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壹、計畫緣起
基於我國資通訊技術(ICT)產業發展基礎優勢,促進我國具利基之智慧化居住空間,整合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及大數據分析等科技,促進智慧建築資料開放分享,發掘智慧建築安全安心、健康照護、便利舒適及節能永續之創新技術及解決方案,以擴大智慧生活服務,提升居住品質為目標。
貳、歷年已完成之工作計畫說明
107年-108年完成研究計畫:
一、促進創新服務與整合發展:辦理智慧住宅高齡照護設計指引應用圖集及推廣計畫、創新室內空氣品質監控技術及大數據應用分析、社區導入物聯網及智慧服務調查、機器學習於建築溫熱環境感測大數據分析應用、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於建築照明之應用調查、建築物設施共享創新商業模式調查、建築物昇降設備遠端檢查管理技術發展調查及大型運動場館類建築智慧節能策略等研究。
二、培育人才支持產業發展:辦理「建築數據與智慧服務」國際研討會、智慧建築標章推廣課程、智慧建築AIoT人才職能基準建置專家諮詢會議、智慧建築實務篇數位教材審閱會議、產業聯盟建築 AIoT SIG工作會議、智慧建築AIoT人才職能基準建置驗證專家諮詢會議、產業聯盟建築 AIoT SIG工作會議、智慧化居住環境科技應用座談會及智慧生活應用工作坊等技術活動46場次;創意競賽,鼓勵青年參與;出版智慧建築漫畫電子書,請教育版轉知高中職學生參考。
三、研修法規與機制:辦理智慧建築評估指標方法合理性、國內外智慧建築推廣策略、智慧建築成本效益評估方法之調查與應用、智慧建築效益評估架構及評估基準之研究及我國與日本推動智慧家庭數據應用環境政策比較等。
四、展示推廣與交流:營運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更新展示內容,107至108年度共逾16萬人次參訪,連續2年創年度新高;持續更新維運智慧化居住空間專屬網站,108年度共計1,517,985人次/年瀏覽。為國內智慧建築網站瀏覽人數第1,歷年累計超過750萬人次。
參、未來擬規劃之研究課題說明
109年規劃研究課題方向如下:
一、促進創新服務與整合發展:辦理建築物昇降設備導入遠端監控技術可行性及推廣計畫、建築空調系統整合物聯網與智慧型運轉模式、應用人工智慧科技提升建築物維運管理效益、區塊鏈技術在智慧建築數據開放與隱私應用之可行性、應用機器學習強化建築物昇降設備使用安全及人工智慧於辦公大樓管理應用等研究。
二、培育人才支持產業發展:辦理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社區空間之研究、鄉村地區高齡生活環境改善研究。
三、研修法規與機制:辦理辦公類智慧建築效益量化評估合理性研究、智慧建築安全監控資料應用之法制課題及對策等研究。
四、展示推廣與交流:辦理智慧建築評估指標方法合理性、國內外智慧建築推廣策略、智慧建築成本效益評估方法之調查與應用、智慧建築效益評估架構及評估基準之研究及我國與日本推動智慧家庭數據應用環境政策比較等。
肆、研究成果之預期績效說明
預期主要績效項目規劃如下:
一、學術成就方面
(一)完成8份研究報告。
(二)針對促進創新服務與整合發展、培育人才支持產業發展、研修法規與機制及展示推廣與交流等課題,提出具體成果與政策法規建議。
二、技術創新方面
(一)完成智慧建築技術手冊2份。
(二)辦理至少8場發掘建築運用AIOT創新技術及解決方案相關技術活動。
三、經濟效益方面
(一)研修訂智慧建築評估基準1份,導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創新科技應用,提昇智慧建築產業應用服務,並促使人工智慧新創產業進行產品開發時,有明確基準及需求可參酌,縮短產品開發摸索時間。
(二)推動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鼓勵社會住宅導入智慧建築設計,以持續擴大產業規模。
四、社會影響方面
(一)營運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及智慧住宅展示區,提供全國民眾及相關專業人員15,000人次參訪,體驗人工智慧創新科技之實際場所2處。
(二)持續維運智慧化居住空間專屬網站,提供智慧建築及AIOT創新發展趨勢資訊。

  • 日期:110-04-05

壹、計畫緣起
因應臺灣高齡社會人口結構大幅改變,失智失能者環境照顧建構需加強,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建構日益重要,需重視活力老化相關環境建構的推動等內容,本計畫以建置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目標,以建築環境及都市環境改造之角度,從生活圈之環境架構,提出高齡社會之都市、建築及社區生活願景,建構符合高齡者安居生活照顧環境,改善城鄉及社區敬老環境,加強支持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空間環境品質,營造社會住宅之高齡安居環境,整合及更新高齡者安居住宅環境法令,強化輔具與空間環境整合。
貳、歷年已完成之工作計畫說明
本計畫為「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科技發展中程個案計畫」(110年-113年)第1年計畫,以建築環境及都市環境改造之角度,從生活圈之環境架構,提出高齡社會之都市、建築及社區生活願景,建構「安居、敬老之生活環境」為目標。
參、未來擬規劃之研究課題說明
110年研究課題如下:
一、安居敬老環境規劃:智慧全人居家照護系統、危老重建結合安居敬老空間環境設計、照顧服務導入高齡者住宅之研究、住宿式長照機構有關失智症照顧專區設計、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強化認知環境研究、高齡者在宅老化之既有住宅空間設備改善原則。
二、社會住宅環境設計:既有社會住宅青銀共居有關公共空間供給與改造。
三、高齡社會環境法令:高齡者住宅相關設計規定修訂、美國、歐洲、日本及我國社會住宅必要附屬設施項目及社會福利服務項目法令之比較。
四、高齡者移動與環境:高齡者及低視能者生活場域尋路AI輔具設置、附設位移機之虛弱者上下車專區可行性初探。
肆、研究成果之預期績效說明
一、提出智慧全人居家照護系統等相關研究報告11本,研究成果與具體結論提供地方政府及公會參考,以改善建築產業環境,提升建築技術。
二、研究成果發表於相關期刊論文或研討會8篇,建立我國高齡者安居生活環境科技研發的國際競爭力。
三、辦理1場次講習會等學術活動,進行學術交流,加強國內外學術合作與經驗分享。
四、研訂技術手冊2案,研究標準1案,完成法規草案建議修正4案,促進高齡者安居敬老環境建構。

  • 日期:110-04-05

壹、計畫緣起
本計畫係依據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科技白皮書、行政院施政方針及內政部106至109年中程施政計畫之「施政綱要二、建構永續、宜居環境(一)健全國土規劃,落實國土永續發展  5、.…確保建築環境永續安全…。」、內政部111年度施政方針「五、......落實震災預防措施,建構智慧節能安全防災之宜居環境」、內政部110年度施政計畫之目標及策略「四、營造安居家園,加速都市更新(三)…精進建築科技技術研發,建構永續智慧安全安心生活環境。」等施政項目辦理,以保障人命、減少財物、建築物損傷及確保公共安全,俾達成人與建築環境俱能安心安全之目標。
貳、歷年已完成之工作計畫說明
一、學術研發方面:
近3年(107-109年)業辦理有關「防火對策規制與風險評估」、「建築永續性與防火安全整合」、「避難弱勢者火災安全」、「防火安全性能設計技術精進及應用」、「區劃構件及結構耐火技術」、「鋼構造建築多重性災害之行為」、「鋼構造建築火害之結構安全評估」等研究,完成44項研究案;於國際、國內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計26篇;於國際、國內研討會發表學術論文計61篇。 
二、科技技術創新方面:
近3年研發成果獲得「太陽光電模組之水膜系統」、「火害傷損判識系統」、「火害傷損判識之方法」…等國內發明或新型專利8項;另研發「大空間建築全尺度熱煙試驗定量化分析技術」、「火災預警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結構火害聲光探傷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多元異質感知技術」…等7項創新防火技術。 
三、法規標準研訂方面:
近3年研提或參與「水道連結型自動撒水設備設置基準」、「建築法規有關長期照顧機構公共安全規定」、「加強長期照顧機構公共安全方案」、「木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第9章建築物防火」…等建築、消防、衛福法規或政策檢討、修訂案23項; 研提或參與CNS國家標準草案「建築物非承重構件耐火試驗法-第3部:帷幕牆-完全構形(完整組裝件)」、「耐火性能試驗法-第2部:升降機乘場門組件」…等制定及修正20項。
四、應用推廣方面:
近3年業辦理「煙層簡易二層驗證法」軟體技轉授權計20家單位,收入約計116萬餘元,全數繳交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辦理「大空間建築火災性能式煙控系統設計與應用手冊第2版」、「建築用門現場遮煙性能試驗指引草案」…等3冊審查,將提供主管機關審查評定及建築、消防等專業人員設計施工之參考。辦理「研究成果發表會-建築防火場次」、「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講習會」、「前瞻防火安全技術研討會」…等19場次研討、講習、推廣活動,計約3,300人次參加。
參、未來擬規劃之研究課題說明
本計畫之研究課題方向及重點:
一、防火對策與法規制度精進
(一)防火法規、制度與對策
(二)防火安全風險評估及溝通應用
二、建築永續性與智慧化技術應用
(一)室內材料防火能性評估
(二)創新消防設備及技術應用
(三)防火智慧化系統與雲端應用
(四)綠能科技與防火安全調合
三、通用避難設計與創新技術
(一)避難弱勢者避難行為
(二)避難弱勢者之避難設計
(三)新型避難空間及設備技術
四、防火煙控性能精進與創新技術
(一)防火安全性能設計創新技術
(二)既有建築物防火避難煙控改善
(三)煙控性能設計精進及驗證
五、區劃構件與鋼結構耐火技術精進
(一)防火區劃設備、構件性能驗證
(二)實尺寸鋼構屋多重性災害下之結構防火技術
(三)多重性災害後鋼構造安全鑑定及補強技術
肆、研究成果之預期績效說明
一、應用建築防火技術與政策工具,針對既有建築物或特殊性空間火災問題研提適切對策,加強防火避難性能改善技術及驗證研發,提昇國人居住環境安全。
二、探討建築永續性與防火安全相關競合議題,並研發兼備兩性能之創新材料、設備及技術,並精進性能式防火避難、結構設計技術,促進建築永續安全目標。
三、開發創新建築材料、構件、工法與技術,研訂(修)提升建材、設備防火性能可靠性規範,協助國內建築材料防火性能驗證與後市場追蹤管理制度建立,俾利建築防火材料產業發展。
四、提升建築防火實驗設施營運能力,引進國外先進防火避難觀念及技術,改善國際接軌之合作研發機制,以提昇國內建築防火研發水準。
五、建立建築多重性災害之結構行為資料庫,發展RC及鋼構造多重性災害後之結構安全評估鑑定方法與修復補強技術,修訂鋼構造建築物防火設計技術參考手冊。

  • 日期:110-04-05

壹、計畫緣起
以配合國土計畫法實施,因應氣候變遷極端天氣、廣域性巨大災害、都市內水災害、及山坡地社區災害等自然環境變遷,加上人口減少高齡社會、老舊都市之社會環境變遷,發展建築與城鄉安全災害韌性技術,形塑韌性城鄉俾奠定國家邁向永續發展之基礎為目標。進行研發國土城鄉之災害韌性規劃技術策略、智慧科技於都市建築雨水貯集滯洪管理技術、應用資通訊科技研發坡地社區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因應高齡社會下特殊需求者之空間配置規劃與管理等項研究。
貳、歷年已完成之工作計畫說明
本計畫為「建築與城鄉安全防災韌性科技發展計畫(3/4)」(108年-111年)第3年計畫,以提升建築及城鄉災害韌性之角度,持續推動建築與城鄉安全災害韌性科技之研發,將相關研究成果法制化與建構系統性技術手冊,強化推廣宣導及實務應用。
參、未來擬規劃之研究課題說明
110年研究課題如下:
一、建築與城鄉災害韌性規劃:氣候變遷下以成長管理觀點研擬城鄉發展區空間規劃減洪調適韌性策略、國土計畫國土復育促進地區之劃設與災害韌性規劃
二、建築與城鄉減洪策略與技術:既有建築物雨水滯蓄設施智慧管理系統與平台建置、多元樣態社區水患韌性推動策略與指引手冊之精進。
三、坡地社區智慧監測預警系統與減災輔導:坡地社區應用大尺寸模型驗證整合型監測設備研發等。
四、高齡社會防災因應:高齡社會下大震災後短期避難場所設置高齡特殊避難空間參考手冊研擬。
肆、研究成果之預期績效說明
一、完成都市及建築減災相關研究報告8案,研究成果提供相關機關研擬政策及法規研擬之參考應用。
二、研究成果發表於相關期刊論文或研討會4篇。
三、辦理1場次講習會等學術活動,進行學術交流,加強國內外學術合作與經驗分享。
四、進行山坡地社區諮詢輔導10處,巡檢系統安裝5處。
五、參與協助建築或都市計畫主管機關檢討、修訂各項法規或制度政策等件數2項。

  • 日期:110-04-05

壹、計畫緣起
延續100至103年,104至107「建築技術多元創新與推廣應用精進計畫」,過去各階段計畫已完成相關技術法規修訂、專利開發、驗證能量提升、技術手冊研擬等多面向成果。但面對遽變的氣候環境與社會需求,建築工程技術亦應與時俱進,滾動更新,持續精進工程先進技術,朝向抗震、防風與耐久的方向發展並全面整合與推廣應用。擬配合國家級實驗室能量,運用人工智慧與網路通訊技術,增強工程技術評估效能,建立居住安全、環境舒適與節能減碳的永續家園。賡續精進辦理「建築物整建修復及耐久性能研究」、「精進建築結構耐震技術研究」、「風工程技術創新多元應用研究」等3分項計畫。
有鑑於國際間之先進國家在工程技術方面不斷的研發精進,本計畫的執行對於帶動國內整體建築工程技術與品質之提升,有相當之指標與實質意義;而在建築材料之應用研究方面,亦足以亦足以引導國內建築產業同步邁向節能減碳、永續發展之目標。
貳、歷年已完成之工作計畫說明
前期4年計畫「建築技術多元創新與推廣應用精進計畫」(104~107年),分別參與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與施工相關規範,提供建築物耐震評估與補強程式及技術手冊,供業界參考應用並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發展風洞實驗技術與研究,提供風力規範修訂參考並提昇檢測結果可信度,降低工程造價與風險,並朝向改善生活環境之目的;而藉由研發材料新技術與各種劣化檢測機制,可提高產業人力需求與檢測技術準確度,並探討研修建材耐久性準則評估、材料檢測標準與認證制度,以確保永續發展環境。
104年度已完成
1.集合住宅老劣化態樣調查與改善策略研究
2.建築物管線滲漏檢測技術手冊與修護對策之研究
3.磁磚水泥質黏著劑性能相關國家標準研究
4.填充混凝土箱型鋼柱撓曲合成行為研究
5.沿街店鋪住宅結構系統耐震設計技術手冊研究
6.建築物非結構構材-暗架天花板耐震性能檢討
7.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及解說技術手冊研擬
8.帷幕牆現地試驗方法國家標準化研究
9.都市地區風環境流通效應影響評估分析研究
10.陽光屋頂耐風評估與設計準則
11.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應用推廣計畫。
105年度已完成
1.建築物防水設計技術建立之研究
2.建築外牆飾面材料安全檢查機制建立之研究
3.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範之修正研擬
4.低矮RC建築以非矩形斷面柱提升耐震性能之實驗研究
5.包覆填充型箱型柱接力式繫筋橫向鋼筋配置對撓曲行為之影響
6.建築物耐風設計系統程式開發研究
7.應用高精度數值地形模型進行CFD風場模擬
8.混凝土與鋼材表面被覆材之加速耐候實驗與現地曝曬實驗場規劃研究
9.外牆瓷磚接著施工技術手冊研擬
10.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耐震補強技術與示範例之研擬
11.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平台開發與應用
12.建築物整合太陽能光電板外牆耐風設計研究
13.建築耐風設計規範風速模式探討及設計風速修訂研究
106年度已完成
1.混凝土與鋼材表面塗裝系統之耐候性能量化分析與使用年限研究
2.建築外牆瓷磚非破壞性檢測之研究─以紅外線熱顯像技術結合無人飛行載具為例
3.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研究
4.鋼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與示範例之研擬
5.帷幕牆系統結構耐風設計手冊研擬
6.低層平屋頂建築剪切流生成對陣列式太陽能光電板風荷載影響研究
7.結構物風力作用與動態時頻分析研究
8.建築物外牆石材施工規範研擬
9.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之修正研擬
10.中高樓層建築非韌性RC配筋柱擴柱補強技術研究
11.中高樓層建築軟弱層及扭轉不規則效應評估研究
12.建築工程鋼筋機械式續接性能基準及驗證研究
13.高層建築物柔性氣彈模型風洞試驗研究
14.建築物附置物之耐風設計評估研究
107年度已完成
1.建築物外牆瓷磚劣化改修及替代工法研究
2.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平台開發與應用
3.既有建築物防倒塌階段性耐震補強法規與設計方法之研擬
4.跨不同地況區域之風廊建置分析及都市通風環境評估
5.高飛灰摻量混凝土與鋼筋間握裹強度之研究
6.既有老舊供公眾使用私有建築物耐震評估補強法規制度之研擬
7.建築物消能元件等構件性能試驗標準之研究
8.具有頂蓋之挑空中庭建築物自然浮力通風研究
9.應用風洞試驗進行建築結構物等值靜載重評估研究
108年度已完成
1.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耐久性能診斷技術手冊研擬
2.卜作嵐摻料對再生混凝土與鋼筋間界面過渡區影響之研究
3.中長期避難收容場所整體配置規劃及組合屋設計研究
4.木構造建築物高度、樓層數相關設計規定檢討研究
5.鋼筋混凝土柱梁偏心接合之耐震抗剪強度檢討
6.應用非線性動力分析法於中高樓層軟弱層及扭轉不規則建築之詳細耐震能力評估
7.因應國際規範修訂與國內近斷層地震效應對於國內隔減震建築設計規範之研修考量
8.風速實場量測最佳化建築物自然通風效率即時資訊平台開發研究
9.太陽光電系統之耐風設計規範研擬
10.都市通風資訊建置及效益分析與政策推動研議
11.植栽降低都市環境強風之效果評估與設計原則研究
12.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之基本設計風速修訂研究
109年度已完成
1.鋼筋混凝土梁構件之鋼筋腐蝕斷面補修工法研擬
2.高強度鋼筋機械式續接性能合格標準及驗證研究
3.降低營建人力需求構造研發─多單元鋼管鋼網牆之強度與韌性
4.整合擴增實境AR及CFD以建構風洞實驗室流場可視化技術研究
5.國際耐風設計規範局部風壓係數之本土化擬合研究
6.既有建築物地下室拆除重建工法之研究
7.鋼耐震間柱結構系統設計準則與性能評估方法研擬
8.建築物自然通風量計算評估手冊之研擬
110年刻正辦理
1.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柱及接合設計之修正研擬
2.鋼構造建築物鋼結構設計技術規範之修正研擬
3.建築耐風設計規範之載重組合及簡易風力修正研究
4.以大數據預測季風機率分析研究
5.養護方式對預鑄混凝土主要建築構造性能影響之研究
6.竹構造建築物設計技術研究
7.應用AIoT技術進行建築物安全耐震能力評估檢查
8.建築工程風洞試驗技術與報告評定機制研究
參、未來擬規劃之研究課題說明
111年擬規劃之研究課題:
1.鋼筋混凝土版構件腐蝕劣損區域修復工法與補修材料耐久性能研究:本研究將結合109年度⸢鋼筋混凝土梁構件之鋼筋腐蝕斷面補修工法研擬⸥之相關建議,草擬鋼筋混凝土構件腐蝕劣損區域之補修工法手冊,供技師或建築師依現場構件之劣損狀態或程度,選擇合適補修工法並可確保其修復性能。
2.鋼構造建築物鋼結構施工規範修正研擬:本研究蒐集並研讀國內外文獻對於鋼構之材料、製作、銲接、高強度螺栓、預裝、塗裝、運輸、儲放、安裝、安全措施及工程驗收等相關資料。同時蒐集主要鋼構廠及設計單位對於現行施工規範需要檢討之條文或條文修改之建議,針對現行鋼結構施工規範進行逐條之討論,並參考前兩項蒐集到之資料,提出規範條文修改建議之初稿。
3.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施工規範修正研擬:本所110年度刻正進行「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柱及接合設計之修正研擬」研究案,修訂國內「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第七章「受軸力與彎矩共同作用之構材」、第八章「接合設計」及第九章「耐震設計」柱設計與接頭設計之相關條文及解說。本研究擬配合相關研究成果,檢討修正「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施工規範」內容。
4.建築物局部構材及外牆設計風壓聯合式機率評估視窗程式開發研究:本研究奠基於以上風速風向、極值方法論的研究成果,結合了風速、風壓係數、風向等三者的機率,完整考量了三者結合後之機率特性,推算出最符合實際之局部構材及外部被覆物的設計風載重,可以評估出當建築物在不同座向條件下,其設計風載重之大小,並找到受風壓較低之座向,有機會合理地降低設計風載重過大的問題。
5.整合AR及CFD建構建築物風場可視化系統之精進研究:前期研究中,在鏡頭追蹤技術部分利用QRcode定位,對於實體模型而言,具有相對突兀的存在感。另在3D數位建築模型建立部分,採用人工建立方式,對於CFD之前處理需要耗費較多時間。另缺乏對於android、IOS等移動設備系統之支援,以上系統功能需要進一步完善。
6.鄰近建物之干擾效應對建築物主要風力之影響:本研究應在考量經費、人力、時間三方因素下,完成規範中補足此方面定性說明的學理研究,並定義干擾指標與干擾範圍,建立干擾效應氣動力資料庫作為學業界之參考資訊。
肆、研究成果之預期績效說明
110年預期主要績效項目規劃如下:
一、完成鋼筋腐蝕劣損區域之補修材料的中性化及氯離子滲透加速試驗,以了解耐久性能。
二、研擬現地混凝土強度評估技術手冊,提供工程師於進行現地混凝土強度評估時選用量測技術的參考依據。
三、修訂國內「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第七~九章中柱及接頭設計之相關條文。
四、開發及應用推廣房屋建築災害管理系統,作為政府對於優先補助進行詳細評估對象之參考,亦可作為未來都市更新之參考依據。
五、提出鋼結構施工規範條文修改之建議,作為未來鋼結構規範修訂之藍本;提升鋼結構施工品質,進而提昇國內鋼結構工程之品質及安全性,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之安全。
六、提出有關載重組合及簡易風力計算式的驗證研究,研擬規範修訂文字(正規、簡易兩種)有關載重組合之建議方案。
七、發展自動測站資料補遺技術,除建立風速機率資料庫外,未來亦可做為設計風速修正之參考;建立線上風速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提供使用者簡便查詢之平台。
八、建立造風設備產生之風場資訊與提升試驗能量,後續可供實驗室研究規劃與業務檢測使用。在品質可控之情況下,提供實尺寸物體於高風速試驗之能力,提供國內外相關研究單位與產業尺寸更大與風速更高之測試環境。

  • 日期:110-04-05

壹、計畫緣起
因應國內人口老化、建築產業缺工,及應用建築資訊建模(BIM)提升建築產業技術之國際趨勢,本計畫總目標為「建築技術數位升級、建構數位居住環境」。「建築技術數位升級」指推動國內營建AEC產業 4.0升級,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更有效地規劃新的建築與相關設施,以更低的成本建立及營運,及更有效地維護。「建構數位居住環境」指橫向聯結行政院前贍基礎建設「數位基礎建設」之「建構開放政府及智慧城鄉服務」,以及亞洲‧矽谷推動方案「軟硬互補,提升軟實力建構物聯網完整供應鏈」,將BIM技術與AI人工智慧/GIS地理資訊系統/IoT物聯網/Big data大數據/VR虛擬實境/AR擴充實境等資訊技術結合,打造數位城市。
貳、歷年已完成之工作計畫說明
本計畫為「建築資訊整合應用躍升計畫」(108年-111年)第3年計畫, 108年至109年計畫已完成國內BIM相關指南規範、擬訂建築資訊建模協同作業檔案交換管理機制、擬訂BIM輔助建築產業跨域創新發展策略、研擬電子收件平台策略、制定公有建築物繳交BIM竣工模型之建材與設備交付資訊內容、開發建築維護管理結合BIM之資訊系統、規劃地方政府BIM圖資交付平台、研訂應用BIM輔助建築維護管理作業指南、規劃建築工程應用BIM所需資源共享平台、調查國內BIM技術專業人力供給與需求、探討建築管理系統所需BIM模型資訊內容、研擬建築物BIM與GIS間資訊交換與操作機制、開發BIM與三維地理資訊系統(3D GIS)整合應用、研究BIM輔助擴增實境(AR)結合虛擬設計及施工(VDC)於營建施工應用。
參、未來擬規劃之研究課題說明
110年研究課題如下:
一、應用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技術開發建築資訊建模(BIM)與人工智慧(AI)整合應用
二、結合建築資訊建模(BIM)、辨識技術與人工智慧(AI)技術於建築物預鑄工法應用
三、研擬國內建築工程推廣應用預鑄技術及獎勵機制
四、研擬收存運用建築資訊建模(BIM)與物聯網(IOT)之建築數據中心開發策略
五、研擬國內建築資訊建模(BIM)技術之機電繪圖規範
六、規劃建築資訊建模(BIM)開源及自由軟體本土化評估及發展路徑
肆、研究成果之預期績效說明
一、提出建築資訊建模(BIM)等相關研究報告9本,研究成果與具體結論提供政府機關及公會參考,以促進國內建築技術數位升級,建構數位居住環境。
二、研究成果發表於相關期刊論文或研討會4篇,提升我國BIM技術研發的國際競爭力。
三、辦理5場次成果說明會等學術活動,進行學術交流,加強國內外學術合作與經驗分享。
四、養成2合作團隊,培養國內BIM技術專業團隊及人才,推動國內建築產業技術升級。
五、舉辦2場次、參與人數300人次之BIM技術推廣講習相關技術活動,推廣國內BIM技術應用。
 

  • 日期:110-04-05

壹、計畫緣起
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為因應氣候與社會環境變遷,本計畫依據總統政見(五+二)循環經濟,並與內政部「建構永續宜居環境」之施政目標整合,創造節能、減廢與減排之循環經濟體系,促進環境資源永續利用,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同時依據經濟部105年第10次全國科技會議發展住商建築節能減碳之關鍵技術,強化綠建築產業技術發展,開創臺灣循環節能的營建科技新契機,以達成「循環多樣的自然生態」、「節能再生的低碳家園」、「潔淨健康的生活環境」與「國土建設永續發展」的整體政策目標。
「創新循環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108-111年)」係延續前期「創新低碳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104-107年)」架構,依據104年經濟部第4次全國能源會議及105年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相關共識意見,以及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等議題詳予規劃,並以綠建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主軸及綠建築評估家族系統為基礎,積極發展符合臺灣環亞熱帶氣候條件與生態環境之綠建築科技與技術,同時賡續加強相關節能減碳技術研發與應用,以擴大綠建築與永續環境推動政策施行之有效策略。
貳、歷年已完成之工作計畫說明
「創新循環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旨為積極研發適用於台灣環亞熱帶氣候條件與生態環境之綠建築科技與技術,同時整合永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理念,帶動綠建築創新循環產業模式與技術發展,分就「建築節能與室內環境科技」、「循環建築工法與材料技術研發」、「永續城市環境科技」、「綠建築宣導推廣」四大領域,積極辦理基礎研究、調查研究、設計技術與材料研發、生命週期成本分析、產業推廣策略、國際接軌交流,俾達國土永續建設之整體政策目標。
一、109年完成研究計畫如下:
(一)建築節能與室內環境科技
1.住宅類綠建築能源計算基準與標示之研究。
2.非住宅類綠建築能源計算基準與標示之研究。
3.既有建築綠建築能源耗用案例試評之研究。
4.綠建築相關設施設備建置與維護成本之研究。
5.既有建築物室內環境氣密性能之調查研究。
(二)永續城市環境科技
1.建築基地地表逕流貯集利用規劃設計之研究。
2.建築溫室氣體排放預測及減量措施之分析。
3.建築產業碳足跡服務平台之建置與發展研究
(三)循環建築工法與材料技術研發
1.降低建築樓板衝擊音設計之研究。
2.既有建築物含石綿建材診斷評估之研究。
3.綠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結與國際交流。
(四)綠建築宣導推廣
1.集合住宅同層排水法制化與技術規範修訂之研究。
2.綠建築扎根教育。
二、完成發表「不同樓板表面材組構樓板重量衝擊音隔音性能之探討」及「Investigation of Building airtightness profile of Taiwanese dwellings」等國內、外論文8篇。
三、導入歷年研究成果應用於本所性能實驗中心,並完成檢測服務171件。
四、出版「再生綠建材應用推廣指引」等技術報告19冊,應用推廣研究成果。
五、辦理綠建築、綠建材相關講習會10場次,並邀請韓國與日本專家學者分享其經驗,促進國際交流。
六、辦理第5屆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參賽人數逾1,400人,落實綠建築扎根教育。
七、完成「完成聲學-建築物及建築構件之隔音量評定-空氣音隔音」、建築物給水排水設備設計技術規範-同層排水設計技術規範增修訂條文等6項法令標準(草案)。
參、未來擬規劃之研究課題說明
本所108至111年「創新循環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旨為積極發展符合台灣環亞熱帶氣候條件與生態環境之綠建築科技與技術,同時整合永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理念,帶動綠建築創新循環產業模式與技術發展,俾達國土永續建設之整體政策目標。次目標分述如下:
一、建構綠建築節能減碳技術服務環境基礎,研發創新「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綠建築環境科技,與減緩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建築節能科技。
二、以本土化氣候條件與生態體系,建立以綠建築為基礎的永續都市,發展邁向生態城市之都市綠資源資料庫,以研擬未來氣候與都市環境變遷之調適措施。
三、持續深化建築產業創新技術,導入循環經濟之理念,健全我國綠建築技術發展,整合建築專業實驗研究設施,進行創新循環建築材料與技術之研發,以達到建築永續發展與循環利用之目標。
四、擴大創新循環綠建築節能科技與二氧化碳減量技術之研發,將相關研究成果法制化,加強宣導並應用於實務,以提升綠建築產業發展, 建立優良之永續環境品質。
110研究課題方向及重點,將賡續以「建築節能與室內環境科技」、「循環建築工法與材料技術研發」、「永續城市環境科技」、「綠建築宣導推廣」為主軸,規劃建築能源標示與計算、能源耗用評估基準、建築物碳足跡、綠建築維護管理與成本等議題;因應國際間對新型冠狀病毒防治的重視,加強規劃建築物室內環境品質與健康策略議題;參考國際間低碳、可循環利用之健康綠建材的發展趨勢,規劃綠色工法技術研發、循環綠建材技術研發及強化綠建材環境效益與循環經濟產業的鏈結等議題;綠建築擴大至永續社區及城市的議題;以及一直持續辦理的綠建築教育、國際交流、政策推廣與落實等細項加強規劃,以提升研究課題在整體科技計畫四大研究軸向之均衡發展,具體呈現創新循環綠建築相關政策落實之成果。
肆、研究成果之預期績效說明
茲分別從民生社會發展、科技基礎研究與整合創新、環境永續及經濟效益等
4個面向綜合說明前期計畫執行績效如下:
一、民生社會發展之施政效益-形成綠建築政策與相關法規,帶動市場機制,普及教育宣導。
(一)健全綠建築政策相關法規;
(二)賡續推動公有建築物綠建築設計管制,擴大綠建築標章實施範圍;
(三)建立並推廣綠建材標章制度;
(四)推動既有建築物綠建築改造工程;
(五)普及綠建築概念,提升居住環境品質。
二、科技基礎研究與整合創新效益-厚植本土綠建築學術研究能力,促進國際接軌。
(一)學術成就;
(二)實驗研究與創新技術發展;
(三)國際合作交流效益。
三、環境永續效益-推動新建建築物採行綠建築設計,新增綠建築部分可衍生可觀之節水節電效益,以打造低碳環保健康之綠建築,邁向永續發展。
四、經濟效益-發揮綠建築經濟效益,轉型綠色科技發展。

  • 日期:110-04-05

壹、計畫緣起
本計畫源自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SRB),基於我國 ICT產業發展基礎優勢,推動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發展。前期計畫已完成:研修我國智慧建築認證基準、建置及營運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推廣中心,截至109年9月底共計約37萬人次參訪、舉辦智慧化居住空間創作競賽、開辦智慧建築設計研習課程,培育建築師、編寫「倡導家務分擔,從智慧廚具設計開始」CEDAW教材,榮獲行政院「金馨獎-性別平等創新獎」、王所長榮進榮獲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頒發2020年《智慧城市卓越貢獻獎》、維運智慧化居住空間等網站,為國內智慧建築網站瀏覽人數第1名,歷年累計超過750萬人次、出版「智慧住宅高齡照護設計指引」、「3分鐘看懂智慧住宅高齡照護設計的性別分析」YouTube影片、「既有住宅社區導入智慧化改善指引」及「建築物智慧化系統規劃入門指引」等產業人才培育教材;並出版「智慧建築開始的智慧生活漫畫」電子書,函請教育部轉知高中職師生等具體成果。
本期(108~110年)計畫依據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106~114年)」等相關科技政策,基於我國資通訊技術(ICT)產業發展基礎優勢,促進我國具利基之智慧化居住空間,整合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及大數據分析等科技,促進智慧建築資料開放分享,發掘智慧建築安全安心、健康照護、便利舒適及節能永續之創新技術及解決方案,以擴大智慧生活服務,提升居住品質為目標。
貳、歷年已完成之工作計畫說明
近年辦理智慧化居住空間整合應用計畫(推動辦公室運作、績效彙整管考、產業交流、產值調查推估、創意競賽及網站更新維運等)、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推廣計畫(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營運、展示內容更新、推廣活動等)等延續性工作外,尚包括以下研究課題:
一、105年:智慧化居住空間整合應用計畫、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推廣計畫、智慧建築標章審查作業精進計畫、雲端運算於公寓大廈管理應用之研究。
二、106年:辦公類智慧建築使用階段性能評估之研究、室內電磁環境對人體健康之影響與對策評估計畫及智慧建築資料開放應用調查之研究。
三、107年:智慧住宅高齡照護設計指引應用圖集及推廣計畫、創新室內空氣品質監控技術及大數據應用分析、社區導入物聯網及智慧服務調查、智慧建築評估指標方法合理性、國內外智慧建築推廣策略及智慧建築成本效益評估方法之調查與應用等研究。
四、108年:機器學習於建築溫熱環境感測大數據分析應用、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於建築照明之應用調查研究、建築物設施共享創新商業模式調查研究、智慧建築效益評估架構及評估基準之研究、我國與日本推動智慧家庭數據應用環境政策比較、大型運動場館類建築智慧節能策略之研究、建築物昇降設備遠端檢查管理技術發展調查研究。
五、109年:智慧建築安全監控資料應用之法制課題及對策、辦公類智慧建築效益量化評估合理性、建築物昇降設備導入遠端監控技術可行性及推廣、建築空調系統整合物聯網與智慧型運轉模式、應用人工智慧科技提升建築物維運管理效益、人工智慧於辦公大樓管理應用、區塊鏈技術及營建產業應用案例探討、應用電子預測及健康管理技術強化建築物昇降設備使用安全等研究。
參、未來擬規劃之研究課題說明
110年刻正辦理以下課題: 
一、促進創新服務與整合發展:透過AIOT特別工作小組會議,盤點建築空間導入AIOT系統或設備之實務及衍生服務趨勢,探討建築物AIOT之智慧化技術、促進智慧建築資料開放分享發展智慧建築AIOT創新技術發展智慧住宅應用技術等議題,並辦理建築物昇降設備遠端監控技術應用推廣計畫及AIoT 影像感測器在建築物安全應用與效益等研究。
二、培育人才支持產業發展:為協助青年就業,本分項盤點建築產業AIOT職能需求及職缺開發,並辦理智慧化居住空間科技產業發展趨勢調查分析、研訂智慧建築專業人員規劃設計教材、辦理創意競賽,鼓勵青年參與、發掘建築運用AIOT創新技術及解決方案等議題。
三、研修訂法規與機制:辦理住宿類智慧建築關鍵量化效益評估方法之研究、集合住宅類智慧建築資通訊安全應用之法制規定調查研究、智慧建築續用評估方式及簡化等研究。
四、展示推廣與交流:辦理智慧化居住空間與AI系統展示擴充及推廣、智慧生活輔助系統展示及媒合、智慧建築資訊展示、鼓勵社會住宅導入智慧建築設計、國際研討會或產業交流會議等議題。並邀集供需二端相關產官學研各界共同研商,加速相關智慧化產品的研發及媒合商機。
五、推動辦公室運作:辦理智慧化居住空間科技相關議題會議、智慧化居住空間資訊網站維運與更新擴充、提供智慧建築及AIOT創新發展趨勢資訊、推動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發展等議題。
肆、研究成果之預期績效說明
1.配合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等科技,推動建築為人工智慧科技之實驗場域及相關大數據應用。
2.配合內政部最新住宅政策,推廣「智慧住宅高齡照護設計指引」,引導建築師、室內裝修設計專業從業人員設計善用創新科技打造智慧住宅,落實在地老化之政策。
3.編寫相關教材,舉辦智慧建築設計工作坊,培訓建築師、建築物室內裝修從業人員、電子技師、電機技師及不動產開發產業等關鍵性之專業人員。
4.滾動式研修訂智慧建築認證基準,鼓勵建築物導入物聯網、開放資料、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創新科技應用,提昇產業技術水準使相關產業進行產品開發時有明確基準可遵循,縮短產品開發摸索時間。
5.營運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提供國民及相關專業人員實際體驗智慧生活環境,促成相關新產品上市及媒合商機。