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119期

  • 日期:112-06-02
專題報導賴深江
本所「都會區域計畫-因應氣候變遷城鄉防災策略(113-116年)」補助計畫

一、緣起

       為面對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事件頻傳之趨勢,依據內政部「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112至116年)-土地利用領域」所提調適策略,本所配合推動「落實都市計畫土地使用有關防洪、排水及滯洪等檢討」、「辦理都市熱島及都市風廊之應用性研究」等項措施。並適逢本部營建署擬於國土計畫之國土功能分區公告實施(114年)前,將啟動辦理都會區域計畫之規劃研究之契機,且基於氣候變遷因應除建物本身之外,應擴大至從國土規劃整體考量氣候變遷之極端降雨、高溫等衝擊,俾提升因應能力。本所爰向內政部國土永續發展基金提出經費申請計畫,擬辦理「都會區域計畫-因應氣候變遷城鄉防災策略(113-116年)」,內容包括「都會內水減洪韌性規劃」及「因應熱島效應之都會區域通風廊道規劃」等兩部分,其規劃構想分述如下。

二、「都會內水減洪韌性規劃」構想

       在氣候變遷影響下,短延時強降雨的暴雨事件已逐漸成為常態,傳統工程減災手段(包括堤防、水壩等工程措施)對應洪災可收到減災績效已趨極限,非工程減災手段(如土地使用計畫等方式)用以對應都會內水災害之功效逐漸受到重視。如能分析土地使用規劃方案之減災效能,將可朝形塑具有淹水承受能力之韌性城鄉目標邁進。惟目前國土規劃人員普遍認為因都會內水減洪屬於土地使用與水理計算之跨領域課題,其技術門檻難以跨越。本計畫希能藉由扮演跨越空間規劃與水利工程技術之角色,建立可跨越土地使用規劃與水理計算之減洪韌性評估技術應用,研擬都會區域計畫內流域範圍土地為達減洪韌性目標之城鄉發展土地使用規劃檢討評估及管控機制,俾指導相關地方層級國土計畫、都市計畫規劃及審議應用。

       若能從流域觀點,在城鄉發展的同時兼顧減災,就都會區域計畫整體考量上、中、下游開發或都市發展影響,並透過水理演算分析逕流分擔等措施之成效,再進一步微調都會區域範圍內之各相關空間計畫的逕流分擔措施,將可收到內水減洪之整合成效。爰此,本所研議本計畫希協助內政部建立規劃工具,提供國土計畫規劃管理人員評估規劃方案依據,以利提升與民眾溝通效率。

       本計畫擬應用地文性淹水排水模式(PHD-model),因此一模式可呈現集水區土地利用及集水特性,切割成不規則形狀之網格,相較傳統之方形網格更符合實際需求。藉此考量水文條件(如雨量等)、地文條件(如土地利用、地形、地物、地貌等),即時演算降雨產生之地表逕流留現象,預估淹水分布。都會區域內所有水系擬一併處理,將跳脫傳統水利的角度,不再以水系子集水區來作減洪韌性規劃,透過跨域結合,將轉化成各計畫區之逕流分擔量,符合各縣市政府國土計畫的行政治理需求。本計畫並擬建置規劃雲端平台,可依據在地環境變換設定條件,評估得出適合之規劃方案,俾降低規劃作業負擔。並可供未來相關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研擬空間發展與成長管理策略、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之用。

       擬辦理工作內容包括:(一)分年針對不同都會區域蒐集水文、地文等資料、(二)淹水演算模式建置、(三)設定逕流演算情境、(四)逕流現象模擬分析、(五)都會區域計畫範圍內土地之內水減洪韌性規劃、(六)研議都會內水減洪韌性方案研擬與評估之程序可納入國土規劃流程之操作方式、(七)建置減洪韌性雲端平台供規劃人員使用等。

三、「因應熱島效應之都會區域通風廊道規劃」構想

      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地球溫度日漸升高,加上我國高度都市化發展,人口聚積土地密集使用,熱島效應顯著,建築物多仰賴空調,形成惡性循環,更加速環境蓄熱與能源耗損。鑑於內政部主管「國土計畫法」已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或調適計畫之相關規定,如能導入都會區域風廊規劃,降低熱島效應,將可啟動都會區域空間層級的節能減碳,促進國土永續發展。

       由於風廊流動路徑,在主要風廊部分受到地形山脈、河域影響,必須從都會區角度掌握行經路徑與影響範圍,並適度結合都會區藍綠帶與大型開放空間規劃,確保行經路徑暢通無阻;其次,進入市區再進一步檢討次要風廊與建築物配置規劃的影響避免通風路徑受阻塞,以確保整體主、次風廊順利穿流,發揮整體通風降溫效應。而建置都會區之通風廊道,提高自然通風效應,將可大幅降低都市能耗。新北市政府及台中市政府公布的縣市國土計畫,為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已將風廊規劃納入氣變遷調適計畫,且落實應用於各項計畫及都市設計。

      擬辦理工作內容包括:(一)分年針對不同都會區域建置都會通風地圖及風廊規劃工具與資訊平台、(二)都會區域計畫範圍內都市通風規劃、(三)建置通風評估審議工具、(四)建置都市風廊績效檢核工具、(五)研議都會區域通風規劃與評估納入國土規劃流程之操作方式等。

四、結語(預期效益)

(一)都會內水減洪韌性規劃:預期初步貢獻在於將流域整體內水減洪韌性規劃概念導入國土計畫防災與氣候變遷調適策略、都市計畫防災規劃之減洪調適策略,藉由「降雨–逕流運算」模式,研擬都會區域範圍土地之整體內水減洪調適規劃,以利國土計畫或都市計畫落實逕流分擔機能。於各直轄市範圍內,藉由都會區域計畫之研訂及實施機制,收到類同推動流域特定區域計畫之功效。並期透過推動本計畫為國土規劃人員解決缺乏都會內水減洪韌性規劃與評估工具之困境。

(二)因應熱島效應之都會區域通風廊道規劃:預期初步貢獻包括,結合直轄市國土計畫,公布通風廊道及管理熱區,並建立地理資訊查詢系統。可據以協助地方政府透過都市計畫或都市設計確保風廊得以流入市區,同時輔以相關降溫策略如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提升道路綠化面積、規劃遮蔭設施、公園綠覆率標準、建築基地退縮綠化、開放空間透水鋪面、規劃大型綠地等,以確保風廊連續性,促進風的流動及降溫效果。另可提供重點管制區域風場可視化模擬成果,據以應用於都市計畫及都市設計審議,俾提升審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