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研究簡訊第124期

  • 日期:113-12-09
專題報導呂文弘、盧育晟
行政院核定「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推動計畫」(114-115)

一、 前言

為因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及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對環境、人類生存和國家安全的衝擊, 行政院於111年3月30日公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透過「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策略,結合「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並就12個重要領域,提出「十二項關鍵戰略」,整合跨部會資源,落實淨零轉型之願景目標。

為強化因應國際減碳作為及建構氣候變遷調適之能力,行政院112年2月15日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經總統正式公布施行,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本部依據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政策方向,分階段於2030年達成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目標,2040年達成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里程碑(如圖1)

C01-1

為實踐淨零建築三階段里程碑,本部淨參考IEA及國際發展概念規劃零建築轉型路徑,先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使用零碳再生能源,達成2050年達淨零建築之目標(如圖2);另有關碳中和所需之再生能源整體規劃及相關推動策略,係由經濟部主責推動。


二、「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推動計畫」計畫內容

(一)計畫目標:

為因應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階段性目標執行需要,並逐步實踐2050淨零建築目標,本部依行政院核定「淨零排放路徑112-115綱要計畫」規劃提報114年至115年「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推動計畫」,並經行政院113年8月30日核定在案。

(二)執行策略與方法:

我國淨零建築之推動,參酌國際間推動淨零建築之策略及作法,及考量我國氣候及國情,規劃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針對新建建築先採取鼓勵方式,再逐步修訂法規強制實施。本計畫依據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四大主軸(如圖3)推動,分述如下:

C01-3

主軸一:提高新建建築物能源效率

為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內政部透過綠建築標章制度,強化新建公有建築設計,並以容積獎勵推動都市更新及危老重建。未來將逐步強化建築節能設計規範,將建築能效納入規定,擴展至新建民間建築。

主軸二: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效率

我國既有建築物佔全國總量達97%以上,針對民間建築部分,需透過補助鼓勵節能改善,如都市更新、綠色金融、ESCO深度節能專案等。同時,針對公有建築,規劃節能專案及效能提升措施,並強制實施能效評估與改善。

主軸三:提升家電產品能源效率

我國住宅類建築之耗能以空調及家電設備為主(約佔70%),透過推動節能家電標示與貨物稅減徵等措施,加速汰換老舊設備,提升家電能源使用效率。

主軸四: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

參考國際技術,推動適合本地氣候的建築節能與減碳技術,如能源管理系統、智慧電表、儲能系統、建築循環經濟及碳盤查,促進建築延壽與永續發展。

本計畫為進一步落實四大主軸,從健全法令規範、補助既有建築改善、人才培育及促進產業交流等多元面向,採取七大推動執行策略,以實踐淨零建築目標:

(1)    健全新建建築物淨零設計規範與完備技術基礎。

(2)    淨零建築相關法規修正及落實。

(3)    公私協力推動既有建築物淨零轉型發展。

(4)    淨零建築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能源管理策略與應用。

(5)    建構智慧淨零建築產業發展政策工具。

(6)    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與建構產學研發展平臺。

(7)    展示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

(三)預期效果及影響

本計畫預期效果及影響可分為直接效益、社會效益及間接效益,分述如下:

1.    直接效益:參照內政部部建築研究所過去完成節能改善案例之經驗,本計畫114-115年預定補助改善85件,每年約可節電8,000萬度,減碳達2.2萬噸CO2e。

2.    間接效益:本計畫規劃導入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議與推廣應用,可提供淨零建築全面推動所需,同時也能創造淨零建築技術應用量能,帶動國內營建產業共同邁向淨零永續路徑。

(1)    人才培育方面,預估每年培育跨領域專業人才(含在學青年)約3,600人次,2年合計約7,200人次。

(2)    推廣宣導效益方面,透過舉辦產業交流及研討推廣活動,2年將舉辦超過30場活動。

3.    社會效益:本計畫提升建築物具備因應氣候變遷的節能基礎,改善建築及住商部門節能減碳效益,促進淨零建築產業轉型發展,推估114年至115年可帶動產值約為1,460億元。

三、計畫整體貢獻

本計畫推動淨零建築及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示制度建構、淨零建築相關法規修正、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智慧淨零產業發展及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技術工法研議推廣,凝聚公私部門及營建產業減碳共識等,從各面向分析其整體貢獻:

(一)    社會層面:透過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使建築耗能資訊公開透明,創造市場區隔化優勢,提升節能減碳淨零建築的需求和價值。此外,透過淨零建築相關法規的修正與推動,強制性規範將加速淨零建築理念的普及。結合廣域建築智慧節能管理平臺,將不同建築場域整合,配合電力需求反應機制,達到節能效果,降低尖峰電力需求,為社會帶來節能與電力設施成本下降的經濟雙重效益。

(二)    產業層面透過逐年、分階段推動淨零建築政策,帶動建築節能減碳設計、能效評估、減碳技術工法、循環經濟和節能設備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並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制度,促進智慧能源管理和數據資料庫技術的發展,為建築管理服務業創造商機。同時,透過補助縣市政府進行建築執照抽查,不僅可以解決地方人力不足的問題,也能確保新建建築物符合節能要求,提升建築品質與市場價值。

(三)    環境層面:推動新建與既有建築的節能減碳,以降低整體能源使用需求,減少碳排放,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同時,導入智慧管理和循環經濟策略,進一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實現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

四、結語

本計畫持續透過公私協力及跨部會合作,由公有建築帶頭示範推動淨零建築轉型發展,逐步引領擴大民間建築跟進參與,建立法制及技術基礎,擴大應用與推廣,進而達成我國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