其優異創新的設計精要及經驗,以供觀摩學習,引導更多的建築物設計案導入智慧化設計,以擴展更多智慧生活與服務技術的開發應用。

117期-主-智慧建築1
圖1  吳常務次長親臨頒獎典禮開幕致詞
117期-主-智慧建築2
圖2  李副院長親臨頒獎典禮致詞
117期-主-智慧建築3
圖3  吳常務次長及蒞臨來賓與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得獎人合影

三、作品簡介

       本屆共有9件(詳如附表1)充分展現建築節能減碳與智慧生活科技機能之得獎作品,其中鑽石級作品2件、銀級作品3件、銅級作品1件、合格級作品3件,得獎作品中公有建築共5件、私有建築物4件,就建築物類別而言,住宿類占5件、休閒文教類2件及衛生福利類2件,住宿類中不僅有落實居住正義的社會住宅,亦有小而精緻的危老都更作品,顯見智慧化科技以深入應用於各種住宅中,提升居住者生活品質。以「臺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共住宅新建工程」得獎作品為例,本案為銀級智慧建築,其設計單位致力於各項設備與智慧化系統整合,提高各系統間的標準化、可變性及可擴充性,有助於長期維護管理。另一得獎作品為「桃園市桃園區中路二號基地新建公營住宅統包工程」,融入綠建築及智慧建築理念,其中「緊急事件視覺化警示」是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立防震災資訊模型,為居民提供安全安心的智慧生活空間,深受委員青睞。

117期-主-智慧建築4
圖4  臺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共住宅新建工程
117期-主-智慧建築5
圖5  桃園市桃園區中路二號基地新建公營住宅統包工程
四、未來展望

       為分享獲獎作品之設計經驗,激發更多建築師先進發揮創意與巧思,促進產業積極投入,帶動智慧建築發展,內政部出版第3屆優良智慧建築獎作品專輯,該專輯收錄本屆9件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分享建築師優異創新設計之精要、資通訊產業整合應用及營建業界良好經驗,期能啟發更多智慧服務的開發與整合技術,共同力行智慧建築發展,使建築物於使用階段之日常營運更具智慧,持續創造更安全、健康與舒適的優良智慧建築作品,積極提升建築節能減碳與智慧生活機能,為臺灣推動永續智慧城市扎下穩固基礎。

       第3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專輯相關資訊已公告於本所官網出版品目錄,並可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04)2226-0330;國家書店松江門市(02)2518-0207)購買,歡迎對優良智慧建築作品有興趣之專業從業人員及一般大眾踴躍購買。

117期-主-智慧建築6
圖6  2022智慧建築在臺灣第三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專輯

表1. 111年度第3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得獎名單

序號 案件名稱 建築師 專業工業技師 起造人 管理單位 智慧化相關系統整合者 等級

建築類別

1 雄興建設長安東路花見集合住宅 久太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雄興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花見社區管理委員會 上凱科技有限公司、新保科技有限公司、詮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格級 住宿類
2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學研究綜合大樓和第三學生宿舍大樓新建工程

華興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張至正建築師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立固自動化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合格級 休閒文教類
3 臺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共住宅新建工程 郭英釗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林琮育 銀級 住宿類
4 新北市樹林藝文綜合行政大樓興建統包工程 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 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 探識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協勤資訊有限公司 銅級 休閒文教類
5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興建營運暨移轉(BOT)案 蘇重威 長庚醫院工程企劃部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興建經營) 富益昌智能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銀級 衛生福利類
6 大同莊園 徐維志建築師事務所 尚志資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大同莊園社區管理委員會 遵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鑽石級 住宿類
7 群光之星住宅大樓 三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許崑泰 群光之星社區管理委員會 建伸智慧綠建築有限公司 鑽石級 住宿類
8 桃園市桃園區中路二號社會住宅 陳章安建築師事務所 桃園市政府住宅發展處 桃園市政府住宅發展處 建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凱鈦智慧綠建築有限公司 銀級 住宿類
9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新建工程 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高森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林伸環控設計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大學法定代理人:管中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建伸智慧綠建築有限公司、陳中和 合格級 衛生福利類

 

專題報導張志源
內政部頒 110 年度自辦研究甲等獎 「美國公共住宅、日本公營住宅及我國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和必要附屬設施法令之比較」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我國將於民國114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社會住宅亦應及早建構完善設施設備及必要附屬設施,以完善對經濟及社會弱勢者之照顧。本研究為本所「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科技計畫」項下「社會住宅環境設計」之課題,主要針對美國公共住宅、日本公營住宅及我國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和必要附屬設施法令進行比較,其目的包括:

  • 釐清我國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及必要附屬設施之問題。
  • 分析美國公共住宅、日本公營住宅及我國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及必要附屬設施之法令規定差異。
  • 針對我國「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及社會福利服務協助項目」及「社會住宅必要附屬設施項目及規模」提出法令修正建議,研提「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及必要附屬設施設計原則」 (草案)。

二、我國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及必要附屬設施特色分析

       透過對於我國社會住宅政策之分析,整體住宅政策完成「社會住宅興辦計畫」及「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試辦計畫」目標,強調創造適合高齡者、永久性及暫時性身心障礙者之無礙生活居住環境,減少社會歧視及排擠,此時涉及社會住宅社會福利服務協助和必要附屬設施之提供。

       「住宅法」為我國社會住宅之母法,並規定增進社會住宅所在地區公共服務品質,主管機關或民間興辦之社會住宅,應保留一定空間供作社會福利服務、長期照顧服務、身心障礙服務、托育服務、幼兒園、青年創業空間、社區活動、文康休閒活動、商業活動、餐飲服務或其他必要附屬設施之用。

       「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及社會福利服務協助項目」規定,主要考量承租戶清潔衛生及使用習慣、社會住宅興辦地點及安全性,並明定主管機關或民間興辦之社會住宅,得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相關服務,提供教育、就業、醫療及其他方面之資訊及轉介服務。

       「社會住宅必要附屬設施項目及規模」已提出室內設施設備及社會住宅必要附屬設施及空間需求,包括社會福利服務、身心障礙服務、餐飲服務、長期照顧服務、文康休閒活動、社區活動、商業活動、幼兒園、托育服務、青年創業空間及其他必要附屬設施。另前開規定主要考量附屬設施之服務範圍,除社會住宅社區外,尚包括社會住宅之所在地區,故應依實際狀況因地制宜,且社會住宅需求預測、推估均以「戶」為單位,將「福利服務」、「身心障礙服務」、「社區活動」及「托育服務」列為一千戶以上之社會住宅,至少應設置一處該項附屬設施。但如經各主管機關評估鄰近地區,有其他替代之設施可滿足需求者,可免設置。

       「社會住宅規劃設計興建及營運管理作業手冊」也已對附屬設施,提出相關設計建議。

       臺北市政府及新北市政府也已訂定該市之興辦社會住宅基地設置服務設施原則、社區營運管理要點、規劃設計階段注意事項、社會住宅都市設計審議原則和辦理社會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空間專案提供使用作業要點及社會住宅規劃設計基準需求表,以符合政府對社會住宅政策之執行。因此,社會住宅之必要附屬設施項目,已具備彈性及多樣性,設置規模可依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規定及實際需求辦理。

三、美國公共住宅設施設備和必要附屬設施特色分析

       美國對於低收入與弱勢家庭的住宅協助,可分為三大類,第一為公共住宅,次為租金補貼,第三為民間興建-政府補助的出租住宅。美國公共住宅的建造,是為了提供良好與安全的住宅,給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高齡者,以及身心障礙者。公共住宅政策採用住宅選擇?制度,法令並無明訂設施設備及必要附屬設施內容,而有住宅的無障礙指引,來保障社會住宅無障礙環境建構。

       與美國的公平住宅制度對照,法國社會住宅青銀共居模式,荷蘭社會住宅發展多樣性住宅方案,德國住宅合作社計畫,都具備創新性。從歐美社會住宅案例分析亦發現,公共住宅重視以設計去除標籤化及產生多樣空間,具備實驗性、永續生態、社區照顧融入空間設計之思考。

四、日本公營住宅設施設備和必要附屬設施特色分析

       日本公營住宅政策,主要提供給低收入家庭,管理單位為地方政府與財團法人組織。「公營住宅法」、「公營住宅法施行細則」、「公營住宅整備基準」已就公營住宅之建地、樓棟、住宅、住戶、室內、共用部分、附屬設施進行詳盡規定,法令內容完備。例如:規定公營住宅用以通行之共用部分,須採取確保高齡者等移動便利性及安全性之措施。建地內須設置必要之自行車停車場、置物間、垃圾場附屬設施,須考量是否不會妨礙到入住者之衛生、便利等,以及確保良好之居住環境。另也規定兒童遊樂園、集會所、廣場、綠地及通道等共同設施,應考量高齡者使用之規定。

       因應超高齡社會,日本公營住宅考量通用設計及設施設備的彈性,並要求共用部分及專用部分,需符合無障礙設計基準。從日本公營住宅設計案例分析,可發現對經濟弱勢的重視,考量通用設計、高齡者照顧、開放空間及設計創意,可窺見日本公營住宅的必要附屬設施,具備多樣性。

五、結論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即將來臨,本研究針對「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及社會福利服務協助項目」規定及「社會住宅必要附屬設施項目及規模」規定提出修正條文,建議直轄市、縣(市)政府應主動評估社會住宅基地之設施設備及社會福利服務項目需求,並考量未來超高齡社會身心障礙者及高齡者,可考量彈性設置相關必要設施與設備,本研究研擬「社會住宅設施設備及必要附屬設施設計原則」 (草案),可納為「社會住宅規劃設計及興建與營運管理作業參考手冊」,提供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及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參據。另對於美國、日本、我國社會住宅法令研究及案例分析,可納入「社會住宅規劃設計興建及營運管理作業手冊」及社會住宅講習教材。

專題報導陳麒任
內政部頒 110 年度自辦研究甲等獎「新建集合住宅導入近零能源建築技術之推動策略研究」

一、研究緣起與目的

       因應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問題,國際已有許多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並針對所屬之交通運輸、工業、能源、農業、環境及建築等部門,規劃不同程度之政策措施及策略,其中於建築部門方面,主要係導入建築節能技術並結合再生能源,提出有效降低建築總體耗能之解決方案。根據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由內政部負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推動,並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制度,以作為評定建築能效等級之方法。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興建社會住宅,為重要施政亮點之一,若能於社會住宅示範導入近零碳建築技術,將有助於引導民間之新建集合住宅跟進響應,將具有環境教育及示範帶動意義。故本研究將針對新建集合住宅之住宅單元及公共空間單元,進行研擬導入近零碳建築[1]技術之相關規劃重點及推動策略,以供未來政府施政之參考。

二、國際間推動建築部門淨零碳排之作法

       國際間為達成淨零排放,針對建築部門多以淨零碳建築(Net Zero Carbon Buildings)」或「近零碳建築(Nearly Zero Carbon Buildings)」作為目標,且世界上許多國家各有自行之定義。經參考國際能源署(IEA)、歐盟、美國及日本等國家之作法,其針對建築部門推動淨零排放之策略,多採先落實建築節能,再導入再生能源達成碳中和,至推動順序則由公有帶頭示範來引導民間跟進,並採先鼓勵、再強制之方式逐步推動。然而我國推動淨零建築尚處於起步階段,若要達到能源消耗完全平衡,仍需仰賴完全使用再生能源,此外為銜接國際淨零排放之趨勢,我國以推動近零碳建築較符合現階段需求,再逐步向淨零建築願景邁進。

三、我國新建集合住宅之類型及能源使用情況

       依據營建署住宅狀況抽樣調查報告指出,我國住宅類型中,主要以透天厝占49.20%居多,其餘是公寓19.20%、大樓19.18%、華廈11.65%及農舍0.78%,如圖1所示。其中集合住宅可區分為兩部分,一為專屬之住宅單元,係供住戶生活之私人空間;二為共用之公共設施單元,係供住戶共同持有使用之相關設施空間,如梯廳、地下停車場、管理室、閱覽室、會客室、交誼廳、健身房、咖啡廳、室內球室等。惟依照我國國情,透天厝通常為獨戶住宅,而農舍亦通常為獨棟獨戶,均非屬集合住宅,故本研究係針對下列常見之集合住宅類型進行探討:

  1. 公寓:一般指樓層數較少、沒有電梯設備且公設比較低之集合住宅,其公設比約10%左右甚至更低。
  2. 華廈:一般指10層以下並擁有電梯的集合住宅,通常只會有梯廳、警衛管理室、地下停車場等公共設施,公設比大約介於13-25%。
  3. 大樓:一般指超過10層樓並擁有電梯的集合住宅,常見包括中庭花園、地下停車場、警衛管理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多樣公共設施,公設比約在30-40%不等。

117專2-1

1 我國各類住宅類型所占比例

資料來源:營建署住宅狀況抽樣調查報告及本研究整理

       依據國內針對公寓大廈公共設施用電相關文獻顯示,公共設施用電約占整棟集合住宅建築用電33~38%,顯見公共設施單元之用電量不容小覷,若能落實導入建築節能改善或管理,對住宅部門之節能減碳將有相當大之貢獻。經蒐集國內住宅用電之相關文獻,整理其能源使用情形說明如下:

(一) 住宅單元部分

       住宅類建築全年度耗能,以家電設備佔比最高約佔50%,其次為照明佔30%、空調佔20%。惟國內一般建築物當申請建築使用執照、建商交屋或房屋買賣時,幾乎所有電器設備皆尚未裝設,所以在前述階段檢核的重點,似乎僅有建築物外殼對未來空調需求的影響,惟該部分已含括在建築技術規則及綠建築標章制度的「日常節能」評估內容中。所以在取得使用執照或新成屋買賣時,除非建商針對私有之住宅單元已先行裝設空調、照明、必要家電(如冰箱、熱水器、爐具等)設備,否則進行建築能效標示之意義不大。

(二) 公共設施單元部分

       公共用電中耗電占比最大設備項目,依序為照明33~38%、電梯動力27~40%、給排水泵及抽排風機設備16~29%,反而因為公共空間之空調設備因住戶使用時間不長,通常管委會要求節省少開冷氣,故其空調耗電占比偏低僅不到10%。因此,若要針對公共設施單元用電進行建築能效標示,主要之大耗電項目為照明、電梯、揚水泵、地下停車場抽排風機等。

四、我國新建集合住宅導入近零碳建築之規劃重點

       主要考量之規劃重點包括下列三個面向:

(一) 外殼節能設計

       新建集合住宅於建築物規劃設計時,應依台灣高溫高濕之氣候特性及建築物型式,納入建築本體之自然通風、遮陽及外殼(包括外牆及屋頂)隔熱等節能設計手法,以盡可能降低對空調之需求,達到降低建築能耗之目的。

(二) 耗能設備系統選用

       應避免超量設計,並優先採用取得經濟部能源局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分級標示一級之家電設備產品,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此外可導入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EMS),藉由能源消耗情形之可視化,來引導住戶使用行為自主落實節能。

(三) 再生能源系統選用

       於建築設計時可結合如太陽能光電板、太陽能熱水系統、風力發電系統等,惟考量各種再生能源之特性,其中風力發電因風場較佳之分佈,多位於離岸或空曠之處,且風力機組運作時將產生大量噪音,故風力發電設備較不適合設置於住宅人口密集之都會地區。建議集合住宅建築物設置之再生能源裝置,以太陽光電較具效益。

五、我國新建集合住宅達成近零碳建築之策略

       本研究針對新建集合住宅達成近零碳建築研擬之設計面策略,首先應強化建築物外殼隔熱設計,其次針對住宅單元之空調、照明、熱水、爐台等四項固定耗能設備,應優先採用具節能標章或能效標示一級之家電產品;至公共空間單元,則應著重於照明、電梯、揚水泵、抽排風機等大耗電項目(合計耗能占比約90%),優先採用具節能標章或能效標示一級之產品,或節能變頻之機種。惟考量住宅單元牽涉住戶隱私空間,故建議可針對社會住宅之公共空間單元,作為導入近零碳建築展示之場域,將亟具示範宣導意義。

       至執行面策略部分,本研究採SWOT法分析國內新建集合住宅之類型及能源使用情況,及導入近零碳建築之核心系統技術,以TOWS策略矩陣進行交叉分析,研擬新建集合住宅達成近零碳建築之推動策略,如表1所示。

六、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已針對建築物本體設計、耗能設備系統技術及再生能源系統,盤點近零碳建築技術清單,可供社會住宅設計時參採,並建議結合能源可視化設備,如建築能源管理系統,連結相關耗能及再生能源設備,即時展示能源使用情形,及進行全年總用電統計分析,將可供民眾親身體驗如何達成近零碳建築,以帶動民間響應跟進。提出之建議如下:

(一) 辦理近零碳建築評估及技術之培訓講習

       為利推動新建集合住宅導入近零碳建築技術,未來建議針對建築師、空調技師及綠建築相關從業人員辦理培訓講習,以利辦理申請住宿類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

(二) 由公有建築物優先辦理建築能效診斷及改善示範

       建議可由公辦之社會住宅作為優先示範之場域,帶頭推動近零碳社會住宅示範案例,導入近零碳建築技術,藉由政府帶頭示範,以引導民間自主性參與跟進,擴大建築節能減碳成效,俾達示範推廣之綜效。

表1 新建集合住宅達成近零碳建築之推動策略

117專2-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以使用階段之碳排放而言,近零碳建築亦即近零能源建築,係為呼應我國淨零排放政策,故本研究內容統一採用近零碳建築用語。

專題報導呂文弘 游伯堅
    參加「2022世界建築大會(CIB World Building Congress 2022)」視訊會議
    一、前言

           為提昇我國綠建築發展技術與水準,持續精進我國綠建築政策制度並與國際脈動趨勢同步,本所原訂111年6月27日至6月30日參加於澳洲墨爾本召開2022世界建築大會(CIB World Building Congress 2022, WBC2022),鑒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該會議主辦單位於網站上公告,改採以線上與實體會議併行的方式辦理,本所為能持續掌握並瞭解國際在永續建築推展之最新發展與資訊,拓展我國綠建築之視野,評估線上參與研討會議之方式,仍可達成蒐集資料之目的,尚無於防疫期間派員出國之必要,故派2員以線上方式參與本次國際研討會議。

    二、2022世界建築大會參與成果

           本次研討會涵蓋的範疇十分多元,包含永續環境與氣候變遷、數位建築、健康建築環境對COVID-19的因應措施等相關技術及研究成果,並從設計手法、施工構造、設施設備等回應永續循環之執行策略,共約發表了500篇研討會論文,為因應國際間永續發展、循環經濟以及COVID-19健康防疫等發展趨勢,本報告摘錄其中與本所業務相關之研究發表項目,內容說明如下:

    (一)建築碳足跡與淨零排放

           Fatma Abdelaal等人於「Comparison of 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s from LCA Perspective」研究指出,自2010年以來,全球建築物碳排放量大約以每年近 1% 的速度增長。因此世界各國均致力於推動綠建築評估系統 (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GBRS),以評估建築環境績效並減輕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該研究及從全生命週期的角度比較國際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BREEAM)、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BEAM) Plus、Green Star 和 Homestar等5個綠建築評估系統(表5),於(1)整體建築全生命週期、(2)實體碳排放(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和(3) 運(使用)碳排放(operational carbon emissions)評估和計算建築總碳排放之效率、有效性和可靠性。(圖1)

    117專3-1

    圖1 Fatma Abdelaal等人於簡報中說明建築碳排放之種類

    (資料來源:參加WBC2022視訊會議之錄影截圖)

           該研究結論指出,實體碳排放通常可在綠建築評估系統中的材料和廢棄物類別中得到認可,然而這些系統缺乏對實體碳排放的評估和計算。儘管各種綠建築評估系統均鼓勵選擇永續建築材料,但多以建築材料的定性方法為評估準則,因為在全生命週期中定量分析需要龐大的數據庫,故建築運營階段的營運(使用)碳排放評估構成了各種綠建築評估系統的主要部分,其中於「能源」和「水」類別中進行評估。

           該研究最後建議,依據2017年聯合國環境全球狀況報告說明,從現在到2050年,實體碳排放將占新建築總排放量的近一半,然國際現有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多以能源為導向,仍集中於計算營運階段碳排放,並忽視建築實體碳排放,因此呼籲各界需要將重點從營運階段碳轉向全生命週期的視角,以實現減排目標,從而實現建築環境的減碳。

    (二)循環經濟與再生建築材料

           由於建築營造產業佔全球 40-60% 的原材料開採,隨之亦產生大量營建廢棄物,導入循環經濟與再生建築材料技術,將有助於減少自然資源與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溫室氣體排放。S Schützenhofer等人於「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Circular Economy through construction waste management for material reuse」研究指出,以實證研究與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數種建材拆解、回收和再循環過程,並透過相關參數評估,比較不同再生建材技術之作業成本與對環境影響,所得之數據可用於推廣既有建築之拆除規劃、營建廢棄物處理,且有助於政府稅收機制。

    表1  S Schützenhofer等人於案例分析結果指出循環建材具有商業效益

    117專3-2

    (資料來源:S Schützenhofer et al,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Circular Economy through construction waste management for material reuse, WBC2022)

           該研究透過案例分析發現,積極且高密度地使用再生建材,除可節約材料資源外,且於一定的條件下(須明確定義材料循環次數、每次循環之使用期間與每個案件應用的循環建材比例),可具有一定之經濟效益(表1)。因此本研究建議應將建築生命周期結束後之廢棄物處理納入建築規劃設計,以依據個別案件之特性(圖2),提前評估選用之材料種類與工法、優化廢棄物處理對區域的經濟影響(圖3)。同時建議政府單位可建立相關資料庫,其中涵蓋拆除項目的成本結構與參數,如此有助於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就業機會(再利用、再加工和拆除回收產業。此外建議可以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和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等技術適合連接到中介平台,進行區塊鏈技術於循環建材之數位管理。

    117專3-3

    圖2  S Schützenhofer等人說明澳洲對不同種類建材之需求

    (資料來源:參加WBC2022視訊會議之錄影截圖)

    117專3-4

    圖3  S Schützenhofer等人說明不同循環建材應用模式的成果

    (資料來源:參加WBC2022視訊會議之錄影截圖)

    三、心得與建議

    本次奉派參加2022國際建築大會,收穫良多,茲就其重要心得及建議,摘要如下:

    1. 依本次會議發表之論文中可看出,全球綠建築永續發展之趨勢,目前著重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對於淨零排放的目標、循環經濟,以及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的衝擊,各國皆針對這些議題進行相關策略之研究,以落實在政策中來改善整體後疫情時代的生活環境。

    2. 我國為因應氣候、社會環境變遷與國際間的永續發展趨勢,本所長期推動「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綠建築,同時依據總統政見(5+2)循環經濟創造節能、減廢與減排之循環經濟體系,促進環境資源永續利用,提升生活環境品質;並與內政部「建構永續宜居環境」之施政目標整合,以「永續綠建築節能減廢技術研發與應用」、「健康綠建築室內環境科技發展」、「永續環境與生態城市發展」、「永續綠建築法規與教育推廣」為研發主軸,辦理「永續健康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112-115)」,發展符合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臺灣氣候條件與生態環境之綠建築科技與技術,建議可參考本次WBC 2022參加成果,並持續追蹤國際間永續綠建築、淨零建築路徑策略發展趨勢與我國政策需求,滾動檢討科技計畫研究成果,提供科技研發課題規劃參考。

           因此,本次參與2022國際建築大會(WBC2022),得以蒐集到來自全球各國在防疫、循環建築、淨零排放等相關策略之文獻,經綜整與本所創新循環綠建築研究業務較為密切相關的研究,包括:低碳排、低環境衝擊、循環利用、能源、水資源及室內環境健康等,皆能進一步幫助本所了解國外發展現況與趨勢,建議未來持續參與永續綠建築及淨零建築相關國際活動與會議,掌握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可做為我國健康永續綠建築發展之參考,以提升我國創新科技研發能力,提供民眾安居生活環境的同時,也能帶動健康永續綠建築與國際接軌。(呂文弘/游伯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