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研究簡訊第119期

  • 日期:112-06-02
業務報導黃中興
高齡者與輕度認知障礙者友善生活場域尋路設計研究

      根據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調查之結果,以及內政部109年12月台灣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高齡者約為370萬人,其中輕度認知障礙者(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約68萬人,占18%,失智症者約29萬人,占8%,其中包括極輕度失智症(very mild dementia)與輕度以上失智症(mild dementia)者,亦即65歲以上的高齡者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高齡者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高齡者有很高的比例,其認知功能會逐漸衰退,有相當的比例會在幾年內,由MCI進入到失智(dementia)的階段,而尚未就醫的MCI症者,仍可自由行走於社區,但他們可能會遇到偶發的認路障礙,進而越常發生迷路的情形,常常造成無法預期的意外。這樣的空間認知障礙症狀,經常出現於早期失智者,成為現今高齡照護環境安全的缺口。又從實際的案例統計發現,高齡者中有認路障礙傾向的比例不低。尤其,前述MCI者早已自覺空間定向感不如從前,即使在熟悉環境時有困惑,但礙於自尊難以啟齒,直到迷路事件發生被他人帶回、或求救警察,方才延醫確診,解決社會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本研究針對上述高齡輕度認知障礙者的迷路問題,提出一個以「路標」加「口訣」的方式(非科技介入方式),協助高齡輕度認知障礙者,在沒有親友陪伴出門時,可以獨自找到日常生活步行範圍內常去的地點(例如:住家附近的市場、公園、教會、里民活動中心等),避免因迷路而產生危險之情況。

      為驗證「路標」加「口訣」找路的構想,本研究以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之高齡患者,以及居住於台南市東區小東里範圍內之高齡者為主要研究對象。首先,針對他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標示系統的「生活習慣」、「尋路狀況」及「標示功能性」三個向度進行問卷調查,接著在小東里現地進行尋路實驗,主要以受試者(高齡者)實際的生活尋路習慣與本研究設計之口訣尋路方式,經由前後測的方式取得實驗結果。本研究的實驗方法,即是先選定一條路徑,在受試者出發點到目的地之間的各路口轉折處,皆設置明顯的號碼標牌(綠底白字),並考量長者記憶口訣有困難,提供讓長者手掌小抄,可在行進過程中對照路口的號碼標牌,判斷該左轉、右轉或繼續前進。實驗過程著重觀察受試者對路徑標示系統之「可視性」、「可讀性」、「可理解性」及「可注意性」等感受,並透過訪問受試者之用後意見,發掘高齡者及MCI者於尋路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以歸納提供改善的建議。

      本研究之實驗結果證實,藉由於社區內之通路節點,設置具有特殊編號之標牌,搭配提供每位高齡者及輕度認知障礙者不同需求之路徑口訣(person-specific verbal cues),使他們在面對隨著年齡增加所伴隨的視力老化、記憶衰退的狀況下,能夠依循此尋路模式進行更為安全的外出行為,促進自立行為的產生,提升在社區生活的品質。本研究亦發現,此系統亦能提供社區區域定位的功能,協助外地遊客定位或高齡者走失通報等額外效益。

      本研究成果在111年10月於成大醫學院舉辦的失智症研討會中,獲得美國學者的正向肯定,認為是一種在不使用高科技的狀態下,協助MCI者避免迷路的方法,同時亦獲得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及交通局的肯定,將加強巷口道路安全及納入未來相關施政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