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研究簡訊第125期

  • 日期:114-04-30
主題報導厲娓娓
舉辦本部首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授證典禮

                   image001

圖1 內政部舉辦首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授證典禮合照

一、前言

  建築物之碳排放依其生命週期不同階段,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屬於建築物營運使用階段的,稱之為「使用碳排」;而另一部分是建築物之建材生產運輸、營建施工、更新修繕及廢棄拆除等過程所產生的,稱之為「蘊含碳排」。站在淨零碳排之立場,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之減量,兩者同等重要。隨著國際上對蘊含碳的瞭解及處理技術不斷提升,如何降低蘊含碳排的迫切性也隨之增加。為推動全方位之淨零建築政策,除建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之外,建築蘊含碳評估機制亦於民國113年7月正式上路。

  本部率亞洲之先,舉辦我國首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授證典禮」,由范琳珮參事授證表揚9件取得最高等級的超低碳建築(第1+級)作品。為更有效降低建築物碳排,本部鼓勵業界興建初始,透過設計規劃減少主要結構之建材用量,搭配使用低碳工法,從源頭將蘊含碳降至最低。藉由本次授證典禮,樹立學習標竿,鼓勵業界積極投入。


二、首屆授證典禮辦理成果

  本制度雖屬於自願性質,然而在各企業抱持「淨零減碳 捨我其誰」的責任心之下,踴躍響應淨零建築政策,實施僅半年之內已有9件超低碳(第1+級)建築作品,成績斐然:

(一)低碳建築標示:計有下列4件建築作品,共計減碳量0.45萬公噸。

  1.福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脫膠油精煉廠房:減碳率29.88%。

  2.宜蘭棗稻田CLT木構造建築:減碳率31.25%。

  3.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減碳率29.46%。

  4.安農之心-張公圍綠色旅遊驛站興建工程:減碳率36.45%。

(二)候選低碳建築證書:計有下列5件建築作品,共計減碳量3.56萬公噸。

  1.台南市安南區和順安居社會住宅新建統包工程:減碳率21.34%。

  2.高雄市左營區「永清安居」社會住宅新建統包工程新建工程:減碳率26.07%。

  3.彰化商業銀行建成大樓興建工程:減碳率30.47%。

  4.華騰國際科技廠房新建工程:減碳率33.71%。

  5.桃園市中壢區內壢段3736等3筆土地新建工程:減碳率28.68%。

  本次典禮亦對低碳循環建材、低碳工法予以授證。尤其在建材與工法的選擇,更是降低建築蘊含碳的關鍵,目前也有越來越多建築業者響應選用低碳建材及工法,如低碳混凝土、低碳水泥、系統模板等,逐步建構綠色供應網絡;值得嘉許的是今年取得認定低碳混凝土,其減碳百分比高達36.99%,表現亮眼,可見低碳建築標示制度,不僅可以鼓勵建築物本身的減碳,更可以發揮帶動產業低碳轉型的功能。


三、低碳建築作品簡介

  以下介紹本次獲得超低碳(第1+級)的3件建築作品:

(一)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

  本園區位於台南市歸仁區,為地上8層、地下1層之建築,作為店舖及集合住宅使用;基地面積為13,994.07m2、建築面積為4,499.94m2,減碳率為29.46%。

  相較於高碳排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本案採用較低碳排的鋼骨結構作為主要減碳對策;且在結構設計方面,採用適當的出挑,以降低單位樓地板面積碳排放;整體主結構約減少碳排放量1,948公噸。另外,本案內隔間全面採用輕隔間牆,約減少碳排放量937公噸。

  

image002

圖2 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

(二)台南市安南區和順安居社會住宅新建統包工程

  本案係地上14層、地下3層之建築,作為店舖、集合住宅及一般事務所使用;基地面積為22,608.83m2、建築面積為10,702.23m2,減碳率為21.34%。

  本案在結構設計方面,以對稱、矩陣化的結構設計,無忽大忽小的跨距變化,可避免結構弱點的產生,因此無須額外的結構補強。透過合理的結構設計,減少約7,641公噸的碳排放量;加上使用低碳混凝土,減少約1,448公噸的碳排放量。另外,本案大量採用輕隔間牆,減少碳排放量6,707公噸。

  

image003

圖3 台南市安南區和順安居社會住宅新建統包工程

(三)高雄市左營區「永清安居」社會住宅新建統包工程新建工程

  本案係地上14層、地下3層之建築,作為店舖、里民活動中心及集合住宅使用;基地面積為9,644.5m2、建築面積為4,297.5m2,減碳率26.07%。

  本案在結構設計方面,以對稱、矩陣化、低長寬比的結構設計,無忽大忽小的跨距變化等,減少約4,050公噸的碳排放量;加上使用低碳混凝土,減少約756公噸的碳排放量。另外,本案內隔間牆有八成採輕隔間牆,對減少碳排放也有不小助益。

  

image004

圖4 高雄市左營區「永清安居」社會住宅新建統包工程新建工程


四、未來展望

  為強化建築蘊含碳減排的觀念深耕普及,本所安排多場低碳建築、低碳循環建材及低碳工法等的案例分享,並舉辦首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授證典禮。透過以上推廣及分享交流活動,持續鼓勵業界積極投入;又此評估標示制度已於113年12月31日獲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將其納入「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第2版修正,可作為上市櫃公司撰寫ESG報告有關「對氣候變遷減緩具實質貢獻之技術篩選標準」之一,將可積極帶動企業興建低碳建築。建築蘊含碳的減排,要靠建築工程每一個環節的努力,才能完成艱鉅的淨零建築使命。

大事紀要靳燕玲
參加行政院「第12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依據「科學技術基本法」第 10 條規定,政府每4年訂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作為擬訂科學技術政策與推動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依據。前揭計畫經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討論後,由行政院核定。

本會議於113年12月16日至18日一連3天舉行, 開幕式恭請賴總統致詞,閉幕式則由行政院卓院長致詞。會議以「智慧創新、民主韌性、打造均衡台灣」為推動方向,全方位擘劃國家科技發展政策,並以「智慧科技」、「創新經濟」、「均衡社會」及「淨零經濟」為討論主軸議題,凝聚產官學研及社會大眾各界的共識。

本會議總結報告之結論,除作為行政院訂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之依據外,並可提供本部擬定各項科技計畫之參據。

                 

image005

113年12月16日至18日行政院「第12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大事紀要靳燕玲
114年度「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指導委員會

本指導委員會議係於114年2月12日召開,由國科會主委吳政務委員誠文主持,並邀請經濟部、衛福部、數位部、教育部、文化部、原民會、國科會及本部等8個部會副首長參加,本部由董次長代表參加。

本會議係依行政院核定之「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由科技政委擔任召集人,計畫參與部會副首長為指導委員會委員,共同督導、檢視及決策關於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之各主軸任務。

會議討論重點摘述如下:

(一)114年重大績效指標設定、各主軸113年成果亮點, 以及114年重點工作報告之討論。

(二)請各部會依114年重大績效指標之設定內容,賡續推動辦理。

大事紀要靳燕玲
舉辦本部「115年度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

依據國科會「115年度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編製暨審議作業」及作業預定日程表,本部配合國科會啟動「115年度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編製及相關審議作業」,辦理相關事宜。

經查本所115年度8項科技計畫皆為延續計畫,包括高齡者樂活共生環境前瞻科技計畫114-117(2/4)、建築防火科技與智慧應用研發前瞻精進計畫112-115(4/4)、建築與城鄉減災調適與智慧韌性科技發展計畫112-115(4/4)、建築工程技術精進創新與應用效能提升計畫112-115(4/4)、建築資訊跨領域整合創新應用計畫112-115(4/4)、永續健康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112-115(4/4)、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科技計畫 112-115(4/4)、「高齡科技產業—普惠科技驅動高齡市場商機計畫」(2/4)之「高齡智慧住宅科技產品服務之場域驗證機制發展」。

本所計畫額度係依規定以114年度「行政院核定數」進行規劃, 總申請數為1億3,730萬7,000元,經國科會114年1月委員會議確認後,額度為1億4,808萬5,000元。

大事紀要靳燕玲
舉辦「本部科技發展推動小組113年度第2次會議」

本會議於113年11月20日假本部8樓簡報室召開,會議討論重點如下:(一)本部113年度第1次會議決議事項辦理情形案:截至112年12 月底尚有警政署1案計畫及消防署2 計畫未達成,請確實辦理,並請國土管理署於下次會議補充說明「建築物拆除施工指引」自113年7月 29日發布後之量化成效。(二)本部113年度政府科技計畫執行情形案: 本案達成率較低之計畫,請相關單位加緊趕辦。(三)本部 114年科技計畫經行政院核定案:請各單位於立法院通過法定預算後兩週內,依所獲經費及審查意見修正計畫書。(四)國科會「115年度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編制及相關審議作業」案:國科會業自113年11月1日起,進行各部會科技施政總體說明書的審查(書面及會議)作業,請各單位務必配合辦理。

大事紀要陳麒任
函頒公有新建建築物分年分階段符合建築能效規定

為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達成2050淨零建築之願景,本所業建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系統,自111年1月1日起實施,初期採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自願併同申請建築能效評估方式辦理。

為達成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之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的目標,本所規劃由公有建築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採分年分階段方式逐步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導入建築能效評估,業於114年2月17日函頒第3階段適用對象,要求衛生、福利、更生類(F-1醫療照護)及住宿類(H-1宿舍安養、H-2住宅)之公有新建建築物,自114年7月1日起,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需同時申請建築能效評估。至各階段導入建築能效評估的適用對象及預定時程如下表。

各階段導入建築能效評估的適用對象及預定時程表格

大事紀要蔡宜中
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通過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延展認證

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經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證項目計有帷幕牆、門窗風雨試驗相關測試項目及風洞試驗之建築結構風載重與建築外表披覆物風壓試驗共10項,原認證有效期間為111年1月25日至114年1月24日止。為續用TAF認證標誌,實驗室於113年7月3日備妥完整文件向TAF提出延展認證申請。本案經TAF於9月7、8日及14日安排3位評審員進行現場延展認證評鑑,於12月18日核發新證書,認證有效期間自114年1月25日起至117年1月24日止。

image006

風雨風洞實驗室TAF證書

大事紀要詹家旺
本所防火實驗中心通過TAF 23項延展認證

本所防火實驗中心(認證實驗室編號0268)依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113年5月23日評鑑通知,本次評鑑於113年7月1~3日及9~12日舉行,為期7日;由主導評審員甯委員一勤偕李委員明賢、蘇委員俊銘至防火實驗中心進行評鑑,本次延展認證評鑑23項,依ISO/IEC 17025(測試與校正實驗室能力一般要求)規定,審查品質系統文件及執行設備操作測試,評鑑過程經本所同仁詳盡解說,僅列出2項待改善事項,本所防火實驗中心於同年7月22及8月12日改善完竣並回復該基金會,嗣經該基金會於113年9月13日通知評鑑認可審查通過,認證有效期限至116年10月13日,本次評鑑計畫圓滿完成。

image007

防火實驗中心TAF證書

大事紀要詹家旺
本所防火實驗中心通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建築用防火門延展認證及指定試驗室正字標記延展

本所防火實驗中心為濟部標準檢驗局建築用防火門商品檢驗指定試驗室及防火門正字標記認可試驗室,於113年8月12日及10月9日向該局申請指定試驗室及正字標記延展認證,該局依「商品檢驗指定試驗室認可管理辦法」、ISO/IEC 17025:2017「測試與校正實驗室能力一般要求」及CNS 11227-1:2016「耐火性能試驗-第1部:門及捲門組件」進行審查,經標檢局113年9月20日通知指定試驗室延展認證審核符合規定,於同年10月9日通知正字標記延展審核符合規定,2項延展認證有效期限至116年10月13日,有助於本所防火實驗中心防火門檢測業務能量。

image008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正字標記認可試驗室證書



大事紀要柳仲恩
辦理「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法辦理軟體技轉」成果統計

本所辦理「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法」技術移轉,自102年公告受理至今,即將邁入第12年。截至114年1月為止,共辦理78家廠商授權申請,所得授權金額總收入為新臺幣453.96萬元整,全數繳交「科技部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提升防火避難性能設計及審議技術,並增進國庫收入。

「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技術」係電腦計算程式,旨在提供解決小居室煙層下降與避難時間計算問題的方法,十多年間應用性能驗證之建案已不計其數,成果頗為豐碩。本所自87年起辦理性能式防火法規基礎研究,持續推動建築防火性能式法規,以不降低安全水準之合理化設計方法,減少防火避難設施設備的重複要求及非必要的空間浪費,使設計兼顧經濟性、實用性及合理性,維護公共安全。

image009

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法軟體運行步驟

大事紀要李俐璇
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黃創會理事長南淵拜訪本所

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AACE)黃南淵創會理事長及劉培森理事長率會員一行,於113年10月16日拜訪本所,並由陳興隆副所長、陶其駿組長及羅時麒組長接待,本所以「建築科技計畫重點工作」、「建築實驗檢測業務」與「淨零建築規劃與推動」為題,對來訪貴賓進行本所研究內容重點報告,包含深化智慧綠建築及綠建材發展、強化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設計、精進建築防火科技、落實建築與城鄉減災調適及提升建築工程技術等,並介紹實驗檢測業務,最後說明台灣淨零建築路徑規劃、轉型及策略;席間就我國綠建築標章與國外制度之接軌、衛浴空間乾濕分離之推動以及國內預鑄(製)工法之推廣等議題交換意見,該協會表示,對於國內建築研究發展之趨勢,將可再多交流與探討。

image010

來訪貴賓與本所同仁合影

大事紀要葉昶辰
國立成功大學辦理高中教師研習營參訪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

國立成功大學理學院教育中心辦理高中教師研習營於114年1月21日下午3時參訪本所風雨風洞實驗室,參訪人員為30名。

風雨風洞實驗室配合此參訪,針對既有檢測項目及以往測試案例先行簡報15分鐘,並安排與會教師參觀介紹門窗、帷幕牆耐風性能檢測、應用造風機之耐風試驗及風洞風載重試驗、風壓試驗與環境風場等,導覽實驗場域儀器設備,過程互動熱絡參訪圓滿完成。

image011

來訪師生與本所同仁合影

大事紀要林谷陶
舉辦「公有既有建築—淨零建築創新應用場域實證宣導推廣活動」

本所為宣導推廣相關近零碳或淨零建築創新技術應用,先以本所材料實驗中心既有建築物為實際改造示範場域,展示建築物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導入再生能源優先使用,減少使用台電提供之電力等實際成效,協助公有既有建築物進行既有建築淨零轉型改造;本次活動另由業界專家介紹建築空調、照明等節能技術,以及能源管理系統、彩繪光電等創能儲能應用趨勢,以作為未來其他既有建築邁向淨零建築之應用參考,進而落實普及淨零建築發展。

本次宣導推廣活動業於113年12月6日假台北景美本所材料實驗中心4樓演講廳舉辦,共計80人參加,涵蓋政府部門人員、銀行及壽險公司代表、太陽光電及儲能相關業者、建設公司及營造廠人員等,與會學員表示更清楚了解可以如何達到淨零建築,並獲得學員間的廣大回響,活動圓滿成功。

image012

公有既有建築—淨零建築創新應用場域實證宣導推廣活動 貴賓講師合照

大事紀要盧育晟、張雅雲
舉辦113年度綠建築示範基地暨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導覽解說人員培訓課程

為宣導普及綠建築基本概念,加強民眾對綠建築節能減碳觀念的認識,本所並結合綠建築場域及整合公部門綠建築環境教育資源,辦理綠建築示範基地參訪及低碳觀光知性之旅等活動,並安排專業的綠建築導覽解說員,使民眾能透過活動參與,了解綠建築節能減碳、永續環保的理念。

為使現場導覽解說人員能擁有正確的綠建築觀念,本所自105年起舉辦「綠建築示範基地暨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導覽解說人員培訓課程」,以確保良好的導覽解說品質。113年分別於10月22日及29日完成辦理北、南2場次,每場次為期3天的培訓課程,課程內容就綠建築發展與淨零建築政策推廣、全球淨零建築新趨勢及綠建築減碳建築設計為主,結合綠建築設計導覽解說及生態系列講座,使學員能確實了解綠建築節能減碳及永續環保的理念,並透過互動學習提升現場解說之能力,培訓課程總計85人參與,活動圓滿完成。

image013

image014

培訓課程北部場次



大事紀要陳麒任
舉辦建築節能標竿案場觀摩

為強化推廣建築節能技術,宣導政府節能減碳政策,本所以建築系統為根本,針對導入建築節能技術、建築能源管理系統等實際標竿案例,進行現場觀摩及導覽,以普及建築節能理念。期透過實體空間體驗與解說,讓參與者更容易瞭解建築節能之策略與應用方式,以達觀摩教育、學習交流及示範推廣之綜效。

本所113年度委託財團法人台灣中心辦理3場次的建築節能標竿案例參訪活動,包括:

  1. 113年12月11日參訪豐泰文教基金會綠園區。
  2. 113年12月17日參訪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
  3. 113年12月18日參訪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

上述3場次觀摩參訪活動,吸引對建築節能技術有興趣之民眾、政府機關人員、學生、建築師及相關技師等共計57人參加,活動圓滿成功。

image015

建築節能標竿案場觀摩參訪留影

大事紀要林谷陶
舉辦「我國近零碳建築標竿案例觀摩」

本所為推廣淨零建築概念及節能減碳技術,除落實政策推動外,為更進一步促進產業技術發展交流,舉辦「近零碳建築標竿案例觀摩參訪活動」,安排實地參訪節能標竿案例建置內容,讓與會者實際體驗及深入了解淨零建築節能減碳之策略及技術應用,以便於實際案例導入節能規劃設計,達到強化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技術之應用及推廣宣導目的。

本次觀摩參訪活動共舉辦3場次,分別於113年10月23日假中臺灣創新園區、113年11月12日假滬尾藝文休閒園區及113年11月22日假台達電瑞光大樓舉辦,共計81人參加,參與學員涵蓋政府部門人員、相關業界先進及ㄧ般民眾等,與會學員透過案例現場交流觀摩參訪,實地體驗各項淨零建築設計手法與技術應用,回響熱烈,活動圓滿成功。

image016image017image018

舉辦我國近零碳建築標竿案例觀摩 活動照片

大事紀要盧育晟
舉辦智慧淨零建築標竿案例觀摩

為達2050淨零建築目標,本所委託財團法人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於113年11月8日及15日舉辦「智慧淨零建築標竿案例觀摩示範參訪活動」,實地觀摩1+級近零碳案例「第一商業銀行總行」與「合作金庫商業銀行總行」。2場活動邀請近90位產業專家及業者參與,透過實際案例觀摩及應用技術交流,加深對淨零建築政策的了解,並促進產業廣泛應用及創新發展淨零建築技術。

本所自112年7月起採分年分階段方式推動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示制度,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125件取得建築能效標示,其中68件為近零碳建築(第1+級),包含多件民間自願申請,顯示建築淨零轉型已獲認同,政府將與民間攜手共同達成2050淨零建築目標。

image019

智慧淨零建築標竿案例觀摩示範參訪大合照-一銀總行

image020

智慧淨零建築標竿案例觀摩示範參訪大合照-合庫總行

大事紀要呂文弘、林宣宇
舉辦建築淨零轉型社會溝通會議

為利本部淨零建築及節能相關推動措施,能符合公正轉型及擴大民眾參與,本所業於113年12月11日舉辦1場社會溝通會議,邀請公民團體及不同領域的專家展開對話,包含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公協會、業者、專家學者、法人智庫及相關部會代表共計16位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流。

本次溝通會議討論焦點如下:

  1. 既有建築淨零轉型推廣策略。
  2. 建築淨零轉型推廣技術應用。

上述社會溝通會議之建議事項包括:針對民間建築相關產業人員擴大宣導淨零建築概念、節能技術及教育訓練、針對公務人員辦理建築能效相關營繕改善及淨零專業講習,以利未來有效推廣全國建築物能效改善之政策。另與會人員意見亦將納入淨零建築路徑相關推動政策修正參考。

image021

12月11日社會溝通會議意見交流情形

大事紀要陳麒任
舉辦建築節能推動措施社會溝通會議

為提升建築節約能源推動成效,並使我國建築節能政策與措施有更廣泛的討論,本所業於113年11月25日舉辦建築節能推動措施社會溝通會議,邀請建築、冷凍空調、再生能源、儲能及能源管理系統等領域之專家學者、公協會、產業代表等利害關係人,共計30位代表出席,聚焦討論建築深度節能政策,於引導產業升級中所面臨之產業鏈整合、技術發展、政策法規及民眾意識等議題,進行交流及對話,以加強社會溝通。

本次會議探討建築節能政策對於產業技術轉型之影響與衝擊,並提供國內建築節能產業及從業人員最新政策措施與技術發展趨勢,透過意見交流及對話,聆聽各界意見並蒐集建言,期望能讓各界瞭解建築節能推動作法,以凝聚社會共識,俾利滾動修正我國建築節能分年推動策略。


image022

 社會溝通會議參與情形

image023

 社會溝通會議各界代表意見交流

大事紀要劉聿豐
綠建築基地保水設施技術規劃設計推廣應用講習會

為提高綠建築基地保水設施的設計與施工品質,讓建築師、規劃設計相關從業人員能更深入瞭解基地保水設施的規劃設計流程、實務技術及應用,本所於113年12月12日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第2講習教室舉行「綠建築基地保水設施技術規劃設計推廣應用講習會」,本次講習會由本所欒主任秘書中丕蒞臨致詞,授課內容豐富多元,包括:「綠建築基地保水與綠建材」、「綠建築基地保水設施規劃設計指引-規劃篇」及「綠建築基地保水設施規劃設計指引-設計應用及維護管理篇」,期望讓與會先進及建築相關從業人員掌握綠建築基地保水設施設計及維護管理的精要,共計30人次參加,活動順利圓滿成功。

image024

本講習會由本所欒主任秘書蒞臨致詞

image025

113年綠建築基地保水推廣應用講習會活動現場照片


大事紀要謝宗興
舉辦113年BIM應用推廣講習會

本年度BIM應用推廣講習會分別於113年9月6日、10日及13日舉辦南、北、中3場次,均為全日實體會議辦理。講習主題分別為「BIM推動現況與政策」、「應用BIM推動數位化建築管理的規劃及策略」、「探討新世代的設計流程-BIM設計結合AI及其他前瞻技術」、「弭合使用者與設計者的認知差異-BIM於XR上的應用」、「綠色建築,低碳永續-以BIM實現淨零碳排」、「數位雙生,永續管理-以數位物管與碳排盤查管理實現永續低碳智慧園區」及「建築數位轉型實務應用-BIM整合實務細節與經驗」。

針對BIM的應用趨勢以及國內迄今運用BIM的案例與經驗心得進行演講,同時將近期政府執行的BIM成效廣為宣傳。念及BIM未來的延伸應用,在BIM技術主軸外,將納入本所同樣運用BIM技術的「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制度」及數位轉型等內容,擴增演講主題範疇。

image026

北部場開幕本所欒主秘代表致詞

image027

南部場講習會授課實況

大事紀要王天志
舉辦「前瞻建築防火與消防減災技術研討會」

隨著台灣社會人力縮減及土地乏匱,造成建築物多往高層化發展,而工廠及倉儲類建築則以人工智能取代原本基礎人力,使得高層建築物之防火策略及工廠倉儲類建築之消防減災能力存在疑慮。因此如何提升高層建築物之防火性能及工廠倉儲類建築如何於人力減少的情況下依然能維持一定之消防減災能力,或是能更準確及快速抑制火災發生,為目前特殊空間火災至關重要之因素。本研討會於113年11月14日(四)辦理,其旨在探討建築物之前瞻性防火對策及消防減災技術,結合主管機關與專家學者之法規解析與研究成果,為相關業界提供有效之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期透過本研討會促進相關領域之交流與合作,提升業者對於未來特殊建築空間之減災能力,有助建築物之前瞻性防火對策與消防減災技術之推廣。

image028

研討會現場照片

大事紀要王天志
舉辦「建築物結構火害後耐震能力評估與解說成果說明會」

火災與地震為建築結構損壞及倒塌主要原因,造成構件之承載力及韌性衰減,進而影響結構物之安全性及耐久性。本所針對這項重要的災防課題,完成一系列建物火害後之耐震性能研究工作,歷年來已累積豐碩之研究成果,包含透過實驗驗證,定性與定量化構件與建築物於火害後殘留耐震能力、建議混凝土與鋼筋材料性質受不同火害程度後之材料分析折減係數、發展火害後結構分析模型,得以合理評估構件火害後之耐震性能。112年度研擬建築物火害後之耐震能力評估與解說手冊(草案),為求完整與嚴謹,113年度再納入修復與補強工法,並邀請專家學者成立編審委員會針對手冊內容進行編審。此外,搭配本所開發之耐震評估程式,建立示範案例。本說明會於113年12月12日及19日,分別於台北、台南辦理,透過本說明會促進相關領域之交流與合作,提供產官學研各界參考及推廣使用。


image029

說明會現場照片

大事紀要賴深江
舉辦臺灣都會區域計畫之內水減洪韌性規劃講習會

本所於113年12月16日在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辦前揭講習會,講習內容包括:(一)減洪調適水理分析之應用(成大水利系巫助理教授孟璇):為整合災防科學理論與空間規劃,運用「地文性淹水排水模式」可考量水文及地文條件,採行不規則形狀網格可更符實際,構思規劃平台將可彈性因應未來時空環境變化。(二)減洪調適水理技術運用於空間規劃之建議(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系吳副教授杰穎):上開模式可用以解決傳統淹水潛勢圖無法據以進行土地使用管制的困境,並釐清適合開發與減洪的土地區位,及評估減洪措施效益。(三)氣候變遷趨勢與風險評估-以淹水為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組陳組長永明):為建構韌性永續國土,建議應更加重視「調適」,並由短期可收防災成果之「反應式調適」轉為可發揮長期功效之「轉型式調適」。

image030

講習會活動照片

大事紀要張志源
舉辦超高齡社會生活環境空間規劃學術研討會

因應我國高齡者居家照顧需求快速提升,高齡者居住環境的探討日趨重要,本所於113年10月21日下午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館B01演講廳舉辦「超高齡社會生活環境空間規劃學術研討會」,並邀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李東明教授演講「我國與日本福祉住環境制度生活環境空間規劃比較」、福生住易聯盟蔡錦墩理事長演講「超高齡社會的『軟硬』兼施」、國立成功大學江哲銘特聘教授演講「宜居環境是什麼?從建築專業看高齡福祉的跨領域整合」,最後再邀集相關學者專家進行綜合座談,全場聽眾約120人,均熱烈參與並踴躍發言,給予本次研討會極高的評價與讚賞,會議圓滿落幕。

image031

研討會活動全體講員及現場參與情形

大事紀要靳燕玲
參加國科會「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主軸一推動市場經濟」 實地訪視會議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於113年11月4日假台中烏日「合勤共生宅」召開本會議。主持人為科技辦呂副執行秘書佩融及蔡教授志宏,並由主軸一執行單位經濟部產發署、中企署、智財局、教育部及本所等單位出席。

會中由各參與計畫單位報告內容包括:(一)供需整合平台成果情境展示-供需對接合作:平台功能介紹與跨部會串聯說明(產發署)、跨域人才培育串聯資源成果(教育部),及專利前案檢索及佈局分析服務串聯資源成果(智財局)。(二)高齡科技產品整合場域試驗參訪-產品服務應用落地:受輔導廠商產品體驗高齡智慧住宅相關解決方案(產發署、中企署及本所),及合勤共生宅生態圈導覽。未來將持續參與「高齡健康產業相關博覽會」平台,向社會大眾展示計畫之推動成果。

image032

113年11月4日國科會「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主軸一推動市場經濟」實地訪視會議(台中烏日「合勤共生宅」)

大事紀要李俐璇
舉辦「淨零建築營造趨勢:挑戰與機會」培訓活動

配合「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推動,於113年10月29日假臺北市內湖科技園區服務大樓2樓臺北創新實驗室會議室辦理淨零建築營造趨勢:挑戰與機會」培訓活動,本培訓活動課程計有(1)以自然正向的設計手法助力企業邁向淨零建築(2)以節電減碳技術創造企業永續發展契機及(3)既有廠房及商辦之建築能效專家評估系統評估及實例解說等3項主題,藉以引導學員藉由設計手法及案例講述,瞭解我國建築能效制度規範、評估步驟及節能改善策略。本次活動出席人員共計96人,其中包含建築及機電設計技術人員、建管及營建相關審查人員、營繕及物業管理人員,以及金融、保險產業等人員,期待透過培訓課程協助受訓學員習知淨零建築各面向關鍵要素及執行策略。

image033

貴賓及參與學員合照

業務報導張雅雲
舉辦本部113年優良智慧建築作品頒獎典禮及論壇

一、前言

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產業整合,擴大推廣智慧建築,以進一步運用智慧科技技術降低建築能耗及碳排,達到高效率的節能減碳目的,本部自107年起每2年辦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評選活動,表揚積極推動之建築師、專業工業技師、起造人或參與智慧化相關系統整合者,截至113年累計4屆選出31件優良智慧建築,透過這些優良作品引領國內建築設計,並成功帶動智慧建築標章申請。近年來通過智慧建築標章與候選智慧建築證書評定認可案件數已大幅成長,截至113年底,共有1,783件公私有建築物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證書。

優良智慧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每2年辦理1次,113年辦理第4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評選。活動自113年4月12日起至6月17日止受理申請,經初選、現地勘查及決選後,選出8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獲獎名單如表1)。

二、頒獎典禮及論壇

本屆頒獎典禮於113年12月13日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內政部董政務次長建宏親臨頒獎,表揚得獎作品設計建築師或對其智慧化設計具主要貢獻之相關專業工業技師、起造人、所有權人及管理機關、管理委員會或對其智慧化相關系統整合具主要貢獻者等,以激發更多建築設計案起而效尤。並製作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之展版於國際會議廳外展出,以提升民眾之智慧建築認知,並促進設計師創新思維之交流。

頒獎典禮後之「優良智慧建築作品論壇」,邀請本屆8件得獎作品之代表,分享其優異創新的設計精要及經驗,以供觀摩學習,引導更多的建築物設計案導入智慧化設計,以擴展更多智慧生活與服務技術的開發應用。

                   

image034

圖1 董政務次長建宏親臨頒獎典禮開幕致詞

 

  image035

圖2 董政務次長建宏、蒞臨來賓及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得獎人大合影

三、得獎作品簡介

本屆共有8件充分展現建築節能減碳與智慧生活科技機能之得獎作品,其中鑽石級作品1件、黃金級作品2件、銀級作品3件、合格級作品2件,得獎作品中公有建築共5件、私有建築物3件,就建築物類別而言,住宿類占3件、辦公服務類3件及複合式使用類型1件,以「興建大臺南會展中心統包工程」得獎作品為例,本案為銀級智慧建築,著重在大空間空調的節約及布展和參觀者出入動線的規劃設計,主要使用空調、空氣品質監測及全熱交換系統進行自動控制,通過中央監控系統結合電腦圖控,提高運作效能和安全,成為由公有建築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的最佳典範。另一得獎作品為既有建築改善的「台灣電力公司總管理處大樓」,為黃金級智慧建築,自民國72年啟用以來已有41年歷史,經過數次改造與智慧化過程,以身作則導入節能機制並數據量化其效益,亦深受評審委員青睞。

綜觀本屆得獎作品,從既有建築改良及結合多項智慧化的辦公大樓到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型會展中心,及提升社會環境意識與資源節約的水資源中心,最後是落實居住正義的社會住宅作品等等,每件得獎作品均因地制宜的融入智慧建築要素,創造良好的智慧生活與服務效益,極具意義值得推廣。

  

image036

圖3 第4屆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興建大臺南會展中心統包工程

  image037

圖4 第4屆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台灣電力公司總管理處大樓

(圖片提供:台灣電力公司總管理處)

四、未來展望

為擴大得獎作品設計經驗分享,激發更多建築師先進發揮創意與巧思,促進產業積極投入,帶動智慧建築發展,本所出版《2024智慧建築在臺灣:第四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專輯》,該專輯收錄本屆8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分享建築師優異創新設計之精要、資通訊產業整合應用及營建業界良好經驗,期能啟發更多智慧服務的開發與整合技術,共同力行智慧建築發展,持續創造更安全、更健康舒適的優良智慧建築作品。

第4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專輯相關資訊已公告於本所官網出版品目錄,並可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04)2226-0330;國家書店松江門市(02)2518-0207)購買,歡迎對優良智慧建築作品有興趣之專業從業人員及一般大眾踴躍洽購。

表1 113年度第4屆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與相關單位

表格2


image038


圖5 2024智慧建築在臺灣:第四屆優良智慧建築作品專輯封面

業務報導盧育晟
舉辦2024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頒獎典禮

一、前言

近年來,全球因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造成暴雨、洪患、旱災等極端氣候之衝擊影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國家發展委員會111年3月30日發布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本部為了因應並協助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積極的推動近零碳建築,同時整合實施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標章,建構完成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積極推動綠建築淨零轉型,以綠建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主軸及綠建築評估家族系統為基礎,結合近零碳建築技術,積極發展符合臺灣環亞熱帶氣候條件之綠建築科技與技術,同時推廣綠建築節能減碳永續環保的理念,讓民眾深入思考氣候暖化對生活環境的影響,共同普及推動永續、節能、減碳的綠建築環境。

為使國民從小認識綠建築,加強綠建築扎根教育成效,本所自105年度起舉辦第1屆繪畫徵圖比賽,同時整合綠建築數位教材教學、綠建築示範基地導覽與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鼓勵並引導學生、教師及家長至綠建築現地觀摩,使學生透過開放且活潑的繪畫比賽,對綠建築有所認識。本比賽自108年度起擴大辦理第4屆「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綠建築節能環保的理念逐漸向下扎根至全國各縣市之國中、小學,更於110年獲教育部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之全國性競賽項目採計,透過開放且活潑的繪畫比賽創作過程,提升學生對綠建築的觀察與認知,有效使綠建築節能環保的理念逐漸向下扎根至全國各縣市之國中、小學,大幅提升綠建築教育宣導與擴散之效益。

二、辦理成果 

(一)活動自開辦以來已完成辦理9屆,113年度之繪畫主題以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或優良綠建築為主,參賽者以建築物寫生方式,將所看見的綠建築概念表現於繪畫中。實際報名件數達1千8百餘件,邀請6位具建築、藝術、教育等專長之專家學者與建築師擔任評審,共同進行繪畫比賽作品評選,選出特優4件、優選18件、佳作40件及入選128件等獎項,得獎共計190件。

(二)本比賽自105年起截至113年共累積報名收件數累計共9,435件、得獎件數累計共1,628件得獎作品,教育宣導成效良好。

        image039image040              

圖1 113年全國綠建築繪畫特優作品(左)國中組(右)國小高年級組

 

(三)本比賽113年度業於7月19日完成報名徵件,為鼓勵參賽得獎者、提升活動能見度,並擴大綠建築推廣宣導能量,已於113年12月2日(星期六)舉行頒獎典禮,由王所長榮進親臨致詞並進行頒獎;得獎作品目前展示於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樓(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0號),使民眾及洽公人員能一同欣賞到參賽者眼中的臺灣綠建築之美。

image041  

圖2 歷年全國綠建築繪畫比賽各組別報名數統計圖

  image042

圖3 113年全國綠建築繪畫比賽頒獎典禮低年級組合照

三、未來展望

本所舉辦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係屬全國性的活動,113年度發文轉知3,616間國民中、小學及784間立案美術補習班,同時附上綠建築數位教材的光碟,可輔助綠建築課程於我國各級教育中扎根茁壯,引導學生藉由綠建築繪畫創作的過程認識綠建築。114年將以更多元的方式加強綠建築教育落實,使全國國民由下而上皆能開始建立綠建築基本理念與認知,進而擴大綠建築的宣導效益,共同創造「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永續生活環境。

本競賽本得獎作品已公告於本所官網出版品目錄(https://www.abri.gov.tw/News_Photo.aspx?n=862&sms=9511),並可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及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購買,歡迎對綠建築繪畫作品有興趣之專業人員及一般大眾踴躍購買。

 image043 

圖4 113年全國綠建築繪畫比賽得獎作品集

業務報導王家瑩
113年度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辦理成效

一、前言

為因應全球環境暖化及氣候變遷問題,永續發展早已成為全球課題,建築部門的具體策略就是發展講求建築物與自然生態共生的綠建築,以降低人造建築物對環境的破壞。綠建築標章為自願申請性質,而其名稱在歐洲稱為「永續建築」、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美加與我國都稱為「綠建築」。

為因應國際永續發展議題,本所於88年針對臺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訂定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充分掌握國內建築物對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健康(Health)之需求所訂定,以提供作為新建建築物於規劃設計之參考,除為亞洲第一個上路的評估系統,更為僅次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後,全球第4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評估系統,同時也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

二、公有建築帶頭做起,促進民間跟進

我國的綠建築標章制度屬自願性質,政府為擴大綠建築政策實施成效,自90年起開始透過一系列綠建築推動方案及「公有智慧綠建築實施方針」之規定,要求公有新建建築物總工程建造經費達5千萬以上者需取得綠建築標章。另自103年開始,進一步要求公有新建建築物總工程建造經費未達5千萬元者,應通過「日常節能」與「水資源」2項指標,以達到公有新建建築物全面進行綠建築設計管制。為進一步強化並提升我國的綠建築成效,本所於94年協助本部國土管理署完成綠建築的法制作業,在我國建築技術規則中增訂「綠建築基準專章」,使我國成為全世界首創將綠建築設計納入法令落實到新建建築物一體遵行的國家。

三、參考國際趨勢,建立綠建築分級制度與分類評估

為激發國內建築業界競相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並與國際綠建築接軌,經參酌美國LEED、英國BREEAM及日本CASBEE等綠建築評估之分級制度,自96年開始推行我國的「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等級由合格至最優等依序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及鑽石級等五級,而該分級評估制度除與國際趨勢同步,也是提升國內綠建築設計水準的有效策略。為提升國內綠建築技術,本所於102年起陸續出版系列綠建築評估手冊,作為辦理綠建築標章及候選綠建築證書之評定基準,目前已完成基本型(EEWH-BC)、住宿類(EEWH-RS)、廠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社區類(EEWH-EC)、境外版(EEWH-OS)、既有建築類 (EEWH-EB) 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等不同建築類型專用綠建築評估手冊(如圖1),積極落實政府綠建築政策並與國際同步(如圖1)。

      image044             

1 本所出版之各類型綠建築評估手冊

四、建築淨零轉型

為降低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造成之衝擊,全球目前已有超過150個國家宣示或規劃在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為達成2050淨零建築之願景,本所業建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系統,前於110年12月函頒綠建築評估手冊之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及既有建築類(EEWH-EB)兩手冊,自111年1月1日實施,採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自願併同申請建築能效評估方式辦理。另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11年3月30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針對我國工業、能源、交通運輸、農業、環境及建築等部門,提出臺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階段里程碑(如圖2),其中為達成建築部門三階段里程碑:(1)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2) 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3) 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目標,並完備綠建築標章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之接軌,及因應政府淨零排放政策執行,本所業完成2023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EEWH-BC)之修訂,並於112年12月12日函頒公告,自112年7月1日起實施,採分年分階段方式,以公有建築帶頭做起,引導民間跟進,針對耗能量大之建築物優先推動,發展近零碳建築技術,預計115年7月1日起納入各類建築全面實施,逐步擴展至其他建築物,以達成2050年淨零建築願景。

image045

圖2 臺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階段里程碑

五、建築能效標示制度與成效

為提升我國建築物能源效率,以利達成2050年淨零建築願景目標,本所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及我國亞熱帶高濕高熱氣候條件與國情,建構台灣建築能效評估系統TBERS (Taiwan 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該系統係以綠建築標章日常節能指標之建築物外殼節能效率、空調系統節能效率及室內照明系統節能效率計算建築能源效率,評定建築能效等級,由高至低依序分為第1至7級,以作為評定建築能效等級之方法。其中建築能效分級屬第1級之建築物,且能效評分尺度為前百分之五十者,為近零碳建築(Nearly Zero-Carbon Buildings),以第1+級標示(圖3)。未來取得近零碳建築等級之建築物,約節能50%,其餘用電再使用零碳再生能源,為淨零建築(Net Zero Buildings)。

  image047

圖3 辦公及大型空間類近零碳建築案例之建築能效標示範例

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規劃採分年分階段方式辦理,自111年1月1日開始實施,由公有建築帶頭,採分年分階段方式辦理,以逐步達成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之階段目標。各階段說明如下:

  • 自111年1月1日起:採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自願併同申請建築能效評估。
  • 自112年7月1日起:由公有新建辦公、服務類(G-1金融證券、G-2辦公場所)建築率先推動,要求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需併同申請建築能效評估,且其建築能效等級至少須達2級以上。
  • 自113年7月1日起:增加納入公有新建公共集會類(A-1集會表演)、商業類(B-1娛樂場所、B-2商場百貨、B-3餐飲場所、B-4旅館)及休閒、文教類(D-1健身休閒、D-2文教設施)建築。
  • 自114年7月1日起:將增加納入公有新建衛生、福利、更生類(F-1醫療照護)及住宿類(H-1宿舍安養、H-2住宅)建築。
  • 自115年7月1日起:將納入全部建築類組,且建築能效等級須達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

經統計自111年起截至113年12月底止,評定通過建築能效共98件(包括建築能效標示38件,候選建築能效證書60件),累積節省用電6,677.81萬度/年,減少二氧化碳3.31萬噸/年。

六、綠建築標章評定案件數連續3年突破千件

我國的綠建築標章採與國際間的綠建築標章相同,均為自願性質,非為法令規定事項,僅能宣導鼓勵申請,其評定審查作業,內政部自98年訂定發布「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由指定評定專業機構辦理技術評定,再向內政部申請標章核發,以擴大評定審查服務成效,有效落實政府節能減碳政策。通過綠建築標章評定的建築物,在節水及節電方面至少約分別有30%與20%以上之效益,累計至113年底止,已有1萬3,670件公私有建築物取得綠建築之評定,且通過案件數逐年增加,110年至113年的通過件數持續刷新紀錄,連續4年突破千件(110年1,041件、111年1,038件、112年1,150件),113年達1,186件,創歷史新高。這些取得綠建築標章評定的建築物於使用階段可節省大量水電,累計每年約可省電29.79億度(相當於2,689百萬瓦(MW)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省水1億4,865萬噸(相當於0.75座石門水庫的容量),其減少之CO2排放量約為166.4萬噸,這個量約等於11.16萬公頃人造林(約等於4.10個臺北市面積)所吸收的CO2量,每年節省之水電費估計約達119.78億元。取得綠建築認證的建築物,民間私有建築物已累計達3,678件,且逐年提升比例,從91年的6%(7案),成長至113年底止,其比例高達55%(658案),顯示民間綠建築案件數量已逐步成長(如圖4)。

image048  

圖4 歷年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統計圖

為能進一步提升綠建築政策之施政目標,鼓勵取得綠建築標章者於首次認可有效期限5年屆滿後延續認可,本部已於109年4月22日以台內建研字第1090850405號令發布「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第5點、第8點及第10點修正規定,自109年7月1日起將綠建築標章延續認可改以主動方式辦理,除簡化續用申請作業程序亦同步放寬綠建築標章續用標準,另增訂候選綠建築證書展期,以及刪除須於期滿1至3個月前提出之規定,以提高申請意願,進而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續用簡化制度實施後,113年綠建築標章5年到期案件計有310件,其中完成延續認可案件為88件(續用率為28.39%),此與過往每年平均約僅15件的標章延續認可案量相比,案件數已大幅成長,顯示延續認可簡化作為已發揮預期成效並充分因應民眾需求,落實簡政便民之施政目標。

七、綠建築分級評估實施成效

屬自願性質之綠建築標章,其歷年通過案件依其建築類別分析,依序為「住宿類」、「學校類」、「大型空間類」、「辦公廳類」、「其他類」、「醫院類」、「百貨商場類」及「旅館餐飲類」建築(圖5)。其中住宿類建築為31.16%,學校類占比達到21.91%,這兩類加起來已超過一半。另為逐步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激發民間企業競相提升綠建築之設計,自96年起施行「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透過分級評估鼓勵建築師追求較佳等級,設計更優良的綠建築,以提升企業的形象與榮耀。實施以來,顯示高等級數量及比例確有逐年提升之趨勢,如以鑽石級為例,從96年的2件到113年已增加至46件,其比例從0.6%提升至3.88%;另若就銀級以上來看,也從96年的14件增加到113年的683件,其比例則從4.4%提升至57.59%(圖6)。此外為進一步瞭解取得綠建築標章案件之申請情形,依綠建築普及率(即每年認可通過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總樓地板面積,占當年核發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總樓地板面積之比率)進行統計分析,其綠建築普及率已由101年的7.88%提升至113年的24.61%(圖7),充分顯示藉由綠建築標章制度之推動實施,確實達到「政府」、「民間」及「環境永續」三贏之局面。

     

 image049

圖5 歷年通過綠建築標章及候選綠建築證書案件建築類型分析圖

image050

圖6 歷年通過案件綠建築標章及候選綠建築證書等級分析圖

image051

圖7 我國綠建築標章普及率

八、未來展望

近年來民間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案件比例顯著成長,顯示出綠建築觀念已日益普及,另政府為加強推動綠建築之發展,中央已於「都市更新條例」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中,給予更新建案採綠建築設計並取得綠建築標章者相關容積獎勵;部分地方政府也於自治法規納入取得一定等級以上綠建築標章得給予容積獎勵的誘因,於此,對於推動公私部門之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將有實質助益。

此外,為與國際2050淨零排放趨勢接軌,本部參考國際能源總署(IEA)「全球能源部門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報告,及日本、美國、歐盟等國際發展概念,完成「淨零建築路徑藍圖」,規劃先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使用零碳再生能源,至2050年達淨零建築之目標,同時規劃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並完成綠建築標章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建立,將建築能效標示併入現行採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四大面向綜合評估之綠建築標章制度,以進一步強化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節能成效,並期望透過實施成效良好之綠建築標章,進而帶動建築物自主標示建築能效等級,有效提升我國建築能源使用效率,並希望藉由標竿示範案例,帶動更多單位申請,進而擴大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之推動效益。

業務報導姚志廷
113年度綠建材標章辦理成效

一、前言

建築材料的品質不僅攸關居住環境的舒適美觀,對居住者的健康更有不可忽視之影響,故為提升國人居住環境品質、降低建材製造或使用階段對環境造成之衝擊,本所於民國93年建立綠建材標章制度,期能透過相關檢測與評定程序,對於建材品質與性能予以鑑別及標示,以利於國人選購優質建材,進而提升室內環境品質,帶動產業發展。綠建材係指在原料採取、產品製造、使用過程和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之建材。綠建材標章制度即依此意涵,訂定四大範疇進行評定,包括:以無匱乏危機之天然材料且經低人工處理製成之「生態綠建材」、對人體健康無害之「健康綠建材」、在防音、透水、節能等性能上有高度表現之「高性能綠建材」及廢棄物再利用製成之「再生綠建材」。

在制度面部分,本部公布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中有關綠建材之規定,自110年1月1日施行,其規定內容為:「建築物室內裝修材料、樓地板面材料及窗,其綠建材使用率應達總面積百分之六十以上。但窗未使用綠建材者,得不計入總面積檢討」及「建築物戶外地面扣除車道、汽車出入緩衝空間、消防車輛救災活動空間、依其他法令規定不得鋪設地面材料之範圍及地面結構上無須再鋪設地面材料之範圍,其餘地面部分之綠建材使用率應達百分之二十以上」,透過相關法規的規定及宣導講習,綠建材標章目前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

二、113年度辦理成效

本所113年度業出版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2024年版),並持續在標章核發、提升評定作業品質及強化後市場管理等面向上精進相關作業,相關執行成果如下:

(一)出版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2024年版)

為回應產業界需求,擴大綠建材評定範圍,本所於113年度共計召開2場研商會議及3場手冊編輯會議,廣泛蒐集各界意見,完成新版手冊編輯作業,於113年10月出版「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2024年版)」,並於113年10月28日函頒手冊所定基準自114年7月1日實施,另外鼓勵產業升級及創新,申請人得於實施日期前自願採2024年版手冊所定基準

(二)113年度核發綠建材標章327件

綠建材標章自93年7月起受理,截至113年12月底止,歷年已累計核發3,890件標章(2,863件健康、623件高性能、389件再生及15件生態綠建材),產品包括塗料、天花板、地板、隔間牆材料、吸音材、磁磚、透水磚、接著劑、節能玻璃、隔音門窗等共28,109種系列產品。113年度共計審核認可327件綠建材標章(196件健康、68件高性能、61件再生、2件生態綠建材),為歷年最高(與111年均為327件),歷年核發件數詳圖1。隨著綠建材標章數量的累積,不但消費者有更多樣化的選擇,而且透過良性競爭和健全的市場機制,將綠建材價格漸趨平穩,品質也持續提升,綠建材成了「高貴不貴」的材料。

 

image052

圖1 歷年核發綠建材標章件數

(三)組成查核小組針對評定機構進行查核

為確保本部指定之評定專業機構客觀公正執行評定業務,依「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第11點規定:「本部對評定專業機構之評定業務,得視實際需要不定期實施抽查及勘查,必要時並得邀集專家學者會同辦理」,本所113年度分別於7月26日及11月13日邀集相關專家學者,組成「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查核小組」,前往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進行現勘及查核,查核內容包括:綠建材諮詢案及自薦案受理流程、申請案評定流程、後市場抽驗流程、內部檔案管理程序、申訴管道與回饋機制、網頁資訊更新等項目;查核小組除聽取評定專業機構簡報之外,亦隨機抽選相關案件進行細部文件及流程查核,並逐一檢視相關佐證資料與數據。經查評定專業機構之評定作業符合本部相關規定及評定專業機構自訂之「綠建材標章評定作業執行計畫書」內容。

(四)辦理後市場查核作業

為維護消費者及廠商之權益,113年度賡續由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進行後市場產品之查核,查核內容包括製程、原料比例、原料來源等是否與申請資料一致、產品包裝與型錄之標章logo使用是否合於規定、產品抽驗結果是否符合基準等。查核比例為前一年度核發件數六分之一,113年度共計完成52件產品(包括35件健康、6件再生及11件高性能綠建材)之查核,查核結果皆符合規定。本所透過此一不定期查核機制,不僅能維繫綠建材標章公信力,亦保障消費者及廠商權益。

三、結語

綠建材標章評定通過件數近年來持續呈現增長的趨勢,顯見相關推動措施已有效帶動國內綠建材產製及消費風潮,綠建材標章已成功獲得產業界重視與迴響,且逐漸成為消費者選購建材時的識別依據,114年度將持續進行推廣宣導活動,並針對業界反應意見進行研商,期能逐步擴大綠建材應用,為國人居住環境品質把關,並帶動產業發展。 

業務報導張怡文
113年度智慧建築標章辦理成效

一、前言

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產業整合,本所於93年建立「智慧建築標章」制度並受理申請,「智慧建築標章」係提供消費者作為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使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日常營運更具智慧,實現人性化空間的理想。本部於100年9月訂定發布「智慧建築標章申請認可評定及使用作業要點」,明定受理申請的依據。該要點第8點規定,評定基準應依本所出版的智慧建築評估手冊辦理,並修正法規名稱為「智慧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

因應智慧科技日新月異,本所智慧建築評估手冊歷經多次增修訂,從一開始的2003年版評估手冊的7大指標,到2011年版的8大指標及分級制度,我國智慧建築正式邁入分級評估階段,讓消費者可進一步識別智慧建築,以維持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的公信力,2016年版,簡化為符合基本規定之要求者,即可取得合格級的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賦予申請人更多選擇智慧科技應用的自由。為因應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大數據等相關科技日新月異,帶動建築產業提升技術水準,本所辦理智慧建築評估手冊第4次編修完成出版《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並函頒自113年12月1日起實施。另為鼓勵產業創新,申請人得於113年12月1日實施日前,自願採「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之評定基準,申請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現行2024年版整併原8大指標為6大指標,並大幅簡化評估項目數,另將評估基準調整為符合所有基本規定且鼓勵項目得分達60分者,可取得合格級的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

二、執行成果

有關智慧建築的評定審查作業,目前採技術評定與核發標章的行政認可分別辦理方式,鼓勵民間人才及資金投入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審查技術服務,向本部申請指定為智慧建築標章評定專業機構,以擴大我國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審查能量。智慧建築標章為自願性申請制度,非為法規強制規定事項,僅能宣導鼓勵申請,為擴大推動成效,從102年7月起依據智慧綠建築實施方針,於興建一定用途且造價達2億元以上的公有建築物時,將應取得智慧建築標章規定納入工程合約,管制政府部門公有新建建築物應進行智慧建築設計,要求於申報一樓樓地板勘驗時,應同時檢附合格級以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於工程驗收合格並取得合格級以上智慧建築標章後,始得發給結算驗收證明書,故對公有建築物具一定強制性。

截至113年底止,113年度認可通過智慧建築標章達401件(包括智慧建築標章68件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333件),創歷史新高,至歷年累計認可通過智慧建築標章1,781件(包括智慧建築標章378件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1,403件),歷年各年度申請案件數量大致呈現逐年增加之趨勢(詳圖1),近3年屢創新高(111年237件,112年335件,113年401件)。

image053 

圖1 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案件數統計圖

三、智慧建築分級評估實施成效

由上述通過案件資料進一步分析,自101年起施行「智慧建築分級評估制度」,讓消費者可進一步識別智慧建築,以維持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的公信力。實施以來,採分級評估(102年至113年)之智慧建築標章或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件數共計1,596件,其比例約占歷年核發智慧建築標章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數量約89.6%;其中,鑽石級已有52件,比例約3.5%;銀級以上共計562件,比例約35%;合格級者共計808件,比例約50.6%,占比最多(圖2)。

  image054

圖2歷年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等級統計


此外,為進一步瞭解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案件之申請情形,依智慧建築普及率(即每年認可通過候選智慧建築證書及智慧建築標章建築物之總樓地板面積,占當年核發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總樓地板面積之比率)進行統計分析,近5(108-113)年智慧建築普及率約為7.08%、6.96%、4.63%、5.79%、10.48 %及12.59%,113年智慧建築普及率已超過10%,推廣效益逐漸顯現。

四、未來展望

近年來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暨候選智慧建築證書的整體案件數,呈現顯著成長,案件數由102年11件成長至113年401件,為鼓勵有效期限屆滿申請延續使用,內政部於109年10月6日修正前揭作業要點,修正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有效期限屆滿,改採展期方式辦理;並於112年1月5日修正該作業要點,智慧建築標章證書首次有效期限屆滿時,可依延續認可簡化查核表申請延續認可,大幅簡化查核項目數,預估後續申請延續使用證書者將持續增加。

業務報導靳燕玲
本所113年度科技計畫辦理成果

本所113年度共執行8項科技計畫,包括一般計畫7項及跨部會政策計畫1項。辦理成果摘述如下:

(一)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科技發展中程個案計畫110-113(4/4)

辦理高齡友善環境觀點下社會住宅之住宅單元用後評估等研究計畫案9案。研提友善高齡者大型購物商場之自主行動便利環境設計指引相關內容,提供給業界參考。辦理社會住宅之住宅單元用後評估,提供給本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和各縣市政府參考。並於「2024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及「第1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展現高齡者安居環境之研究成果。

(二)建築防火科技與智慧應用研發前瞻精進計畫112-115(2/4)

規劃進行水自動滅火系統(撒水、細水霧)對電動車火災效果分析、室內儲能系統之災害預防與減災技術綜合評估及提出儲能系統火災風險量化評估參考指引草案等作業。進行建築結構火害後耐震能力與修復評估暨示範案例參考手冊之編審作業中,預計年底前完成手冊草案。辦理工廠設置自動撒水設備降低火災意外碳排放量及其對環境之影響評估作業。

(三)建築與城鄉減災調適與智慧韌性科技發展計畫112-115(2/4)

進行氣候變遷下減洪調適水理技術於地方層級國土計畫通盤檢討應用之研究等7案。進行坡地社區邊坡安全檢監測整合分析技術之研究。進行建築物雨水貯集滯洪設施管理制度納入智慧監控系統之研究。進行指定為避難收容處所之學校避難收容空間整備操作手冊建構之研究。推動坡地韌性社區人員培訓與自主防災教育推廣計畫,完成輔導坡地社區10處。

 

(四)建築工程技術精進創新與應用效能提升計畫112-115(2/4)

辦理「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施工規範之修正研擬」、「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之老劣化構件修復參考手冊」及「太陽光電系統耐風設計及結構分析手冊之研擬」等規範或手冊國外目前技術發展情形及修訂事宜。建立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機制,配合訂定配套行政規則,公告「建築物預鑄率申請評定作業要點」、「建築物預鑄率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並訂定規費收費標準。協助民間執行建築材料與構造之性能驗證或產品創新開發,共計79件檢測服務,收入計新臺幣819.9萬元。

(五)建築資訊跨領域整合創新應用計畫112-115(2/4)

發展應用AI檢核BIM設計模型施工應用延續性之智慧化建築生產技術、應用建築構件等資料結合AI輔助低碳建築設計,及建置建築物室內環境數位雙生平台輔助優化空氣品質。

(六)永續健康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112-115(2/4)

以「永續綠建築淨零節能設計與減碳技術研發應用」、「健康綠建築室內環境科技發展」、「永續環境與生態城市發展」、「永續綠建築法規與教育推廣」為研究主軸,辦理相關研究計畫共計14案。持續進行住宅類建築能效等級提升策略及成本效益分析之研究、循環建築評估方法之研究等策略與設計指引等草案之研究。完成辦理第9屆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113年度總收件數1,831件,得獎作品164件,累積參賽件數逾8,860餘件,落實綠建築扎根教育。

(七)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科技計畫112-115(2/4)

(八)辦理既有建築物營運階段之智慧建築評估系統之研訂等6案研究計畫。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AI智慧建築應用情境展示升級,113年9月底歷年累計超過61萬參觀人次。智慧化居住空間專屬網站累計總瀏覽人數已超過1,500萬人次,為國內智慧建築網站瀏覽人數第1名。舉辦第17屆創意競賽19件得獎作品;辦理AIoT產學研交流活動共4場次。完成2024年內政大數據「接住需要無障礙停車位的妳/你」提案,發展友善高齡之智慧建築無障礙停車位共享及建築法規調適循證決策資料服務,榮獲本部晉級獎勵。

(九)高齡科技產業—普惠科技驅動高齡市場商機計畫113-116(1/4)

建立高齡者住宅科技產品服務之場域驗證方法草案,提供高齡住宅科技產品服務業者參考,使廠商了解如何於高齡者居家環境場域內進行產品服務之場域驗證。輔導11件居家高齡科技產品服務進行定位適切性評估,擇優5件完成場域驗證研究。於輔具展及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進行計畫成果推廣,以居家空間情境搭載高齡科技產品服務的方式展出,獲得觀展民眾與業者關注及迴響。



image055


圖1 113年5月16日至5月19日本所參加「2024 ATLife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透過情境讓民眾理解空間的尺度

image056

圖2 113年11月4日國科會舉辦「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主軸一實地訪視會議」

使用者情境空間說明(於台中合勤共生宅烏日館)

業務報導王家瑩
出版2025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廠房類及社區類

一、前言

為因應國際永續發展議題,本所於88年針對臺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訂定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充分掌握國內建築物對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健康(Health)需求所訂定,是唯一獨立發展且適用於環亞熱帶熱溼氣候地區的綠建築評估系統。

為有效提升我國綠建築技術,本所於102年起陸續出版系列綠建築評估手冊,作為辦理綠建築標章及候選綠建築證書之評定基準,目前已完成基本型(EEWH-BC)、住宿類(EEWH-RS)、廠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社區類(EEWH-EC)、境外版(EEWH-OS)、既有建築類 (EEWH-EB) 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等不同建築類型專用綠建築評估手冊(如圖1),積極落實政府綠建築政策並與國際同步。

image057

圖1 本所出版之各類型綠建築評估手冊

為降低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造成之衝擊,全球目前已有超過150個國家宣示或規劃在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我國也針對2050淨零排放目標,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於民國111年3月30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針對我國工業、能源、交通運輸、農業、環境及建築等部門,提出臺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階段里程碑,如圖1所示,其中「淨零建築」由內政部負責路徑規劃及推動,因此,本所參考國際趨勢,於推動多年且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標章基礎上,推動綠建築之淨零轉型,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制度,發展近零碳建築技術,先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使用零碳再生能源,以逐步達成2050年淨零建築願景。

二、辦理情形

為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達到更優良的環境效益,本部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及我國亞熱帶高濕高熱氣候條件與國情,建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前於110年12月函頒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手冊,自111年1月1日實施在案,採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自願併同申請建築能效評估方式辦理,並自112年7月1日起採分年分階段方式,由公有新建建築帶頭做起,以引導民間跟進,針對耗能量大之建築物優先推動,逐步擴展至其他建築物,預計115年7月1日起納入各類建築全面實施。

為達成國家發展委員會111年3月30日公布之建築部門三階段里程碑:

(1)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2) 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3) 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目標,並完備綠建築標章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之接軌,及因應政府淨零排放政策執行,本所完成2023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EEWH-BC)及住宿類(EEWH-RS)之修訂,並於112年12月12日函頒公告,自112年7月1日起實施。而後續於現行2022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基礎上,修正新建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n、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e、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系統E-BERSe及新建住宅能效評估系統R-BERSn相關規定,並增訂納入新建集合住宅共用部分能效評估系統RP-BERSn,彙輯成本手冊2024年版,以健全建築能效評估制度。

為健全綠建築標章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本次依據2024年版「建築能效評估手冊(BERS)」,增訂綠建築納入建築能效之說明、配合調整建築能效標示之得分依據,並修正空調節能基準與再生能源優惠係數等,完成2025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廠房類及社區類之修訂出版(如圖2),以利各類綠建築評估系統版本皆能適用前開手冊進行建築能效評估。

image058

image059

圖2 2025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廠房類及社區類

三、未來展望

考量與2024年版「建築能效評估手冊(BERS)」同步,本所業以113年12月26日建研環字第1137639013號函頒上開2手冊,並自114年7月1日起實施。另因應申請需求,申請人得於旨揭實施日前,自願採本手冊之評定基準,申請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

2025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廠房類及社區類已公告於本所官網(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aspx?n=745&s=324329),並可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及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購買,歡迎有意願申請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之專業從業人員與一般大眾踴躍購買。

業務報導厲娓娓
出版113年版「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手冊」

一、緣起

近年來國內因高齡少子化等整體大環境影響,加上我國營建業高度仰賴勞力,營建業缺工嚴重之問題更形雪上加霜,不僅造成工程延宕,更威脅產業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面,社會大眾的工安、環保意識抬頭,對於建築品質及工期要求日益嚴苛,所以採用少人工、少事故、少污染、高品質、高效率、短工期之工法,已是必然的趨勢。

國內曾於民國六十年代推動房屋工業化,大量運用預鑄工法興建集合住宅。由於當時材料、技術不佳,且臺灣處於地震好發地區,導致漏水問題層出不窮,常遭詬病,致使預鑄建築失去國內民眾信心。另一方面,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人工成本較低、供應充足,以及天候對工程影響有限等因素,於是預鑄建築未再發展,在國內沉寂數十年。反觀世界的腳步並沒有停止,這數十年來,預鑄技術已有長足進步,甚至某些國際大城市之預鑄超高摩天大樓遍布,塑造出具有時尚感的天際線。

二、預鑄工法的優勢

根據研究及工程實務經驗指出,預鑄工法的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工程不受天候影響。
  • 於工廠內製作,可將品質控制為最佳狀態。
  • 對於工序複雜且工種多的作業,集中於工廠執行,生產效率可達最佳化。
  • 構件於工廠製作現場組裝,可大幅縮短工期。
  • 施工現場僅剩組裝作業,工作相對單純;相較於場鑄工法,預鑄工程之工地現場廢棄物清理較為簡單,易於保持工地環境整潔、降低噪音,進而減少公安事故發生。
  • 對於大量、重複性高之工程,具有絕佳優勢。
  • 可結合建築資訊建模(BIM)技術,輔助設計發展、模擬施工流程,並與智慧化施工機具等營建新興技術整合應用,為發展智慧營建重要的一環。

三、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機制及評定手冊

為鼓勵建築物採用預鑄工法興建,本部建立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機制,並於去(113)年7月1日起實施。本機制是以鋼筋混凝土及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之新建建築物為評定對象,採其地面層以上之外牆、柱、梁、樓板、樓梯及浴室等構件,計算該建築物之預鑄程度;並且依工程之設計及完工等兩階段,分別出具建築物設計預鑄率評定報告書,及建築物完工預鑄率評定報告書。要特別注意的是,計算建築物預鑄率時,並非各棟建築物獨立計算,而是將同一建造執照之新建建築物之構件合併計入。

申請人(即起造人)檢具相關文件,向本部指定之建築物預鑄率評定專業機構(以下簡稱評定專業機構)提出申請,評定完成後由評定專業機構出具評定報告書。本評定作業除了審閱書面文件以外,並安排於工程施作期間辦理2次現場查核,以確認工程案採用預鑄工法屬實。

而根據本部「建築物預鑄率申請評定作業要點」第2點、第7點及第13點規定略以,建築物設計與完工預鑄率之計算及評定,應依本所出版之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手冊辦理,爰本所邀集國立臺灣大學黃世建教授、張矩墉建築師、潤弘精密工程事業公司吳子良副總,及亞利預鑄工業公司林湫湟協理及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共同協助編撰「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手冊」,內容包括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機制、預鑄率計算方式和精彩的參考案例,詳細說明建築物預鑄率之評定作業程序及計算方式,提供明確之評定基準予建築工程起造人、設計人及相關專業從業人員有所依循。

「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手冊113年版」已出版並自114年1月1日起實施,可向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及國家書店)購買;其全文電子檔可至本所網站「首頁\資訊與服務\技術手冊」區下載。

業務報導陳士明
出版「BIM數位模型建置學習操作手冊」

一、BIM技術推動建築數位轉型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建築產業正朝向智慧化、數位化的方向發展。其中,建築資訊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成為現代建築設計、施工與管理的重要工具。BIM技術不僅能夠提高設計準確性,還能改善施工效率,並促進建築生命週期內各專業領域間的協作。尤其BIM技術的數位特性可結合AI、數位雙生等源源不絕的新興技術,而有無限發展的潛力,更有助於促進產業數位化轉型、智慧城市及智慧國家的發展。 

二、《BIM數位模型建置學習操作手冊》的出版背景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鑑於BIM人才短缺是我國BIM技術普及應用最大的障礙之一,因此推動從我國學校教育著手,促使於短期內培養大量BIM技術人才、達到BIM技術全面普及應用的目的。因此,特別編撰並出版《BIM數位模型建置學習操作手冊》,旨在提供建築專業人士與學生一套完整的BIM學習資源。本手冊的編撰同時考量了教育部數位建設教材、勞動部職能評鑑標準及國際BIM競賽的需求,並結合國內業界實務應用,力求兼具實用性與前瞻性,以提供全面的建模指引與實務操作教材,加速基礎技能的學習與應用。

三、手冊內容架構與特色

本手冊涵蓋BIM模型建置的全流程,從專案基準設定、結構建模、模型整合與衝突排解,到數據萃取與4D工序模擬,提供讀者完整的學習體驗。此外,手冊內容亦包含BIM技術於施工現場的應用、資產管理、數據視覺化與程式設計、永續建築評估,以及雲端協作等進階主題。透過詳盡的範例與實作指引,讀者能夠快速掌握BIM技術的關鍵應用。

主要章節概述:

  • BIM模型建置:介紹模型建置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專案啟始、模型檔案命名原則、模型分模策略等。
  • BIM模型整合與衝突排解:探討空間衝突、建築法規檢討與施工可行性分析,並透過案例解析衝突檢核與排解策略。
  • BIM模型資訊產出:講解如何產出建築圖面、萃取數量明細表,以及如何進行3D視圖渲染與文件輸出。
  • BIM-4D工序模擬與檢討:介紹BIM與4D施工模擬軟體的應用,並說明如何透過排程管理提升施工效率。
  • BIM施工現場實務應用:闡述BIM於施工管理中的應用,例如施工協作平台的建立、施工階段規劃與BIM施工圖的製作。
  • BIM資產資訊管理:介紹COBie標準如何應用於非幾何資訊管理,以提升建築資產管理效能。
  • BIM視覺化與程式設計:探討Dynamo等視覺化程式設計工具在BIM自動化流程中的應用。
  • BIM在永續建築中的應用:說明如何利用BIM技術進行建築能效分析,並應用於低碳建築設計。
  • BIM雲端協作與管理:解析ISO 19650標準及Autodesk Construction Cloud平台的應用。
  • 促進BIM技術普及與產業發展

本手冊的出版對於我國BIM技術普及與應用具有深遠影響。首先,透過標準化教材,可提升建築從業人員的BIM技能,縮短學習曲線,加速企業數位轉型。其次,BIM技術的推廣將有助於提升國內建築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使技術人員更具備參與國際專案的能力。此外,BIM的普及應用可優化建築設計與施工流程,降低工程成本並提升建築品質。

四、結語

《BIM數位模型建置學習操作手冊》的出版不僅是我國BIM技術發展的一大步,也象徵著建築產業邁向數位轉型的關鍵里程碑。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期望此手冊能夠成為建築專業人士與學生的學習指南,推動BIM技術在國內的廣泛應用,進而促進建築產業的數位創新與發展。

image060

圖1 「BIM數位模型建置學習操作手冊」封面

業務報導李俐璇
出版淨零建築能效評估實務人才培訓教材

依據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包含「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策略,以實現臺灣淨零轉型目標。在建築產業,依照淨零建築路徑規劃,本所已建立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是為因應國內亞熱帶氣候與空間複合化、多樣化建築特性所量身訂做的簡易、快速及有效的建築能效評估工具,以作為評定建築能效等級之方法,期望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公私協力共同推動淨零建築。

本所為推廣建築能效評估系統,113年度賡續辦理「淨零建築跨領域專業人員培訓活動」,並將本所出版之建築能效評估系統手冊,編訂為「住宅類新建建築能效評估實務」、「非住宅類新建建築能效評估實務」及「既有建築能效評估專家診斷實務」等3冊教材,以深入淺出的說明,將建築能效評估系統拆解為淺顯易懂的基礎知識,並進行淨零建築相關領域人才培育與推廣活動。

教材內容以建築能效評估系統為主軸,透過住宅類新建建築、非住宅類新建建築及既有建築計算方式說明、實際案例演練,將相關數據、計算公式條列說明,以圖文並茂方式呈現,提供讀者以案例熟悉各類建築能效評估方法。並作為民眾瞭解建築能效評估系統之教材,亦有助於擴大淨零建築相關領域人才培育之資源累積。

各冊課程教材內容摘述如下:

(一)住宅類新建建築能效評估實務:

依據「建築能效評估標示」制度編訂評估實務之課程教材,介紹「新建透天住宅能效評估系統」、「新建非透天集合住宅能效評估系統」、「新建住宅評估實例演練」及「如何提升住宅建築能效」等主題,以實例計算方式,說明如何提升住宅類建築能效等級,解析住宅能效評估系統關鍵因子,分析外殼、空調、照明、固定設備及公用機械設備之節能設計,促進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

 

(二)非住宅類新建建築能效評估實務:

透過「新建建築能效評估BERSn評估方式」章節介紹建築物類型、免評估分區、耗能分區等概念,並於書中講解實際案例,包含長照機構、企業辦公大樓、一般辦公大樓、圖書館、博物館、會議中心、演藝廳、商務旅館及生鮮超市等平面圖說明耗能分區示範,輔以申請實例解說,帶領讀者一步步完成能效評估之計算,最後說明非住宅類新建建築如何提升外殼節能效率、空調系統節能效率及照明節能效率。

(三)既有建築能效評估專家診斷實務:

專家診斷實務係為既有非住宅建築做為檢查、診斷及改善既有建築能效之工具,經檢視建築用電、建築外殼、空調、照明、電梯、中央熱水系統等設備,提升建築物能效;評估方式包含BERSe及E-BERSe,BERSe是以實際電費資料經修正後的耗電密度指標評估,除建築物必須取得合法使用執照3年以上外,平均每日耗能需具有一定的穩定度;E-BERSe則須檢附建築能源效率標示或候選建築能源證書相關文件,並向專業評定機構提出申請評定,或可委託相關領域專業人員,根據「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指引」執行能源效率計算和等級評估。

image061

image062

image063

圖1   住宅類新建建築能效評估實務、住宅類新建建築能效評估實務及有建築能效評估專家診斷實務

業務報導張志源
出版「高齡者療癒性居家環境設計應用參考手冊」

我國邁入超高齡社會後,由於高齡者的生理機能逐年明顯退化,居家環境漸成為其主要活動空間,設計具療癒性的居家環境,協助高齡者達到身、心、靈平衡,至關重要;微觀而言,可促使高齡者維持身心健康,最大化其自立生活能力,同時減輕照顧者的身心負擔,讓高齡者與照顧者雙方皆享有一定水準的生活品質,宏觀而言,則可使超高齡社會所衍生之醫療、長照資源等負擔,轉化為提供更完善的社會褔利,普惠大眾。

高齡者療癒性居家環境設計應用的論點是立基於無障礙環境的安全可用、通用化設計的便利好用、友善與健康環境讓人舒適安心且樂於使用,並考量可讓高齡者感到安定的全人需求和生活經驗,追求能整合與高齡者居家生活密切相關的靈性與休閒活動,以營造療癒身心靈的空間。

本參考手冊由「健康促進,增益自立能力」、「提供正面紓壓,減緩壓力產生」、「促成社會互動,確保社會支持」、「自然環境刺激,提供身心復原性」、「提供選擇權,保障歸屬感與自尊」5個要素,延伸為27項打造療癒性高齡居家環境的策略,配合照片和模擬圖提供運用說明,可依空間屬性的個別需求,適當組合並參考運用,期望民眾能在安全的居家環境基礎上,看重與發掘自身愛好與生命經驗,有效利用高齡退休後的大量居家時間;於平時的居家生活中,發展所喜愛的活動,並利用居家改造的方式,支持自己愛好與關注的生活風格,達到療癒性環境所追求身、心、靈三項的平衡,使高齡者的居家環境能真正成為營造生活的場所,並使成為可以終老的場所。

高齡者療癒性居家環境涉及無障礙的空間動線規劃與通用設計、照明與色彩的搭配、家具與設施設備的選擇,以及個人物件的擺置展示,讓高齡者居住於安全、安心、安適且安定的空間,享有尊嚴的自主生活,獲得療癒的效果,進而改善身心機能,理論簡單明瞭,然而實際執行,是一項跨領域技術的挑戰。

本參考手冊為本所針對高齡者居住空間改善的研究成果之一,旨在使政府機關、建築師、室內裝修從業人員、民間管理單位和照護機構等參考,於規劃設計高齡者療癒性居家環境時有所依憑,並作為相關科系學生修習高齡者療癒性環境課程之參考資料,成為有用的工具書。

本參考手冊內容以簡單的文句詮釋,先說明高齡者療癒性居家環境的理論,在說明設計原則,再以設計原則的實際應用收尾,其中在設計原則說明與其實際應用章節,皆輔以實際場景照片與可行的場景模擬圖,讓讀者能輕鬆理解並據以實用。使國人能在宅安老,擁有安全、幸福、尊嚴的樂齡生活,是本所多年來探討高齡者居家生活相關議題的目標,能對創造讓高齡者感到幸福、恬適且無虞的居住環境有所助益。

本參考手冊邀請11位專家學者協助審查,已於113年11月出版。已公告於本所官網出版品目錄(https://www.abri.gov.tw/News_Photo.aspx?n=862&sms=9511),並可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及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購買,歡迎專業從業人員及一般大眾踴躍購買。

image064

圖1 本手冊提供給民眾及業界參考及成為有用的工具書


 

 

業務報導林招焯
113年度性能實驗中心檢測及試驗成果

一、前言

本所性能實驗中心於93年11月啟用,可提供石綿鑑定、甲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聲壓法隔音材隔音性能試驗、樓板衝擊音隔音性能試驗、動態剛性試驗、吸音材吸音係數試驗、消音箱消音性能試驗、玻璃遮蔽係數試驗、節能塗料試驗、照明燈具配光曲線試驗、人工光源全光通量試驗等多項試驗服務。截至113年底止已取得「聲壓法隔音材隔音性能試驗」等24項TAF認證、本部「綠建材性能試驗機構」12項指定試驗及「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隔音性能試驗機構」3項指定試驗,歷年累計已執行4,321件檢測服務,總收入達1億6,433萬元。

二、113年檢測及試驗成果

(一)檢測技術服務及第三公正單位認證

  1. 辦理實驗設施技術服務合計173件,試驗收入達750萬元,較    112年成長17件(約10%)、50萬元(約7.1%)。
  2. 113年12月1日通過TAF延展認證包含「聲壓法隔音材隔音性能試驗」等23 項現有認可項目、新增試驗項目「石綿含量試驗-X光繞射測試方法」1項及新增ISO 20189吸音家具1項試驗規範,有效期間為113年12月14日至116年12月13日止,可提供業界更完整檢測與驗證服務。
  3. 113年5月29日函送「空氣音隔音性能試驗」等3項試驗(新版CNS16211-2空氣音隔音量測及CNS16211-3衝擊音隔音量測)修正執行計畫書,申請本部指定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隔音性能試驗機構認可,於113年10月17日以內授國建管字第1130812093號函,予以備查,可提供業界更完整技術服務。
  4. 113年12月23日獲本部國土管理署重新指定為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性能試驗機構(有效期限114年2月7日至119年2月6日)。試驗項目為「空氣音隔音性能試驗」、「樓板衝擊音隔音性能試驗」、「樓板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性能試驗」等3項試驗。

(二)檢測結果品保與服務

  1. 執行「環境試驗艙」等50項儀器設備保養校正均在允收範圍內,以確保量測結果準確性。
  2. 執行2項能力試驗比對活動,包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1項實驗室間比對及「石綿鑑定」實驗室內比對,均在實驗品質管制範圍內。
  3. 利用標準品或參考件,執行66次相關試驗品保作業,並建立品質管制曲線,確保測試結果符合品質要求。
  4. 完成16件顧客意見回饋調查,作為管理系統改進之依據,以提昇實驗室服務品質水準,滿足顧客需求。

(三)新增試驗項目及人員專業訓練

  1. 113年度辦理新增試驗項目及合作檢測計17件,檢測收入合計40萬7,600元,包括如下; 
  1. 參酌ISO 20189標準,完成吸音家具(空間吸音體)檢測技術開發及「聲學—室內用屏風、家具和單一物體吸音與評定之實驗室量測」標準(草案)之研擬,並與業界合作執行6組OA家具吸音係數量測設備使用,技術服務收入計10萬元。
  2. 113年度與成大共辦理11件合作檢測,檢測收入計30萬7,600元。
  1. 因應檢測技術開發及人員訓練與操作需求,完成實驗中心「QP-10紀錄管制作業程序」等14件技術文件制(修)訂。
  2. 配合資本門採購及新方法開發,共辦理4頻道資料收集器含訊號產生器及附屬量測設備及原子吸收光譜儀實驗檢測訓練等2項專業訓練,以提升操作人員與新進人員技術能力與專業知能。

四、未來展望

本所將持續進行各類建材性能與量測技術研究,提升試驗檢測技術,並依據本所「113-116年實驗產能創生計畫」,分年辦理新開發檢測業務項目及參與相關認證,114年預計完成建築兩室間空氣音、衝擊音及設備噪音側向傳播實驗室與現場量測標準(草案)及「重金屬毒性溶出試驗」檢測技術開發,並申辦「事業廢棄物毒性特性溶出(TCLP)試驗」等TAF增列認證。以提供業界更完整技術服務。

image065

圖1 綠建材事業廢棄物毒性特性溶出(TCLP)試驗

  image066

圖2 原子吸收光譜儀實驗

業務報導詹家旺
113年度防火實驗中心檢測及試驗成果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自民國92年6月開始提供各界檢測技術服務,逐年擴增檢測量能,增加可供技術服務項目範圍,目前計有防焰性、耐燃性、煙毒性、構件耐火性能、火災與煙控模擬、消防設備、建築物裝修耐燃防焰建材性能、建築物防火被覆材料性能及熱性質等9大類試驗,計有73項可受理試驗,其中TAF認證試驗23項、受本部指定試驗20項、經濟部指定試驗1項,另外本中心亦為本部消防署認可試驗室之一,可提供耐火型匯流排等試驗服務。

本中心在同仁戮力合作下,113年檢測服務件數達107件,累計自提供檢測服務以來已達約2907件,本中心秉持協助產業提升,為人民安全把關,歡迎各界接洽研發合作及檢測服務,其檢測及試驗成果簡要介紹如下:

一、耐燃建材試驗

防火實驗中心113年受理「CNS14705-1防火試驗-熱釋放、煙產生及質量損失率-第1部:熱釋放率(圓錐量熱儀法)及煙產生率(動態量測)」,依 CNS14705-1 之耐燃級別為耐燃1、2、3 級,試驗時間分為20 分鐘、10分鐘及5分鐘,判定基準須符合總熱釋放量、最大熱釋放率、無防火上有害之貫穿至背面之龜裂及孔穴等規定,113年委託檢測共計26件,未符合耐燃等級有7件(約佔26.9%),符合耐燃等級有19件(約佔73.1%),另受理鐵路車輛車廂內之材料防火性能試驗,依「ISO 5660-1火災反應測試-熱釋放、煙霧產生和質量損失率」試驗,113年委託檢測共計14件。

二、構件耐火性能試驗

防火實驗中心113年委託檢測共計61件,分別為「建築用防火門型式試驗」6件、「防火牆試驗」14件、「屋頂試驗」9件、「樓板試驗」3件、「柱耐火性試驗」13件、「貫穿部試驗」11件、「匯流排試驗」2件、「帷幕牆層間構造試驗」1件、「防火窗試驗」2件。

image067

圖1 帷幕牆試驗

三、其他特殊試驗

本研究以CLT板式系統中樓板與牆板接合部耐火性能及接合部側推結構試驗分別驗證耐火性能以及接合部力學性能,接合部連接件外露於牆板外側及內側的型式,試驗將採用歐洲雲杉以及日本柳杉兩種CLT板,共2組試體,在耐火措施方面於牆板外側遮蓋2公分以上厚度的石膏板等防火面材作為接合部連接件的保護遮蓋方式處理,試驗在固定荷重15噸加載下,以1小時耐火試驗評估CLT板式系統中樓板與牆板以及接合部連接面上的炭化速度、炭化深度、有效剩餘斷面以及各種耐火措施下的性能。

image068

image069

圖2 CLT樓板與牆板試體耐火試驗及結構破壞試驗情形

 

本所防火實驗中心除能結合建築防火理論與實際應用的成果,並可將國際上之相關防火研究資料,進行本土化的驗證與創新之工作,提供我國建築材料、構件結構、耐火性能檢測基準及法令規章研修之建議;此外,對於研訂適用國內之建築性能防火法規,建立相關之建築防火設計,防火工程施工規範及使用手冊等,亦能提供相關之工程技術支援,以本土化之研究成果,運用於提昇國內之建築防火性能目標。

業務報導林谷陶
舉辦第17屆「創意狂想、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活動成果

一、前言

本所為普及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並促進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相關產業發展,舉辦「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113年第十七屆「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徵賽主題,以建築空間與社區場域中結合智慧科技及應用相關技術為主軸,分為「創意狂想組」--因應科技發展與社會經濟環境的演變,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所產生的需求為考量,嘗試思考在新建或既有建築空間及社區場域設計,結合數位科技及AIoT相關技術應用落實智慧低碳建築;「巢向未來組」--發掘業界於建築空間及社區場域結合數位科技及AIoT相關技術應用,落實低碳生活接軌創新趨勢,達到實踐ESG環境永續及建置創新解決方案或營運服務模式的實際案例,並呈現其實際效益。兩組之徵賽活動自113年4月2日公告開放網路報名,最後決賽分別於9月30日以及9月30日辦理。

二、「創意狂想」組得獎作品介紹

本屆「創意狂想」組中金獎作品為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周志霖、盧宇新、游佳穎的「Alive」。作品以水湳經貿生態園區為基地,規劃為城市農業創新中心,結合「ALIVE」與「ZERO」淨零排碳理念,推動永續社區的發展。銀獎為淡江大學建築系陳沁蕓、李佳宸的「Sea the Body」,運用互動技術與空間設計,結合心理學知識,創造培養和訓練正念的空間,促進心理健康。銅獎「PLS.PLAN」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李林蒼獲得。關注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問題,提出醫療艙設施方案,提供偏鄉多元化的醫療服務。

image070   

圖1 第17屆「創意狂想」組金獎作品「Alive」—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三、「巢向未來」組得獎作品介紹

「巢向未來」組金獎,由瑞德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其作品「醫療院所中的創新災害應對方案」在花蓮慈濟醫院導入AIoT智慧防減災系統,加強醫院內的預警與設施管理,災害發生時透過AI提高決策效率,強化醫院應變能力並保障人員安全。銀獎是城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友達光電的「生物識別智慧企業解決方案」,整合影像辨識與智慧辦公系統,以安全、高效及節能的方式推動企業ESG貢獻。銅獎得主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繽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潮』向智能未來『境』在節能科技-BIM建築資訊整合管理系統」,此作品利用BIM管理系統結機電控制與物業管理,提升館內運維管理效率;此外,評審團特別頒發「公共服務特別獎」給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官田遊客中心智遊趣」方案。鼓勵其以智慧化管理策略,包括智慧建築、IoT設備、及數據分析解決風景區轄區廣大、管理人力不足、車流不均、公廁安全等問題獲致良好成效,值得推廣以精進公共服務品質。

image071

圖2 第17屆「巢向未來」組金獎作品「醫療院所中的創新災害應對方案」—瑞德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未來展望

綜觀113年創意競賽得獎作品不論是ICT系統整合到IoT雲端服務,再到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應用、融入低碳生活的理念,這一理念強調透過減少碳排放來實現更永續的生活方式、從單一建築延伸至社區,甚至城市層面,並越來越注重環境友好與社會責任,都展現出智慧化居住空間設計的創新潛力,足見政府多年推動智慧建築成果的見證。

本競賽歷屆作品及本屆二組所有得獎作品均已上載競賽官網作品專區http://design.ils.org.tw歡迎瀏覽參考學習。歷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專輯」相關資訊可於本所官網出版品目錄(https://www.abri.gov.tw/tw/publication/list),並可於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購買。

業務報導林宣宇
舉辦「2024淨零建築設計獎」競賽頒獎典禮暨作品分享會

一、前言

本所為鼓勵各界參與2050淨零建築轉型發展,鼓勵未來建築物導入淨零建築創新節能技術,提高全民對淨零建築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關注及認識,普及淨零建築概念,進而促進相關產業邁向永續發展,自2023年起舉辦淨零建築設計競賽,113度辦理「2024淨零建築設計獎」活動,期能激發產業界及大專院校師生踴躍提出因應2050淨零建築發展的創新提案,擴大各界對淨零建築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關注。

2024淨零建築設計獎係以淨零建築創意設計實踐為競賽主軸,參賽者透過以實體建築場域或模擬建築導入淨零建築手法,如建築外殼節能設計、材料應用、能源管理、多元電力應用、深度節能手法、數位整合方案、水及廢棄物管理等,鼓勵青年學子及產業界將淨零建築概念融入建築空間與整體設計中,於作品中落實淨零建築設計理念與技術,進而達到提升生活環境品質、營運管理效率、實踐永續台灣、淨零轉型之國家施政目標。

本屆競賽分為「大專院校組」及「產業組」2組徵賽,「大專院校組」總計有26組報名參賽、「產業組」有17組報名參賽,2組分別選出10組入圍作品,再從各組選出5名「淨零建築卓越獎」。「大專院校組」的作品,除了涵蓋建築設計的專業領域,更強調融合多元淨零建築手法,並致力實現SDGs永續發展目標,提出生態節能、利用自然能源、建築環境多元共榮的概念發想。「產業組」作品則聚焦於現實建築中環境自然能源的再生利用,追求建築物整體營運中的淨零減碳,這些理念在作品中皆充分體現,成果斐然。

二、「大專院校組」得獎作品介紹

本屆「大專院校組」淨零建築卓越獎獲獎作品包括:「重生之窯」、「九蓮-淨零探尋之路」、「飄洋」、「AREC微藻研究與教育中心」及「海洋牧場-風力共生與養殖試驗場域」等5件。其中「重生之窯」係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陳欣道提案,作品以澎湖縣白坑村灰窯遺跡為基地,透過重新思考舊遺跡與新活動之間可能性,將遺跡的大架構保留,小部分做移除、加固、與重新利用當地咾咕石材料增建,創造不同空間感的體驗動線,實現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創造淨零建築的永續性。(如圖1)

image072     

圖1 2024淨零建築設計獎「大專院校組」淨零建築卓越獎作品「重生之窯」—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三、「產業組」得獎作品介紹

本屆「產業組」淨零建築卓越獎獲獎作品包括:「新北市政府第二行政大樓-淨零建築設計」、「中油綠能研發大樓」、「中央機關公西聯合檔案庫房新建工程淨零建築設計」、「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_自然構築計畫」及「百佑芒果樹辦公室」等5件,其中「中油綠能研發大樓」係由台灣中油綠能科技研究所提案,作品以再生、健康、低碳、節能、循環及智慧六大精神與淨零設計結合,預估每年可達到營運碳減量相當於5.5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未來將朝向建築全生命週期碳抵消目標邁進。(如圖2)

image073

圖2 2024淨零建築設計獎「產業組」淨零建築卓越獎作品「中油綠能研發大樓」—台灣中油綠能科技研究所

四、結語

本屆競賽獲獎作品不僅多元豐富,所展現的成果在設計及落實上皆具有複製潛力,因此特別於113年11月26日舉辦競賽頒獎典禮暨作品分享會(如圖3),邀請卓越獎獲獎團隊分享得獎作品,以擴大推廣淨零建築之多元技術與工法所創造出的永續價值,期盼透過公私協力推動淨零建築轉型。

image074

圖3 2024淨零建築設計獎頒獎典禮與會貴賓與獲獎團隊合影

 

綜觀「2024淨零建築設計獎」作品之創意可說是包羅萬象,參賽團隊設計理念也都具備獨特創見。透過本次競賽活動不僅激發建築設計產業及大專院校學生針對未來創新節能技術導入淨零建築規劃設計的發想,也能引導建築物提高能效與節能表現,同時鼓勵營建產業投入淨零減碳技術工法之創新加值服務,擴大各界公私協力共同推動淨零建築發展,以奠定我國2050年淨零碳建築目標的基石。競賽活動成果另登載於活動專屬網站(網址:https://nzebdesign.com/),歡迎各界上網瀏覽。

業務報導陳士明
整合BIM與人工智慧之低碳建築設計決策輔助工具

一、前言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日益嚴峻,各國紛紛推動減碳政策,而建築產業作為主要的能源消耗者與碳排放來源之一,如何提升建築設計的環境永續性成為重要課題。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023年報告,建築工程產業於2022年的能源使用約占全球總能耗的34%,其溫室氣體排放則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7%。因此,提升建築設計的能源效率與減少碳排放,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應對至關重要。

近年來,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技術的發展,為建築產業提供了精確的數位化建築資訊管理工具。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則透過強大的數據分析與決策輔助能力,進一步提升BIM的應用價值。本研究結合BIM與AI技術,開發一款低碳建築設計決策輔助工具,以協助建築師在設計初期綜合考量建築物的碳排放量、節能效果、造價與建材選擇,進而做出更環保與永續的設計決策。

二、BIM與AI在低碳建築設計中的應用

1.BIM技術的角色

BIM作為建築數據的整合平台,能夠提供建築物的幾何資訊、材料性質、能源消耗與碳排放數據等。透過參數化建模,BIM技術可用於模擬不同設計方案對建築能源效益的影響,並讓設計團隊更容易評估各種建材的減碳效益,進而選擇最適合的低碳建築材料。此外,BIM技術也能有效輔助建築生命周期評估,為建築物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詳細的環境影響分析。

2.人工智慧的輔助決策能力

AI技術則透過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演算法,如蒙地卡羅樹搜尋(Monte Carlo Tree Search, MCTS)及生成式AI(Generative AI),進行建築設計方案的最佳化。MCTS透過隨機取樣與數值計算,分析各種結構網格與建築外殼組合,以找出最佳低碳設計方案。此外,生成式AI則可根據BIM模型提供的參數,自動產生符合節能減碳標準的建築設計建議。這些技術的結合,使得建築設計過程更加智慧化,也能夠減少人為錯誤,提高設計效率。

三、決策輔助工具的開發與功能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開發的決策輔助工具整合了以下功能:

  • 低碳建材選擇輔助:透過AI語言模型,自動識別建材碳排放數據,推薦適當的建材。
  • 建築能效模擬:透過BIM模型與AI技術,預測不同設計方案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量。
  • 最佳化設計決策支援:透過MCTS分析不同結構方案的可行性,提供最佳的建築配置方案。
  • AI圖像生成應用:利用Stable Diffusion等AI影像生成技術,直觀呈現設計變更對建築外觀與環境融入度的影響。

四、研究成果與分析

本研究研發結合BIM與人工智慧的建築減碳設計輔助系統,旨在提升建築設計效率並實現低碳化目標。系統以BIM的參數化模型為核心,搭配MCTS及生成式AI,讓設計師在設計初期即可同時考量碳排放、節能效果與造價等,快速生成並篩選最佳設計方案。

系統透過大語言模型(LLM)解析資料並生成回應,建築師與使用者可透過介面即時互動,而MCTS技術則用於模擬與優化建築量體、結構系統與外覆系統,確保每個設計選項都經過蘊含碳排、結構性能與成本的多決策分析。此外,生成式AI提供擬真性高的建築外觀視覺化圖像,不僅能增強設計表現力,還能作為設計師與客戶溝通的重要工具。

本系統展現了三大優勢:第一,快速生成與篩選設計方案,大幅縮短設計時間;第二,透過建築結構設定計算碳排與造價等數據的驅動,讓設計決策更加科學與精確;第三,直觀的視覺化成果提升了設計師與客戶的溝通效率與滿意度。本系統的應用不僅有效支援建築規劃與設計流程,還為推動低碳建築與永續發展提供了有力工具,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五、結論與未來發展

BIM與AI技術的結合,不僅提升了建築設計的準確性與效率,更有效降低了建築過程中的碳排放。本研究所開發的決策輔助系統,透過參數化BIM模型與AI運算能力,支援建築師與工程師更科學的低碳建築設計。

透過本研究的發展與應用,我們期望能夠為建築產業帶來更加減碳與永續的未來,並推動我國朝向智慧建築與淨零碳排的數位凈零雙軸轉型發展目標邁進。

image075

圖1 AI輔助建築設計方案生成過程示意圖

業務報導葉昶辰
0121嘉義地震災情調查

今(114)年1月21日上午1時17分27秒於嘉義縣大埔鄉(嘉義縣政府東南方37.9公里)發生芮氏規模6.4之地震,震央位置在北緯23.23度、東經120.57度,震源深度為9.7公里。相較53年白河地震震央在北緯23.2度、東經120.6度,兩起地震震央幾乎完全重疊,本組震後即刻啟動地震災損等相關資訊蒐集工作,另為蒐集震區建築破壞狀況之現場資料,本組於2月7日由李台光副研究員及葉昶辰助理研究員偕同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姚昭智副主任及黃百誼助理研究員前往現地勘查。

本次勘查之各建築物災情簡要說明如下:

  1. 楠西國中:校舍結構系統為單層走廊且懸臂,雖以剪力牆補強過,惟力量傳遞問題,造成壞在既有結構;多處柱及牆體呈現剪力破壞;非結構部分,活動中心明架天花板部分崩落且多處牆體磁磚掉落,因主結構受損較嚴重,目前學生安排至楠西國小上課。
  2. 楠西國小:校舍結構系統為雙層走廊且非懸臂,主結構有觀察到短柱破壞,部分牆壁損傷;非結構部分,活動中心明架天花板大規模崩落,部分牆體磁磚掉落,頂樓女兒牆及部分非承重牆有破壞現象。
  3. 楠西區老人文康活動中心:現況已由結構技師判定為紅單,無法使用;外牆接縫處震損;非結構部分,部分牆體磁磚掉落,二樓以上部分天花板掉落以及頂樓太陽能構架部分斜撐連接處脫落。
  4. 楠西區公有市場:已使用逾60年,前經梁柱接頭補強及擴柱補強,惟震後部分未經補強柱構件發生嚴重破壞,柱圍束鋼筋間距過大,保護層混凝土碎裂,目前先暫時以臨時支撐維護安全。
  5. 玉井文化大廈:1樓規劃為停車場,初步研判考量通風、採光等因素而未設置牆體,造成典型軟弱層破壞,現況被判定為紅單,採鋼構支撐以維安全。
  6. 台南藝術大學:多棟結構採用磚構造,磚造牆體於邊界構材破壞,部分建築牆體裝飾材非用一般之磁磚而採用建築用磚頭,於地震後大面積磚頭掉落,幸好當時無人通行,這經驗警醒我們未來除了注意結構安全外,建材採用與地震安全的關係,仍應納為建築設計重要考量因素。

 

本次地震災情嚴重之原因推估如下:

0121嘉義地震有近斷層地震脈衝效應,且發生破壞之建物週期推估為0.2-0.3秒,對應反應譜幾乎在峰值,表示建築物受震反應會更大。

楠西區多數民宅、校舍等皆為921地震前興建之房屋,且使用磚造建築,耐震能力不佳,造成嚴重災情。

本次勘查也發現許多原先規劃為收容所空間,震後主結構並未受嚴重損壞,然而非結構破壞,如天花板、非結構牆以及消防管線破壞,造成喪失收容所使用性。

image076

圖1 楠西國小活動中心明架天花板大規模崩落

  image077

圖2 楠西區公有市場柱圍束鋼筋間距過大,保護層混凝土碎裂。

業務報導謝宗興
虛擬仿真與可視化結合BIM技術於「預鑄工法」的操作運用

營建產業領域中,工地現場的擋土支撐、基礎開挖、預鑄現場施工管理及勞工安全等都是施工現場極為重視的課題,實務上,無論負責設計、監造、施工的從業人員,都應該對工程現場操作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正確的施作使整體效率提升,並確保工地安全。然而一般學生乃至進入職場的從業人員,受限於可參訪工地類型、施工階段、時間、地點等因素,實際至各類工地現場對工程各階段進行實習或參訪有一定的難度,對現場操作了解不足,難以養成技術熟練的工地工作人員。

在傳統的教育訓練中,若施工人員需要有關現場之資訊,則需要長期到工地現場實際觀察與確認,不僅花費時間,亦伴隨著一定的風險。而VR的應用可為營建工程的提供了一個創新而高效的教育訓練進行方式。施工人員可透過這種身臨其境的虛擬環境,感受到各種工地現場與各種施工時的場景,避免任何意外導致的危害。因此,不論是進行職安的教育訓練,或是訓練施工人員對於品質檢核,可以藉由VR環境進行事前訓練,透過VR技術之導入,施工人員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有效學習工項施工注意重點。

本所在113年建築資訊建模(BIM)應用推廣計畫中,以「預鑄」為主題,以虛擬仿真與可視化的BIM情境式模擬設計,建置相關情境供學員以虛擬方式體驗實習,在仿真的情境中提供學習的專業知識,讓學員在操作的過程中逐漸熟悉預鑄工程的作業流程,進一步提升體驗品質及教學效益。本系統之虛擬場景將分為「預鑄工廠」以及「預鑄施工」現場,預鑄工廠場景內包含預鑄柱與預鑄梁之預鑄工廠與成品處儲存處,以輔助生產流程之情境劇本;預鑄施工現場場景為預鑄構件臨時儲存處、地上一樓施作預鑄構件與施作場鑄板之施工現場,以及預鑄構件澆置混凝土注意事項等,以輔助施作流程之情境劇本,如下圖1、圖2。

 

image078

圖1 預鑄工廠儲放材料的現場可視化情境模擬

image079

圖2 預鑄柱現場組立時設置臨時性支撐

image080

圖3  VR情境劇本架構圖

本系統依據積層式預鑄工法的柱、梁實際構件製作及施工流程建制「教學情境」,並在此基礎上建置「互動測驗」進一步加強情境劇本的互動性體驗,並於本年度完成四套「學習情境」體驗及一套「互動式測驗」體驗。四套「學習情境」體驗總共包含32個流程關卡,其中設置的知識點會以對話框形式呈現於3D環境中,同時將重點元件以亮顯方式呈現。學員可以在VR環境中以不同角度、距離實際了解預鑄構件生產與施工流程。例如在「檢驗預鑄構件生產與施工流程」情境中,工廠及施工情景中各取兩個工作流程製作4道互動測驗關卡確認學習狀況,每個互動測驗關卡會顯示出3個檢查項目,其中一個項目會故意設計成有所缺失。測驗過程裡,學員需於規定範圍內檢驗構件、工法,找出有所缺失的部分並標示缺失部分,待完成所有關卡後顯示本次操作得分,用以驗證學習成果。

本年度「虛擬仿真與可視化的BIM情境式模擬設計」以預鑄工法為主題所建置一系列鑄件生產及現地安裝之場景與情境,已完成的內容將持續內部測試,完善其檢核情境之互動式模擬內容,有效利用現有場景並將其效益最大化,並將在建築數位展示中心展示,提供學員體驗學習。

業務報導葉昶辰
居安思危 防患未然-建築居家耐震檢視重點

家是每個人溫暖的避風港,但是台灣地震頻繁,居家安全更是第一要務。0121嘉義地震再次震出民眾對於建築耐震議題的關注,近年從震災經驗中發現,通過評估補強的建築物都能挺過大地震的考驗,免於傷亡的憾事發生,相較於災後重建,災前只要小小的投資,就能永保安康。

一、舉手之勞 扭轉乾坤—家具鎖固 牆不亂拆

居家防震可從身邊事物做起,首先進行室內裝修時,應該避免大量敲除內部隔間形成軟弱層,以免在地震時引發建築物崩塌危及生命安全,921的東星大樓和0918的玉里便利商店崩塌事件都是典型的案例。另外,大型家具要進行防震鎖固,根據日本歷次大地震統計,有30%~50%人員受傷是家具所造成,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實驗發現,地震震度4起東西開始掉落、震度5起家具開始傾倒、移動,在人們晃動踉蹌之際造成危害。

二、起心動念 化險為夷—評估補強 安全安心

建築本身的防震可從耐震評估做起,透過委託建築師、專業土木結構技師,依據內政部的「建築物耐震初步評估法PSERCB」針對建築物結構系統、結構細部、損害狀況以及475年、2500年回歸期地震耐震能力進行定性及定量評估。如果危險度總評估分數R>30耐震性能有疑慮之建築,或是其他被判定有顯著性軟弱層,也就是一般所稱軟腳蝦的建築物,在短期內若不會或無法更新重建,可以先行補強。0206和0403大地震驗證,建築物補強確實能挺過大地震的考驗,米崙斷層的明禮國小和天王星大樓對面的麗翔酒店就是很好的例證。而且,採用一樓弱層補強方式,居民協調較容易,只約需1.2~4百萬元、2~4個月即可完成,在下次大地震時就不會發生致命性的崩塌,安全又安心。而政府為鼓勵居民自主評估、補強,也都有提供補助,大家可搜尋當地政府資訊,為自己的安全爭取權益。

三、內政部與您一起努力 守護韌性家園

除了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系統和家具等耐震研究外,為全方位維護國人居住安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更長期投入耐震法規與設計施工規範研修,以及建築材料、構件及工法耐震性能實驗檢測研究。近期新修規範要求挫屈束制支撐構件應進行相關性能試驗,建研所材料實驗中心即以國內僅有之3,000噸油壓試驗機,大力支援「BRB挫屈束制支撐構件」檢測業務,進一步為大樓、廠房新建及既有建築耐震補強支撐構件性能把關。BRB挫屈束制支撐構件補強的實績,體現在屋齡超過半世紀的麗翔酒店,0403震後仍屹立原地與對街的天王星大樓形成強烈對比,說明耐震補強真是CP值超高的好東西。

內政部邀請您跨出守護地震安全的第一步,於下次地震來臨之前,防患於未然,透過耐震評估及耐震補強,為打造溫暖幸福的韌性家園一起努力。

image081

圖1 家具家電防震實驗

(家具家電防震對策影片請參考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Video_Content.aspx?n=16&s=198062)

image082  

圖2 花蓮市麗翔酒店以BRB挫屈束制支撐構件補強

業務報導靳燕玲
高齡友善環境觀點下社會住宅之住宅單元用後評估

台灣於 2018年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逐年升高的高齡人口比例,顯示高齡者的居住議題越顯重要。為滿足高齡者的居住需求,提供良好居住環境之示範,本研究以政府提供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作為研究標的,透過使用後評估(POE),調查已入住高齡住戶的居住使用問題。以此為基準提出社會住宅高齡友善居住環境之設計原則,作為後續社會住宅之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維護等階段之品質提升參考。

本研究採用文獻研究法探討高齡友善住宅的評估指標、空間研究,分析我國社會住 宅興建現有法規及用後評估研究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提出高齡友善住宅的評估框架。並以問卷調查、家戶訪談,調查北中南東六處社會住宅基地,回收共72份有效問卷,實體訪談25戶家戶及17位專業者。

研究發現,社會住宅設計未能針對高齡者的特殊需求進行規劃。大多數高齡者只能選擇一般房型,只有少數需要輪椅的高齡者能優先入住無障礙房型。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未來高齡者比例將進一步增加,現有房型設計無法有效滿足日益增加的高齡承租者需求,亟需調整。高齡者的居住需求因其家戶型態(如獨居或雙老同居)及身體健康狀況(健康、亞健康或需協助)而有所不同。健康的高齡者可較為適應現有環境,而需要他人協助的高齡者高齡友善環境觀點下社會住宅之住宅單元用後評估研究則依賴更多的空間支持,尤其在日常活動空間如浴室、臥室等,需要更友善的設計、彈性調整機制來滿足其輔具使用需求。高齡者友善的居住環境設計應注重空間包容性設計,以及安全設施的安裝,如扶手、適當的動線和防滑設施,保障高齡者的安全與便捷。提供空間彈性改造機制與可能,以便隨高齡者需求變化進行調整。設備選用應注重簡便易操作、包容性的家具配置及色彩選擇,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利於高齡者自尊自立生活。管理機制方面,現有的物業管理體系對高齡者的需求支援不足,且高齡者延長居住年限的需求尚未建立完善機制。因此,未來的社會住宅應針對高齡者需求進行規劃設計,並建立更完善的管理和支持體系,促進高齡者的居住品質。

 

建議一「推廣社會住宅一般住宅單元高齡友善設計原則及修改縣市社會住宅設計手冊」:

針對本部國土管理署「社會住宅規劃設計及營運管理作業」參考手冊,新北市、臺北市社會住宅規劃設計基準需求表之內容,建議住宅單元內各空間單元在設計規劃時需重點考慮於浴廁、臥室預留適當空間,供住戶自行設置扶手及其他輔助設施。並提出衛浴空間尺寸、地坪規格之改善建議。另提出社會住宅一般住宅單元高齡友善設計原則,依照高齡者需求,整理優先滿足高齡者需求的「基本原則」,及可提供更為便利或是更為完善的「優化建議」。供規劃設計者及建築設計者參考,並可推廣應用於一般居住單元。使一般居住單元能更符合高齡者之使用模式,達成高齡友善的目標。


建議二「物業管理發包文件及管理方案應納入延緩身心老化與高齡者服務」:

高齡友善之居住環境除了建構安心、安全、安定之戶內單元,亦要鼓勵高齡者走入社區、重視高齡者與他人互動的心理需求。社會住宅管理不同於一般大樓物業僅協助公共空間的管理,社會住宅物業同時具備社工、住戶關懷、戶內修繕等超出既有物業專業的角色。建議未來社會住宅存量增加後,應考量物業專業知能精進,將扶老、扶幼等身心關懷的知能教育訓練,列入社會住宅物業管理委託專業服務案的服務需求說明書。並建議將社會住宅高齡者之租約管理結合社福資源,依不同戶數規模之社會住宅,以委託駐點社福機構統一管理高齡者租約,或以社福專案計畫提供居住協助、社群互動。以達到協助高齡者建立自尊、自立生活之目標。

image083

圖1 113年9月13日「社會住宅暨高齡友善居住環境學術研討會」

專題報導徐虎嘯
老宅延壽 老人更安心研討會

一、前言

居住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源,也是實踐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為照顧弱勢及青年族群的居住需求,政府已提出興建25萬戶及8年百萬戶租屋家庭支持計畫的社會住宅政策,其中更結合多樣社會資源,提出租金補貼、新青安政策、包租代管、小造鎮計畫等政策,支援不同世代的居住需求,活化社會與都市。

根據國發會人口資料推估,我國已於今(114)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而近年高齡化的發展趨勢也進一步衍生出人屋雙老的新議題。依據本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顯示,我國113年Q2的房屋稅籍住宅總數約為938萬8,955戶,如進一步依據房屋稅籍資料分析,這些住宅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數量約佔55.7%,其總數已超過500萬戶,而這其中有一半居住著65歲以上的高齡者。然而這些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建築物,可能面臨耐震能力不足、龜裂漏水、外牆磁磚掉落或缺乏電梯讓長者寸步難行等問題,但是要在短期內全面更新重建可能不切實際也緩不濟急,再加上都會區土地缺乏,新興住宅建設往都會區外部發展,迫使青年族群人口大量外移,更加劇人屋雙老和都市空洞化的現象,更可能導致都市窳陋衰頹無法與臺灣同步持續繁榮發展。

然而,建築物延壽是藉由經濟、簡易、快速的評估與修復補強技術工法,在短期內增進安全性能並改善居住品質,除可提升高齡者的行動能力和居住安全外,而且因無需拆除重建,大約可降低60~70%的建築碳排放量,其所帶來的建築減碳成效,將可加大我國淨零建築推動力道,符合「2050淨零碳排」的世界趨勢。因此啟動老宅延壽計畫,為人屋雙老的社會再創新局,勢在必行。

二、辦理「老宅延壽 老人更安心研討會」

為更能充分掌握並廣納各界對高齡老宅建築延壽的意見,並透過溝通及對話建立共識,本部爰於113年12月10日(星期二)下午13時30分,假大坪林聯合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舉辦「老宅延壽 老人更安心研討會」,由董政務次長建宏主持(圖1、圖2),並分就老宅延壽的技術與法規挑戰,以及實際執行可能遭遇的困難與減碳效益,邀請國內頗負盛名的專家學者進行4場次的專題演講,講題與講者資訊如下(表1):

  • 老宅延壽技術的挑戰,邀請廖慧燕建築師主講「人屋雙老住宅垂直動線整建改善」,就現行國內老宅增設無障礙設施電梯的法令限制、民眾整合意願及經費補助等困境進行說明,並提供相關改進建議方案。
  • 老宅延壽法規的挑戰,邀請本部國土管理署王武聰組長主講「都市更新整建維護實施現況與展望」,就現階段政府的法令規定、補助機制與實施成效,以及現行有關推動程序、補助對象、修繕資金與專業團隊等課題遭遇之困難進行說明,並提出政府後續改進的建議方案。
  • 老宅延壽實際執行上可能遭遇困難,邀請臺灣科技大學邱建國特聘教授主講「建物結構性能評估與延壽技術發展」,針對建築結構體的主要碳排來源、補強技術的減碳成效以及我國與鄰國日本的相關規範標準進行說明。
  • 邀請國立成功大學蔡耀賢副院長主講「『建築延壽的減碳效益』好嗎?」,除說明為達成實現2050淨零碳排放目標,建築蘊含碳排也佔有極大影響力外,並介紹透過建築延壽整建維護的建築減碳潛力,以及鄰國日本為因應人口減少與老化,如何透過整建維護來減少空屋的住宅政策,提供我國政策規劃參考。

由於老宅延壽為本部現階段重要的議題,為廣納多方意見,本次研討會也邀請到立法委員蘇巧慧國會辦公室、臺灣營建研究院董事長、全國建築師公會、冷凍空調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建築材料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脊髓損傷者聯合會,以及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等地方的建築師、土木技師、都市更新公協會的理事長等貴賓出席,以「營建產業的挑戰與契機-老宅延壽整建維護及低碳轉型」為主題,並由董政務次長建宏親自主持綜合座談 (圖3) 就下列題綱聆聽大家的意見:

題綱一:我國老宅延壽整建維護的目標

題綱二:成就老宅延壽整建維護的資源需求與障礙排除

題綱三:如何打造老宅延壽整建維護的運作機制與產業鏈

三、結語

由於老宅延壽也是我國住宅政策中的關鍵議題,面對老屋老化速度快於都更推動的現狀,以及我國人口增長停滯的挑戰,現有的都更與危老重建方案,已無法全面應對與因應,故政府如何突破目前僅靠拆除或重建的單一路徑,探索老宅延壽的措施,不僅能減輕社會住宅供給之壓力,釋放空置房屋,也能活化住宅市場讓建築得以持續活化利用,甚且還可因減少住宅的新建,大幅降低我國的建築碳排放量。

但由於國內老宅數量為數眾多,要在短期間內完成整建維護改善恐無法達成,本部未來將透過政策整合、行政程序簡化、提高資金挹注,同時結合減碳之綠色金融提高誘因,並投入專業人力及輔導團隊,加大力度協助公寓大廈成立管理委員會,完善整個延壽機制,來加速老宅延壽整建維護工作,進而提升高齡者的行動能力和居住安全,避免因不斷新建房屋產生大量的建築碳排量,達到「2050淨零碳排」的世界趨勢。


 

 
表格3

表1 「老宅延壽 老人更安心研討會」議程表

                   

image085

圖1 研討會合影

  image086

圖2 董政務次長建宏致詞

 

  image087

圖3 綜合座談

專題報導王家瑩
舉辦本部淨零建築授證典禮及論壇

一、前言

因應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問題,全球目前有超過150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而歐盟、美國及日本等相繼提出於2050年達成碳中和或淨零排放之倡議,為與國際趨勢接軌,我國也針對2050淨零排放目標,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11年3月30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針對我國工業、能源、交通運輸、農業、環境及建築等部門,提出臺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階段里程碑,其中本部負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推動,參考國際趨勢,於推動多年且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標章基礎上,推動建築物淨零轉型,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制度,發展近零碳建築技術,先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使用零碳再生能源,以逐步達成2050年淨零建築願景。

為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達到更優良的環境效益,本部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及我國亞熱帶高濕高熱氣候條件與國情,建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已自111年1月1日起實施,初期採鼓勵申請方式,並自112年7月1日起採分年分階段方式,由公有新建建築帶頭做起,以引導民間跟進,針對耗能量大之建築物優先推動,逐步擴展至其他建築物,預計115年7月1日起納入各類建築全面實施。另外,本部為擔任起建物節能改造的領頭羊,宣布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招標的社會住宅及公辦都更建物,自112年起率先全面導入新建住宅能效標示1級以上,以落實2050淨零排放施政目標。

然而,國內既有建築物約占全國建築物總量97%,普遍存在耗能、不符生態環境等問題,為提升建築能源使用效率,本所依據行政院核定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112-113年)公共建設類「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六大推動策略中之(4)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分年分階段辦理既有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評估與淨零建築授證及表揚等相關工作事項。為了瞭解既有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依據本所建築能效評估手冊,進行既有公有建築物之能源效率診斷評估,評估案件取得淨零建築者,給予公開授證、展覽及表揚,及分享淨零建築之改善技術與設計經驗,推動既有公有建築之淨零轉型,並透過展覽達推廣交流之目的,同時亦傳達內政部推動淨零建築政策之決心。

二、授證典禮暨論壇辦理成果

為鼓勵業界積極投入淨零建築發展,並具體推廣我國淨零建築政策落實之成果,同時表彰民間企業響應社會責任投入淨零建築的申請,爰規劃辦理淨零建築授證表揚及論壇活動,113年度安排首次取得淨零建築2件,及近零碳建築(第1+級)9件進行授證,其中包括公有建築物2件、民間建築物9件,具體呈現公有帶動民間參與且企業大力支持之成效。

113年度淨零建築作品於12月3日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廳401廳盛大舉行授證典禮暨論壇活動,由本部董政務次長建宏蒞臨授證及致詞,並邀請崔理事長懋森及顏理事長家鈺等貴賓出席觀禮,並與授證單位代表及與會貴賓進行合影留念(如圖1)。另外,本活動於授證典禮後舉辦「淨零建築優良案例論壇」,分享其建築節能技術與改善經驗,以供觀摩學習,引導更多的既有建築物導入建築能效設計,進一步擴大淨零建築之推廣效益。

image088

圖1 董政務次長建宏及蒞臨來賓與淨零建築受證者合影

三、淨零建築作品簡介

本次授證的2件淨零建築作品,即為民間建築物自主申請的最佳範例,其中國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國泰人壽台中烏日大樓」,採自設太陽能光電設備及建築窗採用複層玻璃間隔,以惰氣填充阻隔熱氣等設計,在建築外殼節能方面有傑出的表現(如圖2),另一件淨零建築作品為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瑞光大樓2」,運用建築中控系統、DALI燈控系統及空調夜間儲冰系統,並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有效的將建築節能、創能及儲能融入於設計,同時也取得綠建築鑽石級;此2件淨零建築作不但帶動民間企業提升建築能效,更提供了可借鏡的卓越典範。

另外,113年度授證的案件還包括經濟部中台灣創新園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材料實驗中心(如圖3)等2件公有建築物,以及和泰興業中部分公司第一期廠辦大樓、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行政大樓、合作金庫商業銀行總行大樓、群光智慧綠能大樓、遠傳電信企業總部大樓、滬尾藝文休閒園區及三重區龍濱段393,470-1,471地號危老重建案等7件民間建築物取得近零碳建築(第1?級),顯示已有許多民間企業紛紛響應政府淨零建築政策,陸續完成建築能效評估及自主標示,具體呈現公有帶動民間參與且企業大力支持成效。

  image089

image090

  圖2 淨零建築授證作品-國泰人壽台中烏日大樓

    image091

image092

圖3 近零碳建築授證作品-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材料實驗中心

四、未來展望

國內既有建築物約占全國建築物總量97%,普遍存在耗能、不符生態環境等問題,為提升建築能源使用效率,未來本所將持續蒐集國際間推動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及老舊建築節能改善技術,同時整合我國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系統,強化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物之建築能源效率,有效提升綠建築節能設計水準再逐步擴展至其他建築物,在成效良好的綠建築基礎上邁向2050淨零建築目標。

專題報導呂文弘、林宣宇
第4期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113年執行成果

一、前言

為達成2050淨零建築願景,依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本部主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執行,由公有建築帶頭示範,逐步引領擴大民間建築跟進參與,共同推動淨零建築轉型發展。為推動我國淨零建築之發展,本所依據淨零建築4大推動主軸,包括:(1)提高新建建築物能源效率、(2)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效率、(3)提升家電產品能源效率、(4)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等,規劃分年分階段推動淨零建築相關應用推廣措施,辦理研訂建築物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改善方案與推動建築物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等相關工作事項,透過公私協力全面推動建築淨零轉型,逐步邁向2050淨零目標。

為推動我國淨零建築發展,本部陳報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112-113年)公共建設類計畫,業經行政院於111年10月27日核定,從淨零建築制度及法制規範、人才培育、技術發展、實證應用及推廣等面向,全面推動淨零建築,提升建築能效,促進營建產業升級,以達成淨零建築分階段目標。

本計畫兩年度經費編列2.0671億,執行數為2.0671億,執行率為100%。累計效益包含推動智慧綠建築減碳量、新建及既有建築物完成能效評估及標示、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完成建築物智慧能源管理服務平台功能規劃及資訊交換標準、建立國產木材建材之工程性質及碳盤點資料庫、提出CLT樓板防火設計規範增修建議條文草案、參與淨零城市展、辦理淨零建築產業交流及研討推廣活動、辦理淨零建築創新示範場域遴選及實證及辦理淨零建築標竿案例與節能減碳技術展示宣導活動,均達成指標績效。

 

二、「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計畫內容

本計畫透過6大推動策略,包括(1)建構淨零建築政策制度、(2)健全淨零建築法制與規範消弭限制、(3)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與建構產學研發展平台、(4)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5)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及(6)展示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等,辦理淨零建築發展所需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建構、執行及示範場域與減碳工法推廣應用等工作,跨部會合作並結合產、學、研量能共同推動。

 

三、執行成果

為積極推廣我國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本計畫113年度已完成重要成果彙整說明如下:

(一)建構淨零建築政策制度

1.本部透過公有帶頭,採分年分階段方式建立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示制度,自111年1月1日起實施,而本部「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也已納入建築能效等級相關規定。同時本所提出建築能效評估系統手冊作為評定建築能效等級之方法。另外,繼112年7月1日起由公有新建辦公、服務類建築率先推動,要求該類機關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併同申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113年7月1日起公有新建公共集會類、商業類及休閒、文教類建築物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需同時申請建築能效評估,以逐步達成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之階段目標。

image093

圖1 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分年分階段實施時程

(二)健全淨零建築法制與規範消弭限制

1.為有效整合現行建築能效評估系統,2022年版以「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為基礎,修正新建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n、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e、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系統E-BERSe及新建住宅能效評估系統 R-BERSn相關規定,並增訂納入新建集合住宅共用部分能效評估系統RP-BERSn,彙輯成2024年版「建築能效評估手冊(BERS)」手冊,將自114年7月1日起實施,以健全建築能效評估制度。另外辦理既有建築物能效改善診斷評估之相關專業人員講習會3場次,總計284人次參加。

image094

圖2 出版「建築能效評估手冊(BERS)」2024年版

(三)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與建構產學研發展平台

賡續以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等淨零建築核心議題資訊為主軸,辦理跨部會、跨領域淨零建築人才培育,藉由研訂不同專業領域之淨零建築教材研訂及辦理講習培訓活動培育所需專業人才。

1.為推動淨零建築跨域整合之教學資源累積與擴散,協助相關淨零建築產業了解淨零建築跨領域內涵與重要性,本所繼112年完成「淨零建築產學研推廣宣導平台」網站建置(https://nzb.bers.tw/),113年延續營運管理該網站,將相關資訊及培訓教材數位化,進而達到推廣淨零建築之效,俾利資訊之傳播也做為人才或團隊跨域合作發展基礎。

2.本所今年針對培育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共舉辦「淨零建築跨領域專業人員培訓活動」30場次,總計3,415人次參加及「種子教師培訓課程」3場次,總計培訓33人次。透過「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發展聯盟」之產學研交流平台,借助聯盟相關成員經驗及量能完成合作發展案 3 案,促進淨零建築跨領域合作發展。完成淨零建築相關之「住宅類新建建築能效評估實務」、「非住宅類新建建築能效評估實務」及「既有建築能效評估專家診斷實務」等3冊教材。

image095  

圖3 淨零建築跨領域專業人員培訓活動-台北市公訓處場次

image096

image097

image098

圖4 出版淨零建築跨領域專業人才課程教材「住宅類新建建築能效評估實務」、「非住宅類新建建築能效評估實務」及「既有建築能效評估專家診斷實務」



 

(四)公私協力全民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

1.辦理「自然碳匯及低碳建築研討會」1場次,總計263人次參加。本研討會係為跨部會合作,上午邀請中興大學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主講「自然碳匯量測與效益評估」、經濟部能源署葉光哲科長主講「我國節能策略與發展」及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高俊璿科長主講「自然碳匯推動現況」,並由本部劉部長世芳親自主持上午場「營建產業因應碳匯及低碳淨零轉型」綜合座談會。下午場綜合座談會「綠能及碳匯之發展與展望」則由本所王所長榮進主持。

image099

圖5 「自然碳匯及低碳建築研討會」本部劉部長蒞臨致詞


2.辦理「淨零建築授證典禮暨論壇」由內政部董政務次長建宏授證表揚2件取得最高等級的淨零建築及9件取得近零碳建築(第1?級)案例,計授證「國泰人壽台中烏日大樓」等共11件,總計138人次參加。內政部為擔任建物節能改造的領頭羊,透過本次論壇未來將參考日本住宅延壽計畫及國外建築物整建維護等計畫,研提結合淨零評估機制,以達確保居住安全並落實居住正義。

image100

  圖6 「淨零建築授證典禮暨論壇」開幕式-董政務次長建宏蒞臨致詞

image101

圖7「淨零建築授證典禮暨論壇」授證者與貴賓合影

3.為擴大全民公私協力的參與推動淨零建築發展,本所延續辦理「淨零建築與建築能效評估標示推廣說明會」4場次,總計657人次參加。完成辦理既有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診斷評估及改善講習會3場次,總計216人次參加,及近零碳建築觀摩會3場次,總計72人次參加。

image102

圖8 淨零建築與建築能效評估標示推廣說明會-中央場次

4.完成辦理第二屆「2024淨零建築設計獎」競賽活動及頒獎典禮,鼓勵學生及產業參與2050淨零建築轉型發展,針對未來創新節能技術導入淨零建築規劃設計發想,報名件數計有大專院校組26件、產業組17件作品參賽。

image103

 圖9 「2024淨零建築設計獎」頒獎典禮 本所王所長榮進蒞臨致詞

image104

 圖10 「2024淨零建築設計獎」頒獎典禮合影

5.完成既有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診斷評估工作18案、新建及既有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認可,累計至2024年度為111件,及完成公有建築物能效初評及試評作業19件。透過公私協力成立建築能效評估諮詢輔導團,完成建築能效評估諮詢輔導工作121件及完成113年「既有公有建築物能源效率診斷評估及改善技術指引」(草案)。

6.完成辦理建築淨零轉型社會溝通會議1場次,共16人次參加。邀集社會各界包含NGO團體、公協會、業者、專家學者、法人智庫及相關部會代表,討論既有建築淨零轉型推廣策略及建築淨零轉型推廣技術應用,以利未來有效推廣全國建築物能效改善之政策。

(五)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

賡續辦理建築物能源管理數據資料庫建置與應用,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與認證制度精進以持續加強推廣淨零建築節能,並透過CLT牆板與接合部防火性能評估及設計方法建立,健全CLT木構造規範。

1.為實踐淨零建築節能,本所參考國際建築淨零碳排放技術,規劃辦理適合我國際氣候特性與能源使用之建築節能技術及減碳工法,包含完成建築物智慧能源管理服務平台功能規劃及資訊交換標準1項、建築物智慧能源及維運管理服務平台營運管理及辦理建築物智慧能源及維運管理服務平台推廣說明會3場次,總計169人次參加。

2.完成辦理首屆低蘊含碳建築標示授證典禮1場次,總計179人次參加、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與認證制度精進計畫專家會議3場次,總計42人次參加。辦理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與認證制度種子委員培訓班1場次,總計31人次,以及低蘊含碳建築案例評定試辦作業10件。另舉辦「淨零木竹構造防火技術應用研討會」2場次,總計200人次參加。

image105

圖11 首屆「低蘊含碳建築標示授證典禮」授證者與貴賓合影

3.完成國產工程木材(結構用集成材與直交集成板)之碳排資料分析及木竹建材耐燃性能試驗36次、直交集成板(CLT)牆板耐火試驗2次、CLT樓板與牆板接合部耐火試驗2次及提出木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中第九章增訂CLT牆板防火時效建議草案。

image106

  圖12 淨零木竹構造建築減碳應用

(六)展示推廣與拓展產業國際化

透過淨零建築產業交流以及辦理展示宣導暨玲建築標竿案例與節能減碳技術等活動以激發未來淨零建築新技術發展的可能並同時向民眾持續擴大推廣淨零建築政策。

  1. 為拓展我國淨零建築營建產業國際化,創造就業與商機,本部今年積極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13年3月19日~3月22日主辦之第二屆「2050淨零城市展」,展出本部淨零相關政策成果,另外透過淨零建築與建築能效評估宣導影片2部及近零碳建築案例-高雄市社會住宅-崇實安居模型1座,作為淨零建築相關展出,並邀集民間業者共同參展,匯集政府部門與民間產業界力量,公私協力共同投入淨零排放行列。

image107 

 圖13   2024年淨零城市展 2050淨零城市展本部淨零願景館

  1. 同時為擴大推動淨零建築政策邁向2050淨零建築目標,本所完成辦理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標示制度推廣講習會4場次,總計199人次參加、淨零建築節能減碳技術宣導推廣活動3場次,總計206人次、及淨零建築相關技術應用研討會3場次,總計201人次參加。

 

四、結語

「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為兩年期計畫,在持續透過公私協力及跨部會合作之下,透過許多說明會、研討會、觀摩會及競賽逐步引領擴大民間參與淨零建築轉型。更透過淨零建築跨領域的人才培訓及課程教材研訂帶動淨零建築整體產業之啟動。回顧我國既有成果及經驗,並提出下階段展望,未來兩年(114-115)將由「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推動計畫」接續推動我國淨零轉型,以公有建築為主帶頭示範,並分期分階段推動民間自願參與及訂定法令強制規範,逐步擴大推動公有和民間之新建及既有建築能效達成近零碳。

專題報導賴深江、郭建源
本所113年度「都會區域計畫-因應氣候變遷城鄉防災策略」

一、辦理緣起

為面對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事件頻傳之趨勢,依據內政部「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112至116年)-土地利用領域」所提調適策略,本所配合推動「落實都市計畫土地使用有關防洪、排水及滯洪等檢討」、「辦理都市熱島及都市風廊之應用性研究」等項措施。並配合本部國土管理署未來推動都會區域計畫之需求,又基於因應氣候變遷除建物本身之外,應擴大自國土規劃整體考量氣候變遷之極端降雨、高溫等衝擊,俾提升因應能力。本所獲得內政部國土永續發展基金經費支持,辦理「都會區域計畫-因應氣候變遷城鄉防災策略(113-116年)」,本計畫年期分為四年,研究範圍包含六都,內容包括「都會內水減洪韌性規劃」及「因應熱島效應之都會區域通風廊道規劃」等兩項規劃議題,第一年(113年)執行情形如下。

二、議題一「都會內水減洪韌性規劃」執行情形

近年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極端降雨事件已漸為常態,都會區洪氾災害以傳統工程手段可達減災績效已趨極限,土地使用計畫等非工程手段漸受重視。為因應氣候變遷極端降雨對都市土地之浸淹衝擊,如能分析出具有減災效能的土地使用規劃,將可降低水災風險。

本計畫以建立可跨越土地使用規劃與水理計算之減洪韌性評估技術應用與工具、建構減洪韌性雲端規劃平台為目標。自流域觀點兼顧城鄉發展與減災,整體考量開發計畫產生影響,並透過應用地文性淹水排水模式(Physiographic drainage-inundation model, PHD-model)進行水理演算評估減洪措施成效,以收整合成效。

本計畫113年以臺南市與高雄市為研究案例,使用「地文性淹排水模式」模擬在定量降雨及重現期降雨等雨量情境,以及土地利用現況及都市計畫情境之逕流現象,針對逕流演算成果,再進行後續之氣候變遷雨量情境及都會區域計畫範圍內土地之內水減洪韌性規劃情境之逕流現象模擬,以分析與探討演算各情境之影響,本計畫成果說明如次:

(一)經氣候變遷暴雨增量分析,可發現臺南市及高雄市於氣候變遷情境下,降雨量均有顯著提升,最大之增量可超過40%。又模擬結果顯示現況易淹區域於未來氣候變遷情境下,淹水範圍及深度均有上升,尤以都市發展核心區(如臺南市永康區、高雄市三民區等)和新興發展區(如臺南市仁德區、高雄市橋頭區等)影響最顯著,顯示氣候變遷加劇都市計畫地區受淹水災害之風險。

(二)減洪措施潛力區位之建議

1.建議整合淹水潛勢區內未開闢農業發展地區第2類、城鄉發展地區第1類農業用地、城鄉發展地區第1類土地之公園綠地如屬台糖土地及公有土地者,於未來辦理土地開發作業時宜優先規劃作為滯洪設施及綠色基盤設施設置之儲備用地。

2.流域或行政區內淹水範圍可利用減洪措施潛力區位較少或無可用土地資源者,為避免淹水範圍擴大增加,建議於土地規劃作業時應以避免持續擴大及開發為原則。如地方政府考量經濟發展或既有產業設施聚集效益,確有開發利用之需求,建議整合周邊可利用之減洪措施潛力區位進行系統性減洪規劃,同時透過土地使用管制規範,於土地辦理開發作業時配合設置滯洪設施或綠色基盤設施,增加減洪措施運用手段,降低開發後淹水災害對地區之影響。

3.本計畫之資料系統規劃與減洪韌性雲端平台之雛型已針對水理演算需求初步建構完成,後續規劃納入土地使用相關規劃人員對於圖資展示與演算情境之需求,續以建構平台。

三、議題二「因應熱島效應之都會區域通風廊道規劃」執行情形

因應都市熱島問題,在都市內導引通風廊道是最佳解方,風是未來都市規劃的新元素。依據行政院推動之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112-116)土地利用領域,已將熱浪視為優先處理議題,並將都市熱島及都市風廊研究列為行動計畫。應用都市風廊增進都市空氣流通,必需指認都市內主次要風廊路徑,配合都市規劃藍、綠帶及滯洪設施,讓風流經涼爽區域,涼風方得以向市中心擴散。

目前國內各大都市普遍缺乏應用通風之風環境資訊,亟需建構相關基礎背景資料,以協助建置相關法令規則,作為控管、審議之依據。爰此,本所應用國土永續發展基金經費,建置都市風廊資訊。為協助國內六都利用都市風廊達到調適都市熱島目的,本計畫於113年度建置臺灣都市通風地圖(Taiwan Uban Ventilation Map;以下簡稱TUVM)地理資訊系統,並於新北市林口特定區規劃風場實場量測,且開發單機版三維風廊可視化平台。本計畫成果說明如次:

(一)台灣都市通風地圖系統(TUVM) 

TUVM系統整合類神經網路、CFD模擬、中尺度大氣模式、衛星紅外線波段反演、都市紋理分析、地理資訊系統等技術後,產製包含都市通風規劃資訊及圖層。TUVM匯入包含以下4種資訊:區域風速風向、都市熱島強度、都市建築及都市風場等資訊。提供一個快速查詢平台供相關人員取得都市通風規劃資訊。

(二)實場量測驗長期驗證風廊效益

為實證風廊通風效益,本所將與新北市政府合作,規劃於林口特定區進行超音波風速即時監測,應用NBIoT(窄頻物聯網)通訊技術,將監測數據即時回饋至管理平台,提升風廊規劃模擬技術。目前林口特定區尚處初步開發階段,可以預見逐漸開發後,建築密度逐年增加,可進行完整的觀測研究,對於風廊效益分析具有其指標意義。

(三)開發三維都市通風流場視覺化平台

本計畫開發三維都市通風流場視覺化平台,提供使用者視覺化之都市風廊、都市熱島觀察工具。同時整合計算流體力學CFD、模型定位技術、數據資訊傳輸、影像後處理等技術,開發虛實整合的流場可視化程式,除有風場流向定性功能,亦呈現不同位置及風向之風速、風壓或風力等隨時間變化的動態物理量。

四、結語

(一)都會內水減洪韌性規劃: 本所自113年開始建置台南、高雄地區內水減洪韌性規劃資料,後續將分年完成六都內水減洪韌性規劃。期能於各直轄市範圍內,藉由都會區域計畫之研訂及實施機制,收到類似流域特定區域計畫之功效。並期透過推動本計畫為國土規劃人員解決缺乏都會內水減洪韌性規劃與評估工具之困境。本計畫研發之水理運算模擬模式,後續可依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需求,就形成法令、上位計畫指導原則,或土地開發審查作業之參考規範等項應用。

(二)因應熱島效應之都會區域通風廊道規劃:本所自113年開始建置台北市、新北市地區通風資料,後續將分年完成六都都市風廊地圖,逐步擴增臺灣都市風廊地理資訊系統,提供國內都市通風基礎資訊,於國土計畫或都市計畫各種不同尺度層級落地應用,創造通風減碳效益。應用都市風廊地圖資訊,結合都市藍綠帶、幹道、大型公園綠地,建構都市主、次要風廊;透過土地使用管理,規劃道路方向寬度、建築退縮、棟距,改造都市通風空間;大型基地開發導入盛行風向風速,進行通風設計與模擬驗證。輔以相關降溫策略如綠建築、智慧建築、綠屋頂、垂直綠化、提升道路綠化面積、規劃遮蔭設施、公園綠覆率標準、開放空間透水鋪面、規劃大面積綠地等,確保風廊連續性,促進風的流動及降溫效果。

image108

圖1臺南市減洪調適措施潛力區位分布圖

image109

圖2高雄市減洪調適措施潛力區位分布圖

image110

圖3大台北地區主要風廊

專題報導王家瑩
參加國際建築環境週(The International Built Environment Week,IBEW)研討會及參訪建築環境及能源相關試驗設施

一、前言

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為減緩氣候變化,地球環境保護之相關政策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議題。為使國人有更優質、舒適及健康之居住環境,本部建築研究所長期推動「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綠建築,並與本部「安居環境-國土永續 1-4、居住正義」之施政目標整合,辦理「永續健康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102-115)」,發展符合臺灣亞熱帶及熱帶高溫高濕氣候條件與生態環境之綠建築科技與技術,並加強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目標11.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創造節能、健康、減廢與減排之健康綠建築體系,彙整相關成果轉化為政策方案與施政措施之規劃與執行基礎,已成功帶動我國綠建築、綠建材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與良性競爭,然而面對能源結構與經濟情勢的快速變動,永續綠建築的發展策略仍須不斷滾動調整。

另一方面,為因應國際淨零排放趨勢,全球目前有超過150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而歐盟、美國及日本等相繼提出於2050年達成碳中和或淨零排放之倡議,為與國際趨勢接軌,我國也針對2050淨零排放目標提出臺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階段里程碑,本部負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推動,為瞭解國際間永續綠建築及淨零轉型相關發展現況及未來趨勢,爰參加113年9月3日至7日於新加坡召開之2024國際建築環境週International Built Environment Week, IBEW2024) 研討會及參訪建築環境及能源相關試驗設施(如圖1),以蒐集亞洲地區在永續發展、綠建築、智慧建築科技與自動化等相關研發趨勢與資訊,期能透過研討會之參與了解國際永續智慧綠建築之發展與未來政策執行方向,對於本所推動綠建築、低碳建築與近零碳建築等相關研究領域有所助益。

image111

圖1 IBEW 2024國際建築環境週研討會

IBEW研討會每年9月於新加坡舉辦,是一專注於建築環境及永續發展的國際性研討會,並強調建築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今(2024)年由新加坡建築與建設管理局全資的子公司BCA International 主辦、勵展博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RX Singapore協辦,並結合BEX Asia (The Built Environment Expo亞洲建築環境博覽會)一併舉辦,吸引來自全球的建築師、承包商、開發商、業主、設施經理、建築環境相關專業人士及學術界共同參與,提供建築行業一個建築最新技術與政策最佳實踐的分享平台,透過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的研討交流,分享相關政策規劃執行的經驗與心得,以幫助各地推動相關政策,並促進跨領域合作與國際產業合作之商機。     

二、研討會內容:

IBEW2024研討會共計邀請了98位建築環境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並於每場次安排3至6位專家學者,以共同與談、討論的方式進行主題探討,與本所業務相關之研究主題包括:淨零建築、綠建築、再生能源、建築材料永續性、創新施工方式、機器人與營建自動化等,提出相關創新技術與政策發展趨勢之說明,期能作為本所規劃未來科技計畫研究課題發展方向之參考,以確保我國永續健康綠建築等政策之發展符合國際發展趨勢。以下摘錄其中與本所業務相關之研究內容說明如下:

(一)國家發展部部長Desmond Lee開幕致詞(ConTech介紹)

新加坡的國家發展部部長Desmond Lee (圖2)針對機器人和自動化 (R&A)、能源效率解決方案與永續建築材料等創新施工技術(ConTech)進行簡要介紹,包括數位化、自動化、預鑄建築技術、建築資訊模型技術及AI機器人技術等,可用於提升建築各施工項目的精準度和速度,減少人力需求,進而降低資源消耗和廢棄物,這些創新技術可以幫助企業永續發展,並大幅提升生產力,配合政府提供的建築環境加速上市補助計畫( Built Environment Accelerate to Market Programme, BEAMP),協助並服務更多的企業,促進新加坡之綠建築與永續發展。

image112

image113

圖2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Desmond Lee進行開場致詞


(二)與談會議5:加速建築物減碳的實現

本場次針對快速減少建築環境碳排放量的策略進行經驗分享與討論(圖3),並提出幾個關鍵政策方向,包括實施低成本高效率的減碳措施、推動全生命週期碳評估、優化維護合約和能源數據管理、綠色融資及合作共享等,透過產、官、學、研跨部會的緊密合作,推動產業永續發展。

image114

image115

圖3 與談會議5:加速建築物減碳的實現專家學者討論情形

(三)全體會議:快速都市化世界中的再生建築

本場全體會議是由DP Architects的執行長Seah Chee Huang,以再生建築為主題進行演講(圖4),針對建築物的能源效率、全生命週期碳排放量、生態以及社區福祉等各方面進行全面性的評估,這樣設計出的建築物不但可以確保建築物的低碳與高能效,同時可對社會和環境起帶頭示範的功能。另外,Seah也分享了其工作團隊應用創新數位工具優化永續設計的成果,包括人工智慧自動化的設計流程,大幅提升設計建築立面的效率;以及透過智慧管理系統來管控建築物的低碳運營,成功的利用生成式AI來提升設計效率,並減少建築的碳足跡,突破傳統再生建築的極限。

    image116

image117

圖4 DP Architects的執行長Seah以再生建築為主題進行演講

 

 

(四)全體會議 5:克服建築環境中的創新障礙

本場次邀請大林製作所執行董事Hajime、鹿島開發創新主管Luke Wu、氣候科技創投公司Wavemaker Impact創始合夥人Marie Cheong等,共同討論如何利用建築機器人、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慧(AI)等創新技術來提升建築環境的永續性,並加快數位轉型的速度(圖5),並就執行經驗進行分享,說明預算限制常被視為創新的障礙,而採取數位化協作的新方法,可有效解決困境,例如:新加坡推出建築環境產業數位化計畫(BEIDP),幫助中小企業提升數位技能,並提供生產力解決方案補助金(PSG),可降低預算成本,也可透過這些人工智慧、智慧合約和智慧檢測等管理,提升執行效率。

image118

圖5 全體會議5:克服建築環境的創新障礙專家學者討論情形

(五)專題演講:SGBC Seminar at BEX Asia

新加坡綠色建築協會(Singapore Green Building Council, SGBC)針對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 IAQ)進行演說(圖6),說明室內空氣品質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及技術解決方案與策略,並推廣SGBC的IAQ認證標準,介紹與協辦單位共同提出之「室內空氣品質行業指引」,該指引著重於污染源控制、空氣品質監控以及減少空氣中甲醛等有害物質的應用,引導並鼓勵建築業界採用更高標準的建材與技術,提升IAQ水準,並進一步支持國家推動健康建築的長期目標。

image119

image120

圖6 SGBC及其合作廠商於BEX Asia進行演說

(六)BEX Asia BuildSG於建築環境博覽會展示內容

BuildSG 是新加坡建築與建設管理局(BCA)旗下的一個重要機構,專注於推動新加坡建築環境產業的永續發展,該機構於會場展示了最新的建築環境解決方案(圖7),如:遠端現場檢查、人工智慧驅動的能源優化、360°實體捕捉、透過感測器增強 FM以及其他使用案例。

image121

image122

圖7 BuildSG於BEX Asia展示攤位上進行介紹

另外,BuildSG也針對Azendian公司開發的智慧建築解決方案進行介紹(圖8),該系統具有協助建築能源分析、計算碳排、協助企業制定ESG架構……等全面性和高效性的功能,有助於建築物取得新加坡的綠建築認證(Green Mark)並通過評定,並於2023年獲得新加坡綠色建築產品(Singapore Green Building Product,SGBP)的認證,為智慧能源管理系統(Smart EMS System)領域中唯一獲得SGBC認證的產品,並獲得了 "非常好"(Very Good)的等級(圖8),展現了該方案在建築物能源優化和智慧化管理上的優勢,可做為台灣綠建築評估和ESG推動之參考。

image123

image124

圖8 Azendian公司智慧建築解決方案


三、新加坡案例參訪

本次研討會案例參訪地點為鹿島建設新加坡總部The GEAR(圖9),結合鹿島亞洲總部、研發中心及開放創新中心等3種功能的建築物,並同時取得新加坡Green Mark白金級、LEED黃金級、WELL健康建築黃金級及新加坡節能標籤最高級別1級等4項建築認證,同時獲得SIA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 2024,這使得The GEAR成為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的重要案例。

  image125

圖9 新加坡The GEAR綠建築案例參訪合影

(一)The GEAR建築物概述:

本案地位於新加坡樟宜商業園區,總樓地板面積為13,061.17平方公尺之6層樓高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由鹿島建築設計本部設計,並由鹿島海外亞洲(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於2023年3月建造完成。

(二)The GEAR綠建築與節能設計概要

The GEAR在綠建築設計方面取得新加坡當地的Green Mark白金級及美國LEED黃金級認證,相關設計簡要介紹如下:

1.高效率能源管理系統:運用建築管理系統監控該棟建築物室內所有主要設備的能源消耗,並根據需求自動調整設備運作狀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能耗(圖10)。

image126

image127

圖10 (左)建築能源管理監控室,(右)為建築能源管理數位平台


2.高效率空調與通風系統:運用變頻空調、空調下出風及機械通風系統,降低空調能源消耗,提升用電效率 (圖11)。

image128

image129

圖11 (左)中庭(浮力)通風,(右)空調下出風口

3.節能照明系統:全建築皆採用LED照明、自動感應照明系統設備,並運用自然照明整合局部照明設計,與傳統照明方式相比可節能約50%,大幅減少了整體耗能(圖12)。

image130 image131

圖12 (左)採光充足室內空間,(右)室內空間局部照明

4.高效能設備選擇:所有使用的電器和設施,如電腦、電梯、廚房設備等,均通過了節能標籤認證,確保它們在運行過程中的能源使用最小化。

5.使用再生能源系統,包括太陽能光電板、自動化儲能、節能控制技術等(圖13)。

image132

image133

圖13 The GEAR於屋頂及露臺裝設太陽能光電系統

6.水資源管理:整棟建築物採用節水型衛浴設備及紅外線感應系統,有效減少室內用水量。同時設置有高效率冷卻水塔系統、雨水貯集與再利用系統及自動澆灌節水設備,收集之雨水經處理後用於全棟建築物之清潔或沖廁使用,也用於植物澆灌,確保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圖14)。

image134

圖14 景觀使用原生植物、鋪面使用低碳混凝土製作之透水磚

(三)The GEAR健康建築設計

The GEAR除了採永續綠建築設計,還整合了WELL健康建築標準設計理念,以提升使用者的健康、福祉與舒適性為目的,並且取得黃金級的認證。主要設計著重於室內舒適度,除了優良的室內空氣品質、自然採光與通風設計之外,對於員工的健康生活環境亦提供了營養相關資訊及運動設施,以提醒員工注意營養多運動,促進員工的身體健康(圖15)。

image135

image136

圖15 (左)餐廳提供健康飲食資訊,(右)室內健身設備

在心靈方面,The GEAR也提供員工健康精神的支持,強調舒適和放鬆感知設計,同時提供多種個人空間、獨立會議室等,使員工可運用該空間進行禱告(朝向麥加方向)、冥想、或安靜的空間,提供使用者沉靜心靈與放鬆(圖16)。

image137

image138

圖16 (左)個人宗教空間,(右)具隔音效果的討論區域

(四)The GEAR五大實驗室介紹:The GEAR內部共設有五個專門實驗室,由新加坡鹿島建設的科技研究部門支持,主要作為推動永續建築和城市發展相關領域的實驗研究,包括建築機器人實驗室、以人為本設計實驗室、數位技術實驗室、環境工程實驗室、都市空間創造實驗室等(圖17)。

image139image140

圖17 (左)建築機器人實驗室,(右)環境工程實驗室

四、心得與建議

本次奉派參加「2024國際建築環境週International Built Environment Week, IBEW2024)」國際研討會,以「Solving for Tomorrow, Today」為主題,匯集來自全球在建築環境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共同探討建築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獲致心得與建議如下:

(一)心得

本次IBEW 2024會議邀請來自各國產、官、學的專家學者,分享各自的工作領域在建築環境之執行經驗與策略,以及淨零建築、智慧低碳營建、綠建築與技術交流等議題之執行現況,廣泛蒐集國際最新永續建築、能源效率、建築物耐久、循環及室內物理環境相關技術及研究成果等最新資料,可透過IBEW 2024研討會的呈現,借鏡新加坡的執行經驗,並了解未來國際間永續綠建築及淨零轉型相關發展現況及未來趨勢,對於我國持續推動建築產業的創新和永續發展有所助益。

(二)建議

為確保我國永續綠建築及淨零政策能順應國際趨勢並符合國內的需求,未來建議方向如下:

  1. 根據本會議獲得的政策執行成果與國際經驗,持續對目前本所辦理中的「永續健康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112-115)」進行滾動檢討,強化研究方向的適切性與前瞻性,確保研究成果能有效協助政策需求。
  2. 持續追蹤國際永續綠建築發展趨勢與淨零政策實踐成果(如:歐盟、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定期進行分析與比較,確保我國相關政策之制定能與時俱進,同時也可掌握國際間最新永續綠建築案例、研究議題及相關技術發展趨勢,以利做為研提下一期科技計畫草案內容之規劃參考。
  3. 強化永續綠建築淨零轉型之宣導教育及人才培育,建立社會大眾對淨零建築的支持度與認同感而願意投入更多的人力及資源;同時亦應發展永續綠建築相關教育課程,將淨零理念融入建築領域專業人才的養成教育,為建築產業的人才資源建立基礎,逐步解決缺工
專題報導張怡文
    參加智慧科技應用信任、隱私及安全國際研討會

    一、前言

    因應國際智慧科技發展趨勢,本所依據行政院智慧國家方案(2021-2025年)上位科技政策及內政部推動「營造安居家園」施政目標,辦理行政院核定之本所「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科技計畫(112-115年) 」,旨在發展以人為本之人工智慧物聯網科技建築應用。基於近年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智慧科技之蓬勃發展,世界上越來越多人口成為各式各樣智慧科技之使用者,所衍生之使用者資訊隱私保護課題成為值得關注之重要課題。爰派員參加本次研討會,作為本所推動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科技業務之參考。

    二、會議重點

    2024年第6屆智慧科技應用信任、隱私及安全國際研討會(The Six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ust, Privacy and Security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Application)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召開,由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主辦,該學會係國際性智慧科技技術及標準之權威機構,並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參加會議可蒐集國際間最新各國產、官、學、研各界探索智慧科技應用信任、隱私及安全課題之經驗。會議訂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當地時間2024年10月28日至10月30日召開,會議主軸是基於物聯網、行動運算、邊緣運算、雲端運算、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運算和資訊科技的最新進展,為創建下一代智慧系統和應用程式鋪展發展之道,加速科學發現與創新,並解決此類數位環境中的信任、隱私和安全問題,確保個人以及社會的安全和福祉。摘述其中與本所建築研究業務職掌較為密切相關,值得參考或借鏡內容如下:

    (一)可信任的人工智慧(Trustworthy AI)

    目前人工智慧系統已有足夠好的效能,可應用在日常生活某些任務中。例如:物體辨識有助提高汽駕駛的視覺能力,語音辨識可協助手機或智慧家庭的語音助理進行對話,未來人工智慧科技將會駕駛人們的車、幫助醫師更準確地診斷疾病。然而,這些應用資料建立的人工智慧系統可能有不完美之處。例如:在停車標誌上添加塗鴉,就可以愚弄汽車的環境影像分類器,讓汽車認定不是停車標誌;在良性皮膚病變的圖像中添加雜訊,可欺騙疾病診斷分類器,使其誤認醫學影像出自惡性疾病病患;某些企業員工招募人工智慧系統被證明對女性有偏見。

    為回應以上問題,2019年10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布資助「可信任的人工智慧」(Trustworthy AI)研究新計畫持續至今,強調人工智慧應具有可靠性(reliability)、可解釋性(explainability)、隱私性(privacy)和公平性fairness),2020 年 10 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資料科學研究所主辦了首屆可信任人工智慧研討會,來自產、學界專家致力於探索可信任人工智慧涉及的挑戰課題,包括:訂定規格和驗證技術、正確建模的技術、新的威脅模型和對抗系統級攻擊、可解釋性、透明度和責任、檢測偏差和去偏差資料的方法等 (詳圖1)。

    image141

    圖1 人工智慧科技應用成果應可向使用者解釋

    (來源:資料來源: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局, 2018)

    2023年美國拜登總統於發布「發展與使用安全且可信任的人工智慧行政命令」 (Executive Order on the 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說明人工智慧擁有巨大潛力,有希望也有危險,因此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使用(Responsible AI use)協助解決挑戰。迴避不負責任的使用造成加劇詐欺、歧視、偏見和虛假資訊等社會危害、國家安全風險,帶動資通信產業積極發展可信任的人工智慧技術及解決方案。

    (二)發展可解釋的人工智慧技術以促進信任

    近20年開始發展的可解釋的人工智慧(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XAI)概念與技術旨在增強機器學習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釋性。由於透過訓練資料建立的機器學習模型,尤其是機器學習系統中的深度學習「黑盒子」不透明性,使預測結果難以被人類理解,必須再轉換為人類可解釋的人工智慧模型(Explainable AI Model)及人類可解釋的介面(Explainable Interface),確保作成的決策是人類可理解、可預測何時可成功或失敗、知道何時可信任或不可信任、以及何時與為何會犯錯,具體實現方式包括:增加可解釋性(Interpretability)、增加透明度(Transparency)、增加可靠性(Reliability)、增加穩健性(Robustness) 、強化隱私(Privacy) 、視覺化(Visualization) (詳圖2)等(Olusegun & Yang, 2024)。

    image142  

    圖2 可解釋的人工智慧(XAI)特性(資料來源:Olusegun & Yang, 2024)

    (三)智慧空間中的隱私保護

    本次研討會發表在智慧空間(Smart Spaces)保護使用者隱私的創新觀念與技術。智慧空間是指透過感測器網路監控的環境(Environments Monitored through A Network of Sensors),資料從感測器通過資訊線路,實現各種需求應用。構成智慧空間中的4大單元包括:雲端(Cloud)、服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基礎設施所有者(Infrastructure Owner)、資料當事人(Data Subject)。各單元彼此之間的資料處理、共享和服務流程包括:儲存和檢索服務(storage and retrieval services)、加密儲存和搜尋(encrypted storage and search)、儲存和檢索服務(storage and retrieval services)、加密儲存和搜尋(encrypted storage and search)、基礎設施導向服務(infrastructure-oriented services)、隱私保護資料共享(privacy-preserving data sharing)、分散或聚合資料(granular or aggregate data)資料捕捉/收集(data capture /collection)(Farrukh et al., 2024)等(詳圖3)。

    image143  

    圖3 智慧空間中的資料共享(資料來源: Gopal, L. S. et al., 2020)

    為處理上述資料共享所衍生的使用者隱私保護課題,發展出保留所獲資料控制權之創新解決方案。在智慧空間中,建築管理系統與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共享即時中央空調系統感測器分散資料,以優化能源使用;與設施管理人分享資料以規劃維護計畫,但這種類型的資料必須受明確的規範管轄,規定共享和使用條款,以保護當事人的隱私。當事人應能控制服務提供者如何利用其資料 (Farrukh et al., 2024)。

    三、結語

    本次會議吸引國際間產官學研機構代表交流,探討如何在信任、隱私及安全之前提下應用智慧科技,確保人們利用人工智慧等創新技術可達成優化人類福祉的願景、實現科技以人為本,其中,可信任的人工智慧科技觀念與技術、引進可解釋的人工智慧技術以促進人類對於人工智慧科技的信任,係近期國際科技發展重要趨勢,並已納入我國113年7月公告之「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本所推動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科技業務時,將持續蒐集相關資料,納入業務參考。

    四、參考文獻

    1.Agency, D. A. R. P. (2018). XAI: 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https://www.darpa.mil/research/programs/explainable-artificial-intelligence

    2.Farrukh, H., Lahjouji, N., Mehrotra, S., Nawab, F., Rousseau, J., Sharma, S., Venkatasubramanian, N., & Yus, R. (2024, 28-31 Oct. 2024). PrivacySphere: Privacy-Preserving Smart Spaces. 2024 IEE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ust, Privacy and Security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TPS-ISA), 

    3.IEEE. (2024). The Six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ust, Privacy and Security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Program. IEEE TPS. https://www.sis.pitt.edu/lersais/conference/tps/2024/program.html

    4.Olusegun, R., & Yang, B. (2024, 28-31 Oct. 2024). Improved Ethereum Fraud Detection Mechanism with Explainable Tabular Transformer Model. 2024 IEE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ust, Privacy and Security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TPS-ISA), 

    5.Trustworthy AI. (2024).  NVIDIA Corporation. https://www.nvidia.com/en-us/ai-data-science/trustworthy-ai/

    6.Wing, J. M. (2024). Trustworthy AI. IEEE. https://www.sis.pitt.edu/lersais/conference/common/resources/ieee-tps-wing.pdf

    7.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2024). 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總說明及條文.  Retrieved from 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4c714d85-ab9f-4b17-8335-f13b31148dc4

    8.張怡文(2025)。參加智慧科技應用信任、隱私及安全國際研討會出國報告。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